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三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人类活动确切证据

3月20日,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召开为期三天的考古公众分享报告会,来自中科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等院校的文物考古专家与本地学者齐聚一堂,就11个发言题目对西藏最新的考古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西藏尼阿木底的考古发掘,它是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有确切地层和年代学依据的旧石器考古遗址,目前这一旧石器遗址已经入选2016年度中国25大考古发现,后期实验室文物的解读有望解开古人类最早在何时踏上青藏高原,他们来自哪里,为什么登上高原等一系列谜团。 自然环境解密:三万年前的藏北高原温暖湿润适宜人类生存 西藏尼阿木底遗址由西藏文物研究所与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发掘,2013年,双方在海拔4600多米的藏北地区进行野外调查时发现了尼阿木底遗址。后经为期30余天的野外工作,初步判定遗址东西至少有500米、南北分布至少有2000米,地表有大量的打制石器分布。 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晓凌介绍,根据光释光......阅读全文

记陈鸣研究员:执念,有时也会成为一种信仰

   “科学的乐趣是成功,但成功来源于坚持。谁都无法预料自己的成绩,科学是做出来的,基础研究是没有预见性的。”坚韧、执着、实事求是是贯穿于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所研究员陈鸣整个科学生涯的几个关键词。  在陈鸣看来,只要找准一个科学方向不断前行,就可能取得成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个人不可能把几把椅子

2019年中国学者发表CNS统计,谁是CNS发表之王?

  物理与材料学领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张余洋、丁洪及高鸿钧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2019年中国学者86篇Cell,Nature及Science文章汇总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结束了,iNature盘点了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发表的成果,我们发现总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体介绍如下:  4-6月发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业大学王文,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BGI 张国捷及丹麦哥本哈根

2019中国生命科学领域CNS盘点:曹雪涛 颜宁 施一公上榜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经全部更新),iNature团队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1篇,Nature 发表了44篇,Scie

从化石窥见青藏高原生长的秘密

西藏始攀鲈化石伦坡拉盆地种类丰富的化石植物类群,包括棕榈、栾树、椿榆等  “多跑路,多挖土,得幸福……”10月4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飞翔和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苏涛分别结束了他们在青藏高原的第13次和第14次古生物考察。这两位年轻的“80后”,是青藏高原不折不扣的“

我国深部探测计划取得系列成果

董树文在解读深部探测计划部署图  “嫦娥”奔月见证中国航天科技自主创新重大突破;“蛟龙”入海见证海洋科技深度下潜;随着国力增强,中国“入地”计划也于两年前拉开序幕。曾经追踪欧美国家深部探测计划的中国地质学家,开始自主主持大陆深部探测专项计划,已有多项科学成果开始吸引世界的目

2019中国生命科学20大进展榜单出炉 除了颜宁还有谁?

  经过1500位左右的读者投票,最后iNature编辑部得到了2019年中国生命科学领域20大进展,其中结构有2项,植物3项,生物机理研究4项,新方法/技术/动物模型6项,生物医学5项。  结构:颜宁团队Cav通道结构,这些结构为未来针对Cav通道病的药物发现奠定了基础;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饶子和

我国学者刘焰挑战青藏高原“碳源”说

  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喜马拉雅山脉与青藏高原,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它是向大气排放CO2的“碳源”,还是大量吸收CO2的“碳汇”?   近年来,国际上一些学者认为喜马拉雅山脉是“碳源”,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可能导致了全球变暖。   然而,在日前于武汉召开的“全国地质构造与地球

2015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评选揭晓

  2015年12月15日,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评选的201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经过形式审查、学部初评、项目终审评选专项工作和项目公示等流程后在京揭晓。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评选自1998年开展以来,至今已18届,这项评选活动对提升高等学校科技的整体水平、增强高校的科

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化石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的中科院“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研究成果《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化石》(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the Tibeta

科技精英领跑世界:中国科学家屡获国际科技奖项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科技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中国科学家屡屡斩获各类国际科技奖项。  屠呦呦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2015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药学家屠呦呦获得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受中医药典籍启发,找到提取青蒿素的方法,为全球抗击疟疾作出巨大贡献。这是中国科学

青藏高原恐成全球沙源 雪存20年前禁用农药

  冰川退缩后,在珠峰北坡形成的越来越高的戈壁滩。科学家在海拔6500米的珠峰东绒布冰川区垭口建起了世界海拔最高的气象观测站  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是气候学的“蝴蝶效应”理论。而

火星已经成为人类认识程度最高外行星 20年内将登陆

  虽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人类面临的命运却十分脆弱,我们面临的重大自然灾难除了地震、火山、海啸外,还包括小天体撞击、地球磁极倒转、超新星爆发、超级太阳风暴等。生命体即使庞大如恐龙,也能在一夕间灭亡殆尽。因此,人类必须保持足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然而,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还不具有飞出太阳系的能力。

一万人、5~6吨垃圾:背不出去的高原垃圾

青海三江源清理垃圾的藏民     今年六一儿童节当天,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大荣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组孩子们的照片。他们远在青海三江源,他们手里拿的、身上挂的都是满满的塑料瓶串。这几乎成了当地人自发组织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行动的一种符号。 “

尼阿底遗址考古发现:人类首登青藏高原推至4万年前

  11月30日报道,2018年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文物局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尼阿底遗址这处来自青藏高原腹地的重大考古发现及其研究成果。该项发现将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推前到4万年前,也书写了世界范围内史前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最高、最早的记录。这一学术成果30日在国际权威学术

新石器晚期青藏高原不同生计方式人群共存模式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生态与人类适应团队与兰州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哈佛大学、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在新石器晚期青藏高原不同生计方式人群共存模式方面取得新进展。基于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宗日遗址开展系统的动植物遗存鉴定与分析,研究团队发现宗日先民的生计方式以狩猎为主,认为粟

环境科学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并肩负社会责任

——访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教授  环境和健康,是当前从国家到每个人都关注的问题。环境科学家究竟在研究什么?他们的研究又如何在国家政策及人民生活中施加影响和发挥作用?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分析测试百科网采访到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教授。作为研究大气污染问题的专家,他长期

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近日揭晓。高星、罗俊、孙强、林鸣、马宗义、赵卫、曹则贤、刘自鸿、徐立、张昌武等10人当选。  这项由《中国科学报》、科学网和《科学新闻》杂志共同主办的公益活动,旨在通过公众广泛参与,评出2018年度人们心目中的“知识英雄”。  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至今

Science评选2019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哪些时刻让你铭记在心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今日,国际顶刊之一的《Science》发布了2019年度十大突破!凝视深渊 首张黑洞照片  巨大的、无处不在的黑洞,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像我们的太阳系一样大,隐藏在我们的视线中。它们的引力对周围物体的影响,及其最近碰撞时发出的引力波都揭示了它们的存在。但在4月份之前,还没有人直接看

大跃进 | 中国学者CNS发表超过100篇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成果

  截至2019年12月13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05篇文章(2019年的Cell已经全部更新完毕,而对于Nature及Science只剩下了一期,将分别会12月19日及20日进行更新),小编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0

2019年中国学者发表CNS统计,谁是CNS发表之王?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学领域有109篇,材料学有30篇,物理学有20篇,化学有12篇,地球科学有15篇。iNature团队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1篇,Nature 发

亚洲季风与青藏高原花粉沉积耦合机制研究获进展

  众多证据表明,青藏高原隆升制约着亚洲季风系统的演化。花粉作为可以随风传播的重要媒体,有极大潜力可以发展成为衡量季风活动的风力和方向的代用指标,用于青藏高原上的古季风活动的检测和评估。因此,有必要建立对现代花粉沉降模式的正确认识。然而,前人的研究仅关注了青藏高原表土孢粉沉降与区域植被的耦合及建立花

徐柏青小组:黑碳沉降导致青藏高原雪融加速

印度洋上空的污染物对亚洲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融化负有直接责任——这是来自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的结论。这篇题为《棕色云增暖南亚》(Brown haze ‘heating up’ South Asia,《自然》2007年8月)的论文曾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中国科学家近年对青藏高原的冰芯研究进

化石攀鲈与同期植物显示两千六百万年前的西藏腹地

  青藏高原幅员辽阔,地势高峻,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形成由印度-亚洲板块碰撞(约5千万年前)所导致,然而对于高原如何隆起成今天的高度和规模,隆升过程中西藏地区环境曾如何演变,科学家们的认识分歧很大。关于隆起的时间,有观点认为高原在印度-亚洲板块碰撞的早期就已经形成,并在渐新世(约3千万年前)

多部门共同制定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

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基〔2017〕16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教育厅(委、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加快推动基础研究发展,科

中国科学家发现最古老茶叶及1800年前的“丝路分支”

  起源于中国的茶叶,今已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非酒精型饮料之一。记者1月13日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悉,最新研究不仅找到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实物,还证实距今1800年前丝绸之路分支已穿越青藏高原。   该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古生态学科组研究员吕厚远与国内外同行合作,针对西藏阿里地区

兰州大学发现青海湖两个古人类活动时段

  日前,记者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与青海省考古文物研究所合作,在青海湖南岸的151遗址中发现两个古人类活动时段。发掘面积25平方米,发掘深度3.4米,发现了丰富的石制品、动物骨骼和炭屑,采集了大量的测年、浮选和环境样品。研究人员推测,距今1.5万年前后和距今8500年前后,青

张弥曼:摘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傻瓜”

   ▲张弥曼(右一)在向学生介绍研究内容。(2018年摄)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我们这一代人,自己的事情都是可以牺牲的。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工作都抱着一颗‘公心’。”在张弥曼看来,古生物 学的“公心”就是“不到死也要抱着化石不撒手”  3月22日,自嘲为“傻瓜”的张弥曼在巴黎

基因让你征服高原 旱獭和古人类研究揭示遗传进化秘密

  寒冷的喜马拉雅山脉是“雪的故乡”,这里也是一种小小“雪猪”的家园。  这种名为喜马拉雅旱獭的动物可以在海拔5000米的地区生存,是许多野生动物,如牦牛、藏羚羊和藏獒的“小”邻居。  而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稀缺的氧气、寒冷的气候和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使得安第斯山脉生命罕至。那么古人类是如何适应这种高地生

中药资源无序开发威胁生态环境

 在盛产虫草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过度的挖采不但导致虫草资源枯竭,也破坏了本来就稀疏的植被,极易引起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甚至沙化。   巨大的市场需求导致中药资源无序开发,不但使得中药资源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对生态环境也带来了威胁   近日来,归真堂欲上市、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