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李政道与教育学者共答“钱学森之问”

李政道先生作报告:要创新 需学问 过去的一年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震聋发聩的疑问一直是教育界、知识界、学术界的热点话题。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随着大师的远去,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起了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民众的深思。 10月30日,由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为论坛主席,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的首届“创新中国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求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论坛主题,针对创新与人才培养领域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未来5~10年,对于中国到底能不能培养真正的创新人才,是一个最大的机遇期和挑战期。”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王志珍在致辞中指出:“如果我们现在不是动真格地......阅读全文

李政道与教育学者共答“钱学森之问”

  李政道先生作报告:要创新 需学问     过去的一年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震聋发聩的疑问一直是教育界、知识界、学术界的热点话题。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随着大师的远去,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起了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民众

陈十一:钱学森之问核心是高教能否培养创新人才

   “‘钱学森之问’的核心,是中国高等教育能否为国家民族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8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曾有过“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思索。“钱学森之问”背后的中国教育之困,引起中国教育界乃至社会的反思。  

袁贵仁回应“钱学森之问” 通过改革提高人才创新力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  今年是“十一五”迈向“十二五”的重要转折,也是落实教改纲要的第一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近日就此接受记者采访,介绍了“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成就。   针对“钱学森之问”,袁贵仁说,要加大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先试点再推开,注重对学生实施“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葛剑雄:“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而是问社会

  葛剑雄 复旦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常委。   CFP小学语文课本 资料图片   主讲人:葛剑雄   时间:2013年10月27日   地点:齐鲁大讲坛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教育的中国问题》,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首届创新中国论坛成功举行

  求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由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为论坛主席,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首届“创新中国论坛”于10月3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成功举行。本届论坛以“

回应“钱学森之问”,“拔尖计划”仍需努力

  创新更多发生在学科交叉领域,学校可以给“拔尖计划”的学生多提供一些多学科融通课程,帮助他们学习和了解不同学科范式。这样的课程设计起来非常难,需要不同院系老师的投入,特别需要智慧有效的组织协调。   ——刘继安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

中国科学报:“钱学森之问”的“三重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对于高等教育界的人来说,这可能算得上是最熟悉的一个问题了。  200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看望著名力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提出的这一“钱学森之问”让整个高等教育界都无言以对。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在努力求索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不久前,在《经济观察报》与

黄志澄:鲁迅早已回答了“钱学森之问”

  记得那是在1978年12月2日,钱学森先生在北京接见我和我的几位同事的讲话中,讲到了培养总体人才问题,他说:  对于现在的状态,我希望总体室(注:1978年5月,钱学森先生去我工作的单位视察。后来单位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一个总体室,负责单位科研工作的抓总。)有一个学习阶段。实际上,没有

以钱学森之矛对钱学森之盾

  最近任正非的访谈中,又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而每次提到中国的教育,“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钱学森之问”,总是个躲不过去的大问题。不过,这个问题其实太绝对了,钱颖一后来做了修改:  相对于我们的人口规模,相对于我们的经济总量,相对于我们的教育投入,从我们的教育体制中走出来的具有

李政道:要创新 需学问 只学答 非学问 问愈透 创更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这三个定语后,是“李政道”这个名字。10月30日,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之际,近八十四高龄的李政道站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创新中国论坛”的讲坛上,就创新之道深情寄语大学生。破解“钱学森之问”,告慰老友英灵,并助祖国教

吴冠中之问,比钱学森更直接更尖锐

  盛名冠中外,高格赛真金。6月25日,91岁的美术大师吴冠中在依依不舍中掩上了自己的人生画卷。据悉,大师对身后事的遗愿极尽淡泊平静,要求不设灵堂,不挂挽联,不摆花圈,不开追悼会……  但是,平静离去或许只是吴大师自己的愿望。作为对中外美术界影响极大、在世时身价最高的中国画家,他的驾鹤仙游

赵文津:“钱学森之问”实为中华民族之忧

    许多例子说明,我们过去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曾经起步较早,但最后又落在国外的后面。所以要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安排好有关的研究工作,还应总结反思一下几起几落的教训。没有政策的连续性,急功近利,工作反反复复是难以征战“科技高地”的。  在杰出人才能不能够受重视、能不能够发挥重要作

科学时报社举办“首届创新中国论坛”

  10月30日,首届“创新中国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以“求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议题。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论坛由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   

陈竺:我国一定能很好地应答“钱学森之问”

  在5月28日上海交大医学院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共同举办的2010年度生命科学创新日活动中,卫生部部长陈竺发表视频致辞,就鼓励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性工作、关于创新与中国生物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及看法,称我国一定能够很好地应答“钱学森之问”。   陈竺说,创新

科学家阐述回答“钱学森之问”的三点思考

“人一定要有梦想。好奇心驱使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探测到第二个地球。”10月19日,在中共中科院上海分院分党组、中共中科院沪区委员会主办,上海天文台党委承办的中科院上海分院第五期“报国讲坛”上,上海天文台研究员、中科院空间先导地球2.0科学卫星背景型号研究首席科学家葛健说。 在当天的报告中,葛健用人类

朱清时:南科大目标定位就是要回答钱学森之问

朱清时对南科大的未来充满信心   “南科大的目标定位就是要回答‘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9月30日,在南方科技大学(筹)校园开工建设工地上,站在一片荒芜的泥土中,创校校长朱清时院士谈及南科大目标定位、教学风格等话题时语气坚定,对南科大未来充满信心,“作为国家高等

创新中国论坛综述:创新人才培养,箭在弦上,路在何方

  日前,由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的首届“创新中国论坛”成功落下帷幕。   作为论坛主席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在耄耋之年仍然心系祖国,关注祖国的未来,令人敬佩。尤其,他在会上就创新之道发表的主旨演讲

李政道: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一对一”的精英教育

  “钱学森之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由此延伸,怎样一所大学才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怎样的模式才能真正培养科学技术发明

聚人才交流之力 筑科技创新之基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4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是我国面向国际科技创新和国际人才交流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展洽活动。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948家机构和组织,近万名海内外政府代表

李政道获"世界杰出华人奖":继续为荣耀中华努力

  首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11月6日在北京亲手接过“世界杰出华人奖”证书及奖杯。  “接受这个奖励,是我莫大的荣誉”,李政道表示,他将与其他杰出华人一起,继续为祖(籍)国的强大,为民族的奋起,为荣耀中华努力。  “世界杰出华人奖”由“世界华商投资基金会”于2003年创办,至今

科学时报:争“状元”不能回避“钱老之问”

  高招渐近尾声。近日一则清华北大间“争状元”的新闻令人深思。前者宣布,已有九成省份的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省份的文科第一名投入门下;后者表示全国状元十得其六。数据矛盾重重,一时令人大跌眼镜。  站在清华、北大这两所名校的角度,“争状元”似乎无可厚非。但办教育看“进”更要看“出”。孕育具有全球

范良藻:中国科技走向何方

党管人才是历史实践的必然回归  走高技术跟踪路线30年了,实践证明,不重视基础研究、单纯跟踪将永远落后。发现和发明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还是条条道路通罗马?世上事殊途同归是经常有的。当然创新比跟踪难得多,难在何处?是体制问题,还是队伍能力所限?  早在200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李政道:开发境外博士后人才不妨先从港澳台做起

  “庆祝中国博士后制度实施25周年暨2011年博士后迎春晚会”日前在北京大学举行。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为晚会发来贺信,对中国博士后提出“国际化、高质量、责任感”三点希望。  李政道先生在贺信中说,世界各国对博士后的竞争日趋激烈,改善博士后工作环境、吸引高水平博士后已成为世界趋势。作为这

人才三问,实现我国科技强国目标

基础科学研究中往往孕育着重大科学突破,为原始创新提供源头活水。想要夯实构建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培养一流基础研究人才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

李政道受聘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

4月7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2周年纪念大会上,李政道先生正式接受聘任,担任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 91岁的李政道通过视频表示:“非常高兴能够担任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我将一如既往,为李政道研究所提出建设性、指导性的意见,为扩大李政道研究所的国际影响力作出努力。” 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首先提

追寻光和梦,解答钱之问

  抨击应试教育  中村修二对美国体制极力推崇,而对日本体制极力抨击。在他获得诺贝尔奖后,也不忘抨击日本体制。  在《梦》中 [7],他指出,在教育体制上,美国重视培养人的个性,而日本培养的学生没有个性,而且  “他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就只是为了训练他们考上第一志愿而已。”  中村呼吁:  “尽快

“学术特区”:能否打破人才培养瓶颈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在进行以“尖子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尝试。这些凝聚了高校最优秀的教授和最拔尖的学生,采取最先进最灵活教学方式的“尖子班”,被形象地称为高校的“学术特区”。  在中国高等教育界,“钱学森之问”激荡着无数人的心灵。长久以来,找到一条符合国情的培养杰出人才的道路,一直吸引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怎样的“好老师”

  得创新人才者得天下。一直以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都广受全球高等教育界关注。而在不久前,荷兰学者的一项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一些学者的关注。  该研究发现,顶级学者大多是“低劣”教师,考虑到一些人才头衔基本凭研究质量获得,因此可以推断:“帽子”越多、越高的教师,教学越差,对学生,特别是对本科生越没有用。

多位院士专家研讨钱学森科学与教育思想

  2009年10月31日,大师钱学森逝世。  一年后,钱学森留下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话,依旧让世人反复咀嚼,并渴望找到答案。  从钱老自身的科学和教育思想出发,是求答“钱问”的思路之一。  2010年10月30日,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之际,由中国科学院举办的钱学森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也应走向现代化

近年来,为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步伐,国家持续推进政策改革,力度可谓空前。教育部曾于2020年1月专门制定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的具体措施。《意见》发布至今,国内诸多高校纷纷启动了新一轮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计划,此举也引发了各界对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