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科院海洋所建立海水小球藻光合产氢新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国团队在海水藻株光合产氢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目前,诱导微藻光合产氢常用的两步法需多次配制培养基,且离心耗能过大并易造成污染,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新的产氢诱导方法。刘建国团队建立了一步法诱导海水小球藻光合产氢新方法,将藻细胞培养于氮浓度低于1.25 mM的海水培养基中,密闭后藻细胞可消耗体系内氧气并释放氢气,最大产氢体积达45 ml/L,且产氢持续时间几乎为离心法的4倍,大幅提高了微藻产氢效率,显著降低了经济成本,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水小球藻缺氮光合产氢的分子基础及调控机制(项目批准号:41676142 )”支持。微藻光合产氢生理路径......阅读全文

苏纪兰院士:黑潮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苏纪兰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启动了我国首个黑潮南海综合科考航次,将重点考察和研究黑潮在吕宋海峡的路径、影响范围及其对南海生态环境的影响。   “黑潮是沿北太平洋西边界一股由南向北、高温高盐的强大暖流。这股强大暖流对邻近东亚地区的航海、渔业生产、海洋环境以及气候均有影响。”物理海洋学家、中科

面对年复一年的浒苔来袭,专家认为被动打“浒”不是办法

  最近,大面积的浒苔再次入侵我国黄海海域。尤其是在青岛,本该金灿灿的沙滩,却覆盖上绿油油的浒苔。放眼望去,一片草原风光。据报道,此次黄海沿岸暴发的绿藻规模创历史之最。   其实,从2007年开始,几乎每年夏季都会有浒苔来袭,给沿海养殖和旅游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浒苔缘何如此“凶猛”?近日,相

珊瑚若消失,海洋会咋样?

  新闻缘起   近年来,自然因素造成海岛不断消失的情况正在成为全球性问题。在南中国海四大群岛中,有些珊瑚礁岛的面积正在减少,有些岛礁甚至已经消失,渔民的破坏性捕捞作业方式为远海珊瑚岛礁的主要威胁。   珊瑚碓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古老、最多姿多彩、也是最珍贵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最大程度上反映海洋

“咸水生态”会让荒漠变绿洲

  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人类生存发展及与自然矛盾不可回避的战略性问题。在3月22日“世界水日”即将到来之际,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宋怀龙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世界咸水资源量超过陆地淡水资源量17.8%以上,咸水是隐藏在荒漠或极度干旱区地表下的水资源,是解决水危机的有效资源。  宋怀龙强调说,这绝非异想天

探秘海洋生物 赋能蓝色产业

  谈到我国海洋生物学的发展,不能不提位于青岛黄海之畔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所)。它是发源于70年前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生物研究机构。  今天,海洋所已为我国海洋生物研究练就一支生力军,培育了一个完整的链条。从探秘生命奥秘到建设“蓝色粮仓”,从发展海洋生物高技术到开发利用蓝色基因资源,从这

十一五6项课题通过专家验收

“海洋工程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控制技术及应用”6项课题通过专家验收  11月24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海洋工程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控制技术及应用”课题验收会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举行。“现役海洋钢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防护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等6项课题全部顺利通过验收。 

青岛海边水母泛滥 大量现身五四广场海域

▲五四广场附近大量水母出没   ◥只有巴掌大小的水母。   近日,大量水母出现在五四广场、奥帆中心附近海域,一个个伞状的透明水母引来不少游客驻足。18日,记者了解到,个头小、上岸早成为今年水母活动的特征。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专家表示,水母泛滥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具体爆发原因尚

那些年为了测量海深,我们都动了哪些脑筋

   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能够扇灭火焰山的三昧真火,科研工作者的“声波扇”可以做什么呢?  从浩瀚宇宙遥望,地球是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它表面71%被海洋所覆盖。海洋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矿物、化学以及动力资源。人们如果想深入了解海洋、在海上开展科学实验,开发或保护海洋资源

“科学三号”科考船顺利完成科考任务 航次共计19天

   12月2日,负责执行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健康海洋”秋季联合航次南黄海航段的“科学三号”科考船顺利完成科考任务,返回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园区码头,航次共计19天。本航次由中科院海洋所徐勇老师担任首席科学家、刘合义担任船长、欧江担任航次队长,共搭载了来自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中

改性粘土击退“红色幽灵”

   赤潮在国际上被称为“红色幽灵”,它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已经成为世界性“公害”。  近年来,一种名为“改性粘土”的技术在消除赤潮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该项技术的研发者是中科院海洋所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

我国最先进海洋科考船“科学”号正式起航

4 月8 日,“科学”号首航仪式在青岛中苑码头举行        “现在我宣布,‘科学’号正式起航!”   4月8日下午,随着一声令下,船员们纷纷登上甲板,我国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科学”号从青岛中苑码头缓缓驶出,开始了

北京分院副院长赴天津调研院地合作项目进展

  7月21至22日,中科院京区党委常务副书记、北京分院副院长马扬带队赴天津对院地合作项目进行专题调研。  21日上午,北京分院在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召开“中科天津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园”入园企业座谈会。天津市科委、滨海高新区管委会有关领导出席。曙光、中科蓝鲸、中科遥感、中科华建、

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濒临关键期

   在我国绵延数万公里的海岸线上,近岸海域作为陆地和海洋两大生态系统的交汇区域,如今正遭受越来越多来自陆源的污染,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面对我国日益严重的近岸海域污染问题,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生态系主任黄凌风很清楚,国家必须借助当前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把握改革机会,逆转

“海水稻”到底是否能种植在盐碱地

  近日,水稻栽培专家凌启鸿在《中国稻米》杂志发表的《盐碱地种稻有关问题的讨论》一文指出,目前水稻耐盐育种尚不能改变盐碱地种稻必须靠淡水灌溉洗盐这一基本事实,并由“海水稻”的称谓问题引出对其技术路线、产业路径是否科学的质疑。文章刊发后引起社会关注。图片源自网络  争论一:称谓不准确?  凌启鸿在文章

唐丹玲团队揭示台风在全球环境变化中作用

  记者日前从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获悉,该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唐丹玲团队近期发现,在台风过境前为强碳汇的海域,台风过境后变为一个弱碳汇海域,且海洋溶解氧浓度增加。相关成果发表于《空间研究进展》等杂志。  据介绍,台风过境前后,海洋环境可发生显著变化,甚至出现截然不同的现象。此次研究人员结合科考航

侯保荣院士:海洋腐蚀防护工作迫在眉睫

侯保荣  对海洋工程来说,飞溅的浪花是“吃金属的老虎”。众多海洋设施如港口码头、石油平台、钢桩、桥梁等,在海洋环境下遭受着严重的腐蚀破坏和生物污损。有数据表明,2011年我国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4000亿元,而一般认为海洋腐蚀损失至少占1/3以上。  “如果采取有效的控制和防护措施

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孙超岷科研团队:累并快乐着

   孙超岷(右三)与他的团队   2013年底,结束了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的学习和工作后,孙超岷便毅然踏上了回国旅程,迎接他的是另一番崭新而未知的学术天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用他自己的话说,“从美国到中国,一天也没耽搁,成功实现完美对接”。  人虽然回来了,孙超岷却面临严峻的考验,

中国“彩虹鱼”下潜世界最深海沟

  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近日迎来中国“彩虹鱼”科考团队。他们乘坐“沈括”号一路远航来到这里,探索海洋最深处的科学奥秘。  连日来,马里亚纳海沟最深的海域——“挑战者深渊”天气总体晴好。幽蓝的海天尽头,白云朵朵、波涌浪飞。阳光通透,炙烤着海面,反射出明亮而富有质感的金属光泽。2194吨的“沈

“沈括”号在西太平洋展开海试与科考作业

  中国多家机构联合组成的“彩虹鱼”2018马里亚纳海沟海试与科考团队已抵达西太平洋第一个深海站位,4日成功进行基于我国北斗卫星通信系统的4500米级大深度剖面浮标海试。  这次作业位于北纬22度、东经130度,深达5900多米的西太平洋海域。3日,通过“沈括”号科学考察船船艉的A型吊架,考察队员将

“科学”号在麦哲伦海山展开综合调查

  海山是世界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在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态系统科学调查”支持下,“科学”号科考船在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全面展开综合调查。  4月1日,“科学”号搭载的“发现”号深海机器人对麦哲伦海山链上的一座海山进行了首次深潜“探访”。这是一座平顶海山,高4300多米

徐旭东研究员:微藻燃料,能源危机的出口?

据英国《卫报》消息,英国日前启动一项藻类生物燃料公共资助项目,计划将耗资2600万英镑(约2.8亿元人民币)于2020年前实现利用藻类生产运输燃料。 本期关注:微藻生物燃料       徐旭东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研究员,从事微藻遗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60年来,地处祖国南海之滨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无论是筚路蓝缕中勇于求索,还是春涌神州时的敢闯敢试,都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历史使命,将国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学研究紧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谱写出大气磅礴、绚烂辉煌的优美华章。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

大咖云集贵阳 共同探讨无机及同位素质谱新技术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9年9月21日,2019中国质谱学会无机及同位素质谱学术会议在贵阳召开。(相关报道:2019无机及同位素质谱会召开 庆祝中国质谱学会成立40周年)在开幕式之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院士江桂斌,苏州大学、中科院院士柴之芳,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乐晓春院士等多位业内大咖

海洋所再次进行大连溢油应急灾害海洋环境调查

  继顺利完成第一次大连溢油灾害海洋环境应急调查后,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进行了第二次大连溢油灾害海洋环境应急调查,同时开展了暴雨洪水入海后对獐子岛海域海洋环境影响调查。   依据前期制定的大连溢油灾害应急调查方案,海洋所13名科技人员和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辽长渔科研19

“实验1”号圆满完成印度洋科考首航

  5月29日,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和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建造的我国第一艘小水线面双体科考船“实验1号”航行7900海哩,经48天海上调查,圆满完成2010年4月首次印度洋综合科学考察任务,胜利返回广州新洲码头。  本航次于2010年4月12日从广州母港起锚,主要调查印度

青岛未来5年将拿出100亿元推动海洋创新平台建设

  去年10月底,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标志性建筑―――综合楼及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将投入使用。该实验室由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等5支“国家队”共同组建,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海洋领域最主要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基地。  据悉,该实验室将面向国家海洋科技

赤潮和淡水藻花治理新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

来自海洋研究所的消息,近日,由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俞志明等完成的“一种改性白泥及其在赤潮和淡水藻花治理中的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该发明涉及一种综合利用氨碱法制碱时产生的废渣治理赤潮或者淡水藻花的技术。所述改性白泥由白泥、无机絮凝剂和过氧化物组成,其中白泥

研究人员对胶州湾及邻近海域开展综合调查

  近日,胶州湾国家野外站2020年季度月综合调查航次在青岛顺利启航。本航次搭乘“创新”号科考船,针对胶州湾及邻近海域,聚焦多重压力下的近海生态系统健康,开展水文、化学、生物、底质等多学科综合调查与研究。  据介绍,胶州湾国家野外站始建于1981年,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中唯一一个温带海

南海海洋所在海绵真菌中发现“皇冠”分子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刘永宏研究团队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有机化学前沿》)上以封面文章发表最新研究论文:Phloroglucinol heterodimers and bis-indolyl alkaloids from the

中科院南海所:分析海洋底栖鱼类重金属镉累积机制

  记者从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获悉,该所张黎团队利用多重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研究海洋底栖鱼类中重金属镉累积方面获重要进展。相关成果近日相继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有害物质期刊》。  张黎团队开发了一种多重稳定同位素示踪方法,在实验模拟体系中人为添加重金属镉同位素,首次对海洋底栖鱼类从水相、沉积物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