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植物所冻土碳循环对气候变暖响应研究取得新进展

冻土区储存着大量有机碳,同时也经历了显著的气候变暖。大量研究显示,冻土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气候变暖十分敏感。这是因为一方面,温度上升会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进而加速生态系统碳释放;另一方面,气候变暖也会促进土壤氮磷矿化,促进植物生长,进而增加生态系统碳固定。然而,学术界迄今仍不清楚增温引起的养分变化究竟如何调控冻土生态系统碳交换过程。 为了解决上述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杨元合研究组选择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内的高寒沼泽化草甸这一类特殊的生态系统,避免了以往增温实验中“温度上升引起土壤含水量下降”的缺陷,进而揭示了气候变暖对冻土碳循环的直接效应及其调控因素。通过2014年至2016年连续3个生长季的野外监测,研究人员发现温度上升增加了生长季前期生态系统碳固定,但这种促进效应在生长季后期消失,这一现象主要与植物提前衰老引起的叶片氮磷浓度下降有关。上述结果表明,增温引起的植物养分变化并没有增加生态系统的碳固定,反而抑制了增温对生态......阅读全文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碳循环观测系统布设完成

多年冻土区碳循环野外观测系统分布图   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高多年冻土有机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主持的《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北半球冰冻圈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与适应对策”第二课题“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及其碳循环过程”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冻土碳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调控机制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杨元合研究组基于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在2013至2014年连续两年的大范围采样,结合室内恒温、变温培养以及碳分解模型等多种手段,揭示了青藏高原冻土碳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的调控机制。相关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杂志上。 

植物所在冻土碳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研究中取得进展

  冻土分布区储存着大量有机碳,其碳库大小超过全球土壤碳库的1/2。同时,冻土区气温在以超过全球平均值2倍的速率持续上升。显著的气候变暖可能使得冻土中储存的大量碳被微生物分解释放,进而导致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正反馈。在此背景下,冻土碳循环成为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中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目前学术界

研究人员揭示冻土碳分解及温度敏感性调控机制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杨元合小组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大范围采样,并结合室内恒温、变温培养以及碳分解模型等多种手段,揭示了青藏高原冻土碳分解及温度敏感性的调控机制。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冻土分布区储存着大量有机碳,其碳库大小超过全球

杨元合小组发现冻土区土壤碳库变化大尺度证据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杨元合研究组的一项研究发现,过去10年间青藏高原冻土区活动层土壤碳库在以一定速率显著增加,土壤碳的积累仅发生在下层土壤,并且主要源于有机碳含量的增加。上述结果证明青藏高原冻土区活动层土壤是个显著的“碳汇”。该成果近期在线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冻土碳循环对气候变暖响应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杨元合研究组的最新一项研究揭示了气候变暖对冻土碳循环的直接效应及其调控因素。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线发表在《生态学(Ecology)》杂志上。  杨元合研究组选择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内的高寒沼泽化草甸这一类特殊的生态系统,避免了以往增温实验中“温度上升引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河流溶解态碳输移研究中取得进展

  河流是连接陆地、大气和海洋碳库之间的重要界面和通道,对于碳在各个碳库之间的交换过程有重要作用。多年冻土的碳储量巨大,随着气候变暖和多年冻土退化,这些冻土碳会在冻土消融后随产流过程进入到河流中,影响河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区域碳收支。然而,目前对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流域河流碳输移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清楚

“青藏精神”指引方向

  “希望你们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西藏拉萨启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参加科学考察的全体

北极冻土里的碳正加速向大气排放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通过参考北极圈脆弱性实验(ABoVE)数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领导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在阿拉斯加北坡冻原生态系统中,碳在冻土中的保留时间比40年前减少了约13%。这意味着那里的碳循环正在加速,且速度比北冰洋更快。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研究人员安东尼·布

研究揭示活动层不同冻融阶段土壤呼吸动态及其驱动机制

  青藏高原是中低纬度地带多年冻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之一,土壤有机碳库高达160±87Pg,在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重要作用。活性层作为多年冻土和大气之间的缓冲层,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且迅速,其水热过程是驱动多年冻土碳、氮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原动力。目前,活动层不同冻融阶段如何调控土壤碳排放,及

北半球冰冻圈变化研究项目启动

将揭示多年冻土退化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承担的“973”计划项目“北半球冰冻圈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与适应对策”启动。  该项目将围绕北半球冰冻圈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影响这一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并以冰冻圈变化对我国气候、灾害、水资源安全等的重大影响与应对策

永久冻土带渐消融 微生物释放成焦点

正在消融的永久冻土带。  北极永久冻土中封存的碳估计有16720亿公吨,超过2009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50倍。然而,永久冻土带消融会否导致这些被困无数个世代的碳逸出,给碳循环带来潜在影响?随着全球气温缓慢上升,这样的忧虑也在升温。在这种情况下,包含在冻土层中的微

最新研究称北极融化将释放8500亿吨碳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近日有最新研究成果称,北极融化将释放8500亿吨碳,全球变暖进程将加快。   印度时报近日发表一篇题为《最新研究称北极融化将释放8500亿吨碳》的报道。报道称,全球变暖已经超出预想。美国地质勘探局牵头的一项调查称,随着北极地区在下个世纪逐步融化,被冰冻

北极融化将释放8500亿吨碳 全球变暖进程将加快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近日有最新研究成果称,北极融化将释放8500亿吨碳,全球变暖进程将加快。   印度时报近日发表一篇题为《最新研究称北极融化将释放8500亿吨碳》的报道。报道称,全球变暖已经超出预想。美国地质勘探局牵头的一项调查称,随着北极地区在下个世纪逐步融化,被冰冻的440亿吨氮

科学家警告:融化的冻土将使大气中碳和氮加倍

  融化的冻土将使大气中的碳和氮加倍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美国政府专家发出警告,随着地球上冻土的逐渐融化,在本世纪将有440亿吨的氮气以及8500亿吨的碳元素被释放到环境中。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以下简称“USGS”)的科学家称,这些永久性冻土所释放的碳和氮将

敏感地区?黑龙江流域湿地的“百年坎坷”

  “这是一个敏感地区,你知道有多敏感吗?!”刚见到记者,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宋长春就抛出了这个问题,毫不掩饰心痛的情绪。  宋长春口中的“敏感地区”,就是地处北半球中高纬度、跨越中国和俄罗斯的黑龙江流域。一年之内,他们考察的观测点沿线的多年冻土融化了30厘

第435次香山科学会议聚焦气候变化

杜祥琬院士 秦大河院士   杜祥琬院士、秦大河院士在第435次香山科学会议上分别作主题评述报告。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为梳理气候变化事实、影响、适应和减缓领域的最新进展,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全局出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判断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发展

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秘书长  如果这个季节去西藏,站在拉萨河谷,可以看到两侧山坡上的青草已经长到了山顶,回到30年前,人们不可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青藏高原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最高海拔超过8800米,构成全球独一无二的“第三极”主体骨架,也是地球独特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冻土区微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杨元合研究组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大尺度取样并结合高通量测序手段,揭示了青藏高原冻土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及其调控因素。相关结果近期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分子生态学》上。  研究人员通过对微生物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微生物β多样性的研究

刘卫国团队研究土壤原位温度与GDGTs温度指标关系获进展

  过去地表温度的定量重建对于人们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演化和开展古气候模拟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古温度变化历史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海洋记录,而陆地上由于缺少有效的古温度指标,较长时间尺度的温度历史记录较少。最近十余年区域和全球的大量研究显示,土壤中微生物四醚膜脂brGDGTs分布与年平均大气温度(

正在破译的“青藏密码”

  青藏高原为什么变绿,是不是生态趋好的信号?冰崩的成灾机制是什么,可否科学预警?冰川消融增加了多少水资源,对“亚洲水塔”弊大还是利大?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哪个先隆升,给生物演化带来怎样的影响?……  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2017年,我国时隔40多年再次启动青藏高

北极海冰:气候变化的关键指标和“放大器”

  1、北极海冰范围达到年内最小,创历史第二小的记录  2019年9月17日,北冰洋海冰范围达到了2019年的最小值,约为415万平方公里,比1980-2010年期间的气候平均值(628万平方公里)小约34%,偏离气候态的幅度超过90%的百分位,这一数值仅比2012年数值大,是有现代观测记录以来海冰

研究揭示冻融作用下泥炭地二氧化碳的排放规律

  冻融循环是影响中高纬度地区碳循环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在受全球变暖影响下的多年冻土区。然而,冻融作用对中高纬度多年冻土区泥炭地不同活动层土壤CO2的相关研究却很少,对于冻融期CO2排放机制并不是很明确。为此,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与全球变化学科组王娇月博士等人在宋长春研究员的带领

寒旱所2010年获四项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

  日前,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和青年人才项目评审揭晓,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又获4项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和3项青年人才项目。重要方向项目分别是:李新荣主持的“荒漠区生物土壤结皮的碳固定及其碳循环特征”、李忠勤主持的“新疆天山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机理与模拟预测”、马明国主持的“干旱区蒸散发

2018基金委与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合作项目初审结果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RFBR)双边合作协议,2018年双方共同资助中俄合作交流项目。经公开征集,我委共收到202项申请,经初步审查并与俄方核对项目清单,以下189项申请通过初审:序号科学部编号项目名称中方申请人中方依托单位俄方申请人俄方依托单位11181

《Nature》5月最受关注的十篇论文

  英国著名杂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近期《Nature》下载论文最多的十篇文章(2015年4月

赵林:青藏高原上的冻土追梦人

   神秘的青藏高原,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而在研究员赵林眼里,那里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一座蕴含着无尽谜题的科学宝藏。赵林,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研究所研究员,藏北高原冰冻圈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26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赵林选择了冻土研究这样一个具有十足诱惑力和挑战性的课题。尽管工作环境

西南河流源区径流变化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指南

西南河流源区径流变化和适应性利用重大研究计划2017年度项目指南  本重大研究计划以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长江源区、黄河源区等西南河流源区为对象,研究径流演变规律、生源物质迁移转化规律、供水-发电-环境等多目标互馈关系,提出变化环境下径流适应性利用的理论和方法,为我国水安全和能源安全提供基础理论

李小森:中国可燃冰商业开采有多远

  天然气水合物,又名可燃冰,这个原本只为专业人士了解的新能源,随着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供应的日益短缺,近年来为广大民众所关注。我国可燃冰的研究进展如何?何时能实现商业化开采?近日,《科学时报》专访了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李小森。各国期待:储量

陈勇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立足我国国情,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并同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