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我国学者刘焰挑战青藏高原“碳源”说

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喜马拉雅山脉与青藏高原,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它是向大气排放CO2的“碳源”,还是大量吸收CO2的“碳汇”? 近年来,国际上一些学者认为喜马拉雅山脉是“碳源”,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可能导致了全球变暖。 然而,在日前于武汉召开的“全国地质构造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刘焰对此观点提出质疑。 他的研究结论与部分国际学者恰恰相反: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不是“碳源”,而是“碳汇”。 来自地壳的火成碳酸岩 近日,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办公大楼里,记者见到了刘焰。 他告诉记者,10年前,他曾在喜马拉雅山脉最东端,也就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内,识别出一种特殊碳酸岩类岩石。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他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岩石是一种新类型的岩浆岩,即壳源火成碳酸岩,也就是来自地壳物质的火成碳酸岩。 而在此之前......阅读全文

973计划2014年结题项目验收:44优秀97良好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共计141个项目。  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年立项137个项目、2012年立项2个项目和2013年立项2个项目。验收结果显示:  1.“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重要农艺性状单元型区段及互作

刘再华及其团队:另辟蹊径探碳汇

   刘再华及其团队在普定水碳通量模拟试验场  近年来,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不断加剧全球变暖,随着气温逐年升高以及海平面逐年上升,碳减排和低碳环保生活已成为了当今世界的潮流。然而,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全球大气CO2汇的位置、大小、变化和机制至今仍不确定,各国科学家对此观点迥异,争议很大。  目

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2016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2016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国科发基〔2017〕200号各有关项目依托部门:   按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科技部组织完成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

后京都时代:森林碳汇研究先行一步

于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限制问题,《京都议定书》中未作出具体的时间规定,但要求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后(即所谓后京都时代),对其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限制,以实现在全球范围内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后京都时代:森林碳汇研究先行一步  图为江西的一处

气候变暖削弱北半球高纬度陆地生态系统夏季碳汇功能

  12月19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汪涛和教授朴世龙及其合作团队题为Emerging negative impact of warming on summer carbon uptak

气候变暖削弱北半球高纬度陆地生态系统夏季碳汇功能

  12月19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汪涛和教授朴世龙及其合作团队题为Emerging negative impact of warming on summer carbon uptak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碳循环观测系统布设完成

多年冻土区碳循环野外观测系统分布图   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高多年冻土有机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主持的《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北半球冰冻圈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与适应对策”第二课题“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及其碳循环过程”

第十届梁希林业科技奖结果公布,131项获奖,一等奖6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林学会,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中国林学会各分会、专业委员会,各有关单位:  近年来,全国林业和草原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林业现

科学家揭示珠江有机碳来源及控制机制

   日前,中科院地化所刘再华研究员带领的喀斯特作用碳循环研究小组以珠江流域作为研究区,利用类脂生物标志物法,结合水生植物生长特征和传统水化学特征,揭示了河流中有机碳的来源及其控制机制。相关成功发布于《应用地球化学》。  河流生态系统中,地表水体水生光合固定溶解无机碳(DIC)产生的内源有机碳是岩石

地理资源所举办“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和碳储存”讲座

  随着全球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和碳汇功能受到了广泛关注。6月8日应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王辉民研究员的邀请,加拿大森林生态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国良博士,在中国生态大讲堂第49讲作了题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和碳储存”的主题报告。   刘国良博士于2000年获得

与巴基斯坦科学基金会合作研究项目初审结果发布

   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巴基斯坦科学基金会合作研究项目初审结果的通知  经公开征集,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巴基斯坦科学基金会(PSF)共收到合作研究项目申请191项。根据我委相关规定,经过初步审查,并与巴方核对清单,确定有效申请为168项,现将通过初审的项

地理资源所发现1999至2009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长季延长

  植物物候是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良好指示器,物候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和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镱锂研究组在青藏高原土地覆被与植被变化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和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1999-2009年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候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地化所在珠江有机碳的来源及其控制机理研究中取得进展

  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地表水体水生光合固定溶解无机碳(DIC)产生的内源有机碳是岩石风化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与流域冲刷输入的外源有机碳混在一起,在传统风化碳汇计算中常被当成外源有机碳而不予考虑,导致风化碳汇被低估。因此,河流中有机碳溯源研究是风化碳汇计算和调控的关键。传统地球化学法常采用δ13C

《自然》报道中国科学家发起的“第三极环境计划”

  11月11日,《自然》(NATURE)第468期报道了由中国科学家发起的“第三极环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 TPE)计划”,科学家们聚集一堂,准备通过开展这一国际研究计划来理解和减轻“第三极地区”的环境变化。以下是全文译文。  环境变化与冰川变

高寒灌丛土壤碳循环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东在导师刘庆和尹华军的指导下,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窄叶鲜卑花高寒灌丛土壤碳收支对不同氮添加水平的响应。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农业和森林气象学》期刊。  高寒灌丛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寒灌丛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及研究历史等原因,与森林和草地相比,目前

中国碳卫星获得首幅全球叶绿素荧光反演图

  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刘良云科研团队利用中国首颗二氧化碳观测科学实验卫星数据,开展了全球植被叶绿素荧光卫星反演研究,于近日成功获得首幅全球叶绿素荧光反演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叶绿素荧光遥感是碳卫星的一个重要应用。该卫星的主要载荷——高光谱二氧化碳探测仪设有3个通道,其中

CAS-CSIRO陆地生态系统碳计量模型与应用研讨会在京召开

项目负责人刘良云研究员汇报项目方案  4月19日至20日,中国科学院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陆地生态系统碳计量模型与应用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对地观测中心”)举办。CSIRO可持续农业联盟执行副主任Bronwyn Harch

我国可能在2012年前后开征二氧化碳排放税

  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有关课题组经过调研,形成了“中国碳税税制框架设计”的专题报告。课题组表示,我国碳税比较合适的推出时间是2012年前后;由于采用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需要采用从量计征的方式,所以适合采用定额税率形式;在税收的转移支付上,应利用碳税重点对节能环保行业和企业进行补贴。  时间 

关于公201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人名单

  根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将201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予以公布。  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有违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或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在15日内(8月4日—8月18日)向国家自然科学

中国碳卫星获得首幅全球叶绿素荧光反演图

  近日,我国发射的首颗二氧化碳观测科学实验卫星(TanSat)又出新成果——获得首幅全球叶绿素荧光反演图,该成果反映了全球植被生长状况和植被生产力,可以用来监测地球的“绿色生产力”。  2016年12月22日,我国发射了首颗二氧化碳观测科学实验卫星,使得我国成为全球第3个可提供碳卫星数据的国家。这

应对全球变化973项目公示 预算达3.7亿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0年立项的应对全球变化19个项目前两年预算安排和2008年立项项目后三年预算安排(见附件),经过中介机构评估、预算管理部门的综合审查,初步方案已经确定。

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项成果成功应用于中国碳卫星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刘良云研究员团队攻克了叶绿素荧光卫星反演算法关键技术,并成功应用于我国首颗二氧化碳观测科学实验卫星(碳卫星),获得了碳卫星首幅全球叶绿素荧光反演图,实现了国产卫星叶绿素荧光遥感产品从无到有的突破。碳卫星叶绿素荧光产

科技部公布973计划立项项目清单

共批准94个立项项目   据科技部网站消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年度项目申报评审工作已经结束。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需求和专家评审结果,经研究,决定批

高校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目录

特等奖通用项目1项 序号 获奖编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完成单位及名次(未注明则为独立完成单位) 1 J-210-0-01 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高效勘探开发技术   大庆石油学院(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5),清

全球气候专家聚集西宁 研讨青藏高原气候变化

  作为全球气候启动器,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会产生哪些影响?7月12日至13日,全球气候专家、学者聚集青海省会西宁市,共同研讨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等课题。   研讨会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江泽慧作了《应对气候变化与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主题报告。她指出,青藏高原是

2015年度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公布

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授奖项目证书编号奖种获奖等级项目名称/获奖人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工作单位2015-091自然科学奖2新颖电化学能源材料的可控制备、储能机理及其性能研究童叶翔,李高仁,卢锡洪,李奇,翟腾,于明浩,王子龙,钟锦辉中山大学2015-092自然科学奖2基

徐柏青小组:黑碳沉降导致青藏高原雪融加速

印度洋上空的污染物对亚洲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融化负有直接责任——这是来自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的结论。这篇题为《棕色云增暖南亚》(Brown haze ‘heating up’ South Asia,《自然》2007年8月)的论文曾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中国科学家近年对青藏高原的冰芯研究进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推出系列新举措

  自2010年7月成立以来,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已募资9680万元人民币;成立了北京、浙江等五大专项基金;与国家林业局合作,资助在9个省(市)开展了碳汇造林试点。同时基金会还成立了包括:成立中国首家碳汇研究院、成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发布中国第一批 “碳汇公益礼品卡”系列。这是1

海陆联动,“探脉”碳循环与气候互馈作用

   由林光辉担任首席科学家的“973”项目—“碳循环关键过程及其与气候系统耦合的研究”即将验收。谈起项目特色,这位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一个耦合,一个连接。“耦合就是把碳循环和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连接就是建立陆—海之间动态的、多维的、时空上的碳交换。”他特别强调“

唐启升:发展碳汇渔业抢占蓝色低碳经济技术高地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和气候问题的日益突出,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应对当前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而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就目前来说,主要有通过节能降耗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通过工业手段或者生物固碳来固定并储存大气中的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