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全球海洋热含量研究获进展

多个国内外机构联合发布的最新海洋观测数据显示,2018年海洋升温又创新高:成为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一年。2018年全球上层2000米海洋热含量比1981-2010年的平均状态高了19.67×1022焦耳,比历史第二高的年份2017年高出0.91×1022焦耳——相当于中国2017年全年发电量的约388倍,广岛原子弹爆炸释放出能量的1亿倍。全球海洋热量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海水温度上升,新的数据表明:上层2000米海水过去60年大约平均变暖了0.13摄氏度,表层比深海变暖更剧烈。该研究作为期刊封面文章发表 本次发布的海洋热含量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同时联合美国圣-托马斯大学、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河海大学和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等单位共同发布。该报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英文刊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阅读全文

全球海洋变暖研究获进展

  自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S. Levitus于2000年在《科学》(Science)撰文正式发布第一条全球上层海洋热含量变化时间序列,发现20世纪下半页全球海洋次表层升温的现象以来,全球海洋到底变暖了多少,一直是一个争议不断的问题。2013年发布的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第五期评估

海洋变暖持续加速?过去是,未来更是

(上图)全球上层2000米海洋热含量变化:过去的变化和未来预估。右侧样条为2081-2100年预估值。(下图)新的海洋热含量估计(蓝色)比IPCC-AR5中的五个估计(灰色)显示出更强的同期海洋变暖速率。气候模型的同期模拟结果(黄绿色)和新的观测估计一致。  海洋变暖是全球变暖的一个核心和基本指标。

有现代观测记录以来2017年是海洋最热的一年

  由于全球变暖,北极斯瓦尔巴特群岛,海冰锐减,一只北极熊母亲和她的两只6个月大的幼崽跨越60英里,游回到了海岸。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记者1月18日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通过海洋分析数据显示:2017年是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热的一年。  分析结果显示,2017年全球上层2

海洋加速变暖?最新研究揭示全球海洋温度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把更多的热量留在了地球,致使全球变暖。那么,储存了逾九成能量的海洋变暖了多少?变暖的速度有多快?  中美科学家联合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主要大洋在加速吸收热量,显示出更快的变暖速度,700米以下的海洋表现出显著的变暖。  海洋变暖了多少——更快的全球海洋变

大气所发现海洋观测系统变化导致全球海洋热含量“突变”

  温室气体导致地球系统能量增加,表现为全球变暖,然而地球系统增加的能量中有超过90%储存在海洋中,全球海洋热含量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的 “指针”。估计全球海洋热含量的变化是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然而,海洋观测系统在不断变化:在上世纪(1966-2001年),海洋主要是基于船舶的观测系统;

2019年海洋升温再创新高 平均状态高了0.075摄氏度

  来自11个国内外机构的14名科学家联合发布的最新海洋观测数据显示,继2017、2018年海洋创纪录变暖之后,2019年海洋升温又创新高:成为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一年。同时,过去五年是有现代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五年、过去十年是最暖的十年。  发表在Advances in Atmosp

海洋热含量研究获进展

  3月10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旗下Science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一项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成里京(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朱江与美国科学家合作的研究成果《改进的历史(1960-2015)海洋热含量变化估计》(Improved estima

全球海洋热量曲线图:全球变暖仍在继续

   据英国《卫报》近日报道,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最新公布的上层海洋(0-2000米)热含量曲线图显示,2014年全球海洋继续变暖。  人类活动引发了气候变化,但是仍有许多人否认这一事实,且他们宣称2014年并不会是太热的一年。但是近期一系列地表气温报告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2014的平均气温已

大气物理研究所等14家单位联合发布全球海洋变暖报告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基于全球海洋观测数据,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记者从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了解到,由其共建单位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全球13个研究单位20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在《大气科学进展》以新闻/观点的形式发布了国际第一份涵盖2020年整年的全球海洋环

大气所等发布全球海洋变暖2020年度报告

  1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全球13个研究单位的20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发布了国际上第一份涵盖2020整年的全球海洋环境(温盐)变化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20年海洋升温持续,成为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一年;海洋“咸变咸,淡变淡”的盐度变化态势加剧,海水垂向

中科院研究员发现全球变暖或比预估快13%

  全球变暖又添佐证。美国《科学·进展》杂志日前在线发表的一项中美科学家联合开展的研究成果显示,全球气候变暖速度比此前预估的要快13%。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副研究员成里京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温室气体不断排放使地球系统“困住”了更多的热量,直接驱动了全球变暖。这些能量90%以

中科院大气所副研究员:海洋变暖意味什么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共同体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通过海洋分析数据显示,2017年是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热的一年。那么,这样的结果是如何得出的?这对人类而言又意味着什么?记者日前专访了该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成里京。  记者:公众对气候变化最

5月20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 抗疟疾新药筛选结果  现在每年仍有近2.5亿疟疾病例见诸报道,死亡人数超过80万,其中大多数死亡者是5岁以下儿童。疟疾寄生虫镰刀形疟原虫以精于产生抗药性而著称,所以迫切需要新药。本期Nature上的两篇研究报告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希望:通过识别数以千计能够抑制红细

我国在热带西太平洋前沿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考察时强调。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我国成立的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机构,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三个面向”要求为指引,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瞄准聚焦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需求,解决自主创新核心关键问题,引领

2014年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年份

  世界气象组织2日发布新闻公报称,该组织已将2014年列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全球变暖的趋势仍不断持续。  世界气象组织称,1961年至1990年参照期的长期平均气温为14摄氏度,而2014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全球平均气温比该平均值高出0.57摄氏度。  此外,2014年全球海洋表面温度达到了

世界气象组织报告显示全球变暖加剧

  3月28日电 世界气象组织28日发布的《2018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显示,过去一年全球变暖仍在加速,为全球带来诸多经济社会方面的挑战。  当天,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第73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埃斯皮诺萨一起,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布了这份报告。  报告显示,2015年至

海洋的气候效应为识别系外宜居行星提供新的线索

图中的带状区域为恒星的宜居带,只有位于宜居带内的固态行星才拥有合适的表面温度,使得液态水可以长期存在,并支持类地球生命的存在。  对于类太阳恒星,宜居带位于1个天文单位附近(地球的位置),对于红矮星(其辐射强度比太阳低得多),宜居带位于大约0.1个天文单位附近。海洋热量输送的气候效应将使得该宜居带变

全球变暖减缓状态或再持续十年

大西洋洋流的变化对全球变暖趋势放缓起到了一定作用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表示,自1999年以来的全球变暖“暂停”状态可能会再持续10年,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周期性大西洋环流将热量带入了海洋深处。  尽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但是1999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并没有上升多少,许多研究都试

深海高温热液喷口流体原位拉曼定量探测获新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阎军团队、李超伦团队在深海热液系统原位拉曼光谱定量探测研究中获得进展,基于自主研发的深海原位激光拉曼光谱探测系统(Raman insertion probe-RiP)对冲绳海槽中部热液区的高温热液流体进行了原位拉曼光谱定量探测,在国际上首次获得高温热液流体

全球海洋学家拟建国际海洋监测网追踪海洋酸化

海洋酸化威胁全球,国际海洋检测网应运而生 全球海洋正在迅速酸化,其速率是过去3亿年来最快的,甚至快于5600万年前极热时期。   据《Nature》网站近日报道,全球海洋学家共同努力追踪海洋酸化状况的计划正在逐步成型,他们将于本周拟定搭建国际监测网络的具体方案,希望借助远程传感器等检

原位拉曼定量探测深海高温热液喷口流体收获丰富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阎军团队、李超伦团队在深海热液系统原位拉曼光谱定量探测研究中获得进展,基于自主研发的深海原位激光拉曼光谱探测系统(Raman insertion probe-RiP)对冲绳海槽中部热液区的高温热液流体进行了原位拉曼光谱定量探测,在国际上首次获得高温热液流体

研究称二氧化碳致暖效应将持续近千年

  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牵头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即使二氧化碳排放能够骤然停止,地球大气中已有的二氧化碳也足以在未来几百年里持续令地球变暖。该研究发表于近期的《自然气候变化》上。   研究人员模拟了这一状况:将1.8兆吨碳排入地球大气后,让所有二氧化碳排放骤然停止。据悉,科学家们普遍采用排放骤停的场景

科学家在11000米水深钩虾体内发现人为核爆碳14信号

  确定海沟生物的物质来源可以帮助人类理解深海的碳循环特征和极端环境下的生物适应性。海沟深度大多超过6000 m,其中马里亚纳海沟水深达11000米,是世界最深处,被认为是地表最难到达、被人类最少触及的区域。海沟环境具有低温(1-2°C)、高压(1100-600个大气压)、寡营养和强地质作用(地震和

全球正经历3亿年来最快海洋酸化进程

  近日在《科学》杂志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海洋正在迅速酸化,且速率是过去3亿年来最快的,甚至快于5600万年前温室气体急剧增加的时期。   迅速被酸化的海水将腐蚀能给许多动物和植物提供栖息地的珊瑚礁,让贝类和牡蛎难以长出保护性的外壳,还可能损害包括鲑鱼在内的食用鱼类的生长。   据路透社

胡敦欣院士应《自然》邀请发表海洋领域评述文章

   在西太平洋布放6100米潜标。  胡敦欣讲解太平洋西边界流问题。  中新网青岛6月18日电 (胡耀杰)6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研究员领衔17位国内外海洋学家和气候学家合作撰写的“太平洋西边界流及其气候效应”评述文章在《自然》杂志正式发表。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表有

海洋所等发表太平洋环流与气候研究评述文章

  6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敦欣领衔17位国内外海洋学家和气候学家合作撰写的《太平洋西边界流及其气候效应》评述文章在《自然》杂志正式发表。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表有关太平洋环流与气候研究的评述性文章,也是中国在该杂志发表的首篇海洋领域综述文章。  应《自然》杂志邀请,

中科院大气所公众科学日:地球不要再变热啦!

         小朋友从志愿者手中接过小冰人,把它们统一摆在企鹅冰雕的周围,等待它们的慢慢融化。“融化的冰雕象征饱受温室效应折磨、正在哭泣的世界。”5月19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公众科学日活动上,小朋友们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有了更深的感受。“地球

美报告称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几率加大

  美国国家气象局近日发表月度预测报告称,赤道太平洋地区6月份海水异常增温,该地区今年下半年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几率正在加大。   报告称,6月份,随着赤道太平洋地区表层海水高于均值的状况日益明确,海洋热含量异常现象逐渐增多,今年7月份至9月份开始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几率逐渐提升。如果厄尔尼诺现象最终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近红外光谱技术(NIR)是 90 年代以来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分析技术之一。随着 NIR 分析方法的深入应用和发展, 已逐渐得到大众的普遍接受和官方的认可。 1978年美国和加大就采用近红外法作为分析小麦蛋白质的标准方法, 1998 年美国材料试验学会制订了近红外光谱测定多元醇(聚亚安酯原

碳和硅通过细菌首次结合

以硅为基础的生命将是什么样子?一种新的蛋白质或许能帮助人们找到答案。蛋白质解决了问题。通过引导进化过程,科学家创建了一种可将碳和硅结合起来的蛋白。此项创新能改变人类制造从药物到LED灯、半导体以及计算机屏幕的很多产品的方式。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科学》杂志。虽然硅是地球地壳中含量第二多的元素,但它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