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所发现海洋观测系统变化导致全球海洋热含量“突变”

温室气体导致地球系统能量增加,表现为全球变暖,然而地球系统增加的能量中有超过90%储存在海洋中,全球海洋热含量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的 “指针”。估计全球海洋热含量的变化是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然而,海洋观测系统在不断变化:在上世纪(1966-2001年),海洋主要是基于船舶的观测系统;而在2001年之后,Argo浮标观测网逐渐构建,成为最主要的海洋观测系统。这两个主要观测系统对海洋的空间采样有很大差异(图1):船舶观测系统主要分布在主要航线附近:如北半球中纬度(图1b);而Argo观测系统有较为完整的全球覆盖(图1c)。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里京和朱江发现:由于上述海洋观测系统的转变,全球上层(0-700m)海洋热含量在2001-2003年存在一个“突变”(图1a)。这个 “突变”使得1990-2012全球海洋热含量变化趋势被高估40%。研究指出:船舶观测系统(1966-2001年)主要采样了变暖速率较快的......阅读全文

大气所发现海洋观测系统变化导致全球海洋热含量“突变”

  温室气体导致地球系统能量增加,表现为全球变暖,然而地球系统增加的能量中有超过90%储存在海洋中,全球海洋热含量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的 “指针”。估计全球海洋热含量的变化是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然而,海洋观测系统在不断变化:在上世纪(1966-2001年),海洋主要是基于船舶的观测系统;

海洋热含量研究获进展

  3月10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旗下Science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一项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成里京(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朱江与美国科学家合作的研究成果《改进的历史(1960-2015)海洋热含量变化估计》(Improved estima

全球海洋热含量研究获进展

  多个国内外机构联合发布的最新海洋观测数据显示,2018年海洋升温又创新高:成为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一年。2018年全球上层2000米海洋热含量比1981-2010年的平均状态高了19.67×1022焦耳,比历史第二高的年份2017年高出0.91×1022焦耳——相当于中国2017年全

“透明海洋”工程-通过立体观测系统获取海洋环境综合信息

  犹如对浩瀚星空的痴迷,人类对于海洋深处的探索也从未止步。静水流深,在广袤神秘的深海,海水的运动有着怎样的规律?海温变化如何影响气候?如何更加清晰地观测海洋的动态并进行准确的预报?  近日召开的“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新闻发布会,让“透明海洋”的概念走近公众。“透明海洋”就是通过建立海洋立体观测系

中国将研发船载无人机海洋观测系统

  记者4月1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部获悉,在海上移动观测平台及组网应用技术领域,中国将开展波浪滑翔器无人自主观测系统、远程复合动力快速无人艇监测系统、船载无人机海洋观测系统、自主航行潜水器组网观测关键技术、便携式无缆剖面监测仪及其组网技术等研发。   该部最新发布的,对上述研发项目予以具体

海洋观测站点和海洋观测资料管理办法发布实施

   6月7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签署国土资源部第73号、74号部令,分别发布施行《海洋观测站点管理办法》和《海洋观测资料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落实《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以保障国家基本海洋观测活动的有序开展。  《海洋观测站点管理办法》对统一规划、设立和调整国家、地方基本海洋观测站点作出相应制

我国首套基于海洋观测站的海底有缆观测系统布放成功

  辽宁省海洋环境预报与防灾减灾中心近日在营口白沙湾海洋观测站和无人机基地附近海域布放了我国第一套基于海洋观测站的海底有缆观测系统,经过布放、安装和调试,目前系统稳定运行。  据了解,辽宁省所辖辽东湾海域冬季冰情严重,传统的海洋环境观测手段面临许多实际困难。海底有缆观测系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岸基控制

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主观测浮标和潜标系统完成全面维护

    日前,项目组对布放在大连獐子岛海域的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5套观测浮标系统进行了第七次全面维护,并对布放于海底的座底式组合潜标系统进行了姿态和数据验证。  本次观测浮标系统维护工作重点是对通讯系统、部分观测设备进行检修,对锚系连接部件进行安全检查。  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

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东海海洋科学观测浮标站通过验收

验收会现场  根据中国科学院创新三期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的建设要求,11月3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组织有关专家在北京对海洋研究所承担建设的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黄海站)和东海海洋科学观测浮标站(东海站)建设项目进行了验收。  验收会由资环局副局长常旭主持。验收专家组组长

东海海洋科学大型综合观测浮标系统完成首次大修

    东海海洋科学综合观测浮标系统    10月20日,随着重达3.5吨的抓力锚连带180米长的锚链布放就位,东海海洋科学综合观测浮标系统完成了大修任务,开始了新一轮的观测运行周期。   本次大修是该浮标自2009年8月下水服役以来,首次进坞大修,包括海上回收、标体维护、锚系检查

《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发布

  5月20日,国家海洋局和国务院法制办在京联合发布《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我国首部关于海洋观测预报活动管理的法律规范,将于6月1日起正式施行。   《条例》共有六章四十条,从加强海洋观测预报管理,规范海洋观测预报活动,防御和减轻海洋灾害,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提

从蝙蝠和红外热成像说起—VISIR动物行为观测分析系统应用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把蝙蝠又一次推上了风口浪尖,也让人们对蝙蝠的认识从人类发明雷达的启示者扩展到病毒的“宜居港湾”和强力传播者。疫情期间,源自军事领域、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的红外热成像技术也进入到大众的视野。红外热成像技术因其非接触、高通量、高测温精度等优势,被广泛地用在交通枢纽、人群聚居场所出入口的体

《自然》综述:全球Argo海洋观测多领域拓展

  《自然》杂志1月27日在线发表了由18个国家27位作者共同署名的综述文章《全球Argo海洋观测十五年》,文章全面回顾了国际Argo计划实施15年来取得的成果,并展望了未来Argo海洋观测及其资料应用研究的广阔前景。  Argo是“实时地转海洋学观测阵”的英文缩写。目前全世界大洋上广泛分布的数千个

海洋牧场养殖观测无人船投入使用

  8月11日,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与威海天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海洋牧场养殖观测无人船,在山东省威海市德明海洋牧场进行海试并交付使用。  “无人船可以自主规划路线,自主航行。水下机器人可以定深定点去监测。”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黄海滨介绍,海洋牧场养殖观测无人船由碳

以先进国产观测仪表铸就海洋强国梦

  浩瀚的星空和壮阔的大海一直以来都是人类不断追寻的目标,当第一个人抬起头,仰望星空,遥望大海时,探索自然奥秘的种子已在人类心中埋下。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海洋、宇宙已有了全新的认识,但人类探索海洋、宇宙奥秘的步伐却永远不会停止。  我国作为海洋大国,开发海洋资源,对建设海洋经济强国意义重大

MEMS技术在海洋观测中的应用(一)

微机电系统(MEMS),在欧洲也被称为微系统技术,或在日本被称为微机械,是一类器件,其特点是尺寸很小,制造方式特殊。MEMS是指采用微机械加工技术批量制作的、集微型传感器、微型机构、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接口、通讯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微型系统。MEMS器件的特征长度从1毫米到1微米--1

MEMS技术在海洋观测中的应用(四)

⒊ 基于MEMS的惯性传感器惯性(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技术比较成熟,应用比较广泛的MEMS传感器,主要应用于波浪观测。目前国内外波浪测量浮标通常采用传统的加速度传感器,这些传感器体积大、重量重、价格昂贵,从而使浮标的制作成本增加。近年来,随着基于MEMS的惯性传感器的技术逐渐成熟,MEMS惯

MEMS技术在海洋观测中的应用(三)

三、MEMS的应用领域MEMS器件和系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成本低、可靠性高、性能优异、功能强大、可以批量生产等传统机械无法比拟的优点, 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⒈ 信息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功能更加强大的同时体积缩小。从多媒体人机界面(HI)看,使用微麦克风的

渔业船联网构建技术-助力“透明海洋”观测

   日前,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重大项目“渔业船联网构建技术与示范应用”实施方案在北京通过专家评审。  据了解,该项目是海洋国家实验室“透明海洋”立体观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联网技术在海洋观测和渔业管理领域的拓展应用。由中国工程院潘德炉院士、周志成院士和赵春江院士等同行

MEMS技术在海洋观测中的应用(二)

二、MEMS现状基于各种原因,许多MEMS产品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许多器件已经获得广泛应用。汽车工业是MEMS技术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例如MEMS振动结构陀螺仪,是一款新的相当便宜的设备,目前用于汽车防滑或电子稳定控制系统中。村田电子的SCX系列MEMS加速度计、陀螺仪和倾斜仪,以及将这些功能

大型根系观测系统相关简介

  大型根系观测系统是一种用于地球科学领域的分析仪器,于2014年6月1日启用。  技术指标  包括地下大型根系观察室,玻璃窗观测及微根管观测系统、地下根系取样、分析系统,不同深度土壤湿度、温度自动观测系统,土壤水分控制系统、配套小气候观测系统、小气候环境调控系统、分析软件等。  主要功能  连续开

深圳先进院海洋原位观测仪器技术取得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光电工程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李剑平团队在海洋原位观测仪器技术上取得突破。团队研制了一种用于海洋浮游生物原位监测的新型水下成像仪系统,并在大亚湾海域的系泊水面浮标上进行了长期海试。相关研究成果以Development of a Buoy-Borne Under

我国投放多种仪器观测南海海洋现象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日前在恶劣海况下,首次在南海吕宋口海域大浪区投放了一批多功能潜标观测系统,将对南海海洋内波生成、传播和演变等海洋现象,进行半年以上的全程观测。  中科院这一南海秋季航次主要承担的任务是:在秋冬大浪恶劣天气下,进行南海海洋断面科学考察。该航次历经

我国首个全球实时海洋观测网正式建成

   近日,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科学”号上的科考队员将中船重工七一〇所研制的HM2000型剖面浮标缓缓放入海面。这是我国新一代海洋实时观测系统(Argo)计划自2002年实施以来布放的第400个剖面浮标,也是我国布放的第30个国产北斗剖面浮标。  至此,我国正式建成首个全球实时海洋观测网。这些浮标主

海洋观测技术(定义、分类、技术分析及实例介绍)

  海洋观测,是一切海洋活动的开始,是透明海洋、智慧海洋和海洋信息化的重要基础。  海洋中从海面到海底,温度是如何分布的?长江口的近海海域的海底,溶解氧浓度有多高?印度洋的盐度和大西洋的盐度相比较,哪个更高?太平洋海底洋中脊周边生活着的虾类,它的生活规律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回答,就必须要通过海洋观测

海洋所完成自由伸缩式智能化剖面观测浮标系统研制布放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海、东海浮标观测站完成自由伸缩式智能化多功能剖面观测浮标系统自主开发研制,并在舟山海域布防,进入试运行阶段。  该浮标系统首次采用智能控制与自由伸缩式刚性结构体技术结合的方式进行海洋剖面观测,可对剖面水体的水温、电导率、深度、浊度、叶绿素、溶解氧、pH等多参数要素进行

粤东上升流区海洋生态系统观测站首航圆满完成

5月12日,粤东上升流区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观测研究站克服疫情和恶劣天气等困难,圆满完成了该站2022年春季航次观测任务。据悉,粤东上升流区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观测研究站由广东省科技厅批准建设,每年开展春、夏、秋、冬四季长期连续观测。粤东海域处于热带与亚热带的交汇区,直面“三巴”海峡,海洋动力过程错综复杂,

海洋加速变暖?最新研究揭示全球海洋温度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把更多的热量留在了地球,致使全球变暖。那么,储存了逾九成能量的海洋变暖了多少?变暖的速度有多快?  中美科学家联合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主要大洋在加速吸收热量,显示出更快的变暖速度,700米以下的海洋表现出显著的变暖。  海洋变暖了多少——更快的全球海洋变

中科院研究员发现全球变暖或比预估快13%

  全球变暖又添佐证。美国《科学·进展》杂志日前在线发表的一项中美科学家联合开展的研究成果显示,全球气候变暖速度比此前预估的要快13%。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副研究员成里京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温室气体不断排放使地球系统“困住”了更多的热量,直接驱动了全球变暖。这些能量90%以

海洋变暖持续加速?过去是,未来更是

(上图)全球上层2000米海洋热含量变化:过去的变化和未来预估。右侧样条为2081-2100年预估值。(下图)新的海洋热含量估计(蓝色)比IPCC-AR5中的五个估计(灰色)显示出更强的同期海洋变暖速率。气候模型的同期模拟结果(黄绿色)和新的观测估计一致。  海洋变暖是全球变暖的一个核心和基本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