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发育所等在亚洲稻群体结构和演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亚洲栽培稻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古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亚洲文明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水稻起源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经过一个多世纪不同学科研究者的不断探索,已经积累了大量水稻驯化起源知识。但水稻驯化是单次起源还是多次起源尚没有统一结论。 美国农业部(USDA)种质资源库在过去100多年时间里,收集了全球116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0多份水稻种质资源,并基于表型和基因型数据系统整理出1,794份核心种质(core accessions),进一步衍生出203份微核心种质(minicore accessions),这203份微核心种质可以很好代表全世界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图1)。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储成才研究组的汪鸿儒通过对水稻微核心种质材料进行低深度重测序,系统研究了亚洲稻的群体结构并用于重要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同时和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阅读全文

遗传发育所等在亚洲稻群体结构和演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亚洲栽培稻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古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亚洲文明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水稻起源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经过一个多世纪不同学科研究者的不断探索,已经积累了大量水稻驯化起源知识。但水稻驯化是单次起源还是多次起源尚没有统一结论。  美国农业部(USDA)种质资源库在过去10

黄萎病菌群体结构与分子演化机制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植保所)作物黄萎病研究团队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单位合作,在解析黄萎病菌的重要生物学特性以及群体基因组背景下黄萎病菌种群结构与分子演化机制等国际前沿科学问题方面,给出了系统的解决路径与方法,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植物病理学年评》(Annu

研究揭示中国常规稻主栽品种的演化机制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魏兴华团队在《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研究论文。研究者通过下一代重测序技术,首次对过去70年来中国常规稻主栽品种、地方种和国外引进种质构建了水稻高密度基因组变异图谱,系统研究了地方种和引进种质对我国常规稻主栽品种演化的贡献,以及主栽品种在遗传改良中的

研究揭示冰清绢蝶基因组进化与群体演化历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612.shtm生物进化和地球环境演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生物进化和环境适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是地球-生命系统研究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近日,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郝家胜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

昆明动物所等揭示朱鹮群体演化历程

  1月11日,《当代生物学》以The Genomic Footprints of the Fall and Recovery of the Crested ibis为题,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国捷课题组、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单位合作的研究成果。该工作将57份博物馆

缺陷结构演化实现高性能热电材料研究获进展

 热电转换技术能够通过塞贝克效应(Seebeck effect)和帕尔贴效应(Peltier effect)实现热能与电能直接相互转换。基于该技术制备的热电器件具有系统体积小、无运动部件、无噪声、无损耗和无污染等优点,在深空探测、固态制冷和精确控温等领域有重要应用。热电转换效率主要由材料的无量纲热电

缺陷结构演化实现高性能热电材料研究获进展

  热电转换技术能够通过塞贝克效应(Seebeck effect)和帕尔贴效应(Peltier effect)实现热能与电能直接相互转换。基于该技术制备的热电器件具有系统体积小、无运动部件、无噪声、无损耗和无污染等优点,在深空探测、固态制冷和精确控温等领域有重要应用。热电转换效率主要由材料的无量纲热

基于同源基因簇的水稻泛基因组综合数据库建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300.shtm近日,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洪山实验室教授张建伟课题组联合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在《自然—通讯》与《分子植物》连续发表两篇研究论文。这两项工作以代表亚洲稻群体结构的

瑞典研究小组通过基因测序揭示虎鲸社会结构演化特征

  瑞典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对50只虎鲸的研究,发现了它们在行为和社会结构演化上的特点。这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总是先由一些少量的开拓性群体进入新环境,而后才会快速扩张。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上。  虎鲸是一种大型齿鲸,身长为8到10米,重达9吨左右,性情凶猛,是企鹅、海豹等动物的天敌,有

研究发现杂草稻抗旱基因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研究发现,杂草稻与栽培稻之间存在基因渗入,支持了杂草稻起源于栽培稻的去驯化观点,发掘了杂草稻中的抗旱相关基因PAPH1,并验证了其功能,为抗旱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与杂草稻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实验植物学

研究发现野生稻并不“野”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储成才研究组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野生稻基因组中有着人工选择驯化的痕迹,他们巧妙地证实有大量栽培稻基因流入野生稻群体。日前出版的美国《基因组学研究》杂志发表了这一成果。  研究人员通过对已发表的大量野生稻和栽培稻基因组

中科院合作研究发现野生稻并不“野”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储成才研究组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野生稻基因组中有着人工选择驯化的痕迹,他们巧妙地证实有大量栽培稻基因流入野生稻群体。日前出版的美国《基因组学研究》杂志发表了这一成果。  研究人员通过对已发表的大量野生稻和栽培稻基因

研究揭示巨型恐龙演化

图片来源:《自然—生态与演化》研究人员近日介绍了最新发现的生活在三叠纪晚期(约2.37~2.01亿年前)的阿根廷地区的恐龙化石。这一标本来自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巨型蜥脚类动物之一。比其近亲泰坦龙还要早3000万年。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之前的认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分支如何演化成如此庞大的体型。 脖子

研究揭示巨型恐龙演化

  研究人员近日介绍了最新发现的生活在三叠纪晚期(约2.37~2.01亿年前)的阿根廷地区的恐龙化石。这一标本来自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巨型蜥脚类动物之一。比其近亲泰坦龙还要早3000万年。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之前的认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分支如何演化成如此庞大的体型。  脖子细长、身形巨大、四足行走的腕

野生稻并不“野”

  近日,我国科学家对野生稻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基因组学研究》杂志。他们发现,野生稻并不“野”,颠覆了之前科学家对野生稻的认知,很多相关理论都要重新思考和修订,对野生资源的科学保护也已刻不容缓。  普通野生稻一直被认为是亚洲栽培稻的野生祖先,也是水稻改良过程中的重要种质资源。普通

综述:凹凸棒石黏土结构演化构筑各种功能材料研究

  由于黏土矿物结构复杂,人们对黏土矿物的晶体生长机制、不同矿物间的演化规律以及矿物表面反应性的结构本质等问题缺乏认识,从而制约了黏土矿物资源的高效利用。  近年来,随着优质黏土矿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快速消耗,自然界中储量更大的混维黏土矿物高效开发和利用受到了高度关注。甘肃凹凸棒石黏土矿储量超过10亿

稻麦单穗脱粒机在稻麦研究取样的应用

大型的稻麦脱粒机在田间的使用十分重要,是一种有效的收割机械。主要适用对象有小麦或水稻。稻麦脱粒机大大降低了稻麦生产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改善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在研究实验室内稻麦单穗脱粒机的应用比较常见。 稻麦脱粒机工作过程是:作物经滚筒脱粒,草从机后或机前排出,粮粒及部分茎秆经筛孔靠自重落入集料

稻麦单穗脱粒机在稻麦研究取样的应用

  大型的稻麦脱粒机在田间的使用十分重要,是一种有效的收割机械。主要适用对象有小麦或水稻。稻麦脱粒机大大降低了稻麦生产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改善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在研究实验室内稻麦单穗脱粒机的应用比较常见。  稻麦脱粒机工作过程是:作物经滚筒脱粒,草从机后或机前排出,粮粒及部分茎秆经筛孔靠自重落入集料斗

扇贝发育演化研究获进展

  《自然》(Nature)子刊《自然-生态学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日前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保忠课题组参与完成的研究论文"Scallop genom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evolution of b

铁铬基合金氧化膜的微观结构演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705.shtm铁素体/马氏体钢和奥氏体钢等铁铬基合金是以超临界水冷堆、铅冷快堆为代表的先进核能系统的首要候选材料。材料的抗腐蚀性能是决定先进核能关键系统部件能否安全服役的重要因素之一,材料表面氧化

研究揭示珍贝黄岩海山链的深部结构及演化过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138.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深部地球物理团队联合多家海洋单位在南海珍贝-黄岩海山链的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构造物理》。全球海底已知的海山数量高

珍贝黄岩海山链深部结构及演化过程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深部地球物理团队联合多家海洋单位,在南海珍贝-黄岩海山链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构造物理》(Tectonophysics)上。全球海底已知的海山数量达43454座,分别位于洋中脊、板内和岛弧区三种地质构造背景中,代表了不同的岩浆

爪哇稻杂种优势研究获进展

  记者近日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获悉,该所科学家对爪哇稻及其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爪哇稻主要分布于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热带山区。爪哇稻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作用很重要。   由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研究员肖国樱领衔的研究团队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大气所在植物个体资源竞争与群体结构特性分析研究中获进展

生态系统是复杂的动态平衡系统。一方面,植物个体一直处在生长变化中,个体间差异巨大,且邻近个体间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资源竞争);另一方面,由大量个体组成的植物群落一般具有稳定的结构特征(如林冠高度分布、分层结构等)。如何准确刻画生态系统不同尺度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变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

大气所在植物个体资源竞争与群体结构特性分析研究中获进展

生态系统是复杂的动态平衡系统。一方面,植物个体一直处在生长变化中,个体间差异巨大,且邻近个体间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资源竞争);另一方面,由大量个体组成的植物群落一般具有稳定的结构特征(如林冠高度分布、分层结构等)。如何准确刻画生态系统不同尺度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变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

群体光合的研究及其注意事项

引   子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现象,它是唯一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过程,是维持地球上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也是农作物产量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提高光合作用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植物生理学、生态学、作物栽培学、育种学等研究工作中,经常需要测定光合速率,研究

上海生科院揭示水稻抗高温和适应环境温度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林鸿宣研究组在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又取得新进展,他们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克隆了作物中第一个抗高温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并深入研究了其分子机理、在水稻演化史以及抗高温育种中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Natural alle

上海生科院揭示水稻抗高温和适应环境温度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林鸿宣研究组在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又取得新进展,他们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克隆了作物中第一个抗高温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并深入研究了其分子机理、在水稻演化史以及抗高温育种中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Natural alle

真马演化事件研究获进展

  古马型真马(Stenonid)是旧大陆最早的真马(Equus),其出现被称作真马事件(Equus Datum)。这一事件被视为第四纪开始的标志,和发生在旧大陆的一系列重大的地质、环境与生态事件相关联。地质历史中最原始的真马肖肖尼马(Equus shoshonensis)发现于北美大陆的上新世地层

中国农业科学家首次揭秘水稻自私基因

中国农业科学家系统解析了水稻粳稻与籼稻杂种不育问题及遗传特性,发现自私基因系统控制水稻杂种不育,影响稻种基因组的分化,并有望解决水稻杂种不育的难题。该项研究成果于6月8日在国际学术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上在线发表。该研究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获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