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我国将再启青藏高原综合科考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时隔40多年,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将于6月中旬开始,这次综合科考为期5—10年,旨在掌握青藏高原数十年的生态变化。 据介绍,首期将对长江和西藏最大湖色林错源头区内最核心的格拉丹东区域冰川及相关生态环境变化进行观测研究。与第一次青藏高原科考不同,此次科考将运用无人机、无人船和卫星等新技术、新手段,实现对青藏高原全域覆盖,科考数据将更加全面和精确。 上世纪70年代,我国科学家对青藏高原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科学考察。考察项目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和动植物、农业等50多个学科。考察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填补了青藏高原一些地区和学科研究的空白。......阅读全文

“青藏精神”指引方向

  “希望你们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西藏拉萨启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参加科学考察的全体

“世界屋脊”拿什么破解气候密码?

我国科考队员在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进行野外考察   前不久,重庆遭遇62年来单日最大暴雨袭击。专家分析认为,大气环流在遭遇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这两个大的地形时,形成了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气象条件而导致暴雨产生。专家表示,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形,加上处于季风和西风带的交汇处,因此,青藏高原既是天气系统

姚檀栋等: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它的环境变化,对整个地球,特别是欧亚的环境、生态系统等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最近,中国科学院组建了“西藏创新集群”。经过100多位国内外专家两年多的努力,在广泛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报告综合评估了青藏高原从过去2000年到未来100年

走向卓越:看创新种子萌发

   “树标杆、促跨越、聚人才”,作为中科院贯彻“四个率先”要求的重大举措,今年年初成立的5家卓越创新中心,承担着带动中科院全院整体创新能力跃升的使命。  卓越创新中心将在一些重要领域率先实现重大突破,会聚优秀人才团队,进而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速推动国家从跟踪模仿向原始创新的战略性转变。  

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秘书长  如果这个季节去西藏,站在拉萨河谷,可以看到两侧山坡上的青草已经长到了山顶,回到30年前,人们不可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青藏高原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最高海拔超过8800米,构成全球独一无二的“第三极”主体骨架,也是地球独特

从化石窥见青藏高原生长的秘密

西藏始攀鲈化石伦坡拉盆地种类丰富的化石植物类群,包括棕榈、栾树、椿榆等  “多跑路,多挖土,得幸福……”10月4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飞翔和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苏涛分别结束了他们在青藏高原的第13次和第14次古生物考察。这两位年轻的“80后”,是青藏高原不折不扣的“

张宪洲等:青藏高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果显著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独特的自然地理单元,是我国以及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及气候变化的“启动器”和“调节器”,也是我国和全球重要生物物种基因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及生态安全屏障。因此,青藏高原在我国生态建设和保护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高、寒、旱

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大数据助力“第三极”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它不仅孕育了亚洲几大河流,被称为“亚洲水塔”,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因此,青藏高原科学数据的整理和共享,对于科学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建立的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下称数据中心)就是这样一个汇

青藏高原2014地质年会在京召开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3月28日在北京国谊宾馆主办了“ 青藏高原2014 地质年会”。以下为会议的亮点和建议。   凝聚了全国青藏高原研究队伍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是全球地学瑰宝,对于固体地球科学的研究和资源开发具有极其重大意义。青藏高原主体部分在中国大陆,是地球母亲给中

正在破译的“青藏密码”

  青藏高原为什么变绿,是不是生态趋好的信号?冰崩的成灾机制是什么,可否科学预警?冰川消融增加了多少水资源,对“亚洲水塔”弊大还是利大?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哪个先隆升,给生物演化带来怎样的影响?……  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2017年,我国时隔40多年再次启动青藏高

青藏高原古高度重建研究获进展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轻和最高的高原,其高度占据对流层的1/3。青藏高原隆升对大气环流施加了强大的动力和热力效应,在晚新生代时期不仅是改变全球气候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对亚洲季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青藏高原古高度的重建能够增进我们对地质构造和长尺度气候变化之间联系的认识。然而,因为与古高度直接相关的

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

  开展这次科学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希望你们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

地化所提出一种可能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生长和变形机制

  青藏高原如何生长和变形,一直存在极大争议。前人提出的模型主要有连续变形、块体端元变形等。近年一个非常受关注的模型是中下地壳流模型。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在其边界部位的变形和扩展情况,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邓阳凡及其合作者使用Vp速度约束下的接收函数与面波频散联合反演方法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北

青藏高原不能承受温暖之重 祁连山美景消失殆尽

    全球气候变暖在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已经并且正在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土地沙化、湿地减少、积雪消失……青藏高原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灾区”。   “过去,这湖边上的山上终年都有积雪,七八月份也不化。放羊时,白的雪映着太阳,耀人的眼睛。现在山顶好久看

白春礼深入西藏调研推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

  3月23日至29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一行克服高寒缺氧、身体不适、交通不便等困难,长途跋涉深入西藏林芝、拉萨、阿里等地,重点就推动中科院“四类机构”改革、促进“三重大”成果产出、强化院区战略科技合作、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进行考察调研,同时亲切慰问了扎根高原一线的工作人员。  调

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化石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的中科院“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研究成果《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化石》(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the Tibeta

“世界屋脊”上的真菌“猎人”

  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过去5年里,青藏高原上这6个省区留下了一群真菌“猎人”的足迹。他们克服高原反应和各种挑战,在 “世界屋脊”上采集到了19000余份菌物标本,挖掘出许多小菌种中潜藏的大价值。  这些成果来自于青藏高原特色微生物资源与多样性调查研究项目,它由中科院微生物所承担,中

“世界屋脊”上的真菌“猎人”

  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过去5年里,青藏高原上这6个省区留下了一群真菌“猎人”的足迹。他们克服高原反应和各种挑战,在 “世界屋脊”上采集到了19000余份菌物标本,挖掘出许多小菌种中潜藏的大价值。   这些成果来自于青藏高原特色微生物资源与多样性调查研究项目,它由中科院微生物所承担

徐柏青小组:黑碳沉降导致青藏高原雪融加速

印度洋上空的污染物对亚洲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融化负有直接责任——这是来自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的结论。这篇题为《棕色云增暖南亚》(Brown haze ‘heating up’ South Asia,《自然》2007年8月)的论文曾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中国科学家近年对青藏高原的冰芯研究进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今年夏天是"中国式"的

  瞭望东方周刊9月7日报道 “我1989年参加工作到今天,21年,像今年夏天这么集中和频繁的爆发气候灾害还是第一次。”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对《瞭望东方周刊》说,1998年的洪水固然厉害,但也只限于洪水,“今年夏天的灾害,种类之多,范围

海拔6500米珠峰检出有机氯农药

海拔6500米检出有机氯农药 “黑脚印”踏上珠峰冰川     青藏高原海拔6000米以上的地区鲜有人类足迹,科考队员以能在这里采样研究而欣喜,探险者也以能将足迹留在这里为荣。然而,最近一项研究表明,有机氯农药的“黑脚印”也踏上了珠穆朗玛地区东绒布冰川海拔高达6500米

中科院西北高原所:扎根西北 守望高原

  西北高原所的一个定位集中体现在针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物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研究,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北高原所)有一座标本馆,这里拥有来自青藏高原的生物标本,数量多、种类全,颇具青藏高原特

刘东生的黄土研究和青藏高原考察

刘东生   刘东生,这位200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我国著名环境地质学家,毕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被誉为“黄土之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参加并参与组织对青藏高原的考察研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为纪念他的学术成就,让我们对他的创新研究成果撷

姚檀栋:生态补偿应成为“一路一带”建设重要抓手

  “国家应该如何整体布局生态补偿机制,这和‘一路一带’战略密切相关”。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院士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作为“一路一带”战略的重要抓手,其中对青藏高原地区进行生态补偿应列在首位。  “传统丝绸之路从西安开始,沿青藏高原北缘地区往西,一直到整个中亚地区,而在‘一带

青藏高原北部生长造就东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青藏高原北部地貌(左凌仁摄) 新生代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变对东亚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东亚新生代气候和生物演变的研究,就离不开讨论青藏高原的生长。前人的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和印度夏季风、以及亚洲冬季风都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变密切相关。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差异化的,不同地块的隆升对气候

常见的土壤结构分为哪几种类型?

1.名词解释土壤类型: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类型。中国的主要土壤类型有15种,分别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和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漂灰土)、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漠土。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指土壤中不同大小

Geology:渐新世-中新世之交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岩浆活动

  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不仅影响了欧亚大陆的构造格局,还对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的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一般认为,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板块俯冲密切相关;但要弄清楚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地球动力学的演变过程,尚有很多关键的科学问题亟待解决,如印度大陆岩石圈能俯冲到什么深度

因冬虫夏草改变的命运

  因为它懂得合作与节制,这个物种才得以延续。如果有一天它消失殆尽,那么损失的绝不仅仅是这一类物种本身。  生长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菌的寄主——蝙蝠蛾幼虫  刚挖出土的冬虫夏草  2015年,在江西南昌发现了目前国内结构最完整、布局最清晰、保存最完好的汉代列侯墓园——海昏侯墓。当

高质量数据集支撑青藏高原天气气候预测

  12月1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马耀明研究员等集成发布了首套高时间分辨率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数据集。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上。 该数据集基于“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20余年的艰苦努力,建立了覆盖高原大地形山

《科学通报》:高寒生态系统退化加速青藏高原碳流失

专家认为解决办法在于提高当地生物量和植被光合作用能力  气候变暖将导致土壤释放出大量的碳,碳排放又增强了全球变暖的趋势,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青藏高原正是一个可能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巨大碳库。我国科学家通过对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高寒草地CO2排放通量的研究发现,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高寒草甸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