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含糖饮料糖分高:喝一罐高糖饮料相当于吃一两糖

近日,来自美国心脏协会(AHA)的一份新的科学报告表明,2岁至18岁的青少年儿童每天摄入的糖不应该超过25克。在其中发布的文章显示,随着糖的摄入的增加,儿童发生高血压、冠心病和胰岛素抵抗的几率也更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虽然很多家长刻意地避免给孩子吃糖,但是当孩子们喝下一瓶饮料的时候,就要注意了,他们摄入的糖分很可能已经超标。 案例 小小饮料里糖分可不少 李女士的女儿今年6岁,已经到了换牙的年龄。但是孩子爱吃糖爱喝甜的饮料,已经成了让李女士头疼的事儿。“每次去超市,肯定去饮料区挑选饮料,而且碳酸类的饮料居多。”李女士说,可能是因为带汽的饮料口感好,拗不过孩子,所以每次就给孩子买一瓶喝。每次,小家伙都能一口气干掉半瓶。 后来,听说喝苏打水对身体好,李女士也买了不少,其中一款香草味的苏打水孩子也挺喜欢,一次能喝掉一罐。“因为苏打水对身体好,所以就买了不少,也没怎么控制孩子喝。”不过最近,李女士郁闷地发现其实孩子经常喝的那......阅读全文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最新糖摄入指南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新制定的《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中建议,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减少游离糖的摄入量。成人和儿童游离糖摄入量应减至摄入总能量的10%以内。如能进一步将其降至低于摄入总能量的5%,会对健康带来更多好处。   什么是游离糖   指南中所提及的“游离糖”,并不包括新鲜水果和蔬菜中

风靡网络的“戒糖风”健康吗?

  “敷面膜不如戒糖”“戒糖 8 个月,身体竟然发生了如此惊人的变化!”连日来,网络上不断有网友分享他们戒糖、戒面包等精制碳水化合物的亲身经历,在爱美人士中刮起一股“戒糖风”,各种无糖减肥法风靡,甚至还有网友晒出自己“28 天里不吃任何糖类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的美容心经。  这些“戒糖”方式是否科学

高糖饮食致心脏病风险被长期淡化

  美国研究人员日前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卷》上发表报告,揭露美国糖业在约50年前通过操控研究等手段,淡化饮食中添加糖有导致心脏病的风险,同时强调胆固醇和高脂肪饮食是心脏病的罪魁。作者指出,这种观点影响了营养学认识和公共健康政策几十年。  上世纪50年代,有研究认为,饮食中的饱和脂肪是导致心脏病

食糖过量:警惕“甜蜜”的诱惑

   大量科学研究已经表明,摄入过多糖有害健康。但外媒一篇新出炉的评论《糖摄入指南的科学基础:系统综述》(以下简称《综述》)宣称,上述结论的数据基础质量很低,因而基于该结论的膳食指南也不能信赖。  《中国科学报》记者检索发现,国内权威媒体也曾在《合理食糖有益无害》的报道中提出,(2000年)“我国人

食糖过量:警惕“甜蜜”的诱惑

  大量科学研究已经表明,摄入过多糖有害健康。但外媒一篇新出炉的评论《糖摄入指南的科学基础:系统综述》(以下简称《综述》)宣称,上述结论的数据基础质量很低,因而基于该结论的膳食指南也不能信赖。  《中国科学报》记者检索发现,国内权威媒体也曾在《合理食糖有益无害》的报道中提出,(2000年)“我国人均

“甜蜜诱惑”侵蚀孩子健康 儿童“减糖”“戒糖”刻不容缓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指出,嗜糖之害,甚于吸烟,长期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会使人的寿命明显缩短,并提出了“戒糖”口号。但是近年来,中国人对糖的消耗量居高不下,特别是孩子,2008年我国儿童人均每天喝饮料715毫升,10年时间翻了一番。而目前市售饮料中大部分为含糖饮料,多数饮品含糖量为8%~11%,一瓶容

美国研究团队:吃糖过多小心“甜蜜的忧伤”

  一直以来,糖果、甜品、巧克力等甜食都被视为“快乐之源”,能够缓解消极的情绪,就像甜食广告里演的一样,给人一种恋爱的甜蜜。  不过,近日美国堪萨斯大学临床心理学家团队研究发现,吃糖多了不仅不会开心,反而能加剧抑郁症状。他们在英国《医学假说》杂志上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摄入太多糖分可引发与抑郁症相关的

酶在生命体中作用显著

  对于酶这一物质人们并不感到陌生,酶在日常生活的各领域有着广泛应用。酶还与人体息息相关,利用酶可以帮助人们抑制疾病的发生。请关注――如何才能拥有“酶”好人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愈来愈重视健康问题。酶在人体代谢进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人们的健康紧密相联,从一定意义上说,认识酶,就

卫生部等关于乳及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相关问题的答问

    10月7日,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公告,公布了乳制品及含乳食品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公告称,三聚氰胺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禁止人为添加到食品中。对在食品中人为添加三聚氰胺的,依法追究法律责

世卫组织拟将添糖量上限减半 每日别超25克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球范围内征求关于拟将每人每天“添加糖”(不含食物本身含有的糖)摄入量的推荐上限减半的意见,即从占膳食总能量的10%,降低到5%。以成年男子一般每天从饮食摄入2000大卡能量计,每天吃的“添加糖”不应超过25克。   出于控制肥胖及龋齿风险的考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

揭秘:乳酸菌饮料背后存在的六大问题

   受访专家:  原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 王丁棉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朱 毅  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 云无心  调查时间:7月30日~8月17日  调查地点:北京市朝阳区万惠商场内超市、北京市朝阳区大望路沃尔玛超市,北京市通州区八里桥乐天玛特超市、北京市

研究揭示摄入不同种类的食物如何影响机体健康?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读摄入不同种类的食物如何影响机体健康?分享给大家!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ain  【1】J Neurosci:摄入酮类饮食或有望帮助机体抵御阿尔兹海默病  doi:10.1523/JNEUROSCI.1446-19.2019  日前,一项刊登

吃糖更多,脂肪却更少?Cell子刊颠覆认知!

人们通常会认为,主导身体糖分摄入的基因会使人们吃更多的糖从而导致脂肪增加。然而最近的一项结果却显示:肝脏激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 (FGF21)基因的一个常见变体会使携带者吃更多的糖,摄入更多的酒精,但却可能降低身体脂肪总量! 图片来源:Welleschik/Wi

糖尿病禁止吃糖? 控糖饮食不等于不吃水果不吃糖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据最新的数据表示,我国目前的糖尿病发病率高达11.6%,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比例高达50.1%。也就是说,每两个成年人中,有一个是糖尿病“后备军”。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后备军有机会发展成糖尿病。  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对于普遍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然而,

为什么我们喜欢高卡路里的甜食

  大脑对含糖食物的甜味与卡路里高低反应不同,这个发现为我们选择吃怎样的食物提供了深入了解,这是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  糖通过味觉和摄食的途径发挥其强有力的吸引力。然而,甜味和营养信号在大脑网络是否激励摄入还是未知的。  大脑利用两个不同的途径来分析甜味  在耶鲁大

15款无糖饮料测评:元气森林、雪碧检出糖

  2019年10月新加坡政府宣布,将全面禁止高糖饮料广告,是首个实施这一举措的国家。  近年来国内也开始兴起无糖概念,但其实“无糖”概念早在2007年就开始流行欧美。但是宣称“0脂肪”、“0卡路里”,打着“更健康”“有助减肥”的标语,这些无糖咖啡、无糖功能性饮料,是否真的不含“糖”?对健康有何影响

嗜糖之害,甚于吸烟

  糖的诱惑难以抵挡,但吃得过量无益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3个国家人口死亡原因后得出结论——嗜糖之害,甚于吸烟。这项调查表明,长期高糖饮食者的平均寿命比正常饮食者短10~20年。  这样的统计数据让不少人费解:明明生活中害怕肥胖的人越来越多,吃糖总是前后思量,怎么会造成高糖摄入呢?军事医学科学院营

JAMA子刊:代糖饮料也不健康!

  现代社会人可以说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注重健康,从社交网络上那些“谈糖色变”的KOL们就可见一斑。  甜甜的糖真可谓危险与诱惑并存。美味是真的美味,与肥胖以及一系列代谢障碍相关也是不争的事实。  想要健康,但也舍不下这份口舌之欲,人工代糖似乎成了希望之星。  然而事实却似乎并不那么如意。 

全世界都挡不住甜的诱惑 吃得太多危害甚于吸烟

  年幼时,一块糖能让我们津津有味地含上许久,甜到心里。成年人虽已不再拥有如此单纯的快乐,却仍选择吃糖来缓解压力和失落的情绪。奶油蛋糕的香浓、水果糖的酸甜、巧克力的浓醇、薄荷糖的清爽……究竟甜食有什么魔力,能让全球人爱不释“口”呢?   全世界都挡不住甜的诱惑   据史料记载

低脂饮食可预防胆石症 ?来看看专家怎么说

  胆石症是指胆囊或胆管内形成了结石。胆囊的主要功能是浓缩、储存和排泄肝脏生成的胆汁。胆汁的主要成分包括胆固醇、胆红素和胆盐。结石就是“超浓缩”的胆汁。  当不易察觉的轻度慢性感染引起胆囊黏膜改变,过量的水分或胆汁酸被吸收,而胆固醇、胆红素、钙盐沉积在胆囊中未能有效输出,即可形成结石。长期高脂饮食持

身体需要被“排毒”?美国媒体盘点6大健康迷信

  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各种健康“小贴士”狂轰乱炸地包围中。比如,一天应该喝8杯水;睡觉之前喝牛奶有助于睡眠;超重会折寿等等。但其实,并非所有的健康建议都有扎实的科学根据来支撑。《新科学家》网站近日为我们破除了我们耳熟能详且奉为圭臬的6大健康“迷信”。   一天要喝8杯水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

每天喝汽水增加死于心血管疾病机率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最新的科学研究指出,每日饮一杯汽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机率增加三分之一。每日摄入的卡路里,如果由25%来自糖分,死于心脏疾病的风险更增加一倍。  根据发表在3日的《美国医学会内科医学期刊》中报告指出,在2005年至2010年,美国有71%的人一天摄取的人工添加糖,占总热量10

美国心脏协会:青少年每周喝含糖饮料不宜超过220ml

  据美国心脏协会消息,8月23日美国心脏协会提出限制添加糖摄入量的新建议指出,儿童与青少年每周喝含糖饮料不宜超过220毫升。   据悉,过量摄入添加糖可引发心脏病、二型糖尿病、肥胖、蛀牙及其他健康问题。   根据新建议,2-18岁人群每天摄入添加糖的量不宜超过6茶匙,儿童和青少年每周饮用含糖饮料(

光吃素降不了三高

   在“三高”的风险因素中,高脂饮食是重要一项。因此,不少人认为,只要坚持吃素,就能远离“三高”。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内分泌风湿科主任李全民教授强调,这种说法其实是种误区,既不科学,更不利于健康。  长期吃素容易引起体内B族维生素缺乏,特别是维生素B1、B2、B6等在蛋、奶、鱼、肉中含量丰富,若体内

2型糖尿病八个认识误区,哪个戳中了你?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健康疾病,影响着美国3030万成年人。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病人数一直在稳步上升。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增长,尤以新发现的2型糖尿病患者居多,而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常常存在误区,如不及时纠正,极易造成对健康的危害。本文中,我们讨论

邢军武:食品安全的科技道德与社会责任

  食品安全问题的科技道德基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随着三鹿被三元收购,善良的人们渴望奶制品和食品安全会得到根本改观。但是如果我们缺少对这一事件的深入剖析和反思,就像以往历次类似事件那样,奶制品乃至全部食品生产的安全性就依然会像以往那样缺乏保证。   事实上,纵观历次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

特别爱吃糖?这或许是基因决定的

  新研究发现,爱吃甜食与特定基因变异有关。  我们为什么渴望糖带来的爆炸性味觉享受?神经反馈回路、感观愉悦和环境因素(如睡眠不好),都能放大我们对糖的欲望。但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基因可能才是导致大部分人喜爱甜食的决定性因素。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对参与一项大型心脏病研究的6500多个丹麦人进行了基因检

饮食健康的孩子可能更快乐

  研究表示:饮食健康的孩子可能更快乐  《BMC公共卫生》近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健康饮食和儿童更强的自尊心、更少的情绪问题等存在相关性,而且,此相关性不受儿童体重影响。另外研究者发现,这种相关性是双向的,比如自尊心更强的孩子往往可以更好地遵循健康饮食指南。  该论文通讯作者、瑞典哥德堡大学萨尔格

这十个坏习惯很伤肾,现在改还来得及

  肾脏是人体内很重要的器官,它只有拳头大小,却担负了维持体内水和电解质平衡的重任。不过,当肾脏功能出现问题时,我们很难第一时间感知到。当可以觉察出肾疾病的症状时,肾脏往往已经出现不可逆转的损伤。图片来源:123RF  本文来源:e药环球  正因如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可能对肾造成损伤的不良习

少喝饮料!低糖饮食对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男孩有效

  饮食使脂肪肝平均减少了31%。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埃默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低游离糖饮食(指添加到食品和饮料中的,以及天然果汁中的糖)能显著改善青春期男孩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这项研究发表在1月22日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NAFLD是儿童最常见的肝病,与2型糖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