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世卫组织拟将添糖量上限减半每日别超25克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球范围内征求关于拟将每人每天“添加糖”(不含食物本身含有的糖)摄入量的推荐上限减半的意见,即从占膳食总能量的10%,降低到5%。以成年男子一般每天从饮食摄入2000大卡能量计,每天吃的“添加糖”不应超过25克。 出于控制肥胖及龋齿风险的考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撰文称,世卫组织在征求意见稿中附了两个重要研究,也是世卫组织专家组提出降低“添加糖”摄入和5%的主要依据。人们一般认为降低“添加糖”摄入的目的是控制在全球日益突出的肥胖问题。确实,其中一项研究列举了不少吃糖多与体重增加和肥胖相关的研究证据,然而国际上关于糖和体重及肥胖的研究中,也有一些发现吃糖多与体重增加和肥胖不相关的研究报道。专家组也没有提出5%是基于对肥胖研究的证据来指定的。实际上,肥胖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膳食能量的摄入大于消耗。即使仅考虑能量摄入,除了糖以外,还有脂肪和蛋白质这......阅读全文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最新糖摄入指南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新制定的《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中建议,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减少游离糖的摄入量。成人和儿童游离糖摄入量应减至摄入总能量的10%以内。如能进一步将其降至低于摄入总能量的5%,会对健康带来更多好处。   什么是游离糖   指南中所提及的“游离糖”,并不包括新鲜水果和蔬菜中

食糖过量:警惕“甜蜜”的诱惑

   大量科学研究已经表明,摄入过多糖有害健康。但外媒一篇新出炉的评论《糖摄入指南的科学基础:系统综述》(以下简称《综述》)宣称,上述结论的数据基础质量很低,因而基于该结论的膳食指南也不能信赖。  《中国科学报》记者检索发现,国内权威媒体也曾在《合理食糖有益无害》的报道中提出,(2000年)“我国人

食糖过量:警惕“甜蜜”的诱惑

  大量科学研究已经表明,摄入过多糖有害健康。但外媒一篇新出炉的评论《糖摄入指南的科学基础:系统综述》(以下简称《综述》)宣称,上述结论的数据基础质量很低,因而基于该结论的膳食指南也不能信赖。  《中国科学报》记者检索发现,国内权威媒体也曾在《合理食糖有益无害》的报道中提出,(2000年)“我国人均

我国学者揭示Fpr2与高脂饮食导致的糖脂代谢紊乱关系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乐颖影研究组发现甲酰肽受体2(Fpr2)在高脂饮食导致的肥胖、慢性炎症、胰岛素抵抗和糖脂代谢紊乱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揭示相应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及2型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的流行性疾病。慢性炎症反应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

左旋肉碱减肥:效果有限 忽悠无限

  左旋肉碱,一个专业而又生僻的词汇,但在最近却火遍大江南北。它被鼓吹为“最懒惰的减肥药”,而带着博士头衔的减肥专家们也在电视养生节目中不遗余力地宣传其功效。但也有专家认为——  30岁的易小姐5年来一直在尝试减肥,节食、运动、各种纤维素、减肥药……差不多各种减肥方法都试了个遍,但效果一直不太明显。

上海生科院发现糖皮质激素引起肥胖的中枢调控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人口健康领域)营养代谢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郭非凡组的研究论文,以SGK1/FOXO3 signaling in hypothalamic POMC neurons mediates glucocorticoid-increased adiposity为题,在线

西红柿炒蛋“清淡”吗?实验显示用油量达50克

  家常菜健康吗?烹制家常菜要注意什么?本期《好奇心》,华商报记者带着市民制作的西红柿炒蛋和外卖水煮肉片、干锅土豆片,到西安营养学会检测、分析。实验显示,西红柿炒蛋用油量达到50克,一份外卖干锅土豆片的用油量达到70克,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一个成年人一天所使用的推荐烹调油用量为25-30克。专家指

还是戒了好!BMJ:含糖饮料比含糖食物对健康影响更大

  果糖是一种天然存在于水果、蔬菜、天然果汁及蜂蜜等食物中的糖,也作为“游离糖”添加到食品中,如软饮料、早餐麦片、烘焙食品、糖果和甜点。在所有糖类中,果糖的血糖指数(即GI指数)最低,为31±2,蔗糖为89,葡萄糖为100。  理论上来说,适量服用天然果糖是可行的。但由于果糖在摄取、吸收和代谢等各个

“甜蜜诱惑”侵蚀孩子健康 儿童“减糖”“戒糖”刻不容缓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指出,嗜糖之害,甚于吸烟,长期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会使人的寿命明显缩短,并提出了“戒糖”口号。但是近年来,中国人对糖的消耗量居高不下,特别是孩子,2008年我国儿童人均每天喝饮料715毫升,10年时间翻了一番。而目前市售饮料中大部分为含糖饮料,多数饮品含糖量为8%~11%,一瓶容

JAMA子刊:代糖饮料也不健康!

  现代社会人可以说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注重健康,从社交网络上那些“谈糖色变”的KOL们就可见一斑。  甜甜的糖真可谓危险与诱惑并存。美味是真的美味,与肥胖以及一系列代谢障碍相关也是不争的事实。  想要健康,但也舍不下这份口舌之欲,人工代糖似乎成了希望之星。  然而事实却似乎并不那么如意。 

如何利用血清脂肪酸和胆汁酸诊断肥胖个体代谢异常

  麦特绘谱积极参与各项代谢组学临床研究,致力于基于代谢组学的精准医疗。近年的研究发现游离脂肪酸水平的升高可以通过脂质代谢产物的增加、炎症因子的释放增多、内质网应激和氧化应激等机制导致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与T2DM、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密切相关。   研究还发现胆汁酸不仅在营养物质吸收中起作用,它

如何利用血清脂肪酸和胆汁酸诊断肥胖个体代谢异常

麦特绘谱积极参与各项代谢组学临床研究,致力于基于代谢组学的精准医疗。近年的研究发现游离脂肪酸水平的升高可以通过脂质代谢产物的增加、炎症因子的释放增多、内质网应激和氧化应激等机制导致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与T2DM、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密切相关。研究还发现胆汁酸不仅在营养物质吸收中起作用,它也是重要的信

众多顶级医学期刊发布 每天喝两杯它死亡风险更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世界的含糖饮料消费量都在增加;根据全球疾病负担,“总体暴露值”(考虑到风险水平的暴露程度和风险对疾病负担的贡献的严重程度)从1990年到2016年增加了40%以上。含糖饮料对心脏代谢健康的研究得到了很好的研究:它们与体重增加,超重或肥胖的风险增加有关; 2型糖尿病发病率更高(

中国科学家揭秘“激素引起肥胖”机理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郭非凡研究组发现了糖皮质激素通过大脑、引起肥胖的调控机制。相关论文新近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Diabetes。中国科学家揭秘“激素引起肥胖”机理  郭非凡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寻找肥胖“脑管家”。此番寻找的是糖皮质激素的“肥胖结症”。糖皮质激素,是临床上使用最为

中国科学家揭秘“激素引起肥胖”机理

  中国科学家揭秘“激素引起肥胖”机理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摄   中新网上海2月25日电 记者25日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的郭非凡研究组发现了糖皮质激素通过大脑、引起肥胖的调控机制。相关论文新近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Diabetes。   郭非凡研究员长

中国科学家揭秘“激素引起肥胖”机理

  记者25日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的郭非凡研究组发现了糖皮质激素通过大脑、引起肥胖的调控机制。相关论文新近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Diabetes。  郭非凡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寻找肥胖“脑管家”。此番寻找的是糖皮质激素的“肥胖结症”。糖皮质激素,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与有效的抗炎、抗休

嗜糖之害,甚于吸烟

  糖的诱惑难以抵挡,但吃得过量无益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3个国家人口死亡原因后得出结论——嗜糖之害,甚于吸烟。这项调查表明,长期高糖饮食者的平均寿命比正常饮食者短10~20年。  这样的统计数据让不少人费解:明明生活中害怕肥胖的人越来越多,吃糖总是前后思量,怎么会造成高糖摄入呢?军事医学科学院营

“零能量”的代糖未必好

  许多妈妈不愿意让孩子吃太多甜食,她们已经意识到了吃糖多的危害,如会导致肥胖、龋齿等,不过当她们看到有饮料写着“零能量”或者零食的包装袋上 写着“不含蔗糖”时,她们就会放松警惕,而让孩子自由选择。其实这些饮料或零食中往往添加的是阿巴斯甜、甜蜜素等代糖,这些代糖的安全性目前还饱受争议, 营养

Autophagy:糖皮质激素诱导棕色脂肪白色化的作用与机制

  6月11日,国际学术期刊Autophagy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郭非凡课题组的研究成果“Autophagy inhibition prevents glucocorticoid-increased adiposity via suppressing BAT whitening

梳理利用白色脂肪棕色化治疗肥胖最新进展

  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和小鼠)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脂肪,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棕色脂肪的形态和功能有所不同,人体内的棕色脂肪分为两类,典型的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和米色脂肪(beige Adipose)。白色脂肪细胞内塞满了脂肪分子(以甘油三酯的形式)用来储存能量以备不时之需,而白色脂肪

徐爱民教授新发Cell子刊:让脂肪燃烧起来

  当能量摄取超过能量消耗时,人类就会出现超重和肥胖,如今肥胖已经成为了一个日趋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肥胖会扰乱胰岛素、糖和血脂在血液中的水平,容易引发高血压、Ⅱ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代谢性疾病。此外,肥胖还会让个体更容易患上特定类型的癌症。  脂联素ADN是一种含量丰富的脂肪

徐爱民教授新发Cell子刊:让脂肪燃烧起来

  当能量摄取超过能量消耗时,人类就会出现超重和肥胖,如今肥胖已经成为了一个日趋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肥胖会扰乱胰岛素、糖和血脂在血液中的水平,容易引发高血压、Ⅱ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代谢性疾病。此外,肥胖还会让个体更容易患上特定类型的癌症。  脂联素ADN是一种含量丰富的脂肪

全世界都挡不住甜的诱惑 吃得太多危害甚于吸烟

  年幼时,一块糖能让我们津津有味地含上许久,甜到心里。成年人虽已不再拥有如此单纯的快乐,却仍选择吃糖来缓解压力和失落的情绪。奶油蛋糕的香浓、水果糖的酸甜、巧克力的浓醇、薄荷糖的清爽……究竟甜食有什么魔力,能让全球人爱不释“口”呢?   全世界都挡不住甜的诱惑   据史料记载

激素决定了你会不会胖?

  在如今的社会,不少人都会被体重问题所困扰,超重者往往会因为超重的并发症、来源于身边的异样眼光等因素来寻求减肥方法,这也催生出了巨大的减肥市场。可是,在你苦苦寻求减重途径之时,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身上的肥肉,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实际上,超重很可能并不是你的错,而是身体里调控体重的系统“宕机”了!至

只“吃糖” VS 只“吃肉” 谁赢了?

  最近,一篇名为《BBC人体实验:双胞胎医生一人吃糖,一人吃脂肪,最后谁变胖?》的文章在朋友圈里热传。文章说,不久前,两位英国医生拿自己做人体试验,与英美7位医学、营养学、体育界专家一起,完成了一次疯狂而严谨的测试。  实验的内容是,两个同卵双胞胎兄弟,克里斯吃高糖食物,赞德只吃高脂食物,在这期间

风靡网络的“戒糖风”健康吗?

  “敷面膜不如戒糖”“戒糖 8 个月,身体竟然发生了如此惊人的变化!”连日来,网络上不断有网友分享他们戒糖、戒面包等精制碳水化合物的亲身经历,在爱美人士中刮起一股“戒糖风”,各种无糖减肥法风靡,甚至还有网友晒出自己“28 天里不吃任何糖类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的美容心经。  这些“戒糖”方式是否科学

多篇文章解读棕色脂肪研究新进展!

  棕色脂肪是机体中负责分解引发肥胖的白色脂肪的人体组织,期能将白色脂肪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热量,同时还能够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促进白色脂肪消耗。本文整理了近年来科学家们在棕色脂肪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与大家一起学习!  【1】JCEM:增加体育锻炼并不能改善棕色脂肪组织的功能  doi:10.121

美国研究团队:吃糖过多小心“甜蜜的忧伤”

  一直以来,糖果、甜品、巧克力等甜食都被视为“快乐之源”,能够缓解消极的情绪,就像甜食广告里演的一样,给人一种恋爱的甜蜜。  不过,近日美国堪萨斯大学临床心理学家团队研究发现,吃糖多了不仅不会开心,反而能加剧抑郁症状。他们在英国《医学假说》杂志上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摄入太多糖分可引发与抑郁症相关的

L-阿拉伯糖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二)

1.5 降低动物内脏器官脂肪积累,减缓体重增长何丽等人(6)用L-阿拉伯糖525mg/kgBW剂量饲喂大鼠6周,体脂/体重比为2.87%,较对照组(3.35%)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个组低剂量(87mg/kgBW、175 mg/kgBW)则没有表现降低体脂/体重比的效果。Fujii等人用含2

陈竺院士:Cell畅谈肥胖症防治

  肥胖是长期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体内脂肪过量堆积和异常分布,并达到危害健康程度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肥胖症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一种流行病,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的肥胖发病率正在逐年攀升,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健康问题。  肥胖可导致胰岛素、糖和血脂的血液水平混乱,而这些问题又会引发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