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资源所在北方滨海岩溶地区海水入侵研究中获进展

海水入侵已经导致了世界上很多滨海地区的淡水地下水咸化,加剧了淡水资源的需求压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韩冬梅、研究员宋献方与合作者针对辽东半岛大连大魏家重要的滨海岩溶含水层,基于历史和现阶段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大魏家地区海水入侵变化的反复性。 大魏家水源地自2001年起停止开采向大连市供水。农业灌溉是当地非常重要的补给来源。历史海水入侵残留在岩溶结构滞留区的海水很可能在水位恢复过程中再次发生海水和淡水的混合,而造成水位恢复但盐分恢复并不明显的观测结果。离子交换、碳酸盐岩的溶解和农业施肥等是进一步改变地下水化学组成的重要过程。利用研究区地下水和海水的δ13CDIC和δ34SSO4同位素组成可以识别人为和自然的影响过程,根据硫同位素质量平衡模型,计算出化肥对地下水中硫酸盐增加的贡献在第四系含水层中可以达到平均62.1%,而深层岩溶地下水是48.7%。这可能是农业依赖于地下水发展模式的集中反映,也是中国在这方面广泛......阅读全文

地理资源所在北方滨海岩溶地区海水入侵研究中获进展

  海水入侵已经导致了世界上很多滨海地区的淡水地下水咸化,加剧了淡水资源的需求压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韩冬梅、研究员宋献方与合作者针对辽东半岛大连大魏家重要的滨海岩溶含水层,基于历史和现阶段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大魏家地区海水入侵变化的反复性。  大魏家水源地自2001年起停止开采向

研究揭示海水入侵活化稻田土壤重金属的机制

记者日前从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刘同旭团队研究揭示了海水入侵活化稻田土壤重金属的机制。相关研究分别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和Chemosphere。 由周期性的潮汐和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海水入侵导致

东北地理所在我国物种入侵遥感监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表明,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影响我国湿地的五大主要威胁因子之一。互花米草原产于北美大西洋沿岸,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强。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泛引种,用于滨海地区促淤造陆和保滩护岸等生态工程,虽取得了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但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威胁本土植物群

地理资源所在食物浪费研究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近年来,食物浪费成为全球性问题,受到学界、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自2011年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成升魁率领团队开展食物浪费及可持续消费模式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和资助下,先后组织了2次大规模调研及4次典型调研,对包括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

专访中科院院士夏军:广东或面临海水入侵问题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前来广州参加“水美中国”论坛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水资源协会主席、武汉大学水安全研究院院长夏军。夏军表示,广东或将面临海水入侵问题,他建议提高我国自来水检测标准,提高广州的水资源自给能力。  夏军表示,我国是一个长期面临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水污染等多方面水问

比利时旅游地理学家Verbeke教授访问地理资源所

  3月22日,来自比利时的地理学家Verbeke教授访问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与所,并作了题为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Controversies and Synergies的报告。同日,Verbeke教授特聘研究

地理资源所遥感参数时间序列重构研究获进展

  太阳辐射是各种陆地表层应用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由于云、气溶胶、太阳高度角和地物双向性反射等的影响,造成了遥感反演的太阳辐射数据在时间、空间上的缺失,会严重影响应用模型的精度。“时间序列重构”是利用多种统计和数值分析方法,模拟辐射的季节变化规律,从而插补缺失观测值,优化时间序列数据。   中国科

地理资源所在遥感降水降尺度研究中获进展

  相对于其它遥感降雨产品而言,TRMM降雨产品由于其较高的准确性,已在全球多个区域得到广泛运用。然而,当运用到区域尺度时,由于其空间分辨率较低(0.25°×0.25°),往往无法满足流域尺度水文水资源研究的需要。空间降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贾绍

地理资源所水与粮食安全研究取得进展

  以Lester Brown为首的研究人员,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他们认为,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可耕地减少,尤其是水资源的短缺将导致中国粮食生产的下降、进而危及世界粮食安全。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人员利用1978-2008年间分省的粮食产量数据和相关影响数据,定量分析灌溉用

德国吉森大学Juerg-Luterbacher教授访问地理资源所

  Luterbacher教授在作报告  3月22日,中科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德国吉森大学(Justus-Liebig-University of Giessen, Germany)地理系终身教授、国际著名的古气候学家Juerg Luterbacher博士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

外来入侵物种危及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引关注

   当在路边草丛或者自家庭院中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可能不会感到惊奇。但在生物学家或者生态学家看来,或许这是一场“战争”的信号。专家们将其生动形象地比喻成“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更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这些入侵者,包括啃食森林的黄蜂、耐寒的北美鲈鱼和吸

全国科学院联盟地理资源分会宣告成立

  12月3日,全国科学院联盟地理资源领域战略合作研讨会暨地理资源分会成立仪式,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   据介绍,中科院与相关地方政府已达成了进一步加强与省级科学院合作的共识,拟共同组建全国科学院联盟,通过多层次多途径合作,推动协同创新,提升省科学院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中科院科技成

地理资源所李文华院士获“中华宝钢环境奖”

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张文台为李文华院士颁奖  4月23日,中华宝钢环境奖第七届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等领导为25个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奖,来自国家环境保护部等10个部委的领导和社会各阶层的代表500多人出席大会。  中华

地理资源所揭示城市地表热环境生态调控机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408)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基于红外测温仪、红外热像仪观测的地表温度、地表辐射热通量观测数据和同步观测验证的Landsat TM定量遥感反演数据,揭示了等级尺度城市地表结构热环境生态调控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研究

地理资源所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取得进展

  目前,有关碳循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被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对各种气候情景的预测。但植被生态系统固定的碳向下级食物链流失的动态,及对全球变化各种情景的响应目前还很少得到系统的研究。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扬建研究员与合作者利用沿着纬度梯度的温度变化来模拟在未来全球升温情景下,森林生态系统固

地理资源所廖晓勇获“北京青年科技奖”

  6月5日,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第19届颁奖大会在河北省石家庄铁道大学举行。来自全国科技、教育、铁道战线取得突出成绩的200多名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荣获各项“茅以升科学技术奖”。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廖晓勇副研究员荣获北京青年科技奖,出席了此次盛会。   廖晓勇现

地理资源所评估快速城镇化对耕地变化的影响

   伴随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城镇化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模式问题、耕地变化问题及由此联系的粮食安全问题都是现阶段中国转轨与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探索城镇化的驱动因素及城镇化对耕地的影响,关系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对于国家制定可持续城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具有重要决策支持价值。   中国科学

地理资源所召开“创新2020”组织实施方案学习传达会

  9月25日,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召开了中科院“创新2020”组织实施方案学习传达会,并布置研究所“创新2020”方案制定有关工作。所领导、各研究领域负责人、学科团队(研究室、中心、站)正副主任、研究员、所管理与支撑部门负责人80余人参加了会议。   所党委书记成升魁传达了中

地理资源所黄河流域灌溉管理改革研究获进展

  在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为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黄河流域的政府部门开始推进灌溉管理制度的改革。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金霞研究员和她的团队基于在黄河流域2001年和2005年的跟踪调查,总目标是分析灌溉管理改革自从20世纪初以来是如何推进的,以及改革

地理资源所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计划,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2008年获得了全球环境基金(GEF)的支持。经过几年的努力,农业文化遗产

地理资源所揭示气候变化对非洲农业产量的影响

  非洲是全世界气候变化最脆弱的地区,而非洲农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为敏感。提高气候变化对非洲作物产量影响的理解,揭示非洲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是及时、正确和有效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  近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史文娇博士和陶福禄研究员应用非洲各国玉米生长季内的气候和产量数据,定量评价了

地理资源所提出人类易损性预测的评估方法

  传统的基于概率风险或分区的风险分析方法尺度较粗,考虑的影响因素有限,基于概率的定量分析可能会因未融入定性化的因素导致重要信息的缺失,使得预测精度较低;分区的聚类的方法虽然融入了定性因子,但因为缺乏历史经验的训练数据,也使结果可能是有偏的,达不到预定的精度。传统的方法输出也未充分考

地理资源所HASM多重网格法及其验证研究获进展

  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地理信息系统的误差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岳天祥研究员与他的研究团队建立了高精度曲面建模(HASM)方法。   研究表明,HASM可转换为大型稀疏线性系统,此线性系统与其它算法相比,修正的共轭梯度法(HASM-PCG)运算速度最快。然而,HASM-PCG的运算速

地理资源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406种)

  中国地理学会发布了2020年度地理资源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自然地理学领域T1(共44种期刊)、T2(共34种期刊)、T3(共30种期刊);人文地理学领域T1(共42种期刊)、T2(共31种期刊)、T3(共43种期刊);信息地理学领域T1(共23种期刊)、T2(共27种期刊)、T3(共27

地理资源所召开“创新2020”及“十二五”规划研讨会

  根据中科院“创新2020”组织实施方案要求,11月1日至2日,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召开了“创新2020”实施方案和“十二五”规划研讨会,逐个审议、研讨了七个研究领域规划方案。所领导、各研究领域负责人、学科团队(研究室、中心、站)负责人、副研究员以上科研人员、所管理与支撑部门负责人等近300

地理资源所等揭示蜿蜒河流所隐藏的水流流向印记

  在冲积平原上经常遇到蜿蜒曲折的河流,它们不仅带给人们审美的情趣,也具有重要的工程和生态价值。从平面形态来看,河弯往往会出现双向折返,并显示出偏向上游或下游的扭曲特性。  随着河道曲率的发展,这种扭曲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演变的?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未有定论。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美国伊利

地理资源所提出挖掘隐性专家知识的撞击坑自动提取方法

  数字地形分析对于地貌学研究有着天然的联系和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利用数字地形分析自动识别复合地貌形态类型的方法研究还相当薄弱,这主要是由于数字地形分析目前擅长计算的各种地形属性尚难以有效刻画复合地貌形态类型在真实世界中的复杂空间结构。  针对该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人员以撞击坑自

地理资源所举办建所70周年高端学术论坛

  9月19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建所70周年暨中国科学院综合科学考察55周年系列庆典活动之一的高端学术论坛在地理资源所举办。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地理资源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孙鸿烈院士和论坛副主席、地理资源所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郑度院士共同主持了论坛,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

外籍青年科学家Leszek-Sobkowiak在地理资源所作学术报告

  6月4日上午,来自波兰亚当·密茨凯维奇大学地质地理系的中科院外籍青年科学家Leszek Sobkowiak(苏磊)博士的学术报告会在地理资源所举行。学术报告会由刘昌明院士主持,地理资源所副所长周成虎、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献方研究员、莫兴国研究员等参加了此次学术

地理资源所在生态系统模型应用方面取得新成果

  全球温带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大多数正受到各种各样的人为干扰的影响,并逐渐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森林退化,甚至消失。如何恢复它们以前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实现其可持续的利用与发展是当前研究的一大热点。就目前而言,如何界定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尺度,准确量化分析各种森林恢复措施对于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