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丁仲礼出席中国西南生态系统野外台站联盟首届二次会议

3月17日至19日,中国西南生态系统野外台站联盟(西南联盟)首届二次会议在云南元江召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出席会议并讲话。中科院资环局局长范蔚茗、昆明分院院长王庆礼、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党委书记李宏伟、昆明植物所所长李德铢,以及云南省林业厅和云南省林科院有关领导等出席会议。会议由版纳植物园副主任周浙昆主持。 会上,西南联盟理事长王庆礼,版纳植物园副主任、西南联盟副理事长、秘书长曹敏等分别介绍了西南联盟的建设成效和未来发展设想,以及联盟各台站的建设工作情况。 丁仲礼在讲话中指出,“野外台站联盟”与“科学院联盟”和“产业联盟”等工作,是中科院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中国西南生态系统野外台站联盟的工作走在了前面,工作成效值得肯定。他强调,由于各野外台站在监测方法、数据整理和成果产出方面存在差别,联盟的价值应侧重于数据、成果和经验的共享与交流,从而共同提升各野外台站的水平。 丁仲礼提出了五点建议:一、鉴于......阅读全文

我国揭示云南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对气候变化的作用和响应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碳交换年变化动态气候因子对碳交换的影响  云南作为中国第二大林区——西南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拥有巨大的森林碳储量。因此,研究不同温、湿条件下云南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的现状及时空特征,探讨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研究揭示云南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对气候变化的作用和响应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云南作为中国第二大林区——西南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拥有巨大的森林碳储量。因此,研究不同温、湿条件下云南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的现状及时空特征,探讨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可以为不同森林生

《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发布

  5月22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纪念生物多样性行动25周年”。由云南省政府新闻办组织,云南省环境保护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在全国率先发布《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这也是我国发布的首个省级生态系统名录。  云南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高

中国西南生态系统野外台站联盟成立

参观考察野外科学观测实验场地  3月18日至19日,中国西南生态系统野外台站联盟成立会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联盟章程、产生了联盟科学咨询委员会和联盟理事会第一届组成人员。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王庆礼出席联盟成立会并作了讲话。他强调了在西南地区组建生态

版纳园热带森林凋落物动态及养分利用效率研究取得新进展

  森林生态系统的凋落物量及其分解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过程,在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同时,凋落物量及其分解过程不仅是森林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和养分循环效率的指标,还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系统功能和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养分利用效率则是综合测

版纳植物园提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框架与方法体系

  自然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直接的产品或原料,如水、食物和木材等,而且具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空气净化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重要的服务功能,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些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改善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统称为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为如何将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纳入政府

版纳植物园提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框架与方法体系

  自然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直接的产品或原料,如水、食物和木材等,而且具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空气净化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重要的服务功能,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些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改善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统称为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为如何将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纳入政府

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对光的响应研究获进展

  光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驱动因子。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格局的改变、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气溶胶的变化使云量格局、区域的太阳辐射条件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从而使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对光的响应研究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环境控制机制研究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水分传输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张一平研究员为首的课题组新近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水分传输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 Hydrological Processes期刊上发表。   森林生态系统水汽交换(蒸散)过程是国际研究的前沿问题。理解森林生

版纳植物园等提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

  基于目标与需求导向的现代化生态系统监测体系,是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治理、生态规划和生态建设成效评估的重要手段。目前,生态监测体系面临生态系统管理和政策制定的顶层设计、标准化的监测手段和数据整合技术等方面挑战。  近期,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景观生态研究组副研究员白杨及其合

经济视角解读: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

  经济视角解读: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关心这世界上千千万万种动物?为什么要投入巨大的资金来保护它们?  这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终极也是最原初的问题。  过去,生态学家也许会这样回答你: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物种数量愈多,该生态系统愈稳定,生产量也愈丰富。但现在,他们会用经济学家

版纳植物园举办CNERN/CERN生态系统相关知识培训班

  5月25日至27日,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生态站数据集出版与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培训班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办。来自全国53个野外台站、CERN综合中心、各分中心以及科学院、科技部、农业出版社相关部门共计12

极端干旱显著降低版纳雨林自组织能力

  近日,记者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悉,该园助理研究员宋清海和研究员张一平发现,极端干旱显著降低了热带雨林的自组织能力,使森林生态系统变得脆弱,从而增大树木死亡的可能性。相关研究发表在《生态模拟》上。   据宋清海介绍,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和发展过程是生态学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生态系统与非生物系

版纳植物园在元江干热河谷设置通量监测系统

  当今全球变化已经备受关注,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潜力和速率等,已经成为国家制定减排相关的重大战略决策时急需的科学数据。为了揭示我国独特的生态系统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植被的碳汇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形成机制,探讨在区域气候变暖情景下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生态系统的碳汇源效应的响应机制。在国家基

“生态站数据集出版与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培训会召开

    培训会现场  5月25日至27日,挂靠在地理资源所的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项目办公室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综合中心联合其他有关部门在云南西双版纳生态站召开了“CNERN/CERN生态站数据集出版与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培训会议。来自51个国家站和其他有

持续干旱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

  伴随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呈现频发趋势,特别是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明显增加。云南省在 2009至2010 年度发生了秋~冬~春连旱,被认为是云南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严重的干旱事件,而随后的2011~ 2012年的持续干旱,更是引起了多方关注。  土壤呼吸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版纳植物园发现白蚁堆影响土壤养分的时空分布格局

  土栖白蚁通过对有机质的选择、搬运、分解、摄取等方式,极大地改变着土壤的物理结构、化学性质和水文特性,通常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工程师”。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筑的巢穴——白蚁堆在热带自然林、人工林,尤其是橡胶林内的分布广泛。大量研究表明,白蚁堆可提高土壤C、N、粘粒、可交换性离子等的含

少数民族庭院有效保存物种遗传多样性

  近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发现,西双版纳地区传统少数民族生活的庭院生态系统有效保存了野生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相关研究已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资源保护遗传学》上。    在西双版纳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庭院作为一种传统的混农林生态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当地的少数民族在生产劳作的过程中,

昆明分院/贵州省科学院生态观测培训班开班

会议现场  为推动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保护梵净山生物多样性,提升梵净山森林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水平,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贵州科学院、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中科院昆明分院决定联合开展共建梵净山生态站专项合作,为此,三方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昆明分院相关单位将对口培训贵

青藏高原新生代生态演变研究取得进展

  近年来,特别是自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启动以来,古生物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开展紧密合作,于藏北渐新统地层中发现的大量保存精美的高度多样化的动植物化石更是首次呈现了高原隆升前古近纪生态系统的整体面貌。近日,古脊椎所邓涛等在《科学

冯玉龙:氮分配进化与外来生物物种入侵

我国科学家提出外来植物入侵新假说 最新出版的Oecologia(《生态学》)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研究员冯玉龙等的一项有关生物入侵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一发现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外来入侵植物的生物防治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氮分配进化与外来生物物种入侵&n

中国云南发现大灵猫小鼷鹿等濒危物种

  记者从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获悉,在西双版纳勐腊县东北部的中国-老挝跨境区域开展的野生动物资源联合调查中,研究人员拍摄到云南省首张大灵猫野外活体影像。小鼷鹿亦首次在该区域发现。本次调查中,小鼷鹿出现在勐腊县东北部海拔较高的区域,海拔接近1000米,这也是国内首次发现小鼷鹿出现在海

少数民族庭院生态系统能有效保存物种遗传多样性

  庭院作为一种传统的混农林生态系统,在西双版纳地区少数民族生活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当地的少数民族在生产劳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一些有用的野生植物的种子、幼苗采集引入到庭院中栽培,加以管理,保存了丰富的植物物种。羽叶金合欢 [臭菜,Acacia pennata 

共55项!国家基金委新批准与八个国际组织合作研究项目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示了最新批准与八个国际组织合作的研究项目,共计55项。详情如下:一、中国-日本  2019年双方在“环境可持续修复”领域联合征集合作研究项目,支持两国科学家开展实质性的创新研究与合作。经过公开征集、专家评审及双方机构共同协商,以下4个项目获得批准,项目执行期限为5年(2

中国大闸蟹入侵德国 物种入侵成全球四大环境问题之一

  据媒体报道,原产中国的大闸蟹1900年开始“移民”到欧洲,1912年,德国首次有官方报告说,发现了这种中国特有的大闸蟹。如今,大闸蟹在德国已经泛滥成灾,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报告称,仅在德国大闸蟹造成的损失已高达8000万欧元。   物种入侵是物种迁徙的一种恶例   外来物种入侵,是指外来的能在移

中国生态研究网络生物监测质量管理培训会议举行

  1月18日至21日,中国生态研究网络(CERN)生物监测质量管理培训会议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办。来自CERN 生物分中心以及分布于全国各地的36个生态站的专家和学员共63人参加了本次培训会议。  会议期间,版纳植物园园副主任曹敏研究员,代表版纳植物园对本次培训会议的召

揭示表层岩溶带的露石径流入渗模式及生态功能

  露石是喀斯特生态系统最常见的景观元素。露石截流、分配的雨水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在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出露岩石对周边的土壤含水量及水土流失程度意义非凡,其影响在强降雨过后的土壤斑块浅薄地带尤为显著。精确测量露石分配给地表的雨水数量及其时空分布是研究喀斯特生态系统中环境要素变异的基础,也是实现

版纳植物园揭示附生苔藓对氮沉降的响应模式

  苔藓植物因独特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性而对大气N沉降非常敏感,被作为大气N沉降的指示生物。目前,关于森林附生苔藓对大气N沉降的响应及其机制,附生苔藓对N污染的临界载荷仍缺少系统、量化的研究,尤其是对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而言,尚无相关的研究报道。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恢复生态研究组博士研究

版纳园热带季节雨林的碳贮量研究取得新进展

  随着CO2浓度的升高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森林的碳贮量及碳通量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而热带森林由于具有最高的生产力、最大的生物量积累、较大的分布面积,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尽管科学家在热带森林的碳贮量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但热带森林碳贮量的区域性变

版纳园研究揭示影响陆生植物叶片养分的因素

  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叶片元素含量紧密相关,因此认识影响叶片元素含量的生物、生态因子对于模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养分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理生态研究组的张石宝、曹坤芳等研究人员在生物地理学顶尖期刊Global Eco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