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我国揭示云南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对气候变化的作用和响应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碳交换年变化动态气候因子对碳交换的影响 云南作为中国第二大林区——西南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拥有巨大的森林碳储量。因此,研究不同温、湿条件下云南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的现状及时空特征,探讨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可以为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碳源-汇能力的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预测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区域生态系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支持。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全球变化研究组博士研究生费学海在研究员张一平的指导下,利用云南不同温、湿梯度条件下的元江稀树灌草丛(YJ)、西双版纳热带雨林(XSBN)、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LS)和丽江亚高山针叶林(LJ)等4类森林生态系统的29个站点,连续观测通量及气象观测数据,分析得到了4类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现状、时间动态和空间格局,探究了生态系统碳交换的主要影响......阅读全文

海陆联动,“探脉”碳循环与气候互馈作用

   由林光辉担任首席科学家的“973”项目—“碳循环关键过程及其与气候系统耦合的研究”即将验收。谈起项目特色,这位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一个耦合,一个连接。“耦合就是把碳循环和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连接就是建立陆—海之间动态的、多维的、时空上的碳交换。”他特别强调“

华南植物园对喀斯特碳循环模式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在国际科学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上发表了“中国陆地碳酸岩盐碳吸存”(Yan et al, 2011)研究成果之后,受到欧、美学者的广泛关注。近日,欧洲学者François Bourges et

物理学方法在古陶瓷考古中的应用(一)

[ 摘要 ]科技考古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分析研究古代遗迹,获取其丰富的潜信息,旨在探索古代人类社会历史以及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考古学的发展上看出,自然科学的学科在理论和方法上的新成果被引入考古学中后,都促使考古学开辟新研究领域和有力推动考古学的发展。本

考古学研究要善于借助自然科技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包括遗迹和遗物来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考古学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实物,但含义同时包括获得这种知识的考古方法和技术。因此,考古学的发展同自然科技有着紧密联系。考古学发展史也充分证明,现代自然科技应用于考古工作,能极大推动考古学的发展。

罗维均:致力喀斯特洞穴研究

  科学研究要注重国际前沿的探索。我们意识到喀斯特地区地气交换对于区域和全球碳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在王世杰研究员主持的“973”项目和有关部门支持下,我们又“大手笔”地对喀斯特地区大气、土壤和洞穴碳循环进行自动监测和采样研究工作,目前已取得了一些令人惊奇的初步成果。  在中国西南的广大领域,

沈阳生态所在气候与碳循环敏感性关系研究中取得进展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关系研究的不确定性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关键限制因子。基于模型模拟的研究表明,水分限制生产力是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t ecosystem carbon exchange:NEE)的决定因子(Ahlstrom et al., 2014 Science, Poulter et

研究揭示云南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对气候变化的作用和响应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云南作为中国第二大林区——西南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拥有巨大的森林碳储量。因此,研究不同温、湿条件下云南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的现状及时空特征,探讨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可以为不同森林生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冻土碳循环对气候变暖响应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杨元合研究组的最新一项研究揭示了气候变暖对冻土碳循环的直接效应及其调控因素。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线发表在《生态学(Ecology)》杂志上。  杨元合研究组选择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内的高寒沼泽化草甸这一类特殊的生态系统,避免了以往增温实验中“温度上升引

土壤湿度与陆地碳吸收成非线性响应

  近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与环境工程系Julia K. Green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杂志Natur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Large influence of soil moisture on long-term terrestrial carbon uptak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土壤湿度对

我国学者破解渤海有机碳和黑碳的地球化学过程

  海岸带是连接陆地和大洋之间的关键过渡地带,海岸带有机碳循环是地球化学和海洋科学等学科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往相关研究主要关注总有机碳的地球化学过程,对有机碳中占比高达10%-30%的高度稳定的纯燃烧来源黑碳组分的地球化学过程认知不足。图1 渤海大气沉降、河流水体、海峡水体和表层沉积物采样站位图 

陆源污染物入海监测科学家有新发现

  海岸带是连接陆地和大洋之间的关键过渡地带,海岸带有机碳循环是地球化学和海洋科学等学科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往相关研究主要关注总有机碳的地球化学过程,对有机碳中占比高达10%-30%的高度稳定的纯燃烧来源黑碳组分的地球化学过程认知不足。图1 渤海大气沉降、河流水体、海峡水体和表层沉积物采样站位图 

科学家破解“碳黑洞”难题

  记者11月26日从中科院获悉,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干旱区地下咸水中存在一个巨大的活动无机碳库,是陆地上土壤、植物之外的第三个活动碳库。该发现对国际学术权威关于“干旱区无机碳在全球现代碳循环中可以忽略不计”的观点提出了挑战。   研究人员在对比盐生荒漠土壤与绿洲农田土壤间的

植物所冻土碳循环对气候变暖响应研究取得新进展

  冻土区储存着大量有机碳,同时也经历了显著的气候变暖。大量研究显示,冻土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气候变暖十分敏感。这是因为一方面,温度上升会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进而加速生态系统碳释放;另一方面,气候变暖也会促进土壤氮磷矿化,促进植物生长,进而增加生态系统碳固定。然而,学术界迄今仍不清楚增温引起的养分变化究

发改委发布《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征求意见稿)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关于就《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已经发布。征求意见稿中提到,推动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园林废弃物等城市低值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水泥行业利用现有水泥窑协同处理危险废物、污水处理厂污泥、生活垃圾等,推进火电厂协同资源化处理污水处理厂污泥,推

前瞻:2018年生态工业园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生态工业园发展现状  2000年以来,由于受到环境压力和国际环保新思潮的影响,全球掀起了建设生态园区的热潮,中国同样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环境“双赢”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全国范围内,对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进行诸多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图表1: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河流溶解态碳输移研究中取得进展

  河流是连接陆地、大气和海洋碳库之间的重要界面和通道,对于碳在各个碳库之间的交换过程有重要作用。多年冻土的碳储量巨大,随着气候变暖和多年冻土退化,这些冻土碳会在冻土消融后随产流过程进入到河流中,影响河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区域碳收支。然而,目前对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流域河流碳输移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清楚

新疆生地所生物土壤结皮生态学研究获进展

  维管植物和生物土壤结皮的镶嵌式分布是中亚荒漠区地表覆盖的主要形式。在这一地区,生物土壤结皮占据了地表40%以上的面积,由于生物土壤结皮的潜在光合能力与维管植物相当,据此推测,结皮发育土壤在干旱区碳循环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相关的研究多集中于室内条件下生物土壤结皮的光合生理测定方面。   

烟台海岸带所滨海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滨海湿地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由于具有很高的生产力及氧化还原能力使其成为生物地球化学作用非常活跃的场所,在碳氮的储存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滨海湿地研究组于君宝研究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从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尺度上对滨海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Jimin Yu博士访问地球环境所

  Jimin Yu博士作学术报告  9月16日至19日,应金章东研究员邀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Jimin Yu博士访问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并作学术报告。  Jimin Yu博士作了题为Loss of carbon from deep sea since the last

中国科学家发现南大洋酸化的“幕后推手”

  “坐在‘雪龙’号上就像坐在筛子上一样,上下左右前后一起摇晃。”南极科考队员这样描述自己“勇闯”西风带的经历。  在南纬40度至60度附近,有一个环绕地球的低压区,常年盛行五六级的西风和四五米高的涌浪,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咆哮西风带”。  日前,科学家研究发现,这道进入南极必经的“鬼门关”,竟也是南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河流吸收大气碳并限制CO2脱气

 河流系统水-气界面的CO2通量在地区和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内陆河流系统对全球碳估算的贡献比例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部分不确定性来源于对水生代谢引起的CO2通量季节和日变化的了解有限。 (研究中的两个实验地带编号:PY和DM)该研究中,测定了中国西南桂江流域

陕西瞄准节能低碳型产业体系

  6月15日,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等17个省级部门围绕“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丽家园”这一主题,在西安市共同举办了2013年陕西省节能低碳宣传周活动暨高效节能低碳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论坛。6月15日~21日,陕西各地将举办一系列宣传活动,通过推广节能技术产品、体验能源紧缺以及组织专家进企业开展节能诊断服务

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对光的响应研究获进展

  光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驱动因子。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格局的改变、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气溶胶的变化使云量格局、区域的太阳辐射条件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从而使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对光的响应研究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环境控制机制研究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告捷 我国跻身深海研究前沿

  6月11日,随着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停靠上海南港码头,由中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导的我国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圆满完成了2个航次、历时4个月的科学考察任务。这也是国际大洋钻探船首次停靠中国大陆港口。  12日,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中国办公室、同济大学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此次南海新一轮大洋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

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成立

   5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英国爱丁堡大学签订协议成立中英国际低碳学院。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爱丁堡大学常务副校长Charlie Jeffery,英国驻中国大使馆苏格兰事务处首席秘书Martin

宏基因组测序帮助科学家增加12倍海洋病毒种类

  你知道吗?当你在海里游泳时吞下一口海水,就可能吞下了数以亿计的病毒。  尽管海洋中的病毒数量惊人,并且在自然界的碳循环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自海洋病毒首次被发现以来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仍然对其多样性及遗传信息知之甚少。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开始着手分析海洋病毒的功能与多样性,特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2日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全文如下: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 (2011年11月2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减缓气候变化   二、适应气候变化   三、基础能力建设

学术干货 | 多孔材料中电荷及物质传输

  多孔材料是一种由相互贯通或封闭的孔洞构成网络结构的材料,孔洞的边界或表面由支柱或平板构成。典型的孔结构有:一种是由大量多边形孔在平面上聚集形成的二维结构;由于其形状类似于蜂房的六边形结构而被称为“蜂窝”材料;更为普遍的是由大量多面体形状的孔洞在空间聚集形成的三维结构,通常称之为“泡沫”材料。如果

中国学者9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进入九月份,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首次发现初始全颌鱼(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昼夜温度逐年变化对于植物生长和碳循环的影响,以及多项基因组测序研究新成果。   首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