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专家研讨地理信息支撑“未来地球”计划

“用全球地理信息支持未来地球”国际研讨会6月9日至10日在京召开。与会的国内外专家探讨地理信息支持全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据介绍,“未来地球”是由国际科学理事会和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发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署(UNEP)等组织共同牵头,于2014年提出的为期十年的大型科学计划。该计划通过学者、政府、企业、资助机构、用户等利益攸关者协同设计、实施和推广科研成果和解决方案,增强全球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闵宜仁说,实现全球地理信息支持未来地球,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去年9月,在联合国气候峰会启幕之际,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捐赠了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目前,中国正在加大这套数据的应用研究,未来将更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研究、生态环境评估、自然灾害防治、可持续发展规划以及地理教学等领域。 ......阅读全文

“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的检测与分析技术研究”通过验收

  5月16日,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葛全胜研究员主持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全球环境变化应对技术研究与示范”第十一课题“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的检测与分析技术研究”验收会议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召开。验收专家组由11名专家组成,国家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刘燕华研究员,国家自然科

26位院士齐聚南京 探讨环境对生命演化的影响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有38亿年是有生命的历史,特别是距今5亿多年来的显生宙,生命蓬勃发展,但其中也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大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1月13~16日,由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主办的“重大气候转折期生命演变与环境和深时全球古地理、古气候重建”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符淙斌院士:坐看风云际会时

  中国科学院院士、气候学家符淙斌   南京大学东南楼,70岁的符淙斌院士的新办公室简约而素净。这幢楼是上世纪50年代建筑学大师杨廷宝先生的杰作。窗外,金陵苑满眼的花树在冬日的阳光下,透着江南特有的气息,冬青、雪松的深绿伴着银杏树的深黄,杂着腊梅花初吐的暗香,还有不远处中国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先

扎根西部 创新发展

          记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处西部的兰州大学,先后被确立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培养人才,服务地方,兰大在融入西部的发展中即将迎来百年校庆。   作为兰州大学众多科研

近五百专家学者齐聚南京 共探环境气候对生命演化影响

  中新网南京1月17日电 由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主办的《重大气候转折期生命演变与环境和深时全球古地理、古气候重建》研讨会17日在南京落下帷幕。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在大会开幕式致辞。 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供图  来自全国各有关单位的26位中科院院士和近500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加此

科学家重绘全球生物地理区划图

  最近,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研究人员基于全球2万多种动物的数据和最新分析技术,绘制了新的全球生物地理区划图,重新描绘了地球上生命的分布。该研究为人们提供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信息,对未来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有关地球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为什么物种会形成

姚檀栋:为“一带一路”提供科研支持

  2013年,习近平主席以贯通古今的战略眼光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拓宽国际合作领域的重要举措。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合作是重要环节,科学研究要提供重要支持。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

我国学者发现奥陶纪末大灭绝后古生物地理演化规律

  生物大灭绝事件不仅使生态系统和生态结构遭受重创,也会对全球古生物地理格局产生影响,相关研究不胜枚举。然而关于灭绝事件对其后古生物地理的长期影响却罕有探讨。有国外学者对二叠纪末大灭绝后陆生脊椎动物的最新研究发现,存在广布分子在复苏期显著增加,而复苏期之后又减少的有趣现象。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

全球变暖或致“超级病菌”致死性耳道假丝酵母菌产生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mBio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全球变暖或许在耳道假丝酵母菌(C.auris, Candida auris)的出现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耳道假丝酵母菌是一种多重耐药性真菌,如今其对全球公众健康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刘东生、王永志获2003国家最高科技奖

  中共中央、国务院2月20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黄菊、李长春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获得20

黄秉维:为华夏江山探大地之理

   人物简介  黄秉维(1913年2月—2000年12月),广东惠阳(今惠州)人,地理学家,中国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4年当选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  曾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水利部顾问。

方修琦:全球变暖面面观

    方修琦 1962年生,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环境演变及其影响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之课题 “暖期气候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与人类适应研究”。出版有《全球变化》、《中国碳排放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古地理

温室气体真会导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当今地球是否处于一次前所未有的快速变暖过程当中?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什么?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真的会导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吗?  1月13日,在南京举行的“重大气候转折期生命演变与环境和深时全球古地理、古气候重建”研讨会上,来自古生物学、地球生物学、地层学领域的26位院士、500余名专家对地球和生命

“世界屋脊”拿什么破解气候密码?

我国科考队员在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进行野外考察   前不久,重庆遭遇62年来单日最大暴雨袭击。专家分析认为,大气环流在遭遇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这两个大的地形时,形成了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气象条件而导致暴雨产生。专家表示,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形,加上处于季风和西风带的交汇处,因此,青藏高原既是天气系统

植物所在荒漠植物适应性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物种在区域尺度上的分布格局和环境对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机制反映了植物对当前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也为预测环境变化对植物群落的可能影响提供了重要信息。植物生长与繁殖需要维持多种元素的平衡,研究植物化学性状的地理格局可为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预测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重要依据。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

首批“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授牌(名单)

近日,科技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在京为首批33家“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授牌。科技部副部长尚勇、卫生部副部长刘谦、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国家外专局副局长陆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王杰等出席了授牌仪式。 2007年12月,科技部和国家外专局联合批准33家机构,建立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心自建立以

学科交叉共探生命与环境间相互影响

  近日,由中科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主办的“重大气候转折期生命演变与环境和深时全球古地理、古气候重建”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有关单位的26位中科院院士和近500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大会。会议通过多学科交叉,探讨了地质历史时期环境气候对生命演化的影响。  “生命与环境演化对探索当今生物多样性

秦大河院士当选未来地球计划科委会委员

      经中国科协推荐,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于2013年5月正式当选国际科联未来地球计划(Future Earth)科学委员会委员。  未来地球计划是由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C)发起,联合国教科文组

为更多人提供食物并同时保护环境的新战略

  几个关键支点在不同程度上为改善全球粮食安全和环境可持续性提供最好的机会。  由Paul West及其同事所撰写的一个新的报告提出,关注一个相对较短的区域、作物及所采取的行动的名单可为改善全球食物安全并同时降低农业对环境的影响提供新的机会。这项推进了先前的旨在为不断增加的人口提供食物的工作的研究将

海洋能量开发几经沉寂终上快车道

  波浪能可能无法在下一次的评估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相关产业必将在经济效应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获得双丰收。  从理论上说,海洋中蕴含的能量能够满足全球的需求。海洋提供的电能比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更可靠,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此外,从海洋中获取能量有地理优势,因为全球约有44%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线150公

南京古生物所等探讨4.4亿年前大灭绝环境变化的关系问题

  腕足类赫南特贝-三叶虫尖盾虫动物群(Hirnantia-Mucronaspis Fauna)是4.4亿年前,生活在显生宙第一次大灭绝两幕之间、已知地理分布最广、延续时间最短的一个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图1)。该动物群铸就了地球历史海洋生物演化的传奇。  奥陶纪末大灭绝中断了史前规模最大之一的奥陶

第七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在澳大利亚珀斯召开

  8月23日至25日,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的系列会议——第七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在西澳大利亚首府珀斯召开。  本次会议以知识时代为主题,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与西澳大利亚土地信息系统(WALIS)论坛及澳大利亚自然资源管理(NRM)会议联合举办,来自世界各国数字地球领域的800多

我国自主研发太阳能并网逆变装置

  复旦大学联合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历经3年携手攻关,与企业共同自主研发出兆瓦级并网逆变器等三大系列10个产品,最近通过了国家能源局组织的专家鉴定,并在2011年国际权威机构PHOTON的公开测试中取得“双A”的殊荣,核心技术指标居亚洲首位。有关专家认为,这项重要成果对于打破国外企业技术垄断,

基金委新发2项重大研究计划、1项重大计划 速看指南!

  4月1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项重大研究计划和1项重大项目2020年度项目指南。  其中,2项重大研究计划为“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和“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1项重大项目为“焦虑障碍发病机制及临床转化研究”。  全文如下: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项目指南 

未来全球农业至为重要的100个问题。

   1.前言  尽管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全球粮食生产有显著的增长, 但当今社会需要面对的最重要挑战之一是,如何养活21世纪中叶全球即将达到的90亿人口。为了满足粮食需求又不明显增加粮价,基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对能源安全、地区饮食结构变迁的关注,以及到2015年全球贫穷和饥饿减半的千年目标,估计届

循环介导的等温扩增早期检测苛养木杆菌等检疫性病原体

  近日,AMB Express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可靠、快速的诊断检测方法,用于早期检测苛养木杆菌(Xylella fastidiosa)等检疫性病原体。  近年来,自然生态系统在面对非生物和生物破坏时的脆弱性越来越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环境压力。随着管理

北京生科院全球变化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7月12日,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成立暨学术研讨会召开。北京生科院院长康乐研究员宣读了成立全球变化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的通知,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研究生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相关领域研究员、教授做了

一文读懂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框架性指南

  评估化学物质环境风险,是安全利用化学物质的先决条件。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是通过分析化学物质的固有危害属性及其在生产、加工、使用和废弃处置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入生态环境及向人体暴露等方面的信息,科学确定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风险程度,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风险控制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一、适

科学家阐述环境微生物大规模迁徙机制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朱永官领衔的国际团队系统阐述了微生物通过人与动物、污水及其他物质的流通在全球范围的迁徙及其环境与生态效应。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数十亿年来,微生物及其所携带的基因在空气和水的自然驱动下发生迁移。此时,自然驱动力形成的对微生物的生物地理作用模式类似于它

上合国家如何解开固废处置这道题?

  上海合作组织固体废物管理培训研讨会近日在中国上海召开。会上,各国代表围绕固体废物管理法律法规、处理技术等议题开展了深入交流。此次会议由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主办,同时得到了上海市环保局、上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上海大学城市矿产绿色利用与产业生态中心等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