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灵长类动物初级视觉皮层有更高密度神经元

1980年,一个研究认为,在灵长类动物的大脑视觉皮层中,每平方毫米的区域的神经元数量比非灵长动物大脑视觉皮层要多2.5倍。然而这个研究一直都存在着争议。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者们利用更现代、先进的方法重复了这个实验。他们结果确认了之前的研究,并认为更高密度的神经元可以让灵长类的视觉皮层可以计算更加复杂的视觉图像,进而可以拥有更敏锐的视觉。 早在1980年,Rockel等人比较了五个不同物种的大脑皮层的六个不同区域的神经元密度。对于六个皮层区域,即前额叶、运动区、身体感觉区、体壁区、初级视觉区(V1)以及颞叶区,在五个物种中,基本上神经元密度都差不多,然而仅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在灵长类动物中,初级视觉皮层区每平方毫米的神经元密度是25万个,大约是其他动物的视觉皮层的神经元密度的2.5倍。 这个上世纪八十年代研究近四十年来,一直存在疑问。一个原因是很多后来的研究一部分支持这个研究,或者反对这个研究。而且也从来没有人完整......阅读全文

研究发现:触觉和运动神经元能对视觉信号起反应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杜克医学院的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大脑的触觉和运动神经元除了能感知接触、控制运动以外,还能对视觉信号起反应。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橡胶手错觉”,帮人们理解不同脑区共同形成身体图式的机制,还有助于开发与瘫痪病人体觉和运动神经线路完全融和的神经假肢。相关论文发表于美国《

疯狂的小鼠视觉研究实验

近些年,神经科学的发展迅速,然而在大脑视觉系统研究中多数研究人员使用的都是小鼠模型,因为小鼠是夜行动物、他们使用鼻子和胡须作为导航,因此一些人担心对小鼠视觉研究实验可能毫无意义! Nature:疯狂的小鼠视觉研究实验 几十年以来,科学家们都在致力于大脑视觉系统的研究,旨在了解视觉信号如何被大脑皮层处

研究发现:人脑也有“蝙蝠视觉”功能

  据英国广播公司5月27日(北京时间)报道,加拿大科学家通过研究确认,人类大脑中特定的功能区也可以产生“蝙蝠视觉”,即能够在黑暗的环境中依靠回声来确定方位并察看环境。这项研究有助于提高盲人“听声辨位”的能力,相关论文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上。  习惯于夜行生活的蝙蝠具有敏锐的听觉,并利

PNAS:灵长类动物初级视觉皮层有更高密度神经元

  1980年,一个研究认为,在灵长类动物的大脑视觉皮层中,每平方毫米的区域的神经元数量比非灵长动物大脑视觉皮层要多2.5倍。然而这个研究一直都存在着争议。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者们利用更现代、先进的方法重复了这个实验。他们结果确认了之前的研究,并认为更高密度的神经元可以让灵长类的视觉皮层可

Cell:精确到单细胞!瞄准两个神经元便能控制视觉行为

  多年以来,人们试图通过对大脑不同区域进行电击来改善或治疗帕金森等运动障碍或抑郁症等神经障碍疾病。成千上万的神经疾病患者因此得以缓解病情。然而,这项治疗会牵扯到脑部大量未知的神经元。如果能够精确控制某几个控制疾病的神经元或将打开治疗神经性疾病的大门。  近日,哥伦比亚大学的神经科学家首次通过激活老

英研究表明视觉能触发瘙痒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表明,瘙痒也会传染,人们只要看到可以刺激瘙痒的图像,如看到蚂蚁或昆虫叮咬的情景,就可以触发人体的抓痒生理反应。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研究成果可为湿疹等皮肤疾病患者带来好处。该研究发表在近日出版的《英国皮肤病学》杂志上。

成都生物研究所在沙蜥视觉通讯研究中获进展

  动态视觉信号(肢体语言)广泛存在于动物界中,是动物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分析和量化技术的限制,动态视觉信号相对于声音和颜色信号,发展十分缓慢。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动态视觉信号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越来越受到进化生物学家和动物行为学家的关注。卷尾信号(图

人工智能视觉识别结算系统的研究发展

图像识别(视觉识别)技术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指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过程可分为信息的获取、预处理、特征抽取和选择、分类器的设计和分类决策。图像识别算法一般采用机器学习方法,模拟人脑进行识别的方式,毕竟机器和人脑对同一个物体的认知方式存在根本的不同之处,靠机器来辨识物体本身就

研究揭示视觉白质纤维束的视野功能图谱

白质是神经元轴突组成的纤维束,通过传递动作电位实现脑区间的信息传递。非侵入式检测白质的功能活动对于探讨人脑的信息交互至关重要。虽然白质的血氧(BOLD)信号微弱,但仍能够通过超高场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进行检测。目前白质的BOLD fMRI信号与神经活动的关联存在较大争议,且缺乏对白质精细

半导体所视觉芯片研究取得新进展

  视觉芯片是一种由图像传感器阵列和阵列型并行信息处理器构成的半导体集成化片上系统芯片。它克服了现有视觉图像系统中的串行数据传输和串行信息处理速度限制瓶颈,可以在片上实现最高速度达到每秒一千帧以上的高速图像获取和智能化视觉信息处理,在高速运动目标的实时追踪、机器视觉、虚拟现实、快速图像

研究揭示视觉皮层回路兴奋—抑制平衡调控方式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何凯雯课题组联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Alfredo Kirkwood团队合作首次发现锥体神经元的E/I平衡并非恒定,而是在一天中发生周期性的振荡。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神经元》。  神经元对信息的处理和传播依赖于谷氨酸能这类兴奋性突触传递神经信号,同时也依赖于

研究发现大脑靠视觉和身体两幅“地图”定位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2月5日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研究人员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研究了18个人的大脑,绘制了400个不同的手臂动作到达目标时的MRI图像。他们发现,大脑在计划动作时,有两种明显不同的定位类型:视觉地图和身体地图。研究发表在《神经元》(Neuron)

人脑视觉信息编解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现代认知神经科学以及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的不断发展使得采用科学手段对大脑视觉皮层信号进行解读成为可能。研究人脑视觉信息解码模型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人脑视觉信息处理机制的研究,还可以有力地促进新一代脑-机接口(B

研究揭示灵长类大脑精细视觉编码新机制

  3月30日,《神经元》(Neuron)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局部和整体物体感知中高级脑区精细视觉的脑机制》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王伟研究组完成。左侧部分展示了本研究提出的视觉

新研究提示人类未来有望拥有超级视觉能力

马玉乾指导硕士生实验  自然界存在众多光线,能被人类眼睛感受到的可见光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比如人类就看不到红外光。但最近的一项研究或许能让人类具有红外光感知能力。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薛天研究组与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医学院韩纲研究组合作,结合视觉神经生物医学与创新纳米技术,首次

心理所研究表明嗅觉信息可调控视觉时间加工

  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是由一系列的知觉“快照(snapshots)”构建的。快照就像是按下照相机快门的瞬间,这种瞬时数据的影像在时间维度上依次展开,带给人们连续的主观时间体验。快照的形成与神经系统的知觉采样过程有关,不同的感知觉系统有着迥异的采样频率。以视觉为例,人们一般能看清频率在 20 赫兹以下的

研究发现一撮小苏打或可使视觉更好

  美国马萨诸塞州哈佛医学院牧野实验室和萨卢斯大学的一项新研究称,通过修改由视杆细胞产生的视觉信号和探测光的视锥感光细胞,碳酸氢钠或可改变我们的视觉。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近期的《生物化学杂志》在线版上。   碳酸氢钠在人体内对于缓冲pH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消化和中和在体力活动时产生的乳酸。身体中

神经所关于视觉时序回忆的研究取得新成果

  近日,《自然—神经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蒲慕明研究组的关于视皮层神经元集群中的时序回忆的研究成果。  回忆能利用过往经历中的部分提示性信息来提取记忆中与此经历相关的全部信息。其中,基于时序信息的提示性回忆(cue-triggered recall)被认为是大脑

CRISPR最新研究进展:突破神经元研究技术屏障

  马克斯·普朗克佛罗里达理工学院(MPFI)神经科学部主任Ryohei Yasuda博士和他的同事们目前正在研究人脑细胞各种代谢与信号指标在我们学习与记忆形成过程中的变化。该科研究团队的一个主要研究目标是探究人脑中不同蛋白质的行为以及这些蛋白行为对单个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目前,由于目的DNA结构

研究发现硅芯片再现神经元活动

   一项新研究报告了一种制造再现生物神经元电行为的硅芯片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有望开发出仿生芯片来修复神经系统中因病而导致功能异常的生物电路。  英国巴斯大学的Alain Nogaret及同事设计的微电路模仿离子通道,类似生物神经元一样整合原始神经刺激并做出响应。之后,研究者在硅芯片中再现单个海马

研究发现大脑中的“数学神经元”

德国图宾根大学和波恩大学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大脑中的神经元会在特定的数学运算中被激活。研究结果显示,一些被检测到的神经元只在做加法时活跃,而另一些则在做减法时活跃。相关研究成果2月14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众所周知,3个苹果加2个苹果等于5个苹果。然而,在这样的计算过程中,大脑发生了什么?波恩

研究发现大脑中的“数学神经元”

德国图宾根大学和波恩大学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大脑中的神经元会在特定的数学运算中被激活。研究结果显示,一些被检测到的神经元只在做加法时活跃,而另一些则在做减法时活跃。相关研究成果2月14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     众所周知,3个苹果加2个苹果等于5个苹果。然

研究发现大脑中的“数学神经元”

  德国图宾根大学和波恩大学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大脑中的神经元会在特定的数学运算中被激活。研究结果显示,一些被检测到的神经元只在做加法时活跃,而另一些则在做减法时活跃。相关研究成果2月14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  众所周知,3个苹果加2个苹果等于5个苹果。然而,在这样的计算过程中,大脑发生了什

研究发现脑内痒觉调控神经元

  12月14日,《神经元》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导水管周围灰质中速激肽阳性神经元通过下行通路促进“痒觉-抓挠”循环》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孙衍刚研究组完成。通过利用在体胞外电生理记录、在体光纤记录、药理遗传以及光遗传操控等技

研究揭示引起过度进食的神经元

  研究人员已经确认了一种会引起小鼠即使在它们不饿时也会拼命吃食物及反之即使在它们挨饿时也会忍住不吃的大脑中的特定环路。   他们说,这种神经回路——它作用于外侧下丘脑(LH),LH是一个已知可控制包括喂食等动机行为的脑区——可能最终会带来对人类饮食失调以及肥胖症的新的治疗方法。Joshua

线粒体解码神经元活动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韩华团队通过其自主研发的电镜三维成像和快速重建技术,首次展现小鼠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中数百个线粒体的三维形态,发现神经元树突中线粒体依靠较细的“线粒体纳米管道”连接在一起(管道直径30-50纳米)的现象,有力支撑线粒体解码神经元活动的研究。  相关成果“Bra

研究证实神经元可重编程为另一种神经元

  美国哈佛大学干细胞生物学家通过活小鼠实验证明,脑中的神经元也能改变“身份”,通过直接谱系重编程,一种已经分化了的神经元能被转化成另一种神经元。研究人员指出,这一发现表明脑细胞并非像人们过去认为的那样是不可改变的,这有可能改变神经生物学的发展方向,并对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产生重大影响。相关论文在线发

“红外热成像+计算机视觉”动物行为研究技术(二)

 为了保证红外热成像相机能够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下正常工作,WIC相机配备了专业的室外防护罩及安装支架和配件。防护罩具备IP67的防护等级(最高的防尘等级和仅次于长时间浸泡的防水等级),并内置了加热系统和锗窗(锗元素化学性质较为稳定且在远红外波段透光性较好),因此能够出色应对灰尘、雨雪、冰冻等恶劣天

“红外热成像+计算机视觉”动物行为研究技术(一)

当动物行为研究遇见机器视觉——“红外热成像+计算机视觉”动物行为研究技术工业领域的某些技术手段因其成熟的体系和强大的适应能力,常常被引入到科研领域。引入后往往能给学者莫大的惊喜,给他们的课题带来惊人的突破。这里介绍的基于红外热成像和计算机视觉的动物行为研究系统便是其中一例。热成像是记录地球上任何物体

上海生科院发现控制动物行为选择的神经环路机制

  1月21日,《神经元》期刊以亮点论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杜久林研究组题为《视觉刺激选择性的多巴胺能信号控制视觉–运动信息转换和行为选择》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下丘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和后脑甘氨酸能抑制性神经元组成功能模块控制视觉–运动信息转换,从而实现视觉刺激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