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韩斌NatGenetics发文探讨重要研究进展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韩斌研究员,以及黄学辉博士在最新一期(7月)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发表题为“A crop of maize variants”点评文章,探讨了近期关于不同玉米品种的大规模重测序,以及比较基因组分析的三项重要研究进展。 玉米是世界主要农作物之一,在很多国家被广为种植。玉米原产于中美洲,是一种喜温作物,生长期较长,需水量比高梁、谷子、大豆等旱粮作物要高,又分布很广,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每年约出产2亿吨玉米,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中国玉米产量居第二、巴西第三位。 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很早之前,科学家就希望能绘制出这种植物的基因组图谱,2009年终于成功测序得出了玉米基因组的草图。但草图的完成并不代表我们对于这种古老的农作物有了全面的认识,还需要更深入的探索。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就对玉米基因组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遗传学分析。 在第一......阅读全文

作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摘要: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对于有效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物种的遗传改良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已经实现对重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组的测序或重测序,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控制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和鉴定。本文综述了2017年度主要农作物基因组

基因组研究让水稻育种走向精准设计

  由中国主导的国际间科研大协作项目“3000份水稻基因组研究”26日结出硕果——北京时间当日凌晨1时,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正式发表《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该研究针对水稻起源、分类和驯化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群体基因组变异结构,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资源的基因组遗传

拟南芥基因研究显示:环境对遗传多样性影响巨大

一项针对多种拟南芥的基因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对物种遗传多样性和基因组的影响比之前人们预期的更大。相关论文发表在7月20日的《科学》杂志上。 除了实验室中科学家的“最爱”,世界各地还分布着多种野生拟南芥。它们的生长速度、叶子颜色以及发枝方式都是不同的。在最新的研究中,由德国马普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科学家完成90个鹰嘴豆基因组测序

  1月28日,《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在线发表了国际鹰嘴豆基因组测序协作组(ICGSC)90个鹰嘴豆基因组测序及分析的成果。该协作组由来自10个国家、23个研究机构的49名科学家组成,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也参与了该项研究。   据了解,鹰嘴豆是全球第二大豆类作物,营养价值高、耐旱性强,主要集中在热带

Genome Biology发布菜豆基因组测序结果

  菜豆(Phaseolus),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几千年前,它与玉米和木薯一起,在美国被驯养,成为世界性的主要主食。根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FAO)的研究显示,普通菜豆是最重要的粮食豆类,占世界食用豆类食品的50%,在超过5亿人的饮食中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作物种植在拉丁美洲、非洲、中东、中国

29种重要作物一半“近亲”未被收录基因库

图片来源:NORA CASTANEDA/CIAT   面对气候变化,植物育种家日渐把研究目光转向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的基因组,研究其诸如耐旱性、抗病性等特征。一份囊括455种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的全球性分析显示,54%的相关野生近缘植物在基因库的收集过程中被忽视,这其中的很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却从未被收

我国已完成31个大豆基因组重测序

  由香港中文大学、华大基因研究院、农业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合作的“大豆回家”项目研究成果,“31个大豆基因组重测序揭示遗传多样性和进化选择模式”11月14日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遗传学》上在线发表。  该研究首次对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全基因组进行了大规模遗传多态性分析,为全球大豆的遗传学研

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个面向”为线索,在系统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广大科研人员取得的众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础上,发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成果15项、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成果10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

  (三)“十一五”目标   “十一五”期间,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框架,建设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完善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左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5个百分点。   ——培育40个左右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新品种增产潜力提高10%以上,保障粮

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发现昆虫多种特异蛋白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昆虫特有蛋白的鉴定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通过分析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昆虫的基因组信息,并与其他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信息进行比较,鉴定出51种昆虫特有蛋白,包括与环境胁迫和感受刺激相关的蛋白、表皮蛋白和气味结合蛋白等,揭示了昆虫在环境适应与信息交流方面的独特特征。相关论文发

作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二)

⑵小麦基因组研究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的稳产和增产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粮食安全的影响举足轻重。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环境变化的影响,小麦生产面临严峻的挑战,对于小麦的育种和品种改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3个不同亚基因组形成的异源

中国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研究颠覆学界认知

  中国科学家一项历时五年的研究成果颠覆了学界对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认知——科学家发现整个叶绿体基因组都是可以转录的。该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了《自然》出版集团的《科学报告》上。  《科学报告》的审稿专家一致认为,“这一成果首次发现了我们从来没有想象过的现象,颠覆了传统遗传学上认为的只有叶绿体编码基因

我国超级稻基因组数据从“云端”向全球共享

  “我们的3000份绿色超级稻基因组原始测序数据,覆盖了全球25万份种质基因全部遗传变异的95%。这份核心数据,将正式通过阿里云平台,向全球免费开放。”9月1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华智水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聚道科技有限公司在长沙共同启动“云之稻项目”,中国农科院农作物基因资

中科院,上海师范大学Nature Genetics发文:

  来自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an-genome analysis highlights the extent of genomic variation in cultivated and wild rice”的文章,通过泛基因组分析揭示

植物生物学研究数据库

实验概要植物生物学研究数据库实验步骤http://bioinf.scri.sari.ac.uk/cgi-bin/plant_snorna/home 英国 Top 植物种的snoRNA基因数据库。 综合 http://bioinformatics.psb.ugent.be/webt

华中农业大学Nature子刊发布GWAS研究新成果

  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通过对玉米粒进行基于代谢物组(Metabolome)的全基因组关联(GWAS)研究获得了一些新的生物化学见解。   植物生成大量结构各异的代谢产物,它们在植物的生长、细胞补充、全株资源分配以及植物的发育和应激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它们还为人类提供了

2019年,中国“大农业”里那些高科技

   今年,我国“大农业”科研领域又诞生了诸多令人惊奇的发现,每一条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它们涵盖了观赏农业、林业、作物、医学等各个领域,包括睡莲、玉米、硅藻等进展。为了展现这些成就,本报特此就我国农业科学家今年发表的大部分重要论文进行梳理,以飨读者。野生玉米大刍草、SK、现代玉米自交系ZHENG58的

作物科学创新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205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97亿。如何养活这近100亿人口?  8月15日,在被誉为国际作物科学领域的“奥林匹克”的第7届国际作物科学大会上,来自70多个国家的2000多位作物科技工作者一起探讨了全球粮食安全问题。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长樊胜根认为,要回答上述问题,发展中国家的

蚂蚁也会培植真菌

  驯化农业作物并非人类特有行为,蚂蚁也会通过培植真菌来获得可食用的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7月20日,国家基因库、哥本哈根大学、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的科学家在《自然通讯》发表最新成果,揭示了蚂蚁培植真菌之谜。  科学家通过全基因组分子钟分析,发现蚂蚁种植行为最早是起源于第三纪早期

我成功克隆水稻多个功能基因 已用于培育超级稻品种

  我科学家成功的克隆了水稻多个产量、品质、抗逆和生长发育相关的功能基因,成果相继发表在Nature等顶尖学术刊物上,基因申请了发明专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些基因的克隆代表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研究论文产生了重大影响,多个基因已被用于培育多抗、优质、高产、营养高效的新型超级水稻品

科学时报:大熊猫研究步入基因组时代

10月11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宣布,大熊猫晶晶的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完成,这是世界首例用短序列进行新物种测序与组装新技术完成的大型基因组序列图。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大熊猫基因组项目负责人田埂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的基因组框架图涵盖基因组95%区域,覆盖基因区约98%。虽然这还不是最终的基因

Science:植物学家认为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

  针对转基因作物的争议早已甚嚣尘上,各行各业的人都众说纷纭。近期在国际顶级科学期刊《Science》上,出现了一篇题为《Plant scientists: GM technology is safe》的Letter文章,作者们分别来自美国Donald Danforth植物科学中心、墨西哥国家基因组

STEME技术体系助力作物基因组编辑育种技术方法研究

  遗传与变异是物种进化的基础。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如辐射诱变、EMS诱变)产生全基因组的随机突变已经成为农作物育种的常规手段,但其中具有新型农艺性状突变体的筛选较为费时、费力。定向进化(Directed Evolution)则通过创制目标基因的突变文库,在施加一定选择压力下能够快速获得目的突变体。

遗传发育所揭示作物基因组编辑育种技术方法研究

  遗传与变异是物种进化的基础。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如辐射诱变、EMS诱变)产生全基因组的随机突变已经成为农作物育种的常规手段,但其中具有新型农艺性状突变体的筛选较为费时、费力。定向进化(Directed Evolution)则通过创制目标基因的突变文库,在施加一定选择压力下能够快速获得目的突变体。

STEME实现植物基因的定向进化和功能筛选

  遗传与变异是物种进化的基础。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如辐射诱变、EMS诱变)产生全基因组的随机突变已经成为农作物育种的常规手段,但其中具有新型农艺性状突变体的筛选较为费时、费力。定向进化(Directed Evolution)则通过创制目标基因的突变文库,在施加一定选择压力下能够快速获得目的突变体。

水、陆稻根系微生物组的环境适应性等研究获进展

  微生物可直接或间接与植物相互作用以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抗病和提升胁迫耐受力(如干旱等非生物胁迫),这些微生物统称为植物微生物组(也被称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学界对水稻和其他重要农作物的根系微生物组群落结构、空间分布及短期干旱胁迫对根系微生物组的影响已开展广泛研究,但对自然水、陆环境下水、陆稻(生

能源植物“小桐子”在版纳植物园获得新发展

  小桐子计划繁华难现?   “小桐子是一种可以在干旱条件下茂盛生长的灌木,其种子可以生产类似于柴油的燃油,但目前人们将其当做绿色金子的期望正在减退——许多人曾把小桐子当做边际土地上最有潜力的拯救者,一种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并将其带入一个可持续的、油料供应充足的未来能源植物。”   这段话,

开放染色质决定玉米多样性特征

  美国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仅占玉米基因组1%左右的开放染色质,决定着将近一半的玉米多样性特征。这一发现使科学家能够更容易地开展转基因玉米研究,开发出更耐旱或更高产的玉米品种,从而缓解人类面临的粮食压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大多数基因组中的DNA链都紧紧盘绕在细胞核内,如果

瘤胃微生物也会“挑食”

  瘤胃微生物也有不同口味,会“挑食”? 12月1日,《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杂志》在线发表了来自国际团队的最新成果。他们利用微生物16S扩增子和宏基因组测序等研究手段,深入解析了土种黄牛瘤胃微生物对不同木质纤维素饲用植物降解的“嗜好”,为瘤胃微生物和瘤胃酶在木质纤维饲料资源价值

2007年生命科学领域973项目经费预算初步方案

科技部消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7年度立项项目前两年经费预算和2004年度立项项目后三年经费预算,经过预算评估和审核程序,初步方案已经确定。按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59号)的规定,现予公布,公开征求意见。   社会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