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本土人才待遇不应输于“海归”

近日,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在参加活动时透露,经中科院的努力,刚在《自然》杂志发表了世界领先的合成生物学成果、正在申请海外博士后的博士生邵洋洋最终选择留在国内。白春礼表示,对于作出重大贡献的青年学者,要不唯“出身和经历”,真正做到“英雄不问出处”,给予他们与海外优秀人才同等甚至更高的科研经费和生活待遇。 按照国内科研圈现行的“游戏规则”,优秀博士毕业生最好的选择是出国,如果在国外实验室做出好的成果再回国,待遇会优厚很多。说起这个,团队带头人则如鲠在喉:作为老师,当然希望自己学生奔个好前程;但对于团队和国家来说,就因此流失了一个已掌握先进学术思想、实验关键技术的人才和一段黄金创造力。 随着我国科研实力迈上新台阶,优秀本土人才得不到相应待遇的问题日益凸显。今年全国两会,第一次履职的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院士提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呼吁关注优秀本土人才。比如,做出世界首批克隆猴、细胞“去核”“注核”技术炉火纯青的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阅读全文

优秀本土人才待遇不应输于“海归”

  近日,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在参加活动时透露,经中科院的努力,刚在《自然》杂志发表了世界领先的合成生物学成果、正在申请海外博士后的博士生邵洋洋最终选择留在国内。白春礼表示,对于作出重大贡献的青年学者,要不唯“出身和经历”,真正做到“英雄不问出处”,给予他们与海外优秀人才同等甚至更高的科研经费和生活

海归斩获资源-多方迎来人才

   2018年4月17日,“业达杯”2018(第四届)中国海归创业大赛宣布启动。本届海归创业大赛的新亮点是参与更广泛、奖励更丰富、服务更深入。   海归通过大赛   展示实力发现不足   一份海外高校的学位证书代表海归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海归在国外所获得的众多荣誉,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

人才大战与海归机会:各地引进人才有哪些特点

  各地争抢行业顶尖人才  二三线城市更为积极  北京、上海人才济济。对引进人才的素质要求更高,涉及的行业领域也更广。比如:在一线城市的各种招聘信息中,经常出现区长助理、重点学科类和重点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重点创新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的团队领头人等职位。二线城市对顶尖人才的需求不但没有“缺位”,反而态

中国召唤优秀留学人才-海归内涵悄然升级

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工作问题,在中国人大、政协“两会”上再成热点话题。有这样一组数字值得关注:截至2006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06.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经达到27.5万人,这其中有4.2万人是2006年回国的。 透过这组数字,不难看出海外留学人员回归者已经占出国者的四分之一强,而这其

助力海归人才跑出“双创”加速度

图为2018(第四届)中国海归创业大赛(烟台)项目对接洽谈会启动仪式,中国技术创业协会留学人员创业园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郎靖致辞   第四届中国海归创业大赛落幕 助力海归人才跑出“双创”加速度  9月16日电,由中国技术创业协会留学人员创业园联盟和烟台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8(第四届)中国海归创

-中国科学报:“海归”人才缘何再度“归海”

  一方面,中国正迎来最大规模的“海归潮”;另一方面,也正经历着部分海归人才“归去来兮”的情况。   有这样两组数据引人深思: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介绍,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已达109万人,仅去年一年有27.29万人回国,同比增长46.57%。中国正迎来最大规模

科学巨匠归来显榜样力量-“强磁场”召唤人才海归

  “感谢主办方为两位先生颁奖,这是对他们回归祖国的肯定。”日前,中国新闻社主办的“2017全球华侨华人年度评选”在北京举行颁奖典礼,科学家杨振宁、姚期智入选“2017全球华侨华人新闻人物”。清华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助理张莞昀代为领奖。  2017年2月,此前已放弃外国国籍的杨振宁和姚期智,正式由中科

三高校领导访谈录:我们为什么欢迎海归

越来越多的海归,出现在高校教学科研战线和领导层中,在引领高校现代化、国际化,促进高校自主创新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高校发展的领头人,高校领导是怎样看待海归发挥的作用?高校招聘海归的出发点是怎样的?在高校领导眼里,海归是怎样的一个群体,他们有哪些魅力? 日前,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宁滨、中央美术学

中国新一轮海归潮来临-呼唤“人才认识革命”

中关村创业讲坛第4期上,北极光创投董事邓峰在演讲。  最近在美国硅谷的一次宣讲会,被中关村管委会留学人员创业服务总部主任颜梅津津乐道。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周云帆率队远赴东京、多伦多等多地进行政策宣讲,对接海归。在美国硅谷的宣讲会,一下子来了近百人。出人意料的是,这些出国人员都已经多

高校人才生态须平衡

  前不久,一位北京高校的副教授向笔者“吐槽”,说他们学校近两年来引进了不少高层次人才,有海外的,也有从国内其他高校挖来的,但其学术水平并未见比本土教师强多少,可动辄能拿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年薪,着实寒了不少人的心。   其实,高校人才待遇不均衡的问题由来已久,但之前主要存在于海归人才和本土

-5年内我国留学人员回国数将超出国数

  北京市民在中国国际教育展上咨询出国留学事宜。未来5年内,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   对于新一波海归而言,刚刚过去的2013年并不轻松。当“史上最大回国潮”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年”,他们要做得不仅仅是在与本土毕业生的竞争中“杀出重围”,也得想明白花费不菲的留学生涯给自己带来的竞

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海归回流高潮即将来临

  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2013年《国际人才蓝皮书》发布会”,2013年9月24日在中国社科院举行。《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3)No.2》(王辉耀、苗绿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综述了近年全球留学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并在调研的基础上,分

当代人才如何“本土化生存”?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今年的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如此精炼地概括了人才与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凸显出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重要战略价值。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印证了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人才政策的正确性。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

07八成海归就业首选北京

《中国07海归人才现状调研报告》发布 八成海归就业首选北京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中国2007海归人才现状调研报告》6月23日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海归人员将北京定为首选工作城市。 东方慧博人力资源公司、慧博研究院采集了有效企业样本452个,有效海归人才样本1216个,针对海外留学人员群

中国迎来史上最大海归潮-高层人才回流率仍低

  “这几年国外的就业形势比较差,移民政策也越来越严格,相比之下,国内的就业形势更好,发展机会也更多。”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留学归来的小安告诉本报记者。   跟小安有相同想法的“海归”不在少数。据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预计,今年我国将迎来“史上最大海归潮”。未来5年内,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

郭光灿:人才体系建设要输血更要造血

  “在人才体系建设上,我们可以‘输血’,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造血机构’。”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谈及我国人才制度时指出,“我们必须保证自主产出人才的能力,如果一味将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寄希望于引进海外人才,将是对自有人才培养体系的伤害。”   当前,海归似乎成了高层次人才的代名词,国内许多科研单

上海临港新片区举实措支持女海归科技人才创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197.shtm 中新网上海3月3日电 (记者 陈静)《临港新片区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十条措施》(下称:《十条措施》)3日正式在此间发布。

中国人才环境面临的“新常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综合国力的日臻强盛,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的整体人才环境已经出现了崭新的气象。伴随着来自国内外的高水平人才的集聚,可以说,我国的人才环境已经出现了一种“新常态”。  那么,这种新常态究竟有何特征?更重要的是,面对这种“新常态”,各级政府以及相关科

中国首部国际人才蓝皮书发布

  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3日在北京联合发布“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这是中国内地第一本重点研究海归群体回国创业及在相关领域发展的蓝皮书。  《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

雄安瞄上了海归-海归盯上了雄安

  作为未来宜居宜业城市发展样板和疏解非首都职能、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承载地,成立一年多的雄安新区,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的海归也选择雄安新区作为创业之地。  雄安新区成立一周年  变化悄然发生  在全面投入使用的“雄安基建第一标”——市民服务中心内人流如织,京东无人超市里人头攒动

雄安瞄上了海归-海归盯上了雄安

       雄安新区越来越成为海归关注的热土,在7月1日举办的“国学双语成果转化及产业合作研讨会”上,举办“中外青年中西文明雄安论坛”成为本年度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的重点任务,众多海归参与其中。邓啸林 摄       这是2018年6月16日,在雄安新区市民

工作签证少绿卡遥遥无期-美华人科学家涌海归潮

据美国《侨报》报道,由于美国的H1签证数量少,绿卡排期遥遥无期再加上联邦的科研基金竞争日趋激烈,南加州的许多中国生化科技人才纷纷考虑回国发展。中国对生化科技人才日益优惠的条件,不但吸引了在美的留学生和华裔科学家,而且还引来了一些美国本土科学家。 一名下了决心海归的华裔留学生正在收拾行囊。(美国

-我国生物医药研发力量海归占三成

  日前,国际专业招聘机构瀚纳仕发布报告称,中国医药行业需要引进大量研发领域的海归人士和国际人才。其中,临床研究经理、生物统计学经理、生物学专员、区域销售经理以及战略营销经理成为该领域需求度最高的职位。  近年来,不少医药“海龟”选择上岸,越洋回国。业内专家透露,目前,全国生物医药研发力量有100余

罗氏诊断深耕细作培养中国本土医学人才

  以“励精彩,立未来”为主题的“罗氏诊断中国医学及生命科学教育研究基金”2017年度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本次盛会,有来自全国18所高校的128名优秀学生,以及来自8所高校的12名科研人员分别获得“罗氏诊断教育基金”及“罗氏诊断研究基金”,覆盖范围包括安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复旦大

本土高校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一批外籍院士接连加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3442.shtm据宁波工程学院消息,11月27日下午,土耳其科学院院士奥凯·克纳克教授就职仪式在机器人学院举行,奥凯·克纳克院士正式加盟宁波工程学院智能科学交叉研究院,同时受聘为机器人学院首席科学家

新老海归共话回国创业经历:要认清优势找准定位

在日前举办的“海外学人回国创业恳谈会”上,新老海归齐聚一堂,共话回国创业的经历以及遇到的问题。曾经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获得硕士学位的邓锋先生,曾在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获硕士学位、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严望佳女士,在演讲中介绍他们的创业经历,对引导新海归如何扬长避短、处理好自

谁更易获得“长江学者”?学术界存在近亲繁殖么?

  海外背景对科学家的职业发展有帮助吗?一直以来,跨国学术流动一直被国家政策所肯定。不过,期刊《科学与公共政策》[1] 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与人们的普遍认知相反,海归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获得长江学者。  此前的研究表明,为了建立国际合作,加快知识的传播,增强科学的竞争力,扭转人才流失的局面,发展中

海归:从出国热到就业难-矛盾背后隐藏哪些诱因?

近几年,留学回国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透露,留学回国人员每3年增长1倍多。也正是在这几年,“海带”、“海草”等词语在社会舆论中被频繁援引,海归回国后的境遇受到了空前关注。海归本应成为国家建设人才库中的“香饽饽”,为何身价大跌?另一方面,与海归就业难相对比的是国内出国留学的热潮依

高校“海归”如何适应“淡水”生活

有人感叹,怎么有些人在国外颇有成就,一回到国内就难有作为呢 教育部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06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06.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7.5万人。“海归”人员有相当一部分加入到高校教师和科研队伍中。然而,尽管一些高校不断采取新的政策和措施保障“海归”人员的科研、教学

海归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我们能够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而不是老跟在别人后面。”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首席科学家黎志康博士回国后的感言。    2003年,作为中国农科院的引进人才,黎志康及4位同事从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回国。他们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代表中国,在植物遗传育种领域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