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解读西藏生态屏障工程评估工作

10月26日,中国科学院和西藏自治区联合发布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2008-2014年)建设成效评估》取得的相关结论。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对此次评估工作进行了详细解读。 问:请介绍一下此次评估工作的背景。 张亚平: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拥有许多特殊和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为高原特有动植物提供了广袤的栖息地,其生态功能对保障我国乃至东南亚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屏障作用。为切实保护好这一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2009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确定实施三大类10项工程。 目前,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处于建设的关键时期,工程实施的进度和效果如何,工程完成的目标和效益怎样,部分高寒区的退化环境是否得到遏制,生态系统是否稳定、保水固碳等功能能否正常发挥,都需要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为此,中科院于2013年开展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建设成效评估工作,评估了主要生态工程的实施成效。 问:中科院......阅读全文

王小丹: “世界屋脊”的生态守望者

   人物档案   王小丹,1973年出生,现为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西藏研究室主任,申扎生态站站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高山环境与高寒生态,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国际SCI检索刊物论文30篇。获国家奖1项,省部奖8项。日前,王小丹荣

科学家完成西藏首个生态环保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日前,由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王小丹研究团队完成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技术规范》(DB54/T0117-2017)通过审查并正式发布实施,这是西藏第一个正式发布的生态环保技术规范地方标准,是指导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体系建设、质量控制和综合评估的重要技术标准。  西藏是重要的国

近20年西藏生态格局变化率低于0.15%

  资料图为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森林。中新社记者 李林 摄  中新网10月26日电 中国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张亚平今日表示,近20年来,西藏严格执行国土空间管控,生态格局的变化率低于0.15%。地面植被覆盖度呈小幅度上升,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0.71万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41.37万平方公里,占全

西藏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功能向好

  本报北京10月26日电 (记者赵永新)记者26日从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实施以来,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成效显著,主要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功能向好。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汪海洲就有关情况进行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成立50年:率先行动风头正劲

2012年8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现场考察指导西藏樟木滑坡防治工作2016年10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科学院《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建设成效评估》发布会。  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遭到威胁,横亘在中国山区面前的问题,让陆域国土面积三分之二的山区、40

张宪洲等:青藏高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果显著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独特的自然地理单元,是我国以及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及气候变化的“启动器”和“调节器”,也是我国和全球重要生物物种基因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及生态安全屏障。因此,青藏高原在我国生态建设和保护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高、寒、旱

钟祥浩:只为抛砖引玉

   我国山地面积大,研究还很薄弱。西藏高原是很典型的山地类型,非常有研究的价值。”这是钟祥浩退休后从事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的原动力。他很希望自己做的工作能为年轻人搭好平台、做好铺垫。  2015年是成都山地所研究员钟祥浩从所长兼党委书记岗位退下来的第十五个年头。现已步入古稀之年的他退休后没有像大多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

  6月14日,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和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联合在拉萨召开了“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十年(2000-2010)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启动会。来自西藏自治区环保厅、发改委、财政厅、农牧厅、水利厅、科技厅、林业局、气象局等相关厅局领导与专家,中科院成都山地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出台

  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藏自治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西藏确定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把确保西藏生态环境良好作为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之一。中央领导明确要求切实保护好西藏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确保西藏生态环境良好。   不久前,西藏自治区环保厅对全区涉及矿产

西藏"十一五"期间用于生态环保的资金达101亿元

  “十一五”期间,西藏自治区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资金达到10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倍多。   这是记者从4日召开的2011年西藏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厅长张永泽说,“十一五”期间,西藏新建了麦地卡湿地等8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争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6

西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新华网拉萨1月3日电 近年来,西藏在经济发展中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大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绿色产业和碳汇林业,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西藏自治区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也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

  开展这次科学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希望你们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

专家称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原文地址:http://env.people.com.cn/GB/14288963.html   青藏高原  国务院昨日首次提出青藏高原“五大功能区”的划分思路,以推进重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期望有效遏制青藏高原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  在昨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

“青藏精神”指引方向

  “希望你们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西藏拉萨启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参加科学考察的全体

西藏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系统建设及综合评估项目研讨会召开

  11月28日,为尽快落实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和副院长丁仲礼加强中国科学院与西藏自治区科技合作的指示,推动西藏区域科技创新集群建设,“西藏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系统建设及综合评估”项目在京召开研讨会。西藏创新集群首席科学家姚檀栋院士,集群办公室主任、资环局副局长冯仁国与来自青藏高原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

西藏召开“十三五”生态专项项目中期检查工作会议

  为切实做好“十三五”时期西藏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监督、管理工作,保证科研项目顺利按期完成。3月25日,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组织召开了“十三五”时期生态专项项目“西藏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与数据平台建设”中期检查工作会议。会议由西藏自治区科技厅丁明勤副厅长主持,中科院地理所封志明副所长等列席汇报,西藏自

西藏将投资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西藏自治区林业局负责人近日向媒体介绍,为保护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湿地资源,西藏将投入3.18亿元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据悉,西藏的玛旁雍错、麦地卡、班公错、然乌湖、洞错湿地、昂拉错――马尔定下错湿地、扎日南木错、桑桑湿地、日喀则城郊湿地、马泉河流域湿地等11处湿

西藏首设环保奖励资金 将考核74县市区环保工作

  西藏从今年起将对全区74个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并首次设立年规模为7400万元的环境保护专项奖励资金。   自治区环保厅副厅长张天华介绍,西藏已出台《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考核办法》,环境保护考核结果评定为合格等级的条件包括主要水体水质、县城建成区空气质量、林地或草地覆盖率

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北方沙尘天气总体呈减少趋势

我国历年沙尘天气变化情况  春季,是沙尘天气多发的季节。4月中旬,西北多地遭遇沙尘侵袭,中央气象台接连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  不过,今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总体上偏少偏弱。实际上,气象和林业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北方沙尘天气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去年春季北方地区平均沙尘日数

拉萨首个污水处理厂能力将翻番

  记者从拉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了解到,拉萨市首个现代化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近日动工建设。二期工程完工后,拉萨市污水处理厂的日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13万吨,与一期工程日污水处理能力5万吨相比,将实现翻番。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拉萨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是西藏“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的188个

中央财政下拨2014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480亿元

  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08年起,中央财政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通过明显提高转移支付补助系数等方式,加大对青海三江源、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等禁止开发区域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  2014年,为了加快生态文明制

西藏立法保护湿地 三类环境将建保护区

  西藏自治区立法机关日前通过《西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该法规是西藏自治区出台的首份有关湿地保护的专门法律文件,将于明年3月1日起施行。  此前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了一系列法律文件,其中包括《西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  该条例共38条。条例规定,

西藏环境监测体系完善助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环保厅获悉,日前,西藏山南地区环境监测站实验室通过计量认证。至此,西藏七个地级环境监测站全部达到可以独立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标准,可以依法独立进行环境监测。西藏环境监测体系基本完善,有效助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从今年4月起,山南地区环保局按

姚檀栋团队《自然》评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

  1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STEP)首席科学家、“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简称“丝路环境”专项)首席科学家、“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姚檀栋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的

《自然》发表“丝路环境”和“第二次青藏科考”中水问题研究

  1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STEP)首席科学家、“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简称“丝路环境”专项)首席科学家、“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姚檀栋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的

西藏阿里人工种草种出经济社会生态“三重效应”

  传统的靠天养畜方式日益受到草畜矛盾的制约,如何维系畜牧业与生态之间的平衡?记者在西藏阿里牧区采访时了解到,阿里已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路径:立草为业,草业先行。实践表明,人工种草在阿里已经显示出经济、社会、生态等“三重效应”。  阿里地区平均海拔达4500米,可利

平台中心赴青藏高原研究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调研

  2019年7月23日至28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属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就科学数据收集与管理工作开展调研。  青藏所作为国内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专业机构,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依托野外站的建设与发展支撑区域科学研究,先后在青藏高原地区布局7个野外站,并对观测体系进行统一规划

西藏首次开展环保年度考核 结果作为评价干部依据

  记者日前从西藏自治区环保厅了解到,今年,西藏将首次对全区74个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县(市、区)将在全区通报批评,环境保护工作将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  考核办法对水体水质、空气质量和污染物减排都做了详细规定。考核办法规定,各地须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

探索跨省水环境补偿机制 谁污染谁赔偿

  或许没有哪段江水,会比“它”更重要。  它是长江上游,长逾4500公里,顺流而下依次经过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等省区市。这一段蜿蜒的“母亲河”,在国家经济和生态安全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

姚檀栋:生态补偿应成为“一路一带”建设重要抓手

  “国家应该如何整体布局生态补偿机制,这和‘一路一带’战略密切相关”。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院士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作为“一路一带”战略的重要抓手,其中对青藏高原地区进行生态补偿应列在首位。  “传统丝绸之路从西安开始,沿青藏高原北缘地区往西,一直到整个中亚地区,而在‘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