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在乳腺癌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本报讯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一类恶性程度较高的乳腺癌分型。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表现出转移率高、细胞增殖快和预后差等特征。目前缺乏三阴性乳腺癌的成功靶向药物。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焦保卫研究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相比于其他乳腺癌亚型,三阴性乳腺癌存在独特的选择性剪接谱。这种独特剪接模式的调控因子可能作为三阴性乳腺癌潜在的药物靶点。 该课题组沿着这个研究思路发现,剪接因子TDP43在三阴性乳腺癌的选择剪接谱中发挥主导功能。TDP43在三阴性乳腺癌中高表达,且高表达对应预后差;在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中敲降TDP43表达抑制了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转移侵袭能力。 反之,TDP43高表达则促进肿瘤细胞的恶性生长。通过蛋白质谱、转录组分析与功能实验验证等,进一步发现TDP43与另一个剪接因子SRSF3形成剪接复合物,协同调控三阴性乳腺癌的选择性剪接事件。最后,通过功能回补实验,确定......阅读全文

我国科学家在乳腺癌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本报讯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一类恶性程度较高的乳腺癌分型。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表现出转移率高、细胞增殖快和预后差等特征。目前缺乏三阴性乳腺癌的成功靶向药物。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焦保卫研究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相比于其他乳腺癌亚型,三阴性乳腺癌存在独特的选择性

我国行星际扰动传播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数值模型网格系统和太阳风暴事件扰动传播示意图  太阳风暴从爆发到最终影响地球,需要三四天时间。按照过去的模拟计算模型和计算机运算速度,在人们计算出太阳风暴对地球影响的结果前,太阳风可能早已到达地球了。   如何提前几小时或几天,快捷有效地预报空间天气,不仅是空间天气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国科学家在新型垂直纳米环栅器件研究中取得进展

  垂直纳米环栅晶体管是集成电路2纳米及以下技术代的主要候选器件,但其在提高器件性能和可制造性等方面面临着众多挑战。在2018年底举办的国际集成电路会议IEDM上,来自IMEC的Ryckaert博士将垂直纳米器件的栅极长度及沟道与栅极相对位置的控制列为关键挑战之一。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先导中心

我国学者在植物寄生线虫抗性研究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在所有植物寄生线虫的危害中,大约80%的经济损失是由根结线虫和孢囊线虫导致的。目前主要利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但高毒高残留的化学药剂已被禁用或者限制使用,不能满足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需要。利用植物抗性是最经济和最有效的防治线虫方法,而对抗性资源的筛选及植物抗性/防御反应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是加速植物抗病育

中国科大在二维材料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国际功能材料量子设计中心博士崔萍与校内外同行合作,揭示了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锯齿型纳米条带边缘重构的普适性原子尺度机理;进一步,基于所发现的边缘重构模式的可调性,与实验结合首次实现了二硒化钼纳米条带自下而上的可控生长,并揭示了其微观机理。相关成果

我国科学家在石墨烯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图:离子精确控制氧化石墨烯膜的层间距。a:GO膜在K+离子控制层间距后,截留其他离子而水分子可以通过的示意图;b:滴涂法制备的GO膜;c:GO膜的层间距。分别浸泡于纯水、各种0.25M浓度盐溶液;d:GO膜的层间距。在KCl溶液先处理后,再后续加入其他盐溶液浸泡。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

我国研究人员在稻田生物固氮研究中取得进展

  生物固氮是稻田区别于旱地的本质特征,也是稻田生产力维持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谢祖彬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创建了稻田生物固氮的田间原位直接定量技术;揭示了稻田生物固氮主要发生在0-5cm,尤其是0-1cm土壤表层;首次阐明了光合固氮和异养固氮对稻田生物固氮的贡献。提出了铝氧化物抑制念珠藻

中国科大在纳米机电系统(NEMS)相关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基于碳纳米管的纳米机电系统(NEMS)方面取得系列进展。该实验室固态量子芯片组郭国平研究组与清华大学姜开利研究组等合作并成功实现了两个串联碳纳米管谐振器的强耦合、碳纳米管谐振器中两个模式的强耦合,并利用这种耦合实现了声子的

我国科学家在多糖疫苗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新华社重庆1月10日电(记者柯高阳)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流行的有效措施,多糖疫苗是常见的疫苗种类之一。我国科研人员近期在多糖疫苗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发出一种用于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口服多糖疫苗。相关研究成果已由国际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 论文通讯作者、西南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孔

我国科学家在分子碰撞传能动力学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590802)等的资助下,南京大学谢代前教授团队开展了HF–HF振动传能的全维量子动力学理论研究,并发现该体系与一般的传能规则相违背。研究成果于10月11日以“Breakdown of Energy Transfer Gap Laws Revealed by

我国在富锌水稻培育及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通过育种来提高农作物中微量营养素含量,不需要人们改变现有的饮食习惯和加工方法,就能让人们从食物中安全地获取所需的营养是长期以来科学家的追求目标,也是改善微量营养元素营养不良最为经济有效的方式。水稻是世界上超过一半人口的主粮,但其籽粒中锌含量很低,因此,研究水稻籽粒吸收转运富集锌的分子调控机制,利

我国在分子自旋光伏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分子自旋电子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全新的分子自旋光伏器件。  分子自旋光伏器件(MSP)是基于自旋阀器件结构和富勒烯(C60)分子材料构建的一种新型器件。该器件可在外部光、磁复合场作用下实现电子自旋和电荷输出信号的相互耦合,进而实现全新的器件功能,包括

科学家在植物激素调控基因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美国温安洛研究所Karsten Melcher合作,在植物中发现了一个与人体中特定信号机制非常相似的重要的分子机制,该机制与人类早期胚胎发育和癌症等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7月24日的Science Advan

科学家在冬小麦品质改良研究中取得进展

  西藏是我国的战略高地,其粮食安全对稳定边疆具有重要意义。西藏是高寒地区,牧草生长季短,饲草总量不足,导致家畜“夏肥、秋壮、冬瘦、春死”是常态,“缺草更缺料”,全区年低水平(季节保命)补饲饲料需求大概为50-60万吨,正常(全年温饱)育肥补饲需求100-200万吨,因此急需发展粮饲兼用高产优质作物

科学家在寨卡病毒疫苗研究中取得进展

  7月24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与华侨大学及广州医科大学合作在寨卡病毒疫苗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Incorporation of NS1 and prM/M are important to confer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adenovirus-

科学家在细胞凋亡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细胞凋亡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主动的细胞生理性自杀行为,它不仅在多细胞生物的发育、免疫及生殖系统成熟等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也在肿瘤的发生及治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细胞凋亡的主要信号转导途径有两种:死亡受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和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是由B

科学家在水稻种子大小研究中取得进展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主要由粒重、穗粒数和有效穗数决定。因此水稻的籽粒大小影响着水稻的产量。水稻育种家正在利用籽粒大小自然变异改良水稻产量和品质。目前已经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重要基因,但水稻籽粒大小调控的分子机理仍不清楚,且只有很少几个籽粒大小基因的等位变异已被育种家广泛利

科学家在水铁矿磁学特性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熊奕敏课题组与南方科大、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合作研究团队,对水铁矿中磁性起源进行研究,以期揭示自然环境中磁性矿物质的来源。相关研究结果以Origin of magnetism in hydrothermally aged 2-lin

科学家在植物RNAi抗虫研究中取得进展

  植物寄主介导的RNAi技术,对于植物鞘翅目和鳞翅目害虫的防治具有巨大的潜力。利用寄主植物表达靶基因dsRNA,高量表达的dsRNA能够被植食性昆虫摄入体内,然后诱发系统RNAi反应,进而成功干扰目标昆虫靶基因的表达达到杀虫目的。挖掘理想的RNAi靶标基因并将其应用于植物抗虫育种是当前的关键问题。

中国科大在计算几何研究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合肥)在3D重建、3D打印、计算几何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以三篇论文发表在2014年第6期的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上,并在国际学术会议Siggraph Asia上宣读。  在第一篇论文中,研究人

版纳植物园在榕蜂共生体系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榕树依赖榕小蜂传粉形成种子,榕小蜂也只能在榕果内的小花上产卵繁殖后代,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维持榕蜂共生体系稳定的机制成为科学家们一直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榕小蜂为找到接收期榕果,要经过长距离飞行,那么是不是个体较大的榕小蜂更有可能找到寄住榕树?榕小蜂在进入榕果时,要钻过覆

国家纳米中心在纳米毒性理论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无机纳米材料通过催化作用驱动细胞活性氧(H2O2,O2·-,O2等)发生化学转化,是其毒性等生物学效应的重要来源,由此开展抗菌、抗氧化、抗肿瘤等生物应用是纳米医学的重要课题。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高兴发团队长期用理论与模拟手段研究纳米材料催化活性氧转化的机制与规律,发展了纳米毒性预测理

合肥研究院在一维超晶格纳米结构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费广涛课题组在一维超晶格结构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可控制备出了几种具有清晰界面的双金属一维超晶格结构,基于这种结构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Journal of Material

合肥研究院在光电探测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费广涛课题组在纳米材料光电探测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相关研究工作分别发表在Phys. Chem. Chem. Phys., 2016, 18(48): 32691-32696、J. Mater. Chem. C, 2017, 5(6): 1

我国在沉水植被恢复对湖水影响研究中取得进展

  氮是藻类生长的重要限制营养元素,也是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因子之一。沉水植被恢复是目前治理富营养化湖泊的常用生物修复措施,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发现,沉水植被恢复能有效改善湖泊水体透明度,但不能加强底泥的脱氮速率。  硝化-反硝化过程能将氨氮和硝氮还原成N2O和N2,是湖泊生态系统最重要的脱氮

我国学者在暗物质基本性质研究中取得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2090061、12222505)等资助下,上海交通大学刘江来和周宁教授团队利用PandaX-4T液氙探测器的实验数据,在暗物质基本性质研究中取得进展,对暗物质可能具有的电磁性质给出了国际最好的探测结果。研究成果以“从氙反冲数据得出的暗物质的亮度极限(Limits

我国学者在地球深部水循环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U1530402、41574080)等资助下,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张莉课题组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先进光子源和上海光源合作,在地球深部水循环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Discovery of a Hexagonal Ultradense Hydrous

研究在低镉水稻研究中取得进展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全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然而,水稻容易吸收和富集重金属元素镉,使得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在人体内长期积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我国稻米镉污染问题形势严峻,其中南方稻米镉污染情况尤为严重。我国栽培稻分成籼、粳两个亚种,籼稻主要在南方地区种植,较粳稻具有更强的镉积

科学家在猕猴早期胚胎发育研究中取得进展

  2月21日,《基因组研究》(Genome Research)期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萍课题组、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韩敬东课题组共同完成的题为Transcriptome analyses of rhesus monkey pre-implantation emb

科学家在酸解离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团簇光谱与动力学研究组(1112组)研究员江凌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刘志锋合作,在酸解离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  酸解离反应是溶液相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