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清华大学出台“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

清华大学日前出台一项特殊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旨在进一步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战略,深化因材施教。 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教授说,在已有的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清华推出“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充分发挥清华的综合优势,选择若干具有高水平学科基础的专业,选拔优秀本科生,进一步优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创新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充分发展,努力使进入该计划的学生将来成长为相关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跻身国际一流的学术队伍。 “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的一个突出特色是学校将专门辟出清华校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清华学堂作为该计划的实施基地,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清华学堂”是清华建校之初的校名,纵观清华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清华学堂作为特色人才培养基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根据计划安排,在学生选拔方面,......阅读全文

强基计划解读:为新时代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  特别是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时候都更为迫切。作为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教育,能否跟上时代的脚步,能否踏上历史的巨浪滚滚向前?  在深入总结高校自主招生

探路国内高校“科家班”

   近些年来,国内一些高校中以著名科学家命名的特色班,正在尝试和探索着拔尖科研人才的培养。“竺可桢学院”“严济慈班”“姚期智班”这些“科家班”,或在课程设置上独具特色,或在导师指导上有所侧重,或在科教结合上整合资源,或在国际交流上予以重视。  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选取了三所高校中的“科家班”,介绍

中国海外人才归国潮:不能融入西方主流社会

  人才“争夺战”   150多年来,一波波海外留学大潮兴起,一代代海归学成回国,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国年轻一代“出国潮”热度不减;另一方面,在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减弱的情况下,“回国潮”也必然成为大趋势。中国出台的各种人才政策,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

清华大学计划205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4月8日,清华大学,工人搭建百年校庆典礼的舞台。 4月8日,清华大学主教学楼前,工人在搬运搭建百年校庆典礼舞台的零部件。   在昨天(4月8日)的清华百年校庆新闻发布会上,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旭宣布了清华大学新的目标,清华计划在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并在2050年跻身世界一

清华接受校友陈远捐赠亿元设立“清华大学润物基金”

  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到来之际,润物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融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清华大学物理系1991届校友为母校捐资亿元设立“清华大学润物基金”。3月30日下午举行了该基金的捐赠设立仪式。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为陈远颁发荣誉证书及纪念章,清华大学校友总会秘书长郭樑与陈远

2018那些人那些事:从施一公林建华到贺建奎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2018年的中国高等教育,您会选择什么?  这并不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因为这一年中,高教界发生了太多形形色色的悲喜剧。这其中,有对高考恢复40周年的感慨,也有对学术造假行为的愤怒;有西湖大学成立时的希望,也有高校教师自杀事件背后的忧心忡忡……  这是失望与希望交织、欣喜与愤

清华基科班20年 杨振宁三问一流科学家培养

清华大学物理系“基科班20年·学堂班10年庆典活动暨拔尖人才培养论坛”近日举行。作为曾经的“授课老师”,96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出席庆典,并三问“一流科学家培养”的问题,希望引发更多人的思考。 “第一,是否有这样的现象?为何存在这样的现象;第二,是否有可以改进的地方?第三,这个问题

总有一天,大师从这里走向世界

  雨后的清华大学科学馆,掩映在露珠滴答的绿树下。这样一幢红砖小楼与周围的建筑无异,但是,它却是清华物理系、理学院数学系的发祥地,清华高等研究院设在这里。  在清华物理系首位系主任叶企孙主持工作的1934年至1937年间,多位来自丹麦、英国、法国、美国的世界顶级的物理学家到此访问讲学。  “每当我们

推进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发展吹响奋进号角

   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习近平  今年7月,改革开放后哈佛大学聘任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谢晓亮,正式全职回到母校北大任

高等教育发展吹响奋进号角 ——“双一流”建设工作纪实

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习近平 今年7月,改革开放后哈佛大学聘任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谢晓亮,正式全职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担任

“拔尖计划”10周年!教育部公布的荣誉奖项名单都有谁?

  日前,教育部拔尖计划工作组秘书处公布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施十周年荣誉奖项获奖名单。“拔尖计划”目的是回应“钱学森之问”。  “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

中国人才环境面临的“新常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综合国力的日臻强盛,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的整体人才环境已经出现了崭新的气象。伴随着来自国内外的高水平人才的集聚,可以说,我国的人才环境已经出现了一种“新常态”。  那么,这种新常态究竟有何特征?更重要的是,面对这种“新常态”,各级政府以及相关科

热点聚焦:2018高考高招有啥新特点?

又到一年高考季。 按照《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浙江已率先启动新高考综合改革。目前,上海、浙江已经在试点基础上完善了考试招生改革的方案。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个省市启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从今年起,还将有多个省份开启改革进程。 2018年高考到来之际,我

热点聚焦:2018高考高招有啥新特点?

又到一年高考季。 按照《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浙江已率先启动新高考综合改革。目前,上海、浙江已经在试点基础上完善了考试招生改革的方案。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个省市启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从今年起,还将有多个省份开启改革进程。 2018年高考到来之际,我

人民日报:人才培养应杜绝“排排队,分果果”

   日前,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10项重点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位于重点任务前列。  方案的提出,能否真正破解“钱学森之问”,能否让更多一流人才冒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气象学科发展之路

  刘秦玉教授在指导学生  中国海洋大学八关山气象观测站  4月3日晚,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星光璀璨,吸引着全球华人的目光,由凤凰卫视主办的“世界因你而美丽——2014~2015年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此举行。当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气象系教授王斌第一个上台领奖的时候,远在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师生们为这位19

“珠峰计划”重提 基础研究何往

  不久前,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其中最重要的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在高等学校建成一批引领世界学术发展的创新高地,在一批重要领域形成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学科,培养出一批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为建成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提供强大支撑。  其实,早在2009年,直面“钱学森之问”,教

施一公: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组图为在清华大学工作的施一公。   我的全职回国也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引起一定的震动。《纽约时报》在头版对我的回国进行了专门报道,探求原因。其实,我的动机再简单不过——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回国前,我在普林斯顿大学拥有优厚的个人物质待遇和丰厚的科研经费。在大家眼里,我的“

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高考招生要为人才培养服务

  4月15日,清华大学举办校园开放日,除了延续往年的招生政策宣讲、各院系及兄弟院校面对面咨询等活动外,清华今年还设立了招生咨询微博互动平台,各省市招生组、各院系、学生代表与清华名师通过微博在线咨询答疑。  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考招生不仅承担着选拔

2017年双一流大学最终名单(教育部双一流大学名单)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双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42所双一流大学”名单:  “双一流”以学科为资助主体,每5年调整一次名单,39所985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其余211高校全部“落选”!  1、原“985工程”高校

院士教授:科学人才首先是全面人才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从2010年开始,北京市十一学校将举办国内首个高中“科学实验班”。首届科学实验班学生人数不超过30人,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毕业出口、课时安排、招生方式等多个方面都进行独具特色的

清华“双E”计划发力学术生态建设

   理科研究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等特点。发展理科基础学科,需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文化。  日前,清华大学发布《关于持续深化改革,提升理科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打造富于原创、交叉合作、世界一流的清华理科新格局,学校推出以“

清华学堂招生高考后面试录取 大幅削减加分考生

  昨(4月8日,下同)晚,清华大学招办主任做客《教育面对面》节目,发布今年招生政策。今年,作为该校本科拔尖培养计划的“清华学堂”6个专业将实行高考后面试录取的办法,清华优势品牌“数理基科班”也将首次在高考中招生。招生考虑考生偏好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表示,目前该校的招生计划正在教育部审

聚焦两会:委员、代表这么评价“双一流”

  2020年全国”两会“,已于5月21日下午正式开始。不少与会的代表委员们都对高等教育发展、“双一流”建设等热点问题发表的自己的看法。事实上,从首次提出到现在,如何建设“双一流”的讨论一直没有停。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这个问题同样也成为高校领导们热议的话题。小编再度整理了部分涉及“双一流”建设的热门

中检院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检验检测检疫科研机构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检验检测检疫科研机构——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科技创新发展纪实  科研人员在讨论实验结果  工作人员使用病毒气溶胶采集富集仪进行检测  科研人员在进行实验分析  中国检科院成功举办“全国检验检测检疫学术论坛”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与综合国力竞争

吴立新院士的海洋传奇:忘记背后 努力向前

   喜欢流行音乐,着西装,戴眼镜,善直言,开朗,成果多,是人们对2013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的印象。    在院士荣耀的背后,吴立新还有艰苦的成长记忆,勤奋的求学时光,执着的他乡寻梦,以及对科研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怀,对老友的感激,对新身份的思索……吴立新教授(右三)在指导学生

王志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王志珍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曾在德国、美国、加拿大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做过访问学者或访问教授。一直以来,她对中国的学术和教育环境比较关注,进行过较多的思考探讨。因此,在《中国科学院院刊》组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专刊之初,即向王志珍院士

成都"新未来":实现"五大突破"加快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成都,这座拥有2600年历史的城市,正以创新为起点,描绘自己崭新未来。  今年3月《成都市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出台,提出“把成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目标定位。今年6月,国务院批准的《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中,成都提出将开展8个方面 26项改革任务,加

施一公院士:用一流成果来爱国

施一公,1967年生,清华大学教授,“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2008年全职回国前,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曾获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等多个世界科学领域重要奖项  “即使在中国做着和美国同样的事,在祖国也会开心得多。”“千人计划”专家、

独立拥有“国家实验室”的高校七雄

  当你留心看一些大学简介,如果该校有某个学科拥有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都会着重笔墨,大书特书。这些重点实验室往往会得到大量的政府资金扶持,在科研探索和人才发展上,可以说是一块“金字招牌”。而拥有“重点实验室”的学科,也往往是该校的王牌学科,成为历年该校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之一。  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