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找到基因“门牌号”确保粮食安全

1月9日,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揭晓,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教授团队研究项目“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相关基因挖掘与新品种培育”,通过20年的系统研究,发掘出水稻广亲和、早熟和显性矮秆基因,开发相应分子标记和育种技术,成功培育籼粳交高产水稻新品种,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项目组江玲教授告诉记者,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比一般籼型亚种内杂种增产15%—30%。但籼粳杂种存在育性差、结实率低、植株偏高、易倒伏等问题,限制了籼粳杂种优势的有效利用。 课题组经过长期的科研攻关,将上述难题一一攻克。一是发掘出17个不育位点及广亲和基因,并发明相应分子标记,有效解决了籼粳杂种半不育难题;二是发掘早熟基因,提出基于感光基因型和光钝感基因的分子设计方法,解决了籼粳杂种超亲晚熟问题;三是发掘显性矮秆及株型关键基因,克隆半显性矮秆基因D53,并且首次阐明“独脚金内酯”信号途径控制株型的作用机理,为培育籼粳交理想株型奠定基......阅读全文

我国科学家揭示水稻分蘖机理-尽显籼粳杂交优势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2时,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以研究论文形式,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一项有关水稻分枝(蘖)形成机制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万建民课题组与南京农大作物遗传和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首次在遗传和生化层面上证实了一种被称为“D53”的蛋白参与调控水稻分蘖的机理,为水稻亚种

水稻籼粳亚种间生殖隔离的新机制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845.shtm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刘自强团队成功克隆了一个籼粳杂种不育基因座Se,并揭示了水稻籼粳亚种间生殖隔离的新机制。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基因座的进化和分子

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找到基因“门牌号”-确保粮食安全

  1月9日,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揭晓,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教授团队研究项目“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相关基因挖掘与新品种培育”,通过20年的系统研究,发掘出水稻广亲和、早熟和显性矮秆基因,开发相应分子标记和育种技术,成功培育籼粳交高产水稻新品种,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项目组江玲教授告

水稻生殖隔离密码获破译

  驴马杂交生下骡子,而骡子无生育能力。这种生殖隔离现象使得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不杂交或杂交不育。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课题组成功揭示了水稻籼粳亚种间生殖隔离的机理,相关论文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   一直以来,水稻杂交都是在籼稻之间或粳稻之间进行。虽然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

我国控制水稻分蘖新激素信号转导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教授课题组科研人员在控制植物分枝(蘖)的新激素信号转导研究中取得了开创性进展。12月12日在线出版的国际顶级杂志——《自然》刊登了其相关研究成果。   杂交稻的推广应用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但是研究表明普通籼型杂交稻单产潜力的提高已十分有限。籼粳亚种间强大杂种

我国科学家成功分离出控制水稻广亲和性状的主效基因S5

本报武汉8月19日讯(记者余平凡 通讯员范敬群) 由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领导的科研团队,经过18年的不懈奋斗,成功分离克隆出一个控制水稻籼稻、粳稻杂交不育和广亲和性状的主效基因,命名为S5。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成果,于8月13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正式发表。

水稻亚种镉积累差异的生理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吴跃进团队在水稻籼粳亚种镉积累差异的生理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工作为镉污染区选择合适水稻品种和田间管理措施,降低水稻生产镉暴露风险提供理论依据。相关成果在国际期刊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

我成功克隆水稻多个功能基因-已用于培育超级稻品种

  我科学家成功的克隆了水稻多个产量、品质、抗逆和生长发育相关的功能基因,成果相继发表在Nature等顶尖学术刊物上,基因申请了发明ZL,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些基因的克隆代表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研究论文产生了重大影响,多个基因已被用于培育多抗、优质、高产、营养高效的新型超级水稻品

院士团队揭示控制水稻杂种不育的自私基因系统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创新研究组万建民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系统解析了水稻粳稻与籼稻杂种不育问题及遗传特性,发现自私基因系统控制水稻杂种不育,并影响稻种基因组的分化。该研究有望解决水稻杂种不育难题。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期刊。  自私基因是指双亲杂交后,父

中国科学家主导国际大协作助力水稻精准育种

  英国时间4月25日,《自然》杂志长文报道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华大基因、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的300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  该研究针对水稻起源、分类和驯化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亚洲栽培稻

水稻株高调控研究获重大进展

  如果稻农撒下一片种子,最后发现水稻光“长个”、不抽穗,那一季的辛苦就要白费。所以,弄清楚水稻株高的发育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对粮食生产特别重要。记者今天获悉,我国科学家对此的研究有了重大进展: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万建民课题组最近发现了“表观遗传修饰”对水稻株高和花器官发育所起重要作用的原理。有关研究

中国科学家率先发现水稻自私基因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世界上率先发现了水稻自私基因,并由此破解水稻杂种不育的机理。这是科学史上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发现,证实了植物界同样存在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非经典遗传现象。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   万建民介绍,所谓自私基因,是指

中国科学家率先发现水稻自私基因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世界上率先发现了水稻自私基因,并由此破解水稻杂种不育的机理。这是科学史上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发现,证实了植物界同样存在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非经典遗传现象。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   万建民介绍,所谓自私基因,是指

爪哇稻杂种优势研究获进展

  记者近日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获悉,该所科学家对爪哇稻及其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爪哇稻主要分布于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热带山区。爪哇稻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作用很重要。   由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研究员肖国樱领衔的研究团队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揭示生长素稳态调控氮肥利用效率机制

氮肥是促进作物产量增加的要素之一。然而,近年来氮肥使用量的攀升并未带来农作物产量的大幅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反而呈下降趋势。如何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培育氮肥高效利用的作物新品种是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大幅增加生态效益的有效途径。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激

植物细胞:生长素稳态调控氮肥利用效率机制获揭示

   氮肥是促进作物产量提高的要素之一。然而,近年来氮肥使用量的攀升并未带来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反而呈下降趋势。如何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培育氮肥高效利用的作物新品种是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大幅增加生态效益的有效途径。  12月29日,《植物细胞》在

解析杂交水稻粒型和垩白性状的遗传基础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杨仕华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韩斌课题组和上海师范大学黄学辉课题组合作完成的“应用多套群体解析杂交稻粒型和垩白性状的遗传基础”的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该研究解析了我国当前杂交水稻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学

中国农业科学家首次揭秘水稻自私基因

中国农业科学家系统解析了水稻粳稻与籼稻杂种不育问题及遗传特性,发现自私基因系统控制水稻杂种不育,影响稻种基因组的分化,并有望解决水稻杂种不育的难题。该项研究成果于6月8日在国际学术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上在线发表。该研究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获得科技

遗传发育所白洋团队揭示水稻氮素利用效率与根系微生物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主要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相比粳稻,籼稻通常表现出更高的氮肥利用效率。已有研究表明,籼稻中的一些基因如NRT1.1B的自然变异在提高籼稻氮肥利用效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水稻籼粳亚种间根系微生物组成是否影响其氮肥利用效率仍不清楚。2019年4月

NRT1.1B自然变异可提高籼粳稻氮肥利用效率

  在土壤中,植物的根系除了固着植物并作为吸收水分和营养的器官以外,还是微生物聚集栖息和繁衍的场所。这些微生物及其相互关系统称为根系微生物组。这些根系微生物伴随着植物的整个生长周期,帮助植物吸收营养、抵抗病害和适应胁迫环境。亚洲栽培稻 (Oryza sativa L.)主要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相

大米实验室检测项目

  大米作为人们的日常主食,碎米、不完善粒、杂质最大限量、农残、水分、黄粒米、互混、镉、砷、铅、汞等检测项目是大米检测的重要指标。  大米定义:  大米(Rice),是稻谷经清理、砻谷、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后制成的成品。国内大米分类:籼(xiān)米、粳(jīng)米、糯(nuò)米。籼米系用籼型非

中国科学家培育“抗热水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日前,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林鸿宣研究组在Nature Plants期刊上发表论文。继在2015年成功定位克隆了水稻首例抗热的QTL位点TT1后,该研究组最近又成功分离克隆了水稻抗热QTLTT2,成功将其导入广东优质稻品种华粳籼74中,提高了在苗期存活率以及成熟期的抗热能力。

汉字首登Nature-农科院等完成亚洲栽培稻基因组变异研究

  水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水稻全球品种进行基因组研究,对于挖掘有利等位基因和指导基于全基因组信息的分子育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关系着国家乃至全球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  2011年9月,全球3000份水稻核心种质资源基因组项目(3K Rice Project)正式启动,该项目

东北大米为什么好吃?

  中国人爱吃白米饭,哪个地方的米饭最好吃?答案纷繁不一,但多数人会告诉你:选择东北大米。  如今,只要你走进各地的超市,准能看到超市货架上罗列着的各种品牌的东北大米。即便是在素有“稻米之乡”之称的江浙地区,东北大米也同样十分畅销。  那么,东北大米为什么能如此畅销?为什么在多数人眼里东北大米更好吃

粳型杂交水稻新品种首次通过国外审定

近日,记者从湖北省科技厅获悉,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游艾青领衔的水稻育种团队选育的杂交稻粳两优202/181在非洲布隆迪共和国通过审定。这是我国首个通过国外审定的粳型杂交稻品种。 布隆迪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全国平均海拔1600米,国家收入的70%来自农业,水稻为布隆迪主要粮食作物。其原水稻

“植物分子设计与品种创制技术”主题成效显著

  近几十年来,生命科学迅速与计算机、数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的飞速进步使植物育种这一传统领域迅速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传统遗传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还方兴未艾,基因组编辑又使得人工定向改造成为现实。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长期重视对植物育种研发的支持,“十二五”以来,领域专门设置“植物

南京农业大学最新PlantCell文章

  来自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首次报道了表观遗传修饰对水稻株高和花器官发育的重要作用,揭示了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之间的关联,为进一步研究表观遗传修饰对水稻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相关成果公布在植物学权威期刊The Plant Cell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

研究揭示中国常规稻主栽品种的演化机制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魏兴华团队在《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研究论文。研究者通过下一代重测序技术,首次对过去70年来中国常规稻主栽品种、地方种和国外引进种质构建了水稻高密度基因组变异图谱,系统研究了地方种和引进种质对我国常规稻主栽品种演化的贡献,以及主栽品种在遗传改良中的

我科学家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

  据中国农科院最新消息,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克剑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首次实现杂交稻性状稳定遗传到下一代。该项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杂志。  王克剑介绍,我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7%

白度仪分析水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稻米外观品质性状关系其商品价值的高低。改良稻米外观品质性状是水稻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将有助于提高品质育种的效率。为了改善杂交水稻的品质,我国学者在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李欣等采用种子性状双列资料遗传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粳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表达的特点,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