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谁是大自然里的“小猪佩奇VS小羊苏茜”?

在我们的习惯认知中,自然界的生物处在错综复杂的食物链中,一物降一物,很难与“合作”联系起来,但其实“合作共赢”的模式最早就是来源于大自然,在植物、微生物和动物中比比皆是。它们彼此之间也会达成“共识”,一致对外,这种合作关系就叫“共生”,它们的共赢则是赢在获取养分、抵御外敌和传递花粉,赢在生存和繁衍。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大自然的几对合作搭档。豆科植物 VS 根瘤菌,自然界“合作共赢”之最佳典范要说大自然中的“合作共赢”,最具代表性的和被人们研究最多的当属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了,二者算得上是生物固氮体系中的最强搭档了。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知道,氮气是空气中最主要的成分,约占空气体积的78%。但是,将氮气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的铵盐和硝酸盐,却是难上加难。因为氮气中两个氮原子间的化学键非常非常的稳定,只有在高温高压并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和氢气反应生成氨。这个过程耗能巨大,因此通过工业固氮的方法直接利用氮气,在......阅读全文

谁是大自然里的“小猪佩奇VS小羊苏茜”?

在我们的习惯认知中,自然界的生物处在错综复杂的食物链中,一物降一物,很难与“合作”联系起来,但其实“合作共赢”的模式最早就是来源于大自然,在植物、微生物和动物中比比皆是。它们彼此之间也会达成“共识”,一致对外,这种合作关系就叫“共生”,它们的共赢则是赢在获取养分、抵御外敌和传递花粉,赢在生存和繁衍。

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的定义

中文名称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英文名称sex pheromone of Ostrinia furnacalis定  义亚洲玉米螟雌蛾释放的,能引诱同种雄蛾交配的性信息素,主要成分为顺-12-十四碳烯基乙酸酯和反-12-十四碳烯基乙酸酯。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化学生态学(二级学科)

生物防治护航农业绿色发展(科技杂谈)

  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创新之路会越走越宽,这是生物防治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庄稼发生病虫害怎么办?传统的办法是喷洒化学农药。但是近年来,一种新的防控办法——生物防治逐渐兴起。所谓生物防治,就是利用自然界的生物控制有害生物,例如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等。这种防治病虫害的方式大大减轻了化学农药对环境及农产品

氧化石墨烯让亚洲玉米螟“变胖”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粮食作物害虫监测与控制创新团队研究发现亚洲玉米螟取食含有氧化石墨烯的饲料后体型“变胖”,并在蛋白及转录组水平上揭示促进玉米螟生长发育和寿命缩短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态毒理学与环境安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

农用透视仪在玉米螟防治中的应用

玉米螟是玉米常见害虫之一,俗称玉米钻心虫,其幼虫群集玉米心叶内取食,被害心叶展开后有横排小孔,对玉米的危害极大,由于玉米螟具有隐蔽性,因此过去检查往往需要人工剥秆,非常不方便,而有了农用透视仪之后,玉米螟检测工作变得就非常简单了,通过仪器扫描就能够快速、清楚的检出玉米茎秆中的玉米螟等害虫,为做好玉米

虫情测报灯对玉米螟防治的注意问题

玉米在种植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虫害影响,对玉米影响十分严重的虫害主要有玉米螟。如何防治玉米螟已经不能完全依靠农药了。利用虫情测报灯诱杀玉米螟已成为防治玉米螟的一个重要措施。它的诱虫能力高于普通白炽灯、黑光灯,不仅能诱杀玉米螟,还能诱杀蝼蛄、金龟子、草地螟、粘虫等螟蛾类多种害虫,防治效果显著,不污染环

生物固氮的环境响应机制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鼎湖山站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组副研究员郑棉海(课题组PI:莫江明研究员)首次系统地揭示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固氮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格局。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生物固氮是地球生态系统重要的氮素来源之一,也是驱动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和净初级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氧化石墨烯让亚洲玉米螟“变胖”“短命”

氧化石墨烯促进亚洲玉米螟消化食物加快生长发育。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供图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粮食作物害虫监测与控制创新团队在《生态毒理学与环境安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他们研究发现,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含有氧化石墨

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氧气悖论”破解了

根瘤被称为豆科植物的“固氮工厂”,反映豆科植物与固氮根瘤菌的共生关系。豆血红蛋白(又称共生血红蛋白)存在其中,是根瘤中调节氧气浓度的“开关”,氧气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呼吸所必需的,但根瘤菌中的固氮酶更喜欢低氧环境,“氧气悖论”就产生了。这一悖论始终悬而未决,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有关根瘤内豆血红蛋白基因表达

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氧气悖论”破解了

根瘤被称为豆科植物的“固氮工厂”,反映豆科植物与固氮根瘤菌的共生关系。豆血红蛋白(又称共生血红蛋白)存在其中,是根瘤中调节氧气浓度的“开关”,氧气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呼吸所必需的,但根瘤菌中的固氮酶更喜欢低氧环境,“氧气悖论”就产生了。这一悖论始终悬而未决,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有关根瘤内豆血红蛋白基因表达

生物固氮气吹扫仪氮三种

1.圆形电动氮吹仪采用微电脑智能温控器,可定时,调节采用PID技术并可实现超温报警及防干烧。2.采用国际认可的技术,通过将氮气吹入加热的样品表面从而进行样品浓缩,使分析时间缩短,满足了快速检测的需要。3.LED显示屏,双数字显示,温度同步显示、时间递减显示,操作简单方便。4.氮气吹扫仪的所有部件均匀

玉米“肠道菌群”:未开发的生物固氮资源

玉米伤流液采集           中国农科院供图 与人类微生物组类似,植物微生物组被称为植物的第二个基因组,对植物生长发育、养分吸收、病虫害抵御等至关重要。 近日,科学家发现了定殖于玉米茎木质部伤流液内、具有固氮能力且高度保守的核心细菌微生物组,它们为玉米提供了氮素营养并促进根系生长。相关

研究揭示森林演替驱动生物固氮及其关键机制

  传统观点和理论研究认为生物固氮速率在森林演替初期或中期达到峰值,而演替后期生物固氮逐渐减弱甚至停止。这样的观点主要基于两个基本假设。其一,演替初期或中期土壤养分(尤其是氮)贫瘠,固氮植物和固氮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有优势地位;但演替过程土壤氮逐渐累积增加,因此演替后期生物固氮已不具有竞争优势,固氮

大型安徽丝藻提供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庞科博士等,发现了具有多细胞和细胞分化的大型安徽丝藻,认为其是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相关成果于2月2日在线发表在《细胞》出版集团《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上。  据悉,庞科和唐卿(现为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博士研究

研究揭示淡水湖泊生态系统生物固氮

  生物固氮作用为陆地及水生态系统提供了大量的氮源。目前,关于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然而,淡水湖泊生态系统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中国科学院前沿重点项目的资助下,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吴庆龙团队通过对抚仙湖表层和真光层固氮微生物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

陈文新:生物固氮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可以致富,还能变废弃物为资源和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陈文新  最近研究发现,化学氮肥用量的增加是中国空气中氨浓度稳步上升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雾霾最严重的华北平原。  为尽快改变现状,我们建议,一是将动植物遗留的废弃物通过栽种食用菌等方式,将菌渣加适量化肥转变成农田肥料使用;二是充

南京古生物所等发现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博士庞科等,在安徽省寿县新元古代约8亿年前的碳质膜化石中发现了具有多细胞和细胞分化的“大型安徽丝藻”。研究者认为这是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  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

南京古生物所等发现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博士庞科等,在安徽省寿县新元古代约8亿年前的碳质膜化石中发现了具有多细胞和细胞分化的“大型安徽丝藻”。研究者认为这是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  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

陈文新院士:生物固氮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最近研究发现,化学氮肥用量的增加是中国空气中氨浓度稳步上升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雾霾最严重的华北平原。  为尽快改变现状,我们建议,一是将动植物遗留的废弃物通过栽种食用菌等方式,将菌渣加适量化肥转变成农田肥料使用;二是充分发挥生物固氮作用。通过这两项措施可大幅减少化学氮肥用量,既能培肥土壤,又能达

我国研究人员在稻田生物固氮研究中取得进展

  生物固氮是稻田区别于旱地的本质特征,也是稻田生产力维持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谢祖彬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创建了稻田生物固氮的田间原位直接定量技术;揭示了稻田生物固氮主要发生在0-5cm,尤其是0-1cm土壤表层;首次阐明了光合固氮和异养固氮对稻田生物固氮的贡献。提出了铝氧化物抑制念珠藻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阐明两种玉米螟的基因渗透现象

   近日,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王振营研究团队在秆野螟属近缘种种群遗传研究取得进展。  不仅首次在自然界中发现了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之间的杂交个体,而且阐明了这两种 Ostrinia属近缘种的基因渗透现象。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生态学、群体遗传学领域著名期刊 《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

气生根黏液藏“心机”,微生物固氮控病有新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642.shtm植物的茎或叶上所发生的根叫气生根,它是一种很特别的根系类型与变态器官,而有些植物气生根上则会附着大量黏液,从而形成了一种神奇的微环境。最近,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

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对盐分的响应研究获进展

  豆科植物具有结瘤固氮潜能,但在干旱区,多年生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潜力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变异。此前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策勒绿洲过渡带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叶骆驼刺氮素代谢的研究发现,骆驼刺的生物固氮潜力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变异,固氮植物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低于非固氮植物。据此推断,这可能是由于该地区的疏叶

研究揭示长期施肥抑制根际微生物固氮的作用机制

  生物固氮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过程之一,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总生物量中大约24%的氮来源于微生物的非共生固氮过程。根际是农田土壤中微生物最为活跃的区域,根际中固氮微生物群落与作物的生长息息相关。然而,长期以来,大量化肥及有机物料的投入大大降低了农田土壤微生物的固氮作用。近年来,土壤固氮功能微生物

沙雷氏菌参与砷氧化依赖的生物固氮过程获揭示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孙蔚旻团队发现了砷氧化驱动生物固氮的全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同时,该团队利用DNA-SIP和宏基因组分箱,确定了微生物Serratia(沙雷氏菌)参与了此过程及相应代谢途径。相关研究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技术》。  尾矿是一种极端寡氮环境。生物固氮在提供生物

一种转基因玉米抗病虫能力惠及普通玉米

  美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称,在美国中西部广泛种植的一种转基因玉米具备的抗病虫能力也使普通玉米的种植受益,由此减少的经济损失每年可达数亿美元。  目前,美国种植的玉米约有63%是BT转基因玉米,这种玉米自1996年开始引入美国,它可以表达来自苏云金芽孢杆菌的蛋白,这种蛋

卵寄生蜂可显著制约草地贪夜蛾种群暴发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545.shtm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入侵生物预防与监控创新团队率先识别了我国多种卵寄生蜂与草地贪夜蛾的时空生态位重叠度和生态调控格局,为利用优势卵寄生蜂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生物防治技术发

研究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固氮对养分输入的格局和机制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博士后郑棉海在研究员莫江明的指导下,通过收集和整合分析全球不同自然生态系统(热带/亚热带森林、温带森林、北方森林、草地和苔原)、不同基质(土壤、凋落物、苔藓、地衣、叶片和根瘤)和不同固氮类型(自由固氮和共生固氮)对养分(氮、磷和微量元素)输入的响应格局;同时分析养分添

氮添加对生物固氮的负效应随土壤有机碳的增加而减弱

传统观点认为,由于生物固氮是一个消耗能量的化学反应,当土壤可利用氮浓度增加时,兼性固氮者下调固氮速率(转而利用土壤氮),而专性固氮者被淘汰或取代。基于这样的认识形成的“氮富集抑制生物固氮”理论观点已被广泛接受和证实。然而,自然界中仍存在与此相悖的现象,即有很多富氮的生态系统高效固持外源氮。导致该“悖

氮添加对生物固氮的负效应随土壤有机碳的增加而减弱

传统观点认为,由于生物固氮是一个消耗能量的化学反应,当土壤可利用氮浓度增加时,兼性固氮者下调固氮速率(转而利用土壤氮),而专性固氮者被淘汰或取代。基于这样的认识形成的“氮富集抑制生物固氮”理论观点已被广泛接受和证实。然而,自然界中仍存在与此相悖的现象,即有很多富氮的生态系统高效固持外源氮。导致该“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