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传小龙虾体内重金属超标专家称合法养殖没问题

网传小龙虾存在体内重金属超标等多种问题,专家表示食用合法养殖小龙虾问题不大 小龙虾再次陷入争议。网传小龙虾是当年侵华日军生化部队引进中国用来专门处理尸体,同时称其体内积聚了大量铅、镉、铬有害重金属。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记者昨日采访了食品安全专家、科普专家、医院、烹饪协会等多方面人士,为公众答疑解惑。 1 小龙虾是虫? 【传言】 小龙虾不是虾,是一种虫子,外国人都不吃。 【验证】 果壳网科普专家瘦驼昨日介绍,小龙虾是一种淡水螯虾,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蜊蛄科螯虾亚科。它也有自己的学名,叫克氏原螯虾。小龙虾的故乡既不在中国,也不在日本,而是来自遥远的北美洲,主要栖息地是墨西哥湾沿岸,特别是密西西比河口附近的区域。 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在干净环境和污染环境都能生存,是这类虾的特性,小龙虾能吃的东西很多,胃口很好,属于杂食性动物,水草、藻类、水生昆虫、动物尸体等都吃得下。 记者昨天查询到,联......阅读全文

美国最新研究:生吃小龙虾易感染肺吸虫

  如果今年夏天您有意去溪流附近度假,如果有朋友邀您生吃小龙虾,您可千万别斗胆尝试,寄生虫也许会乘虚而入严重侵袭您的肺部,那么您的假期或许就会在医院里结束。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医生已经确诊了六个十分罕见的寄生虫感染患者病例,这些患者都生食过产自密苏里州河湖

如何诊断肺吸虫病?

  1.流行病学资料  凡生长在并殖吸虫病流行区或到过流行区,有进食生或半生的溪蟹或蜊蛄等,或饮过生的溪水史者,都有感染肺吸虫病的可能。  2.临床表现  早期有腹泻、腹痛,继而咳嗽、发热、咳铁锈色痰伴胸膜腔积液,或有游走性皮下结节或包块,均应考虑肺吸虫病。如有头痛、癫痫、瘫痪等,应考虑肺吸虫病脑型

肺吸虫病的病因分析

  肺吸虫病的病原体为并殖吸虫囊蚴,并殖吸虫主要寄生在人的肺脏,其虫卵随痰液或粪便排出后先在水中发育成毛蚴,继而侵入第1宿主(淡水螺)发育成尾蚴,尾蚴又侵入第2宿主(甲壳类动物)发育成囊蚴,人在进食未经煮熟的带有囊蚴的淡水蟹和蝲蛄,沼虾,或食用半熟的被囊蚴感染的野生动物肉,或生饮被囊蚴污染的溪水后即

肝肺吸虫病病例报告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2岁,因“右上腹疼痛7d”入院。7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呈阵发性胀痛,无放射性。为求进一步诊治,门诊以“右肝占位性病变:怀疑肝囊肿/肝癌”收住院。患者自诉曾食未煮熟的淡水虾。查体: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无肝掌、蜘蛛痣,心肺查体未见异常。右上腹轻微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

治疗肺吸虫病的方面介绍

  1.抗感染治疗  (1)硫氯酚(硫双二氯酚) 又名别丁。近期治愈率为84%~100%,一年后复查约有5%复发,可进行第2个疗程。本品副作用主要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及肛门刺激症状等。  (2)吡喹酮 吡喹酮是治疗并殖吸虫病的首选药,适用于各期患者,对成虫、童虫、虫卵均有作用,口服吸收迅速。脑型

关于肺吸虫病的基本介绍

  肺吸虫病是由并殖吸虫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的地方性寄生虫病。人体寄生的肺吸虫,在国内主要有卫氏肺吸虫和斯氏肺吸虫两种。虫体主要寄生于肺部,以咳嗽、咳棕红色痰为主要表现,也可寄生于多种组织器官,如脑、脊髓、胃肠道、腹腔和皮下组织等,产生相应症状。卫氏肺吸虫病分布于浙江、台湾、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斯氏

肺吸虫病的相关检查介绍

  1.血常规  白细胞(10~30)×109/L,急性期可达到40×109/L;嗜酸粒细胞普遍增高,一般在5%~20%,急性期可达80%以上,但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感染轻重不成比例,晚期病例增高不明显。四川并殖吸虫感染的血象变化较卫氏并殖吸虫为显著。  2.红细胞沉降率  呈中度或高度增速。  3.

概述肺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肺吸虫病是以肺部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症状轻重与入侵虫种、受累器官、感染程度、机体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起病多缓慢,因准确感染日期多不自知,故潜伏期难以推断,长者10余年,短者仅数天,但多数在6~12个月。患者可有低热、咳嗽、咳烂桃样痰和血痰、乏力、盗汗、食欲不振、腹痛、腹泻或荨麻疹

皮下结节型肺吸虫病病例分析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12 岁,右腰部皮肤肿物 1 个月余。1 个 月余前患者右腰部不明原因突然出现皮下肿物,约 “鹅蛋”大小,后肿物逐渐增多、增大,伴轻微瘙痒, 无红肿、无疼痛,无破溃。发病以来患者无畏寒、发 热,无破溃、渗液,无心慌、胸闷,无咳嗽、咳痰等不 适,自行外用药物治疗( 具体不

传小龙虾体内重金属超标 专家称合法养殖没问题

  网传小龙虾存在体内重金属超标等多种问题,专家表示食用合法养殖小龙虾问题不大   小龙虾再次陷入争议。网传小龙虾是当年侵华日军生化部队引进中国用来专门处理尸体,同时称其体内积聚了大量铅、镉、铬有害重金属。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记者昨日采访了食品安全专家、科普专家、医院、烹饪协会等多方面人士,为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