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古生代冰期发生直接原因研究获进展

晚古生代大冰期发生了显生宙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成冰事件。这次冰期导致全球古海洋、古气候、古生态发生显著变化,是地球气候环境演化历史上的关键转折期。这次冰期的序幕可追溯到石炭纪最早期(距今3.55亿年左右),全球气候急剧变冷并伴随显著的碳循环波动(杜内中期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TICE),是晚古生代全球气候由“温室”到“冰室”转换的冰期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性事件。维管植物特别是种子植物的登陆和大规模繁盛被认为是触发全球变冷和晚古生代冰期成冰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缺乏证据揭示它们之间的直接因果联系。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波、陈吉涛、郄文昆、黄璞等科研人员)与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以及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内外同行合作,对石炭纪杜内期这一关键时期的古海洋环境变化及其与种子植物的演化关系开展了详细研究。研究系统地揭示了陆地生态系统演变是如何通过影响地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最终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全过程。5月1日,相关研究......阅读全文

晚古生代冰期发生直接原因研究获进展

  晚古生代大冰期发生了显生宙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成冰事件。这次冰期导致全球古海洋、古气候、古生态发生显著变化,是地球气候环境演化历史上的关键转折期。这次冰期的序幕可追溯到石炭纪最早期(距今3.55亿年左右),全球气候急剧变冷并伴随显著的碳循环波动(杜内中期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TICE),是

北羌塘地体晚古生代古地理重建方面取得进展

  青藏高原是由从冈瓦纳大陆裂解的多个微陆块依次碰撞拼贴至亚洲大陆南缘形成的。这些微陆块是如何从冈瓦纳大陆裂离出来并最终碰撞增生到亚洲大陆上的是青藏高原研究的热点,也是正在进行的特提斯重大计划所围绕的关键科学问题。这些起源于冈瓦纳的微陆块的向北运动,伴随着古、中、新特提斯洋的开启和关闭,决定了特提斯

珊瑚个体变小适应晚古生代大冰期陆源碎屑输入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要乐等人通过系统研究,揭示了晚古生代大冰期起始时期陆源碎屑输入与造礁珊瑚个体大小变化的关系。相关研究成果5月24日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当今陆源碎屑输入对海洋珊瑚礁造成了严重影响,常常伴随造礁珊瑚的死亡或形态变化。”要乐说,“地质历史时期也

南京古生物所晚古生代大孢子研究取得新进展

  大孢子(megaspore)是异孢植物产生的两类孢子中个体较大,且最终发育为雌性配子体(雌性原叶体)的一类孢子。由于大孢子个体较大,易于原地保存,且数量较少,与母体植物的关系更加明确,更便于定量统计分析,因此近年来大孢子被更多地应用于古气候以及古植被面貌的重建研究中。  相较于国

南京古生物所揭示晚古生代大冰期早期冰川进退规律

  晚古生代大冰期是显生宙以来规模最大的、主要发育在南方冈瓦纳大陆的一系列多幕式的冰期事件。与之前新元古代与奥陶纪末期的冰期事件不同的是,晚古生代大冰期事件是地球上在动植物繁盛以来最重大的冰期事件,记录了陆地自有植被(尤其是维管类植物)以来,唯一的一次从“冰室气候”向“温室气候”的转变。因此,对晚古

南京古生物所晚古生代冰期在北半球变化研究获得新认识

俄罗斯乌拉尔地区乌拉尔统碳同位素变化与古气候演化的关系  乌拉尔统是二叠纪地层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的时段,尽管国际地层委员会二叠纪地层分会早就将俄罗斯乌拉尔地区的乌拉尔统作为早二叠世的年代地层单位标准,但地层学的各方面研究进展缓慢。同时早二叠世也是地质历史中由冰室向温室效应转变的重大气候

揭示造礁珊瑚个体变小适应晚古生代大冰期陆源碎屑输入

当今陆源碎屑输入对海洋珊瑚礁造成了严重影响,常常伴随造礁珊瑚的死亡或形态变化。地质历史时期也发生了类似现象,但目前关于造礁珊瑚面对陆源碎屑输入如何响应的认识还不清楚。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与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及南京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对密西西比亚纪中-晚期造礁珊瑚

地球所发现华北板块晚古生代大陆地壳增生再造过程

  大陆地壳的形成是通过适当地点从上地幔到地球表层传输物质的岩浆过程来实现的。作为固体地球科学最关注的基本主题之一,地壳生成机制、有利的构造背景以及可能的岩浆记录之间的多重关联是全面认识显生宙大陆地壳生长与分异演化过程的核心内涵。作为世界各地主要显生宙造山带普遍特征之一的后碰撞/后造山

吃得晚,胖得快

 图片来源:Sukrit / stock.adobe.com肥胖困扰着约42%的美国成年人,并导致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虽然流行的健康饮食指南不建议吃夜宵,但很少有全面调查研究晚进食如何影响卡路里摄入量、卡路里消耗量和脂肪组织中的分子变化的,而这也是导致肥胖风险的3个主要因素。近日,美国哈佛大学

3亿年前大气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与现代大体相当

5月15日,记者从山东科技大学获悉,山东科技大学地科学院地质工程2000级校友、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吉涛博士团队研究发现,3亿年前大气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与现代大体相当。“约3亿年前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期间,地球曾发生一次短暂的巨量碳排放事件,引发了海表温度升高、海洋缺氧及海洋生物多样性显著

李星学院士逝世-享年94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古植物学和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星学先生,因病抢救无效,于2010年10月31日18时57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4岁。   李星学先生系湖南郴县(今郴州市)人。1942年7月毕业于重庆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婴儿步行晚的鉴别

  需要鉴别的病种主要与发生骨增生硬化的疾病相鉴别。  1.全身性骨皮质增生症(Van Buchem病) 除骨质增生硬化,还可见到小骨赘疣。血清AKP升高。X线征象与本病相似。两者关系尚不清。  2.慢性家族性高磷酸酶血症 头颅增大、四肢骨弯曲、肌行软无动力、不便。  3.骨梅毒 多累及长骨,可见骨

婴儿步行晚的诊断

  临床上本病征多在儿童时期发病,最常见于6岁以下的儿童。男孩多见。主要症状是病儿行走延迟、食欲缺乏、体重不增、发育不良、肌肉萎缩、无力或疼痛、步态蹒跚、易疲劳,出牙也晚。触诊也可感到长管状骨粗大。好发部位依次为胫骨、股骨、腓骨、肱骨、桡骨及尺骨。7岁前迟早出现肢体疼痛,并有特殊摇摆步态。随年龄增长

能晚一天就晚一天,不要争当“领头阳”

持续高烧,头痛欲裂,卧床不起,浑身酸痛……阳过一次之后,有了阳之初体验,才能真切感受到貌似平淡无奇的文字背后,到底意味着些什么。有了亲身体验,终于确信一件事:新冠病毒,即便毒力明显减弱,但真的不是普通感冒。必须承认,但凡有可能,我绝不会让家人“早阳早好”。  浏览新闻,看到山东坚持“把握节奏、控制进

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

  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团队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支持下,以化石记录重现生物演化历史,改变了当前对古生代(约5.4亿年—2.4亿年,相当于寒武纪至三叠纪早期)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的认知。相关成果1月17日在线发表于《科学》。  生命起源与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学之谜,也是《科学》杂志列

婴儿步行晚的发病机制

  Singleton(1956)认为是血管壁的增厚致管腔变窄,组织血流减少,以致出现骨骼的非特异性骨皮质增厚,骨内外膜新骨生成,骨组织内及邻近皮下组织小动脉管壁增厚。[1]

烟草院士,责之晚矣

  “烟草院士”质疑最近越加热烈。世卫组织驻华技术官员近日评价“烟草院士”的研究成果时说,烟草业“降焦”和“减害”的所谓科研成果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前两天,中国控烟协会正式向中国工程院递交信件,请其重新评估“降焦减害”研究成果和“烟草院士”谢剑平的院士资格。   除了烟草专家不能当院士这种先天性的领

晚发性毛囊痣病例分析

患者女,43 岁。 因鼻尖部结节伴偶尔轻度瘙痒5 年 于 2014 年 10 月 28 日就诊。 患者 5 年前鼻尖部出现一 皮色赘生物,类圆形,基底有蒂,边界清楚,质地中等,表 面见少许毳毛,缓慢增大。 患者30年前被狗咬伤后致左 侧鼻翼部分缺如。 无发热畏寒、恶心、呕吐等不适。 患者 自发病以来

“早古生代重大生物事件及其背景机制”项目启动

  1月2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早古生代重大生物事件及其背景机制》启动会在南京召开。   早古生代见证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奥陶纪生物大辐射、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及志留纪初期生物的残存、复苏及再辐射等诸多重大生物事件,每一次生物事件都有其深刻而复杂的背景机制。作为一个具有较长历

广州地化所等揭示拉萨南部地壳生长与演化过程

  陆壳为人类生存繁衍提供了基本空间要素而被广泛关注。此外,由于陆壳能够长时间留存演化的特点,其既是记录地球演化历史的原始档案馆,也是最重要的地球化学储库之一。因此,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机制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陆壳形成与保存的机制,以及陆壳是否遵循单一由新生向成熟演化的规律都是其中重要

“地史时期海陆生物多样性演变”专辑中文版出版

  我国古生物学领域的第二个973项目“地史时期海陆生物多样性演变”已于9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为全面反映该973项目的研究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在《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40卷9期)共同组织的专辑已经

广州地化所揭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和古地理位置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刘兵兵和研究员彭头平等,选取云南西部昌宁-孟连古特提斯缝合带两侧的保山和临沧地块古生界碎屑沉积岩为研究对象,开展详细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厘清临沧地体的构造属性,揭示三江特提斯构造域原、古特提斯洋盆的演化历史,并重建保山、临沧和思茅-印支地块

婴儿步行晚的诊断及鉴别

  诊断  临床上本病征多在儿童时期发病,最常见于6岁以下的儿童。男孩多见。主要症状是病儿行走延迟、食欲缺乏、体重不增、发育不良、肌肉萎缩、无力或疼痛、步态蹒跚、易疲劳,出牙也晚。触诊也可感到长管状骨粗大。好发部位依次为胫骨、股骨、腓骨、肱骨、桡骨及尺骨。7岁前迟早出现肢体疼痛,并有特殊摇摆步态。随

出生年份晚可导致肥胖

   FTO基因与肥胖密切相关,最新研究发现,FTO基因的一个变体对肥胖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生时间。  “我们发现,目前已知的肥胖相关基因与身体质量指数之间的相关性会随着被试者出生年份的增加而显著上升。”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精神病学部门的詹姆斯·尼尔斯·罗森奎斯特博士表示,出生较早的被试者,基因

吃饭晚对心脏或有影响

  今年3月,美国心脏学会发布了一份新科学声明表示,吃得晚对心脏不好。至少,晚间和早间新闻都报道了这个消息。  然而声明实则更加审慎:“白天早些时候摄入更多卡路里可能有助降低心脏病风险。”但随后它紧跟了一项否认责任条款称:“仍需长期跟踪患者心血管健康的大型研究来了解餐饮时间和模式如何影响疾病风险。”

古生代斑岩型铜矿剥露与保存机制研究获进展

  斑岩型铜矿是最重要的铜矿类型之一。该类矿床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汇聚板块边缘的环太平洋成矿域、中亚成矿域和特提斯成矿域,成因上与浅成-超浅成(1-6 km)中酸性斑状侵入体有关。汇聚板块边缘的岛弧或陆缘弧在增生汇聚过程中抬升剥蚀的速率非常快,因此,目前斑岩型矿床多发现于中、新生代。对于这种时空分布模

我国科学家揭示中–晚奥陶世板块漂移历程

   奥陶纪时中国的大部分板块都位于冈瓦纳东北缘的低纬度热带地区,包括华南、华北、塔里木、喜马拉雅、拉萨、滇缅马苏(保山地区),这些板块的古地理位置以及在奥陶纪时的漂移历程一直是研究热点。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古生代研究团队博士方翔、研究员张元动等人,联合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教

南京古生物所青藏高原二叠系综合研究取得新认识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也是地质演化最为复杂的高原。近年来,青藏高原的地层、构造、地球化学研究都取得了很多新的认识,尤其是关于青藏高原不同地块在晚古生代的古地理演化尤其受关注。但需要提出的是,很多模式的建立都忽视了晚古生代地层和古生物地理属性。   鉴于此现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

首个国人命名的古生代脊椎动物:中华沟鳞鱼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209.shtm 中华沟鳞鱼(Bothriolepis sinensis)是第一种由中国人命名的古生代脊椎动物,也是我国华南地区中泥盆系的代表性物种。然而因正型标本材料有限(仅为一前中背片内模),

古脊椎所早期脊椎动物学国际合作项目取得重要成果

  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研究员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球科学研究院Gavin Young博士共同主持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中古生代脊椎动物生物地理学,古地理学及气候学”(IGCP491项目,2003-2007),依据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化石燃料学以及地球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