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个体变小适应晚古生代大冰期陆源碎屑输入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要乐等人通过系统研究,揭示了晚古生代大冰期起始时期陆源碎屑输入与造礁珊瑚个体大小变化的关系。相关研究成果5月24日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当今陆源碎屑输入对海洋珊瑚礁造成了严重影响,常常伴随造礁珊瑚的死亡或形态变化。”要乐说,“地质历史时期也发生了类似的现象,但目前关于造礁珊瑚面对陆源碎屑输入如何响应的认识,还不清楚。”据了解,晚古生代大冰期是地球上自动植物繁盛以来唯一一个与现代大气CO2浓度相近的时期。因此,对晚古生代海洋生物—环境演化的研究可以为当今海洋生态系统演变提供借鉴和启示。在密西西比亚纪中—晚期(维宪期—谢尔普霍夫期)发生了显著的海西造山运动和陆地植物繁盛,它们共同导致了该时期陆地化学风化作用加强和陆源碎屑和营养物质输入增加,进而导致全球气候急剧变冷和海平面降低。最新研究发现,在维宪晚期腕足类壳体氧同位素发生了一次显著正偏,进而表明该时期古海水温度明显降低,可......阅读全文

珊瑚个体变小适应晚古生代大冰期陆源碎屑输入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要乐等人通过系统研究,揭示了晚古生代大冰期起始时期陆源碎屑输入与造礁珊瑚个体大小变化的关系。相关研究成果5月24日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当今陆源碎屑输入对海洋珊瑚礁造成了严重影响,常常伴随造礁珊瑚的死亡或形态变化。”要乐说,“地质历史时期也

揭示造礁珊瑚个体变小适应晚古生代大冰期陆源碎屑输入

当今陆源碎屑输入对海洋珊瑚礁造成了严重影响,常常伴随造礁珊瑚的死亡或形态变化。地质历史时期也发生了类似现象,但目前关于造礁珊瑚面对陆源碎屑输入如何响应的认识还不清楚。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与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及南京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对密西西比亚纪中-晚期造礁珊瑚

西藏北羌塘地块发现中泥盆世生物礁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326.shtm 西藏北羌塘地块位于藏北高原腹地,夹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与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之间。其中,藏北阿里无人区的古生代地层分布广泛且发育较为完整,但由于剖面平均海拔在5000 m以上,

研究揭示晚泥盆世生物大灭绝后珊瑚礁生态系统重建

  生物礁是海洋中重要的生态系统,是反映海洋古生态变化的理想指标,尤其是在生物大灭绝期间。地质历史中,最早的生物礁生态系统出现在前寒武纪,以微生物礁(叠层石)为主,其在显生宙急剧减少;而后生动物礁最早出现在埃迪卡拉纪晚期,繁盛于显生宙;但伴随生物灭绝事件,后生动物礁急剧减少或消失,微生物岩普遍发育。

中外科学家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发现最早镣珊瑚化石

图为陕西省铜川市桃曲坡剖面中已知最早的镣珊瑚Catenipora tongchuanensis。南古所 供图  中新网南京4月28日电 (杨颜慈)记者28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梁昆博士与加拿大、韩国珊瑚化石专家合作,在中国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的桃曲坡剖面泾河组中部发现了已知最早的镣

我国学者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发现最早的镣珊瑚化石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发育保存较好的晚奥陶世生物礁,是研究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经典区域。镣珊瑚是构成生物礁的重要分子,它由许多横切面呈椭圆形、圆形或其他形状的个体组成独特的链状排列,是全球广泛分布的代表性横板珊瑚。陕西省铜川市桃曲坡剖面中已知最早的镣珊瑚Catenipora tongchuanensis

研究揭示其拥有全球最高生物多样性

   层孔海绵(stromatoporoids)因其骨骼呈层纹状、表面具孔而得名,过去常称为层孔虫,现在通常归为海绵动物。层孔海绵通常生活在温暖、光照条件较好,水动力较强的浅海环境中,往往与珊瑚、藻类等生物大量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生物礁。因而,其也成为奥陶纪—泥盆纪的主要造礁生物。  层孔海绵的形态受生

华南晚奥陶世层孔海绵动物群拥有最高生物多样性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50.shtm 层孔海绵(stromatoporoids)因其骨骼呈层纹状、表面具孔而得名,过去常称为层孔虫,现在通常归为海绵动物。层孔海绵通常生活在温暖、光照条件较好,水动力较强的浅海环境中,

武汉岩土所珊瑚礁灰岩孔隙网络结构量化表征研究获进展

  珊瑚礁是造礁石珊瑚群体死亡后,其残骸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岩土体,具有明显的二元沉积结构,上部为松散的珊瑚礁砂,下部为礁灰岩。作为珊瑚礁主体的礁灰岩,具有明显区别于常规陆源岩体的成岩作用类型。该成岩作用以生物化学胶结、重力压密及后期的冷变质作用为主,而陆源岩石是以高温、高压成岩作用为主,因此珊

国家海洋局:南沙岛礁扩建不会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国际在线消息: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中国在南沙群岛部分驻守岛礁上的建设将于近期完成陆域吹填工程。针对该工程建设可能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由土木工程、海洋工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地质水文等专业的院士和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进行了科学论证。  一、工程建设坚持生态环保理念  南沙岛礁扩建工程坚持“绿

南京古生物所二叠纪珊瑚及古生物地理研究取得新进展

  滇缅马(Sibumasu)地块由位于冈瓦纳古陆和欧亚古陆之间的一系列外来体组成,包含现今的泰国西部、缅甸、马来西亚半岛、苏门答腊以及中国滇西的腾冲、保山地块等。它们于早二叠世晚期从冈瓦纳古陆分离,在中二叠世向北漂移,并最终于三叠纪与欧亚大陆拼合。  为更好地了解滇缅马地块在早中二

南沙珊瑚岛礁发育演化研究获进展

  星罗棋布于南海的珊瑚礁是南海最重要且独特的地质体,在维护我国海洋领土完整、行使国家主权、资源供给及生态和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珊瑚岛礁的发育演化和成因问题最早可追溯到1842年达尔文沉降理论,迄今科学家已提出多种模式和理论,但存在争议或难以解释的现象,如不同区域和类型岛礁的发育过程

营造“海底牧场”:海洋女科学家黄晖的珊瑚梦

  在海底种珊瑚,好比在陆地上植树造林,但要与天斗、与海斗,不知难上多少倍!海洋女科学家黄晖近20年来,一直在追求自己的“珊瑚梦”。她带领团队,已成功在南海海底种植了十万多平方米的珊瑚。▲黄晖团队在中科院南海所人工培育的珊瑚礁生态系统。  西沙老龙头,面对南海万顷碧涛。呼啸海风,卷起层层叠叠海浪,击

南沙珊瑚礁古生态及演变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颜文领导的“赵焕庭南海岛礁科学钻探研究攻关突击队”研究团队在南沙珊瑚礁古生态及演变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相继发表于《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 南海珊瑚岛礁是南海最重要且特殊的生物地质复合体,在维护我国海洋领土完整、行使国家主权、资源供给及生态和气

甲藻和珊瑚共生分子机制藏谜底

  厦门大学教授林森杰等以虫黄藻作为模式生物,通过基因组测序,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地分析了甲藻基因组的结构特性,描绘了珊瑚虫和虫黄藻共生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为今后甲藻基因组学和珊瑚—虫黄藻共生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科学》。  甲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

边缘珊瑚礁热“避难所”问题的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联合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在边缘珊瑚礁热“避难所”问题的研究上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显示不断变热的海洋正在削弱南海北部珊瑚礁的“避难所”潜力。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总体环境科学》。  全球变暖、持续上升的海温不断逼近(或已经超越)热带珊瑚的耐受极限,导致全球爆发严重白化事件越

过度捕捞导致礁鲨正濒临灭绝,鳐鱼或取而代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080.shtm   加勒比礁鲨受到捕捞的威胁。图片来源:Andy Mann 该研究发现,鲨鱼的数量远远少于预期,包括黑鳍礁鲨、白鳍礁鲨、护士鲨和灰礁鲨在内的物种在一些地方的珊瑚礁群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首次育出最大双壳贝类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员喻子牛等人,通过优化和创新亲本暂养促熟、诱导配子排放、受精孵化、幼虫培育、虫黄藻植入、附着变态、稚贝中间培育、幼贝育成等技术环节,成功培育出砗磲幼贝,从而为砗磲的种群资源恢复、岛礁生态系统重建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同时,研究人员在繁育过程中突破了关键瓶颈技术,为砗磲苗种生产

珊瑚礁主体损伤演化规律研究新进展

   随着海洋经济和海洋保护的不断发展,珊瑚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日,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团队在珊瑚礁中的泥晶化珊瑚格架灰岩的研究取得新进展,发现了其损伤演化规律,相关成果近期发表在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期刊。  珊瑚礁集中分布于南北纬度之间的热

珊瑚礁砂混凝土抗冲磨性能及其机理研究新进展

   我国南海诸岛虽地处远海,但其拥有丰富的珊瑚礁砂是岛礁工程的主要承载体和建筑材料。在不破坏岛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就地取材利用珊瑚礁沉积物海水拌制礁砂混凝土用于工程建设是一个良好的选择,更是满足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的《关键材料升级换代工程实施方案》中岛礁建设用新型建筑材料的技术要求。在极端恶劣的海洋

27.7亿,太平洋珊瑚礁微生物组多样性惊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105.shtm法国科学家一项新研究发现,太平洋珊瑚礁微生物组(帮助驱动和维持珊瑚礁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微生物组)的多样性,可能达到当前估计的地球微生物多样性总量。相关研究6月1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南海海洋所在光学浅水水深反演研究方面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唐世林团队在光学浅水水深反演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实现了在无实测水深的情景下,融合激光雷达数据和多光谱遥感影像在礁区光学浅水反演得到高空间分辨率的水深专题图。相关研究发表于《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汇刊》(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

corallicolid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可产生叶绿素

  顶复动物亚门(Apicomplexa)是一组专性细胞内寄生虫,包括疟疾和弓形虫病等人类疾病的致病因子。顶复动物亚门是由自由生活的光养性祖先进化而来的,但是人们对这种向寄生过渡的过程如何发生仍然是不清楚的。  一个潜在的线索在于珊瑚礁,在那里,环境DNA调查已发现了未被描述的基底分支的顶复动物亚门

新发现!部分夏威夷珊瑚物种对海洋暖化具有韧性

   一项研究在分析了三个夏威夷的珊瑚物种后发现,一些珊瑚物种对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暖化和酸化所产生的影响具有韧性。该结果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部分珊瑚在海洋环境变化下的潜在生存及适应能力。相关研究3月11日发表于《科学报告》。  世界各地的珊瑚礁面临着气候变化造成的海洋暖化和酸化所带来的威胁,这会对珊

澳科学家称大堡礁在过去27年中消失一半

          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区,也是世界七大自然景观之一。大堡礁有600个大小岛礁,绵延2400公里,宛如一道天然海堤,像堡垒护卫着海岸,故称堡礁,总面积20.7万平方公里。在这片珊瑚礁区,有300多种活珊瑚,色彩绚丽,千姿百态,构成一幅景色迷人的天然艺术图

我国南沙群岛生态保护修复设施启用

  为加强南海生态保护,履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我国在南沙群岛永暑礁、渚碧礁、美济礁建设了生态保护修复相关设施,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启用。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南沙群岛的典型生态系统,保护好珊瑚礁生态系统是保障南沙群岛乃至整个南海地区生态安全的关键所在。新启用的设施将重点用于珊瑚礁生态系统保

气候变化影响下造礁石珊瑚早期共生关系的可塑性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黄晖团队在造礁石珊瑚早期共生关系可塑性研究中取得进展,揭示了升温和酸化影响下造礁石珊瑚幼体早期共生建立以及珊瑚对虫黄藻选择性。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微生物学前沿》)和Coral Reefs(《珊瑚礁》)上。  造

鲨鱼减少导致其他鱼类眼睛变小

  鲨鱼是海洋中的主要捕食者。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猎杀,多种鲨鱼濒临灭绝。一项新研究发现,鲨鱼数量减少会给海洋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其他鱼类的形态会发生明显改变,如眼睛变小。  此前研究发现,海洋中的许多小鱼都有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但是,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

华北台地寒武系迷宫状生物礁时空演化被“重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276.shtm寒武纪是地球系统演化历史中的重要时期,其以多门类生物快速出现与爆发式演化为特征,也是显生宙五次微生物向后生生物转折时期(MMTs)之一。其中,苗岭统–芙蓉统之交的凝块石、树形石等微生物

全球礁石记录项目为珊瑚拍全景

  水下世界就在你的指尖之间。近日,卡特林海景调查启动了全球礁石记录项目。该项目受国际保险公司卡特林保险集团资助,是一个含有高分辨率珊瑚礁图像的数据库,它最终将把全世界礁石的图像和数据(比如水温和浑浊度)记录下来。通过使用特制的高分辨率摄像机,调查小组可以分别从左、右、下三个方位同时拍摄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