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美科学家揭开甘蓝型油菜“家族血统”之谜

甘蓝型油菜是油菜的常见类型,也是人类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中美科研人员历时4年研究,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揭开甘蓝型油菜“家族血统”之谜,有助于通过基因选育提升甘蓝型油菜的产量和品质。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由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 甘蓝型油菜由白菜与甘蓝通过自然杂交进化而来,因产量高、抗病性强在全球得到广泛种植。但甘蓝型油菜起源于何时、“家族血统”如何,科学界仍在研究。2015年,来自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和美国佐治亚大学的3支科研团队合作,共同开展甘蓝型油菜群体遗传学研究。科学家对从各地选取的588份有代表性的甘蓝型油菜材料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同时结合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199份白菜和119份甘蓝重测序数据,通过群体基因组分析追根溯源。 分析研究发现,约7000年前,甘蓝型油菜由地中海地区白菜品种里的欧洲芜菁,和苤蓝、花菜、西兰花、中国芥蓝等4种甘蓝的共同“祖先”杂交合成。经过多代繁......阅读全文

中美科学家揭开甘蓝型油菜“家族血统”之谜

  甘蓝型油菜是油菜的常见类型,也是人类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中美科研人员历时4年研究,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揭开甘蓝型油菜“家族血统”之谜,有助于通过基因选育提升甘蓝型油菜的产量和品质。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由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  甘蓝型油菜由白菜与甘蓝通过自然杂交进化而来,因产量高、

中美科学家揭开甘蓝型油菜“家族血统”之谜

  甘蓝型油菜是油菜的常见类型,也是人类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中美科研人员历时4年研究,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揭开甘蓝型油菜“家族血统”之谜,有助于通过基因选育提升甘蓝型油菜的产量和品质。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由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  甘蓝型油菜由白菜与甘蓝通过自然杂交进化而来,因产量高、

来中国60余年,甘蓝型油菜练成“半冬性”技能

  生长期仅200天左右、亩产油菜籽达130公斤、与水稻形成无缝衔接……这就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才来到中国的甘蓝型油菜。  经过60余年的持续改良,它适应了中国五湖四海的气候环境,不仅掌握了“半冬性”的新技能,而且产量逐渐提升。  近日,《自然—遗传》(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了中国

多组学数据库“齐聚荟” 助力油菜“全能”竞技

油菜产业集观赏、蜜源、生态、经济作物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是新兴的“全能选手”。围绕油菜,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实现了从理论、技术、产品到转化的链式创新,推动了我国油菜基础研究与应用步入世界第一方阵。 然而,如何将基础研究中长期积累的资源和多组学数据优势转化成育种优势,仍是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油

含油量测定仪分析不同环境甘蓝型油菜量

  甘蓝型油菜中的含油量受到的影响比较多,其中环境因素对油菜油量的影响大致上分为两种情况:其中主要的一种就是菜油在形成的过程中不同的基因在表达的时候会受到环境的诱导变化,有些可以通过正常的表达,但是也有部分是在相反的环境下表达,同时由于不同的基因强弱不同所以导致含油量测定仪对它们分别测定的含油量的

新疆育出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新品种

  近日,笔者从新疆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成功培育出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新油22号”并进行示范推广,其产油率达47%至48%,较新疆目前的主栽品种“新油17号”亩增产15%。今年,该品种在新疆自治区内外推广示范种植面积达2000亩。此甘蓝型春油菜新品种丰产性稳定,生长期为110天,亩产

研究揭示多倍体作物耐寒基因调控网络增强特性

  记者2月24日从华北理工大学获悉,《园艺植物研究》近日在线发表该校王希胤教授课题组题为“十字花科及其它植物多倍化后基因保留差异增强植物冷调控能力”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多倍体作物耐寒基因调控网络增强特性。  王希胤介绍,低温严重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制约植物地理分布和进化的关键因素。经过长期的进化

我国科学家分离出春性甘蓝型油菜自主开花基因

  开花时间是决定油菜早熟、高产和优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明晰自主开花时间的分子机理是一道国际性难题。青海大学教授罗玉秀主持的《春性特早熟甘蓝型油菜自主开花基因BnFLD和BnFCA的克隆及其表达研究》项目组,首次分离出春性甘蓝型油菜的自主开花关键基因sBnFLD和sBnFCA,为探究春性特早

科学家构建首个油菜基因转录数据库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作物基因组学与抗病性改良创新团队破译了油菜基因组的全转录信息密码,构建了油菜十万余个基因的转录全景图,使得油菜基因功能研究第一次有了标准的可参考的基因转录数据库,将有力支撑油菜功能基因的相关研究。该项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学报(The Plant Jou

研究发现25个基因参与调控油菜氮效率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徐芳森课题组联合基因组重测序和转录组测序技术深入揭示了调控油菜氮效率的生物学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Plant,Cell & Environment上。  已有研究表明,甘蓝型油菜的氮效率存在巨大的基因型差异,然而其调控机制并不清楚。课题组前期通过苗期营养液培养实验和大田实验筛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