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启动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探索早期人类发展演化

在距离北京北部约260公里,有一座名副其实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宝库——泥河湾遗址群。中国考古工作者们正在这里勘探、发掘,他们的目标是:尽快发现百万年前早期人类化石。 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是考古工作者中的一员,自1982年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投身泥河湾勘探,把泥河湾人类活动历史推前到距今200万年前,使泥河湾成为与世界公认的人类起源地东非奥杜维峡谷相媲美的世界级人类文化宝库,对“人类非洲起源单一论”提出了挑战。 对神秘泥河湾遗址群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而对它的科学开拓应追溯至20世纪初来搜集古生物化石的一些西方传教士。 1921年,法国传教士文森特来到泥河湾村传教,他在村周围发现了大量的贝壳、蚌类和哺乳动物化石,并把化石发现情况和泥河湾村一带特殊的地质地貌告诉了同在中国传教的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德日进和美国的地质学家巴尔博。这几位专家先后来到了泥河湾村,拉开了外国专家研究泥河湾的序幕,泥河湾的学术价值得以......阅读全文

中国启动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探索早期人类发展演化

  在距离北京北部约260公里,有一座名副其实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宝库——泥河湾遗址群。中国考古工作者们正在这里勘探、发掘,他们的目标是:尽快发现百万年前早期人类化石。  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是考古工作者中的一员,自1982年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投身泥河湾勘探,把泥河湾人类活动历史推

古脊椎所等在泥河湾更新世早期遗址石制品研究中获进展

  泥河湾盆地拥有目前东亚最集中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群,经过多年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建立起了较为可靠的年代序列。早期的考古学工作基础扎实,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材料,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6年至201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联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德国马

地环所在华北泥河湾盆地磁性地层学研究中获系列进展

  泥河湾盆地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典型山间盆地,主体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阳原和蔚县。自上世纪20年代初英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对泥河湾盆地进行古生物调查并命名“泥河湾层”和“泥河湾动物群”以来,泥河湾以自己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魅力成为我国第四纪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和地层年代学等研究的热点地区。由于泥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将推动完善考古科学体系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712.shtm中新网河北阳原7月2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所长邓涛研究员29日表示,在新的时代,该所将更加重视古人类学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及相关领域的科学

“考古中国”聚焦泥河湾考古新发现

  3月3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议通报了《自然》在线发表的一项来自中国、德国、西班牙、法国等研究团队联合完成的研究成果。中国泥河湾下马碑遗址发现了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史前人类颜料加工与细小石器镶嵌使用的关键证据。  泥河湾下马碑遗址第6层堆积距今4

泥河湾盆地更新世气候变化及早期人类演化研究获进展

  自上世纪20年代初,英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对泥河湾盆地进行古生物调查并命名“泥河湾层”和“泥河湾动物群”以来,泥河湾以自己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魅力成为我国乃至东亚第四纪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地层年代学和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地区。尤其是泥河湾盆地含大量更新世古人类活动遗址,有东方O

揭示遗址不同文化层位的形成过程与早期人类活动的关系

  近日,《第四纪科学期刊》(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树文研究团队对泥河湾盆地东谷坨遗址成因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多指标首次揭示了遗址不同文化层位的形成过程与早期人类活动的关系。  泥河湾盆地地处黄土高原东北部边缘、蒙古

裴树文团队在泥河湾盆地百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研究获进展

  泥河湾盆地地处黄土高原东北部边缘、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带,是早期人类扩散至东北亚最早且最集中证据所在地,以密集分布百万年前古人类活动遗址为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被誉为“东方的奥杜威峡谷”。然而,不同时期古人类生存年代序列、技术与行为以及对环境的适应等学术问题尚有待进一步揭示。近日,国际期刊《古地

同位素分析重建泥河湾盆地麻地沟古人类生存环境

麻地沟遗址动物群生态位重建(徐哲供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树文研究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和西班牙高级科学研究委员会历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次采用哺乳动物牙釉质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重建了泥河湾盆地麻地沟遗址古人类生存时期的古环境,并结合石器技术分析尝试探讨了人类行

高星:科学与文化相融,会相得益彰

  文化项目注入科学基因,会使科学与文化相得益彰。   以泥河湾考古遗址公园为例,其将考古发掘、科普教育、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是一种很好的探索。发现的物质文化遗物和遗迹,集文化价值、游览观光价值于一体,可以调动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在考古现场规划场馆进行

高星:科学与文化相融,会相得益彰

  文化项目注入科学基因,会使科学与文化相得益彰。  以泥河湾考古遗址公园为例,其将考古发掘、科普教育、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是一种很好的探索。发现的物质文化遗物和遗迹,集文化价值、游览观光价值于一体,可以调动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在考古现场规划场馆进行遗址保护,需要投入

初始阶段泥河湾盆地的石器技术研究获进展

  3月30日,《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了题为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t the onset of the Mid-Pleistocene Climate Transition in high-latitude East A

百万年前东方古人类如何适应气候变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344.shtm 中新网北京4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北方泥河湾盆地以密集分布百万年前古人类活动遗址而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这片土地上的东方古人类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距今约125万年

研究揭示泥河湾埋藏特点与早期人类活动的关系

中新网北京12月16日电 (记者 孙自法)被誉为“东方人类故乡”的中国泥河湾盆地拥有众多百万年前人类活动的经典遗址,遗址在湖滨环境的形成过程中会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扰动,制约了对早期人类石器技术、生存行为的客观解读,因而备受学界关注。 记者16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

第16届“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8月15日至20日,第16届“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河北省阳原县(著名的泥河湾盆地)召开。此次会议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研究员、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研究员和韩国史前研究院院长李隆助教授共同发起和主持,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韩国史前研究院和阳原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

古脊椎所在泥河湾盆地发现我国最长的鹿腿化石

  真枝角鹿(Eucladoceros)是一种大型鹿类,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区,目前被认为是我国北方地区早更新世(泥河湾期)的标准化石。  我国的真枝角鹿20世纪20年代就已在河北泥河湾盆地最先发现,材料包括较为完整的头骨、角枝及头后骨骼,由于其特殊的角枝形状,被Teilhard de Cha

考古实证-中华文明可上溯至距今5000年

  在28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有关情况。他表示,截至目前,探源工程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首先就是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

古脊椎所高星研究员被授予“垂杨介学术贡献奖”

  在8月14日至20日召开的泥河湾“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第16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研究员被授予“垂杨介学术贡献奖”。   “垂杨介及她的邻居们”学术年会是第四纪特别是旧石器考古领域的国际会议,自1996年开办以来,每年一届,由韩国、中国、日本、俄罗斯和波兰

汤秋鸿:为活水-探源头

   水是生命之源,汤秋鸿是站在源头,观察人类活动的人。  极端降水、高温热浪……自然灾害背后,人类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又如何在洪涝等灾害中保护人类?从与“水”的“萍水相逢”,到“知水善用”,20多年来,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汤秋鸿打开了一个又一个水与人类之间的“黑匣子”。  “我喜欢挑战

北京人遗址核心区启动生态恢复工程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处处可见施工挡板,位于遗址核心区的办公楼已被夷为平地。记者昨日从北京人遗址管理处获悉,遗址核心区启动生态恢复工程,力求再现几百万年前的景观风貌。   进入北京人遗址的大门,一路便可见施工挡板,原来位于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旁边的两栋二层办公楼已经拆除,原址上垒起厚厚的

华南早更新世龙骨洞遗址旧石器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早期人类的起源和演化是与现代人起源、农业起源和国家文明的起源并列的重大考古学问题。但是由于早期阶段考古材料(古人类化石、旧石器等)的稀缺,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近日,《中国科学:地球科学》(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习近平致信祝贺

  20世纪20年代,对于中国考古学,是一个开创性的十年。这十年间,在中华大地上的四次重要考古发现,惊艳世界,以掷地有声的力度奏响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华彩乐章。  1921年在河南渑池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名称,为研究中国史前文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192

刮泥机和吸泥机有什么不同

许多人都听说过刮吸泥机,可是又有多少个人了解这个东西呢?刮吸泥机并不是一个机器而是两种不同的机器,分为刮泥机和吸泥机。那么着两个机器又有哪些不同点呢?刮泥机的工作原理是将沉淀于水池中的淤泥清理出来,其中刮泥机主要分为回转式、链条刮板式以及桁车式。一般用于初沉池。吸泥机是将池底沉淀的活性污泥吸出的设备

探源中华文明-《2023端午奇妙游》再“开挂”

6月21日晚,备受期待的《2023端午奇妙游》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文化中心、河南卫视、大象新闻等媒体和机构的多个平台海内外同步播出。《龙舟竞渡》《定风波》《三十九载山河月》《神农尝草》《王母宴瑶池》等多个节目,凭借高质量的内容呈现,寓意深刻的文化内涵,斩获极高热度,引发全网关注。中华

大河湾示范区备耕“春季第一犁”

  近日,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大河湾示范区春耕启动仪式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举行。在中国科学院的技术助力下,该集团今年将完成大豆油料各扩种30万亩、大豆玉米带动复合种植5500亩的任务。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显示,我国东北黑土地总面积109万平方千米。大河湾示范区

探源殷商-豫东考古暨三代文明研讨会举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699.shtm8月10-12日,“殷商探源与豫东考古暨三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商丘市举行,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震中、北京联合大学校长雷兴山等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70多位知名考古学家、历史学

抓斗式采泥器

   抓斗式采泥器是一种人工型、抓斗式采集河中污泥的设备。仪器采用优质合金材料,表面采用硬化处理,耐腐蚀性强。产品表面光滑、亮洁;是属于人工采集河中污泥和化工等污水池中污泥的一种人工采样工具。抓斗式采泥器用于河流、湖泊、水库及浅海区等水域的沉积物(底泥)表层泥样采集。用于采集人工不便采集污泥的地区使

柱状采泥器介绍

柱状采泥器将地面或水体底部沉积物以柱状形式采出的装置。各种钻探机械和土钻都是柱状采泥器。采集柱状试样的目的是研究沉积物各层次的化学成分和底栖生物在泥中的垂直分布状况。因此,柱状采泥器在采集样品时必须不乱打沉积的自然层次。柱状采泥器的基本原理是将细长的采泥管垂直插入底质,并使管中捕获的沉积物在不脱落的

抓斗式采泥器

   抓斗式采泥器是一种人工型、抓斗式采集河中污泥的设备。仪器采用优质合金材料,表面采用硬化处理,耐腐蚀性强。产品表面光滑、亮洁;是属于人工采集河中污泥和化工等污水池中污泥的一种人工采样工具。抓斗式采泥器用于河流、湖泊、水库及浅海区等水域的沉积物(底泥)表层泥样采集。用于采集人工不便采集污泥的地区使

英斯塔卡遗址现胶状骨头

  1万年前,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者在英国北约克郡的湿地中建造房屋、追逐猎物,并且举行精心的宗教仪式。当考古学家在1948年挖掘出这个被称为斯塔卡的中石器时代住所时,他们发现了由鹿茸制成且保存完好的头巾、动物骨头以及木制和骨制工具。  当研究人员在50年后重访该遗址时,他们发现,被水浸泡过的木材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