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古脊椎所等在泥河湾更新世早期遗址石制品研究中获进展

泥河湾盆地拥有目前东亚最集中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群,经过多年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建立起了较为可靠的年代序列。早期的考古学工作基础扎实,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材料,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6年至201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联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德国马普人类历史学研究所等单位,对泥河湾盆地小长梁、东谷坨等早期人类代表性遗址进行再研究,并就盆地内考古材料所反映的东亚早期人类的行为弹性和认知能力提出了新认识。目前,研究工作取得初步进展,其中对小长梁遗址和东谷坨遗址的石制品再研究成果已先后发表在PLoS ONE上。 小长梁遗址的新研究注重对石器原料利用和行为适应的阐释。从打制技术与原料质量两个方面入手,并与非洲同时期遗址进行对比,提出小长梁遗址体现了当时人类并用锤击和砸击两种石器打制技术,并根据原料的优劣灵活选择打制方法。在东谷坨石制品的再研究工作中,与小长梁石制品展开对比性研究,并结......阅读全文

华南早更新世龙骨洞遗址旧石器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早期人类的起源和演化是与现代人起源、农业起源和国家文明的起源并列的重大考古学问题。但是由于早期阶段考古材料(古人类化石、旧石器等)的稀缺,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近日,《中国科学:地球科学》(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初始阶段泥河湾盆地的石器技术研究获进展

  3月30日,《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了题为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t the onset of the Mid-Pleistocene Climate Transition in high-latitude East A

古脊椎所揭示丹江流域古人类活动遗址成因和石器工业特点

  近日出版的国际专业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裴树文等的最新研究成果——丹江口库区古人类活动遗址成因与石器工业特点。该研究首次揭示古人类活动遗址埋藏于河流阶地次生堆积环境,提出以两面器为代表的阿舍利(Ach

长春光机所合成具有超薄氧化物壳层的银纳米三角

  近日出版的国际专业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裴树文等的最新研究成果——丹江口库区古人类活动遗址成因与石器工业特点。该研究首次揭示古人类活动遗址埋藏于河流阶地次生堆积环境,提出以两面器为代表的阿舍利(Ach

小兴安岭南麓“新石器化”研究获进展

  新石器化(Neolithisation),即旧石器时代或中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变的历程,其研究长期以来备受学术界的关注。近日,国际专业考古学期刊《古物》(Antiquit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石霞、博士研究生岳健平联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有骞的合作

古脊椎所等对三峡地区古人类石器技术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裴树文、高星及其中美合作者,通过对近年来三峡地区旧石器的详细研究认为,古人类自中更新世以来一直在该区域活动,加工制作的石制品属于似奥杜威(Oldowan-like)技术特点的砾石工业,缺少阿舍利(Acheulean)技术元素,系古人类在背山面

丹江口库区阿舍利技术研究获进展

  阿舍利遗址在中国的不断发现和研究,一方面有力证明了中国旧石器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为我们探讨中西方早期人类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提供了宝贵材料。有关中国阿舍利技术的起源及其技术特点等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丹江口库区地处鄂西北与豫西南,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少数几处阿舍利遗址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

尼阿底遗址考古发现:人类首登青藏高原推至4万年前

  11月30日报道,2018年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文物局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尼阿底遗址这处来自青藏高原腹地的重大考古发现及其研究成果。该项发现将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推前到4万年前,也书写了世界范围内史前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最高、最早的记录。这一学术成果30日在国际权威学术

裴树文团队在泥河湾盆地百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研究获进展

  泥河湾盆地地处黄土高原东北部边缘、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带,是早期人类扩散至东北亚最早且最集中证据所在地,以密集分布百万年前古人类活动遗址为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被誉为“东方的奥杜威峡谷”。然而,不同时期古人类生存年代序列、技术与行为以及对环境的适应等学术问题尚有待进一步揭示。近日,国际期刊《古地

10万年前“许昌人”已掌握较复杂的石器技术

  “许昌人”(距今10万—12.5万年,晚更新世早期)越来越引起考古学界的重视。中科院古脊椎所李浩、高星与山东大学及南非金山大学、美国德保罗大学同行合作,首次全面、系统地揭示了许昌人的石器制作技术及相关人类行为活动信息。研究显示,“许昌人”已具备较为复杂和进步的石器技术,发展出灵活、高效的原料和环

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化石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的中科院“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研究成果《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化石》(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the Tibeta

青藏高原所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选Archaeology2019

  近日,Archaeology公布其评选出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兰州大学等完成的夏河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选。  该研究通过对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发现的一枚长约12厘米人类右下颌骨化石进行研究,发现古人类的一支——夏河丹尼索瓦人16万年前已登上青藏高原,并成功在那里

百人高星团队揭示10万年前中国古人类石器技术的复杂性

  距今10万年左右的欧亚大陆,主要生活着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及其他类型的古老型人类,同时,在一些地区也发现有早期现代人化石。近期报道的“许昌人”头骨化石(~12.5-10万年,晚更新世早期),则向我们揭示了存在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兼具直立人、尼安德特人与早期现代人特征的古老型人类,其有可能处于向

百人高星团队揭示10万年前中国古人类石器技术的复杂性

  距今10万年左右的欧亚大陆,主要生活着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及其他类型的古老型人类,同时,在一些地区也发现有早期现代人化石。近期报道的“许昌人”头骨化石(~12.5-10万年,晚更新世早期),则向我们揭示了存在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兼具直立人、尼安德特人与早期现代人特征的古老型人类,其有可能处于向

揭示遗址不同文化层位的形成过程与早期人类活动的关系

  近日,《第四纪科学期刊》(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树文研究团队对泥河湾盆地东谷坨遗址成因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多指标首次揭示了遗址不同文化层位的形成过程与早期人类活动的关系。  泥河湾盆地地处黄土高原东北部边缘、蒙古

裴文中:龙骨山上望“旧时”

   人物简介  裴文中(1904—1982),河北丰南人,史前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第四纪哺乳动物和地层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27年毕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29年起,主持周口

我国学者发现向早期现代人连续演化的人类头骨化石

  距今30-13万年的中更新世晚期是东亚古人类演化的重要时间段。直立人消失与古老型智人繁盛、演化多样性与不同古人类成员出现以及古老型人类向早期现代人演化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都发生在这一时期。由于以往发现的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大多破碎或年代存在不确定因素,古人类学界对这一时期东亚古人类演化的许多问题一直

科学家发现了论证东亚古人类演化的新证据

  距今30-13万年的中更新世晚期是东亚古人类演化的重要时间段。直立人消失与古老型智人繁盛、演化多样性与不同古人类成员出现以及古老型人类向早期现代人演化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都发生在这一时期。由于以往发现的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大多破碎或年代存在不确定因素,古人类学界对这一时期东亚古人类演化的许多问题一直

第16届“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8月15日至20日,第16届“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河北省阳原县(著名的泥河湾盆地)召开。此次会议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研究员、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研究员和韩国史前研究院院长李隆助教授共同发起和主持,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韩国史前研究院和阳原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

古脊椎所和浙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建旧石器考古工作站

  6月3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研究员应邀与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鲍贤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徐新民研究员等出席了“浙江旧石器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由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李仁国主持,近50家新闻媒体参加。会后,古脊椎所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建了浙江长

古脊椎所等在白石崖溶洞遗址发现晚更新世丹尼索瓦人DNA

  丹尼索瓦人是新发现的一支古老型人类,与曾广泛分布在欧洲的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对现代大洋洲、东亚、南亚和美洲原住人群有遗传贡献,是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  此前,兰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带领的研究团队报道了发现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白石崖溶洞的夏河人下颌骨化石的研究成果,利用古蛋白分析方法鉴定其

三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人类活动确切证据

  3月20日,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召开为期三天的考古公众分享报告会,来自中科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等院校的文物考古专家与本地学者齐聚一堂,就11个发言题目对西藏最新的考古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西藏尼阿木底的考古发掘,它是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有确切地层和年代学依据的旧石器考古遗址

兰州大学发现青海湖两个古人类活动时段

  日前,记者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与青海省考古文物研究所合作,在青海湖南岸的151遗址中发现两个古人类活动时段。发掘面积25平方米,发掘深度3.4米,发现了丰富的石制品、动物骨骼和炭屑,采集了大量的测年、浮选和环境样品。研究人员推测,距今1.5万年前后和距今8500年前后,青

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近日揭晓。高星、罗俊、孙强、林鸣、马宗义、赵卫、曹则贤、刘自鸿、徐立、张昌武等10人当选。  这项由《中国科学报》、科学网和《科学新闻》杂志共同主办的公益活动,旨在通过公众广泛参与,评出2018年度人们心目中的“知识英雄”。  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至今

古脊椎所关于王府井东方广场旧石器遗址的研究获进展

  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是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在我国旧石器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遗址在1996年王府井东方广场施工中发现,考古工作者在该年年底至1997年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2000余件文化遗物,其中包括石制品、骨制品、用火遗迹、和赤铁矿碎块等。   科研人员通过对文化遗物的统

中肯联合考古获重要发现 为智人走岀非洲添证据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肯联合考古队10日宣布,两国考古人员在肯尼亚裂谷地区的吉门基石遗址周边已调查发现20处旧石器地点,其中16处地表可见大量细石器。这是该地区首次在地层中发现细石器,为智人走岀非洲的观点增添重要证据。  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组成的联

周口店猿人遗址:一道解了百年的万年谜题

  场景复原 晚期智人下颌骨 北京人”肢骨 1918年,在华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因对化石产生浓厚兴趣,循着线索来到周口店的鸡骨山。 安特生这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却拉开了“人是从哪里来的”人类起源探寻之旅的大幕。正如3年后的1921年,安特

人类演化新证据!河南栾川发现直立人化石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赵凌霞等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在《人类学学报》(第37卷第2期)报道了栾川孙家洞出土的中更新世直立人化石,他们发现了直立人儿童化石,为解读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提供了证据。图1 河南栾川孙家洞古人类遗址外景  东亚直立人演化与现代人起源问题争议激烈

质谱检测北京猿人“年龄”老了20万岁

  因为终于测定了比较准确的同位素“年龄”,出土于我国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头骨,登上了今天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的封面。   我们终于比较准确地知道,原来我们的老祖宗“北京人”早在距今约77万年前,就在周口店繁衍生息了,较此前历史教科书上的“约50万年前”的估计“老”了20多万岁。运用目前世界上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