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人类致气候变化结论通过审核IPCC洗脱造假嫌疑

日前一份独立审核报告显示,曾备受质疑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评估“总体上是成功的”,暂且还了IPCC一个公道。但科学家同时告诫:勿让本该建立在坚实科学基础上的预测,沾染上政治的痕迹。 自轰动一时的“气候门”和“冰川门”接连被曝光以来,曾获诺贝尔和平奖、一向以权威缜密面貌示人的IPCC形象大跌,其旗下的气象专家被指对待科学的态度十分不严肃――随意弱化处理了全球变暖的不确定性因素、篡改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数据,还能发表出“纯属猜测”的报告。 IPCC的公信力岌岌可危,直接引发“全球变暖”的真实性遭公众质疑。这种质疑的声浪在去年底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期间达到高潮,为此,IPCC的领导人请求联合国秘书长允许对事件展开调查。国际科学院理事会于今年5月特别成立了多国学者构成的独立审核小组,主要调查IPCC的工作程序与过程。 据审核委员会8月30日发布的结果,IPCC在对气候......阅读全文

庆承瑞:全球变暖与反变暖之争和病态科学

  全球气候变暖究竟是无可置疑的权威结论,还是一个缺乏科学依据的谎言?为什么这一研究难度极大的复杂科学问题,在IPCC一方研究得出的结论全是不利的结果,而NIPCC一方则全是有利的。真正科学的结论会是这样吗?  近年来有关温室气体,特别是CO2使全球气候变暖并将导致灾难性后果的理论,

《自然》杂志盘点2009年气候科学

气候无疑是2009年的重要“标签”之一。虽然去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 候变化大会没能达成一个新的国际减排协议以接替将于2012年“寿终正寝”的《京都议定书》,但它确实成功地将全球的关注目光聚焦到全球变暖这一议题上。 再加上去年年底常年干旱少雨的沙特遭受特大暴雨袭击;英国北

郑国光:中国已站在气候问题的风口浪尖

  从美国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到哥本哈根的无果而终不欢而散,再到日本在坎昆气候变化大会上上演的闹剧……气候变化这个词,已经从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演变为环境、科技、经济、政治和外交多学科领域交叉的综合性重大战略问题。   在这些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中间,中国又该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

低碳经济:地球系统观的实践

  ——访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政策研究中心教授齐晔   “近20年,我一直在环境气候科学这个领域工作,与其中的许多科学家都有接触。对气候变暖,上世纪90年代就有著名科学家一直有质疑;但从科学的角度讲,这是正常现象——允许不同的声音,要求大同存小异,要看共识。”   虽然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早已

方修琦:全球变暖面面观

    方修琦 1962年生,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环境演变及其影响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之课题 “暖期气候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与人类适应研究”。出版有《全球变化》、《中国碳排放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古地理

欧美“气候疲劳征” 或是理性的回归

  舆论质疑增多  主流媒体报道气候变暖怀疑派观点篇幅明显增加,权威刊物开始注意选登反主流派观点的评论文章,网民对气候变暖问题的质疑也出现了相当强烈的反弹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后,欧美舆论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质疑声显著

“气候门”的科学教训

科学证据并非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非黑即白   被黑客窃取的气候科学家之间的邮件往来提供了一个展示科学是如何真正产生的机会——而不是对科学的“客观性”进行质疑。   科学史学家长久以来知道19世纪的Augustinian僧侣格里哥•孟德尔——他发现了遗传性状是如何遗传的——“伪造”了一些数据。他

我国专家称大自然是气候变化的主推手

  今年4月,中国科技出版社计划将出版新书《自然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中科院院士陈运泰表示,他很赞同作者发出的与众不同的声音。“由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大学空间科学学院和核工业部地质科学院等单位组成的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组,对于自然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

王会军院士最新解答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气温创历史新高。全球平均气温为14.6摄氏度,比20世纪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摄氏度。  即便如此,近十几年平均气温走平、西欧北美寒冬等“事实”正成为质疑全球气候变暖的理由。  就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近期举行的“杨钟健—裴文中”学术讲坛上,中国科学院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过去30年为1400年来最暖时期

  本月初,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丹麦哥本哈根发布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综合报告》,这份报告指出,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已经非常明确,而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是明确无疑和不断增长的,如果不加以遏制,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顽固和不可逆转的后果的可能性将增加。  今天,中

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报告建议美采取行动应对全球变暖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拉尔夫·奇切罗纳介绍该院出版的气候变化报告  作为迄今为止最全面的气候变化研究的一部分,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委员会日前发布了3份报告,强调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美国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同时提出了一个如何适应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新报告可能会对正在热烈讨论中的国会

联合国新气候报告发布在即 经济危机削弱大众关注

   图片说明:2013年1月12号,雾霾笼罩下的北京。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将于9月26日在斯德哥尔摩发布研究报告,强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还是人类活动。不过,此次报告的影响力预期不会很大,因为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相比较“修复”地球,各国政府可能

全球变暖暂缓或归功于太平洋海水变冷

从太空看到的太平洋。图片来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根据年平均值绘制的从1971年至2012年全球平均气温和二氧化碳排放图表,。方框中所示为温度升高趋势的“间断”期。图片来源:《卫报》   科学家日前表示,来自热带太平洋的低温海水或是近年来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主要因素。这项研究有助于

全球升温1.5℃与2℃温升相比究竟有哪些不同?

  为了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以下简称《公约》)的实施,对2020年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框架安排,2015年12月12日,《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巴黎协定》达成一致,用以取代将于2020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将全

第435次香山科学会议聚焦气候变化

杜祥琬院士 秦大河院士   杜祥琬院士、秦大河院士在第435次香山科学会议上分别作主题评述报告。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为梳理气候变化事实、影响、适应和减缓领域的最新进展,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全局出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判断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发展

地球正在变暗 空气污染是主因 干旱频发是后果

▲空气污染一般被认为是全球变暗的主要原因。干旱频发被认为是全球变暗的主要后果之一。  新闻背景  作为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初级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深刻地影响着大气、水循环以及生态系统。有研究认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太阳辐射出现下降趋势,即所谓“全球变暗”现象。  日前

交叉优势走得更快 清华地学中心成立3年成绩斐然

  9月中旬,教师节过去不久,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办公楼里仍挂着学生们自己设计的谢师海报,特色明显。与这些海报并排贴着的便是各种讲座信息以及中心新近发表的论文,90%是英文,内容五花八门,有关于大气环流的,有关于湿地保护的,有力学领域的,还有计算机领域的……涉及的领域和学科十分广泛。   

国家花了大力气治霾,为何公众却仍不完全认同?

  对于北京和河北的许多城市,雾霾已成为一块心病。2016年10月份以来,北京先后经历了10多次雾霾过程,多日不散的雾霾不断干扰着居民正常的工作与生活。面对雾霾频发使人们不禁要问,北京的空气质量究竟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  如果说是变好了,那么为什么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忧虑比以前增多了?如果说是变差了,

吕达仁刘毅刘宇:追踪碳足迹

  吕达仁院士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和外国专家交流 资料图片  CFP  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艰难地通过了《巴黎协定》。中国在其中的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气度。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曾说:排放权就是发展权。中国既要负责任,也要争取平等合理的发展权。   最有

《自然》报道中国科学家发起的“第三极环境计划”

  11月11日,《自然》(NATURE)第468期报道了由中国科学家发起的“第三极环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 TPE)计划”,科学家们聚集一堂,准备通过开展这一国际研究计划来理解和减轻“第三极地区”的环境变化。以下是全文译文。  环境变化与冰川变

徐柏青小组:黑碳沉降导致青藏高原雪融加速

印度洋上空的污染物对亚洲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融化负有直接责任——这是来自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的结论。这篇题为《棕色云增暖南亚》(Brown haze ‘heating up’ South Asia,《自然》2007年8月)的论文曾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中国科学家近年对青藏高原的冰芯研究进

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总体进展及下一步建议

  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将会影响人类生存已成为共识,应对气候变化已是标志性的全球议题,我国应当积极参与并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我国正处于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初期,应当牢记温室气体减排初心,积极履行国际减排承诺,加快建设进度,建成切实可行、稳定运行的全国碳市场。  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 

国家基金委八大学部公布“优先发展领域及主要研究方向”

  “十三五”期间,通过支持我国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从国家重大需求中凝练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提升我国主要学科的国际地位,提高科学技术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学部遴选优先发展领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则是:  (1)在重大前沿领域突出学科交叉,注重多学科协同攻关,

自然子刊综览

  《自然—方法学》   新方法可分离精确突变的罕见人体iPS细胞   《自然—方法学》上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一种经过精确突变设计的罕见人体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的分离手段。该手段可实现含有精确疾病突变或者突变逆转的人体iPS细胞系的简单生成,从而帮助我们更好了解疾病的遗传学基本原理。   统计

遗传修饰(转基因)风险评估(二)

3. 慎重向环境释放未经事先批准的转基因植物是不能够释放到环境中去的。在欧洲,2001/18 号欧盟指令( 见注 7 ) 专门规定了慎重向环境中释放转基因植物。该指令涵盖了两种类型的环境释放: 实验释放 ( B 部分)和投放市场的商业释放( C 部分)( 见注 8) 。对于每个授权的 B 释

"折衷派"倡议提供个人清洁能源技术抑制全球变暖

  一群自称“折衷派”的学者发表了一份《哈特维尔报告》称,如果全社会想要遏制气候变化,就需要在所采取的方式上做出重大转变。  他们称,联合国的气候谈判进程已经失败,并且全球致力于二氧化碳减排的举措也永远不会见效。他们强烈要求开发可向个人供应清洁能源的技术,而不

拉尼娜:不会改变全球变暖大趋势

   拉尼娜最近被热议。据美国国家气象局气候预测中心近日表示,未来几个月,北半球将出现所谓的拉尼娜现象,并且2016及2017年度冷冬几率正在提高。  对于即将到来的拉尼娜,我们该如何判定其到来,标准如何?如果降临,将对我国各地区产生何种影响?又是否会改变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呢?  仍有待观察  日前有

吕达仁院士称我国碳排放被国外长期高估

  “中国碳排放量被国外研究机构长期高估。”中科院院士吕达仁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排放因子比国际上认定的大约要低10%~15%。也就是说,同样1亿吨煤变成二氧化碳的数值,要比国际估计值低10%~15%。  据此推算,中国累计排放量将大幅度降低,重新核算后的中国碳排放在2000年

荷兰权威机构指正联合国气候变化报告中多处错误

  据美联社报道,荷兰一家权威环境机构上周一表示,他们已经发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报告中更多的小错误,并敦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更加审慎对待报告内容。事实上,该机构也表示对报告中的一处明显错误负责,该处错误影响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报告的可靠性。  但是,据荷兰环境

温室效应简介

  名称:温室效应   英文:Greenhouse effect   来自IPCC术语表中对温室效应所做出的定义的中文版。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