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恐龙灭绝蛙类崛起

今天的蛙类可能要感谢曾经导致恐龙灭绝的地球灾难。 一项新研究表明,今天地球上存在的88%的蛙类与距今6600万年前扫灭地球上绝大多数陆地生物的行星撞击有关。几乎10个该类两栖动物中就有9个是生物大灭绝中幸存下来的三个世系的后代。它们均来自白垩系与古近系的交汇点(正式名称是KT界限),而这正是灾难发生之时。 科学家认为,它们的第一个幸存者可能通过钻入地下躲过了行星的袭击。随后则是树栖蛙类带头探索可获得的栖息生态位。 而此前的研究表明,蛙类进化时间比这早3500万年,而且与恐龙大灾难没有任何关系。 “我们知道除了少数鸟类物种以外,生物大灭绝事件让绝大多数恐龙灭绝,随后蛙类生物多样性爆发,并成为陆地动物的优势类群。”该研究共同作者、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David Hillis说,“随着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生命群体,可以发现类似的模式,事实证明蛙类也是如此。”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David Wake表示,早期蛙类成......阅读全文

你信吗 地球正在经历第6次物种大灭绝?

濒危动物羊驼  在地质史上,由于地质变化和大灾变,生物经历过5次自然大灭绝。现在,因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物种灭绝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了1000倍,地球进入第6次大灭绝时期。7月18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委员会秘书长马克平在首都科

生物大灭绝正在进行 人类活动所引发

  我们正在经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这并不是耸人听闻的言论,而是“有科学依据的事实”。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冯伟民博士介绍,目前,来自各个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对物种进行观测和保护,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地球已经进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期,而且由于生

世界最古老蛙类在新西兰面临绝迹

  滑跖蟾科的弓蛙(Archey"s frog)是地球变迁进程中的一个幸存者,事实上这种蛙类在150万年里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彗星撞击地球消灭了十分之一的恐龙,而弓蛙却幸免于难,此外它还安然度过了冰河世纪以及地壳板块分裂造成的陆地大漂移。七千万年前新西兰从澳洲

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战略情报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通过计量统计遴选出天文学与天体物理[1]、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这五个学科中受到科技界热切关注的科学成果,及中国研究者参与的每个学科TOP30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学研究热点

恐龙灭绝有新说:遭遇天上地下双重打击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1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普遍认为,曾有一颗体积巨大的天体坠落在地球上,导致恐龙和其他许多动物灭绝。不过,最新研究表明,恐龙灭绝是遭受天上地下双重打击所致。 科学家普遍认为,曾有一颗体积巨大的天体坠落在地球上导致了恐龙灭绝 恐龙时代结束于6500万年前的K-

如果“灭绝”一词并不意味着永远

胃育蛙  很多物种从这个地球上消失了,一些是由于大自然的行为,另一些是由于人类自古以来的活动。现在,当技术手段已发展到能将消失的动物带回地球的时候,人们也必须正视这种“回归”。复活已灭绝动物,会危及现有物种吗?这样做究竟是对是错?科学家们正在尝试回答一道关于“复活已灭绝动物”的是非题。   抵抗灭绝

尚需新证据 中国科学家曝出哺乳动物起源新解

  2013年8月份,来自中国的两批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分别报道了两种新发现的最古老哺乳动物贼兽化石。然而,通过对这两种化石的研究,在哺乳动物起源问题上,不同学者观点又有所不同。   关于哺乳动物的起源问题,不仅仅是科学家,我们普通人对这个问题也有很大兴趣,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人类也是

为保护金毒镖蛙 哥伦比亚设野生动物保护区

尽管金毒镖蛙的身长只有区区两英寸(约5厘米),但是据估计这样一只小小的青蛙,其体内的毒液足以在数分钟内杀死10个成年人这种蛙类拥有亮黄色的皮肤,并且上面有一层致命的生物碱毒液覆盖。  北京时间5月1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环境保护工作者们正在庆祝南美国家哥伦比亚境内一座新

科学如何毁灭世界及阻止其发生

  哲学家Nick Bostrom认为人工智能完全有可能导致人类灭绝。在他2014年的畅销书《超级智慧:路径、危险和战略》中,Bostrom描绘了一个黑暗的场景:研究人员创造出一种能不断自我提升的机器。图片来源:MIKE AGLIOLO/SCIENCE SOURCE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机器学会了从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是与非

  生活于我国广西的白头叶猴,至今已有300多万年的生存历史。这一物种分布狭窄,数量稀少,现仅存数百只,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水和生物多样性”。   多样的生物不仅能直接为人类提供各类资

犁骨的三维几何形态分析揭示副鸟类头骨可动性的演化

鸟类是唯一留存下的恐龙后裔。它们不仅跨过了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大灭绝,而且成功演化成了如今多样性最高的脊椎动物之一。鸟类的成功演化与其种种有关飞行的结构相关,也与其特殊的头骨构造密不可分。从非鸟兽脚类恐龙到真正的鸟类,头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面部缩短、脑颅扩大、眼眶周围骨骼退化,以及骨骼纤细化和

中国发现中新世犬熊属新种 考证欧亚生物远古交流频繁

  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江左其杲博士研究团队根据产自宁夏同心地区野狐狸圈子沟一件犬熊类的上颌化石,研究发现并确定了中新世(2300万-530万年前)时期犬熊属的一个新种,以为中国新生代哺乳动物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古生物学家邱占祥院士名字命名为占祥犬

PNAS:恐龙蛋缓慢的孵化周期可能是导致其灭绝的原因

  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们都认为恐龙之所以灭绝是由于6600万年前陨石撞地球导致的。但最近一项研究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研究者们通过对恐龙卵化石进行检测,发现恐龙胚胎在蛋中孵育的时间比我们预想的要长得多。至少对于某一种物种来说这一时间将长达6个月。  "我们认为这一发现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

科学时报年终专稿之生命科学篇 裴钢:风景这边更好

编者的话 对于科学和技术的重大进展来说,一年并不是一个很长的时间。然而科学与技术的任何进步,都是科学家在日常工作中留下的一个个脚印。刚刚过去的2007年,科学与技术的各个领域可谓异彩纷呈。为了让读者对此有全景式的了解,本报特别约请各领域专家梳理并点评了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亮点,并展望令人期待的

中国发现类似始祖鸟的恐龙

  在7月2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等人报道了发现于我国辽西地区大约1.6亿年前沉积地层中产出的一件小型恐龙标本。研究者们基于这件标本命名了“郑氏晓廷龙”,以感谢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馆长郑晓廷先生为建立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并以此为基础保护和收

多种分析技术揭开琥珀中恐龙标本面纱

  【导语】 科学家团队获得这块琥珀标本后,就开始采取多种无损成像和分析手段来研究它。中科院动物所的显微CT、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的硬X射线相衬CT、X射线荧光成像和X射线近边吸收谱、上海同步辐射装置的硬X射线相衬CT等都派上了用场。他们通过对CT数据的重建、分割和融合,无损得到了隐藏在羽毛

侏罗纪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被首次发现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馆、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国际合作团队,2013年8月16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科学》上报道了一件产自中国辽宁建昌,具有完整齿列和骨骼的160百万年前的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多瘤齿兽最早期的演化、食性分异、运动适应起源等

欧阳自远谈探月计划 将首次在月球天文观测

  他,虽已75岁高龄,却依然精神矍铄,浑厚的声音响彻中科大水上报告厅。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看月球, 一开始真有点忐忑不安,直到3秒后才传来信号。”指着“月球影像”PPT,被誉为“嫦娥之父”的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和台下的90后大学生们展开了一场关于“月球”的对话。  从下午15点到晚上

这一年,待解的谜题一箩筐

  虽然科技的突飞猛进大大深化了人类的科学认知,为人们阐明了一个又一个真相,但是我们生活的这个大千世界,依然有太多谜题待解。  2018年,我们探寻了巨石阵和纳斯卡线条隐藏的秘密;深挖了尼安德特人灭绝和宁武万年冰洞形成的种种可能;梳理了蜥脚类恐龙长成“巨无霸”和斑马“条纹控”背后的因由……这一年,一

恐龙食谱藏秘密

蒋志海制图  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妍、尤海鲁和李小强合作发现的一份距今1亿多年前的马鬃龙“食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有意思的是,这只恐龙所吃的和人类的主食水稻、小麦、玉米,同属禾本科的植物。恐龙的食物种类本来就是化石研究的难点,那么,这份食谱背后透露出哪些重要讯息?  植硅体

2016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晓。  入选新闻囊括了一年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  入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

新研究为翼龙演化史补上重要缺环

悟空翼龙复原图悟空翼龙化石与线条图  翼龙是一类古老而特殊的飞行爬行动物,几乎与恐龙同时出现在晚三叠世的地球上。  作为第一种能够进行动力飞行的脊椎动物,它们比鸟类早约7000万年飞向蓝天,也是包括鸟类、蝙蝠等三类飞行脊椎动物中唯一绝灭的类群。在恐龙占领陆地的时代,翼龙则统治了天空。

4月30日《科学》杂志精选

首个两栖类基因组中所披露的线索  对首个已被测序的两栖类基因组的一项新的分析显示,热带爪蟾(Xenopus tropicalis)与人类基因组拥有相当多的共性:所有人类基因中的近80%的与遗传性疾病有关的基因都可在热带爪蟾的基因中找到对应处。这些发现表明,人们可以研发一种蛙类的模型来

2月8日《科学》杂志内容精选

    研究描述哺乳动物祖先长相和年龄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一种极小的长着毛茸茸尾巴的动物是胎盘哺乳动物——其中不包括有袋类和蛋生哺乳动物——的最早祖先,它们生活在非鸟类恐龙灭绝之后的时期。正如Anne Yoder在一篇相关文章中所解释的,胎盘哺乳动物的进化和辐射以及它们最近的共同祖

我国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带毛恐龙化石

  我国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带毛恐龙化石   《自然》:填补了恐龙向鸟类进化史上关键性的空白     (图片来源:Zhao Chuang and Xing Lida)   中国科学家日前在辽宁省建昌县玲珑塔地区发现了距今约1.6亿年的带毛恐龙化石,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带毛恐龙化石,

科学家称微生物是导致地球大灭绝的罪魁祸首

  近日科学家们声称2.52亿年前一种微生物释放了大量的甲烷进入地球大气层,从而引发全球性灾难,导致90%的海洋物种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这是研究人员提出的一种假设,旨在解释科学界长久存在的谜题之一:在二叠纪末期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地球历史上第五次大灭绝的发生。这场灾难事件规模之庞大,使得650

两栖爬行动物:它们也该被拯救

  多数两栖爬行类动物体型较小,长得又其貌不扬,因此,它们很少能够成为人们眼里的明星物种。但在进化学上,它们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两栖爬行动物是脊椎动物从水体到陆地演化过程中的过渡类群。  什么是地球上最濒危的动物?你一定想不到,它来自一种爬行动物——斑鳖。斑鳖原产于太湖流域,从最开始命名到最终确认这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是真的吗?专家的争议与共识

  人类或已开启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近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作出上述结论。  从上世纪90年代出现这一说法到现在,这个事关人类终极命运的问题一直是科学界颇具争议的话题。因此,不难理解这项研究一经刊出便成了热点,而且再次“勾”出了人们关于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一串串疑团。  依旧是场争论

憨态可掬的棕熊,竟也有过“风流往事”?

  要问DNA研究有何用,你可能会举出亲子鉴定、刑侦追凶、农业育种这样司空见惯的例子。但有一群生物学家却不喜走寻常路,他们居然能用DNA分析捕捉生物圈的“八卦绯闻”。不过,这可不是普通的娱乐八卦,而是不同生物之间“风流往事”。  就在最近,德国波茨坦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在Nature Ecology

多位科学家质疑“人类百年内灭绝说”

   澳大利亚著名微生物学家预言,由于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天然资源耗尽,以及控制不了的气候变化,人类将在100年之内灭绝。不过,反对者称,这种说法太过悲观,芬纳只考虑到科技发展给人类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没有想到科技也会为人类提供帮助,足以化解可能发生的危机。澳学者:人类还有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