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媒体解析转基因科普为什么难呼吁让各种声音平等发言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首次将转基因科普与研发和安全管理并列。而且,与往年的一号文件相比,“分子育种”的委婉表述被“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替代。这表明了中央对转基因研发的鲜明态度,有助于转基因议题的脱敏,纠正当前舆论污名化转基因技术的倾向。 漫画勾犇 事实上,各种转基因科普此前一直在进行,但整体看,这些脉冲式的科普活动并不系统,受众面有限,形式较为单一,因此成效并不明显。让很多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有些沮丧的是,猜疑、抵制甚至谩骂转基因的言论在网上一直甚嚣尘上。这让我们不得不发问,转基因科普为何这么困难? □转基因科普为什么难 公众的科学知识程度,并不能决定转基因接受度 在谈论转基因科普前,不妨先换个问法,要不要转基因科普?之所以这么问,并不是让转基因科学家或相关科学界放弃与公众的交流,而是因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世界各国科学传播研究者30......阅读全文

科学界如何面对批评:从“我们恨化学”说起

  《纽约时报》著名记者安东尼·刘易斯(Anthony Lewis)曾写过一本畅销书《批评官员的尺度》,借1964年“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讨论公众和舆论批评政府官员的言论自由问题。言论自由无疑是最基本的人权之一,例如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都旨在保护言论和出版等自由权利。那么当批评言论

激辩转基因:争议为何变成争吵?

  前不久发生的转基因“崔卢激辩”,无疑是一次非常不成功的科学对话。不过,诸如此类将争议演变为争吵的场面,在近年来公众所关心的争议性科学话题中时有发生。科学传播学者由此反思,他们所推崇的平等对话究竟为何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公众参与科学的科学传播模式,又为何难以实现?当下的种种问题,都需要科学传播的研

激辩转基因:争议为何变成争吵?

  前不久发生的转基因“崔卢激辩”,无疑是一次非常不成功的科学对话。不过,诸如此类将争议演变为争吵的场面,在近年来公众所关心的争议性科学话题中时有发生。科学传播学者由此反思,他们所推崇的平等对话究竟为何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公众参与科学的科学传播模式,又为何难以实现?当下的种种问题,都需要科学传播的研

转基因认知"错位" 《公众对转基因技术态度调查》解读

  “提到转基因食品,您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开放式的问卷调查题目,得到却是“标准答案”。提到“有害、有毒、不好”的人占到多数,只有少数人提到“有好处”。  “您以前听说过转基因吗?”  59%的受访者表示“没听过”,农村户口受访者的这一比例更高达66.5%,城镇户口受访者为41.1%。在听说过“

转基因求是论(一):主粮是否应该转基因化?

  编者按:  一个社会的专家系统,通常由公共知识体系及负责其生产的专业技术队伍组成,其有效运转依赖于专业知识的生产、解决问题时理性思维的运用,以及更为重要的一点,即科学共同体参与公共决策的广度和深度。  一个运行良好的专家系统既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高水平的咨询意见,又可以为公众提供专业判断

转基因沟通为何难 《公众对转基因技术态度调查》解读

  “转基因虽然只有30多年的历史,却经历了太多的磨难,被各种谣言和诽谤扭曲得面目全非。”《三联生活周刊》特约撰稿人袁越,从2007年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写过十几篇专题报道和分析文章。  当下中国可能没有哪项科学技术像转基因一样引起如此多的关注和争议,没有哪个科学问题会因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

评论:解读转基因争论中的三个议题的三个关键词

  媒体报道,中国两张转基因水稻和一张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已经到期,这对转基因产品的商业化进程来讲,将是一个重要的关口,下一步何去何从?值得关注。  在目前这场转基因争论中,无论是“挺转”的还是“反转”的,都拿出了有利于各自的观点和证据,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转基因争论涉及了科学议题、政策议题

2015:中国第一场转基因激辩

  “我以前请过崔永元先生喝茶讨论转基因,还没有实现。如果凤凰网提供茶叶,我很愿意参加。”1月18日下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参加凤凰网组织的转基因辩论会,再次公开邀请与反转基因代表人物崔永元对话。  此次凤凰网“大学问”组织的讨论主题为“激辩转基因——生物安全、主粮应用与科学话语权”,参与

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对转基因应大胆研究、慎重推广

  8月28日,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发布了《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关于科学面对转基因的几点意见》,呼吁学术界、政府监管部门、媒体、公众应该科学面对转基因。  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在意见中指出,转基因是一项新技术,也是一个新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而转基因生物技术是人类科

科技日报:转基因争论需要回归专业化和理性化

  两会前夕,崔永元在网络上公布了他去年赴美国调查转基因接受情况的纪录片,引来关注无数。这种关注在延伸到两会的同时,也引来诸多批评:崔永元的调查不够科学。   如果拿出做科学论文的精神,小崔的调查确实有些问题。比如最明显的,有人说科学家通过发表特殊言论获利,政治干涉了科学研究。这些说法缺乏事实依据

用化学常识解释转基因

  河南日报退休高级编辑,大河健康报退休总编,河南农大兼职教授,中国新闻奖获得者。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好。大家都是经常来图书馆借书、看书的读者,如今喜欢看书的人真是难能可贵。看年龄,大家多数是60后、50后,少数是70后、40后。大家可能都不是生物专业的大学生,但是大家在中学阶段都学过化

访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

  最近,中国国内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争议不断升级。国际专家如何看待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及环境到底有何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博士。总部设立在华盛顿的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成立于1975年,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的知名国际农业及食

农科院童汉华:转基因技术控制越严格 推广越顺利

  “转基因作为一项新技术出现,它如何发展已经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控制了,既然我们无法放弃这项技术,那么解决的方法也只能是继续探索,找出克制之道。”在谈到转基因技术应用推广遇到的困难时,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童汉华博士对记者表示。他认为,转基因技术的控制越严格,“风险只会更小,推广起来可能会更

施一公等谈崔卢转基因之争:需要理性的舆论环境

   崔永元复旦演讲引发的热议,更像是针对转基因科学传播的一场讨论,而不是争议转基因技术本身。确实如此,一直以来,围绕转基因的争论,真正的问题已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科学传播中的“傲慢与偏见”。这一点,无论科学界还是新闻界都未能幸免。  转基因科学传播中是否存在“傲慢与偏见”?主流科学家与社科领域学者

中科院第十二届公众科学日成功举办

  5月14日至15日,以“创新科技 追梦未来”为主题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二届公众科学日在12个分院、117个院属科研机构举行,向社会公众开放大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文台站、植物园、博物馆、野外台站、大科学装置等,策划开展数百场形式各异的主题科普活动,吸引社会公众走近科学,走进中科院,与数以千计的一线科研

揭穿转基因五大流言 凭外形辨转基因“纯属忽悠”

  “转基因”,一个争议不断的话题,大众对它的“恐慌”也一直未平息,转基因大豆致癌、转基因作物导致人不育、转基因的土豆削皮后不变黑……不少关于转基因作物的说法在坊间风传,让公众难以辨别。  其实,消费者真正现在能接触到的转基因食品,主要就是木瓜、大豆油以及一些转基因大豆做的调和油,其他诸如土豆、大米

公众对转基因接受度显著下降

  15日,由科技日报社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组织的“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态度调查”报告发布。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对转基因的接受度近年来呈持续快速下滑趋势。   调查表明,多数公众反对推广种植转基因水稻,不愿食用转基因食品。其中,仅25.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支持在我国推广种植转基因水稻,65.2%

转基因食品:安全与标识难题何解?

  编者按:  转基因食品安全到底何解?在科学层面之外,影响公众认知的因素有哪些?转基因标识成本到底有多高?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如何满足?监管应该如何进行?我们将为读者奉送来自转基因求是论系列文章的第二篇,分享科学共同体的理性讨论与专业判断。食品安全与健康  转基因食品是否健康?  杨晓光

黄大昉研究员:科学理性,学术争论的底线

  古往今来,一切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都不平坦,除了无尽的求索、艰辛的实践、理性的学术争论和广泛的科学传播之外,也不乏对科学理念的坚守和对反科学思潮的批判。   现代反科学思潮溯源   上世纪中叶开始的新技术革命对于人类文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对科学技术的谬用、误用以及

讨论转基因得心平气和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可能存在风险吗?科学家的回答很谨慎:和其它生物育种技术一样,转基因技术也存在风险。因此,科学家建立了严格的安全体系,监测和规避风险。而以往关于转基因的种种传言被科学证明是伪命题。   然而,科学家的谨慎没有打消疑虑。关于转基因的争论似乎总是硝烟弥漫。激烈的争论本身不是坏事,尤其是

黄大昉:“反转基因思潮”辨析

  即便有少数专家不赞同转基因技术,也属于正常现象,只要是积极、理性的学术争论,都会有利于生物技术的进步和完善。生物学家、环保学家、科学哲学家、经济社会学家应该积极交流,使科学技术永不脱离健康发展的轨道。   ■黄大昉   古往今来,一切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都不平坦,除了无尽的求索、艰辛的实践、理

转基因作物困局求解:是新物种还是生态魔鬼

  在一群人看来,“它”不过是一个新的物种,但在另一群人看来,“它”是一个危害人类健康的魔鬼;  在一群人看来,“它”是解决粮食危机、减缓气候变暖的良药,但在另一群人看来,“它”的背后存在着利益集团不可告人的灭绝人性的巨大阴谋。  无论是在科学领域,还是在政府决策

《食物进化》观影在京举行,科学家呼吁“传递转基因真知”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这是公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4月19,在北京举行的《食物进化》观影暨转基因科普交流会上,食品安全权威科学家陈君石院士解读了美国毒理学会的声明,再次强调:大量科学数据表明,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同样安全和具有营养,这也是科学界的共识。  《食物进化》是一部公平而理性地探讨转基

从争议到误区 科学家与公众存在认知鸿沟

   从转基因的争议到食品添加剂的误区,科学家与公众之间始终存在认知上的鸿沟。跨越沟壑,就需要学会与科学对话——  近年来,围绕涉及公共安全领域的科学议题总会扰动社会神经,因此也成为两会舆论的热点之一。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中国。今年1月,美国科学促进会和皮尤研究中心公布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科学家

反转基因的实质:误读“天人合一” 迷恋传统农业

  转基因是近年来引人瞩目的公共话题之一,中间涌现出了多个传播事件,远远超越科学与农业的范畴,讨论之激烈、参与者之广泛、持续时间之长久都极为罕见。尽管至今为止,世界上所有主流科学机构都认为,当前的科学评估、生产实践都显示,转基因作物与常规作物一样安全,却仍不足以消除人们的疑虑。从传播学角度看,相关的

专家支招如何缩短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

   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根据美国科学促进会和皮尤研究中心1月29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两者之间的距离确实有些远。  以分歧最大的转基因食品为例,调查结果表明,88%的科学家认为转基因食品可安全食用,但持这种看法的美国民众只占37%。而98%的受访科学家认为问题在于公众并不了解他们在说

专家:一些称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论文有严重缺陷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转基因的问题有一句表述,就是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安全管理和科学普及,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研究,这一点是我们一贯的政策,因为转基因可以说是大有发展前途的新技术、新的产业。”2月3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再次唤起了公众们对转基

为转基因补上 “科学启蒙”一课

  转基因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生物遗传物质即DNA进行重组、修饰,从而改变基因组构成以获得新的性状。由于转基因技术能打破不同物种之间天然杂交的屏障而实现物种间的基因转移,从而大大拓宽了遗传资源的选择范围,加快了生物育种进程,被誉为新的绿色革命。  然而,如果不加分析,想转什么基因就转什么基因,就可

揭开转基因的神秘面纱

  恐怕没有哪一种高新技术,像转基因这样遭受公众的质疑。特别是前不久主管部门为我国科学家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发放安全证书之后,更是围绕“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展开了一场论战。   公众为何对转基因有这么多疑问和担心?因为,就绝大多数普通大众来说,对转基因还是知之不多、甚

转基因主流科学家发声:别让我们在误解和等待中老去

  “去年,我的确是发了一句牢骚,在国内转基因技术的推广上,我觉得是Delay。”10月17日,在谈到目前国内转基因技术的推广现状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显得很无奈。  当日,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的全球转基因农作物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国际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亚展示了这样一张图片:画面正中是一个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