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示家蚕驯化史

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詹帅与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王文、江苏科技大学徐安英等合作,详细阐述了家蚕被驯化的历史。该成果7月2日发表于《自然—生态与演化》。 丝制品深受追捧,但家蚕被驯化的历史却一直没有明确说法。研究人员通过对从中国、欧洲、日本和印度收集的137种不同品种的家蚕进行分析,确定家蚕是在5000年前从其祖先野桑蚕驯化而来。研究人员还发现,家蚕在连接中国、南亚和欧洲的古丝绸之路沿路上曾出现过好几次扩散,并随后在中国和日本形成一些特有的优良品种。 此外,研究人员发现了与蚕丝制作相关的基因选择,如氮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相关的基因,而氮和氨基酸对产生蚕丝蛋白来说非常关键。证据表明,不同地区饲养的家蚕适应性也有差异,比如不同的昼夜节律,而热带地区的家蚕结的蚕茧往往更大,繁殖周期也更频繁。......阅读全文

科学家揭示家蚕驯化史

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詹帅与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王文、江苏科技大学徐安英等合作,详细阐述了家蚕被驯化的历史。该成果7月2日发表于《自然—生态与演化》。 丝制品深受追捧,但家蚕被驯化的历史却一直没有明确说法。研究人员通过对从中国、欧洲、日本和印度收集的137种不同品种的家蚕进行分析,确定家蚕是

科学家揭示家蚕驯化史

   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詹帅与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王文、江苏科技大学徐安英等合作,详细阐述了家蚕被驯化的历史。该成果7月2日发表于《自然—生态与演化》。 丝制品深受追捧,但家蚕被驯化的历史却一直没有明确说法。研究人员通过对从中国、欧洲、日本和印度收集的137种不同品种的家蚕进行分析,确定

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实验室:家蚕研究-化茧成蝶

  夯实家蚕遗传资源和遗传学基础研究,是解决我国蚕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蚕学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环节,科学基金都起到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   我国科学家以现代科学技术“重建21世纪丝绸之路”的宏伟目标正逐步成为现实。    不久前,全国蚕桑界唯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家蚕基因组生物

家蚕油蚕突变基因的克隆

【实验原理】外源DNA与载体分子的连接就是DNA重组,这样重新组合的DNA叫做重组体或重组子。重组的DNA分子是在DNA 连接酶的作用下,有Mg2+ 、ATP存在的连接缓冲系统中,将载体分子与外源DNA分子进行连接。Taq DNA聚合酶扩增的PCR产物,其DNA双链前后末端都有一个游离的A碱

家蚕细胞的传代培养

实验概要熟练掌握贴壁细胞传代的培养方法。观察传代细胞贴壁、生长和繁殖过程中细胞形态的变化。实验原理离体培养的细胞群体增殖达到一定密度时,细胞的生长和分裂速度就会减慢甚至停止,如不及时分离传代培养,细胞将逐渐衰老死亡。传代培养是指细胞从一个培养瓶以1:2或其他比例转移,接种到另一培养瓶的培养。贴壁培养

西南大学特聘教授最新PLoS文章

  来自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新型基因组编辑工具:TALE分析家蚕油蚕突变基因BmBlos2,首次在个体水平利用人工核酸酶实现可遗传的大片段基因组删除。相关成果公布在PloS One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西南大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夏庆友,第一作者为马三

最新研究揭示家蚕绿茧形成机制

彩色蚕茧中天然绿色茧最为难得。记者5日从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代方银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揭示了家蚕绿茧形成及茧色演化的遗传机理。这是首次在蚕体中鉴定到参与黄酮吸收的膜转运蛋白基因(簇),也是关于生物着色遗传机理的一项新发现。研究论文于近日在国际期刊《分子生物学与进化》上在线

中科院郭非凡:支链氨基酸与代谢稳态调节

  肥胖及其诱发的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呈爆发趋势, 因此与这些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的营养因素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氨基酸作为机体必需的宏量营养素, 其基础营养功能和作用已广为人知,近年来, 其营养调控功能备受关注。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郭非凡研究员以“支链氨

江苏大学家蚕病毒研究成果丰硕

  Web of Knowledge是全球领先的学术研究和引文数据资源,日前,据Web of Knowledge网站的最新检索显示,江苏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克平、姚勤在家蚕病毒研究领域分别发表了26篇和25篇SCI论文,在全球该领域发表SCI论文的350名学者中,排名世界第一和第三。这标志

家蚕羧肽酶(CP)酶联免疫分析(ELISA)

家蚕羧肽酶(CP)酶联免疫分析(ELISA)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本试剂仅供研究使用       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家蚕血清、尿液等相关样本中羧肽酶(CP)的含量。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家蚕羧肽酶(CP)水平。用纯化的家蚕羧肽酶(CP)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

夏庆友:家蚕基因研究致力改善民生

“以前的研究只是单纯的几个方面,如今的成果不仅是全方位的,而且将被更好地运用到改善民生上。”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家蚕功能基因组学与现代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上,西南大学教授、我国家蚕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组和遗传改良研究首席科学家夏庆友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这样评价我国家蚕基因的研究成果。  该

丝绸材料特性与氨基酸排列有关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日前宣布,该研究所沼田圭司和增永启康率领的国际研究小组发现,丝绸内不同氨基酸排列会影响其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及结晶结构。   人类从古代开始就利用蚕丝纤维制作出富有光泽的织物。近年来,科学家针对蚕丝质轻坚韧、生物相容性好和可生物降解的特性,开始研究将其用在结构材料和医疗材料等领域。

发现家蚕体形体色分子调控新机制

  近日,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现家蚕中第一个鉴定到的具有同时影响幼虫体形和体色的多效性功能分子——BmorCPH24基因。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美国遗传学会出版的期刊《遗传学》上。   该项研究从定位克隆被命名为“竹蚕”(Bo)的突变基因出发。Bo蚕体节紧缩,节间部隆起,形似竹

研究发现决定家蚕食性的主效基因

  2月28日,国际学术期刊PLOS Biology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谭安江研究组题为A determining factor for insect feeding preference in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 的研究

中国开放最新家蚕基因组研究数据

  “我们通过网络,以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共享家蚕基因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项目主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26日介绍,包含有最新研究数据的中国家蚕遗传数据库目前已收到来自国内外科研人员的访问25万余次。   向仲怀介绍,中国家蚕遗传数据库由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研究团队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合

最新研究揭示家蚕绿茧是怎样形成的

我国科学家在生物着色遗传机理领域取得新发现。记者从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首次在蚕体中鉴定到参与黄酮吸收的膜转运蛋白基因(簇),揭示了家蚕绿茧形成及茧色演化的遗传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在国际期刊《分子生物学与进化》上在线发表。  “家蚕的天然茧色可分为三大类:不含或含

“丝胶蛋白”成果转化让国产化妆品“落地开花”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一项科技成果——“丝胶蛋白”在国产化妆品品牌中实现转化落地。  蚕业所研究的丝胶蛋白是由家蚕分泌的一种天然活性蛋白,占蚕茧壳质量的25%左右。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具有保湿、抗菌、抗氧化、增白(通过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皮肤黑色素合成)、抗

西南大学最新文章:细胞周期必需因子

  来自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利用家蚕EST数据, 成功克隆了家蚕Cyclin B3基因(EU074796),并通过家蚕卵巢细胞系BmN-SWU1的BmCyclin B和BmCyclin B3基因RNA干涉研究,发现BmCyclin B和 BmCyclin B3 是

中科院:化学催化还原胺化实现非天然氨基酸高效合成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药学院副教授、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殷勤团队和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张绪穆团队合作,在前期合作研究的基础上(J. Am. Chem. Soc. 2018, 140, 2024.;Angew. Chem. Int. Ed. 2018,

家蚕基因组甲基化谱研究获突破

我国科学家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构建家蚕丝腺甲基化谱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西南大学、上海肿瘤所等合作的研究成果“家蚕基因组甲基化谱”,5月2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表,这是中国科学家

研究发现家蚕体形体色分子调控新机制

  近日,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现家蚕中第一个鉴定到的具有同时影响幼虫体形和体色的多效性功能分子——BmorCPH24基因。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美国遗传学会出版的期刊《遗传学》上。  该项研究从定位克隆被命名为“竹蚕”(Bo)的突变基因出发。Bo蚕体节紧缩,节间部隆起,形似竹节,

参观家蚕基因组国家重点实验室

  5月19日,全国科技活动周正式启动。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实验室也面向大众开放,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广大市民及中小学生普及科技知识和文化。  这天是2018科技活动周启动的第一天,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国家重点实验室照例面向大众开放。重庆日报记者看见,现场不仅有科普大讲堂、让孩子们参

黄勇平研究员PNAS展示新型转基因家蚕

  科学家们给家蚕(Bombyx mori)装上了选择性的致死开关,能够鉴别雌雄家蚕,帮助人们选择雄性家蚕进行饲养,文章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英国Oxitec公司的首席科学家Luke Alphey指出,与雌性家蚕相比,雄性家蚕更抗病,食量更小而且产丝能力更强,对于桑蚕业来说雄性家蚕

科学家利用新转基因技术大量获取蜘蛛丝蛋白

  蜘蛛丝是自然界中机械性能最好的天然蛋白纤维,其强度甚至高于用于制作防弹衣的凯夫拉纤维,在工业、医疗和国防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如何大量获取蜘蛛丝纤维一直是难题。  记者14日从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获悉,该单位的谭安江研究组耗时4年多,利用基因组编辑家蚕,大量获取

植生生态所等研究发现利用转基因家蚕提高蚕丝产量可行

  20世纪初,家蚕杂交育种的成功使用与推广使蚕丝产量提高了20~30%。但杂交种推广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蚕丝的产量和质量一直处于平台期,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蚕丝产业的发展迫切需求新的技术和新的品种,而运用转基因等分子育种手段进行家蚕的种质创新是解决蚕丝产业发展瓶颈、实现蚕丝产业

植生生态所在昆虫遗传调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4月8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黄勇平课题组关于家蚕遗传调控的最新研究成果Transgene-based, female-specific lethality system for genetic sexing of the silk

过量摄入生物降解塑料-家蚕也会“闹肚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399.shtm8月11日,记者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了解到,该院蚕桑与茶叶研究所工厂化养蚕研究室联合苏州科技大学、苏州大学研究团队,从系统生物学角度发现,过量摄入生物降解塑料会对家蚕消化系统(中肠组织、

我国科学家育成抗病毒家蚕新品种

  农民养蚕,最怕蚕宝宝得病毒病“血液型脓病”。记者日前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获悉,该所家蚕育种中心科研人员针对我国不同蚕区、不同饲养季节的需求,成功培育出一对夏秋用家蚕新品种——“华康2号(HK2)”,该品种对“血液型脓病”具有高度抵抗性。   “华康2号(HK2)”选择我国蚕区推广量较大的

PNAS:利用基因组编辑家蚕大量表达蜘蛛丝

  蜘蛛丝是自然界中机械性能最好的天然蛋白纤维,其强度甚至高于用于制作防弹衣的凯夫拉纤维,在工业、医疗和国防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如何大量获取蜘蛛丝纤维是一直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  来自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谭安江研究组题为“Mass spider silk pro

植生生态所研究发现昆虫黑化新途径

  昆虫是世界上种类最多的高等生物类群,已经鉴定的种类达到100多万种以上。它们多样性的分化机制被认为是高度适应环境和长期进化的结果,但产生的原因和内在遗传机制并不清楚。为了研究这种机制,研究人员尝试研究多种突变基因及其对应的表型。   昆虫的黑化现象被认为是理想的模型之一。在鳞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