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微系统所等在硅纳米线阵列宽光谱发光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SOI材料与器件课题组在硅纳米线阵列宽光谱发光方面取得新进展。课题组研究人员将SOI与表面等离子体技术相结合,研究了硅纳米线阵列的发光性能,并且与复旦大学合作借助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理论计算了硅纳米线发光峰位与纳米腔共振模式的对应关系,为实现硅基光电集成奠定了实验与理论基础,有助于推动硅基光源的大规模应用。相关研究成果以Multiband Hot Photoluminescence from Nanocavity-EmbeddedSilicon Nanowire Arrays with Tunable Wavelength 为题于近期发表在《纳米快报》(Nano Lett., 2017, 17 (3), pp1552-1558)上。 Si作为微电子工业领域最重要的基石,在集成电路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器件尺寸越来越小,过高的互连和集成度......阅读全文

上海微系统所等在硅纳米线阵列宽光谱发光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SOI材料与器件课题组在硅纳米线阵列宽光谱发光方面取得新进展。课题组研究人员将SOI与表面等离子体技术相结合,研究了硅纳米线阵列的发光性能,并且与复旦大学合作借助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理论计算了硅纳米线发光峰位与纳米腔共振模

上海微系统所上海应物所制出超高灵敏硅纳米线DNA传感器

  在最新一期的Nano Letters上(Nano Lett., 2011, 11 (9), pp 3974–3978, DOI:10.1021/nl202303y),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王跃林/李铁课题组与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樊春海课题组以快报形式报导了他们在超高灵敏硅纳

上海微系统所等研制出0.1-fM检测限硅纳米线DNA传感器

  继去年在Nano Letters报导了最灵敏的硅纳米线DNA传感器之后,在2012年9月刚刚出版的Nano Letters上(2012, 12 (10), pp 5262–5268, DOI:10.1021/nl302476h),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王跃林/李铁课题组

上海微系统所等在硅基胶体量子点片上发光研究中获进展

PbS胶体量子点(CQDs)由于具有带隙宽、可调谐及溶液可加工性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气体传感、太阳能电池、红外成像、光电探测及片上光源的集成光子器件中。然而,PbS CQDs普遍存在发射效率低和辐射方向性差的问题,因而科学家尝试利用半导体等离子体纳米晶或全介质纳米谐振腔来增强PbS CQDs的近红外

微系统所研制出微纳光纤耦合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

  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Superconducting nanowire single-photon detector)作为一种高性能的单光子探测器,已广泛应用于量子信息、激光雷达、深空通信等领域,有力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  SNSPD器件主要有两种光耦合方式,一种是垂直光耦合

上海微系统所团队揭示氧化锌纳米线的纳米尺度效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昕欣课题组首次采用原位电镜(TEM)观测技术并结合热力学参数测量验证,从原子级层面揭示了氧化锌纳米线纳米尺度的构效关系机理。  该研究采用原位TEM技术实时观察了两种不用尺度ZnO纳米线在SO2气氛下的形貌演变,表明小尺度Z

上海微系统所硅基光子学研究获突破性进展

     日前,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SOI课题组在光子学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结果发表在5月20日出版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上(作者为:杜骏杰、王曦、邹世昌、甘甫烷等),并作为每期最亮点的工作

上海微系统所等在微纳功能表面及制造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表面润湿特性是表面界面科学中的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研究和制备不同性质的浸润性表面,可加深对表面/界面物理的理解,增强各种材料表面的功能性能以及扩展材料的应用范围。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无线传感网事业部副研究员周晓峰与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王钻开,一直以来在微纳仿生功能表面研究及制造领域

上海微系统所成功开发柔性单晶硅太阳电池技术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研究者就发明了单晶硅太阳电池,利用单晶硅晶圆实现了太阳光能转换成电能的突破,并成功用于人造卫星,当时的光电转换效率仅有5%左右。近几年,研究人员通过材料结构工程和高端设备开发的协同创新,将单晶硅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到26.8%,接近理论极限29.4%,制造成

上海微系统所成功开发柔性单晶硅太阳电池技术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研究者就发明了单晶硅太阳电池,利用单晶硅晶圆实现了太阳光能转换成电能的突破,并成功用于人造卫星,当时的光电转换效率仅有5%左右。近几年,研究人员通过材料结构工程和高端设备开发的协同创新,将单晶硅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到26.8%,接近理论极限29.4%,制造成

上海微系统所成功开发柔性单晶硅太阳电池技术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研究者就发明了单晶硅太阳电池,利用单晶硅晶圆实现了太阳光能转换成电能的突破,并成功用于人造卫星,当时的光电转换效率仅有5%左右。近几年,研究人员通过材料结构工程和高端设备开发的协同创新,将单晶硅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到26.8%,接近理论极限29.4%,制造成

上海微系统所在瞬态可溶微纳光学技术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陶虎课题组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以及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学检验科的科研人员基于可控溶解生物材料,结合光学技术和绿色微纳加工技术,在“瞬态可溶电子技术”的基础上,于国际上率先提出“瞬态可溶微纳光学技术”的概念,并将其完美地应用到

上海微系统所举办首期“新微技术论坛”

  12月3日至4日,由中科院自动化所、中国计算机学会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联合主办、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六届中国生物识别学术会议在北京成功召开,来自国内外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0名科研人员共聚一堂,交流和探讨了人脸、虹膜、指纹、掌纹、步态、静脉、语音等多种模态生物特征识别的前沿

上海微系统所在宽谱太赫兹频梳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太赫兹固态技术重点实验室曹俊诚、黎华领衔的研究团队基于高效的连续波、电泵浦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THz QCL)光源,克服THz激光器的窄带瓶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匀质、宽谱THz QCL频梳(Frequency comb),频率连续覆盖范围达到330 GHz

上海微系统所在宽谱太赫兹频梳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太赫兹固态技术重点实验室曹俊诚、黎华领衔的研究团队基于高效的连续波、电泵浦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THz QCL)光源,克服THz激光器的窄带瓶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匀质、宽谱THz QCL频梳(Frequency comb),频率连续覆盖范围达到330 GHz。该指

上海微系统所在宽谱太赫兹频梳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导读]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太赫兹固态技术重点实验室曹俊诚、黎华领衔的研究团队基于高效的连续波、电泵浦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THz QCL)光源,克服THz激光器的窄带瓶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匀质、宽谱THz QCL频梳(Frequency comb),频率连续覆

宽波段双探测光谱系统

  宽波段双探测光谱系统是一种用于物理学、材料科学领域的分析仪器,于2018年3月22日启用。  技术指标  紫外-可见光超高灵敏探测和成像,1340 x 400 像素,下积分时间1天,可见光400-950nm,焦长500mm,一个狭缝入口和两个CCD出口,由电动向镜切换,可调节光纤适配PYLON液

上海物联网产业联盟筹备会在上海微系统所召开

  10月26日上午,上海物联网产业联盟筹备会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召开。上海微系统所长王曦院士、上海市经信委电子信息产业处长林晶、上海市通信制造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李春强以及物联网相关产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物联网系统技术实验室副主任郑春雷主持。   自2009年8月温

上海微系统所60GHz芯片通过专家测试

  在中国科学院部署下,“十一五”期间,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率先开展了60GHz收发芯片及通信系统验证的开发与研制工作。10月28日,中科院组织专家对60GHz芯片进行了现场在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各项指标达均达到预先设定的技术指标要求。  60GHz作为未来高速宽带短距离的通

硅纳米线的主要成分

Si纳米线当然成分就是Si了,要是SiO2不就是SiO2纳米线了?不过Si确实不稳定,极易氧化,表面一定会有SiO2层的。

上海微系统所单质新原理开关器件研究获进展

  12月1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宋志棠、朱敏研究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Elemental Electrical Switch Enabling Phase-Segregation-Free Operation的研究论文。上海微系统所为第一完成单位和唯一通信单位。  

山东省科学院专家调研上海微系统所

  7月12日,山东省科学院生产力促进中心合作部部长徐明贤、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成巍、激光研究所副所长刘统玉等到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调研。上海微系统所所地合作与产业化处长陈秋荣、各相关研究室领导及研究员等参加了接待。   陈秋荣陪同来访专家参观了上海微系统所陈列室,并介绍了上海微系统所概况

上海光谱开通微博了

  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开通微博了,微博地址:http://weibo.com/2014598963   2011年8月8日至13日,上海光谱将在华南地区开展为期一周的客户回访活动,届时相关信息会在微博上同步更新。今后,公司其他相关信息也会在微博上分享,欢迎各位来关注。

上海微系统所锗基石墨烯应用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在锗基石墨烯应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SOI材料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单侧氟化石墨烯作为锗基MOSFET的栅介质/沟道界面钝化层,调制界面特性,有望解决未来微电子技术进入非硅CMOS时代,锗材料替代硅材料所面临的栅介质/沟道界面不稳定的难

上海微系统所团队在超导存储器件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垒、王镇提出了一种新型3D nano-SQUID超导存储器件,发现利用其特有的偏离正弦函数的电流-位相关系。研究结果以Miniaturization of the Superconducting Memory Cell via a Three-D

上海微系统所实现AB堆垛双层石墨烯的快速生长

  在02国家重大专项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在石墨烯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采用铜蒸气辅助,在Cu-Ni合金衬底上实现AB堆垛双层石墨烯(ABBG)的快速生长,典型单晶畴尺寸约300微米,生长时间约10分钟,速度比现有报道提高约一个数量级。研究论文于2月24日在small 上在线发

上海微系统所等在蚕丝蛋白颅骨固定系统研究中取得进展

  颅骨固定产品用于神经外科颅骨修复术中颅骨的固定和修复,起到颅脑保护作用。研究生物兼容性好、力学性能优良、人体可降解吸收的颅骨固定材料和医疗产品一直是新型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陶虎研究员团队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毛颖团队合作,在蚕丝蛋白颅骨固定系统领域取

力学所微纳尺度颗粒微流动操控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细胞、细菌、外泌体、病毒和生物大分子等与生命相关的微小物体,以及人工合成的微纳粒子可广义地统称为颗粒,其大小从几十微米至几十纳米。微纳颗粒的分离与富集在生物学研究、医学诊断、材料合成等领域起着关键作用。相比宏观尺度手段,微流控技术能够实现微纳尺度层面上的精确操控,大幅降低样品和昂贵试剂的消耗,因

第二十三届全国光谱仪器学术研讨会日程通知

  第二十三届“全国光谱仪器学术研讨会”将于2019年11月21~23日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上海理工大学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光谱仪器学术专家组联合主办,由庄松林院士、田中群院士担任大会主席,张大伟教授担任执行主席。本次大会将邀请国内外光谱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交流在光谱研究和仪器技术方面取得

上海微系统所三维存储器设计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相变存储器课题组在三维存储器设计领域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A Single-Reference Parasitic-Matching Sensing Circuit for 3-D Cross Point PCM为题,发表在IEEE Transact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