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科院启动“丝路环境”先导专项

9月30日,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以下简称“丝路环境专项”)启动会在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副院长、专项领导小组组长张亚平,科学技术部创新发展司副司长余健等出席会议。张亚平主持会议。 启动会上,专项负责人姚檀栋院士对专项基本情况进行了汇报。他指出,丝路环境专项设七个任务项目,包括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科学评估与决策支持方案、生态屏障动态监测与区域绿色发展方案等。丝路环境专项从地球系统科学和多学科交叉的视角设三个联合攻关项目: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空间路线图的综合集成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环境变化与调控对策、西风—季风作用与亚洲水塔变化及其广域影响和绿色发展方案。 白春礼在启动会上强调,“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是科学院面向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战略,同时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8月19日致中国科学院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贺信......阅读全文

姚檀栋团队《自然》评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

  1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STEP)首席科学家、“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简称“丝路环境”专项)首席科学家、“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姚檀栋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的

《自然》发表“丝路环境”和“第二次青藏科考”中水问题研究

  1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STEP)首席科学家、“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简称“丝路环境”专项)首席科学家、“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姚檀栋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的

中国科学家呼吁开展第三极水循环研究

  1月3日,中科院院士、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STEP)首席科学家、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下简称“丝路环境”专项)首席科学家、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姚檀栋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的科学评论文章,旨在阐明第三极地区正在经历

第三极立体观测布下“天罗地网”

  “监测第三极水循环,除了跟踪气温、湿度、气压,降水、风速等传统气象要素外,还需要通过测量大气水汽中氢和氧稳定同位素比率来获得更多关于水循环的信息。”第二次青藏科考首席科学家姚檀栋院士前几天刚从西藏林芝科考现场回来,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科考队这次用“极目一号浮空艇”垂直上升3000米左右,抵达海拔

平台中心赴青藏高原研究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调研

  2019年7月23日至28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属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就科学数据收集与管理工作开展调研。  青藏所作为国内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专业机构,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依托野外站的建设与发展支撑区域科学研究,先后在青藏高原地区布局7个野外站,并对观测体系进行统一规划

我国学者从分子水平量化南亚重污染地区有机气溶胶来源

  有机气溶胶对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大气能见度、光化学烟雾和人体健康等方面产生显著影响。素称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毗邻南亚、东亚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区域,受到大气污染物跨境传输的影响。而目前对南亚地区有机气溶胶的基本特征和来源尚未明晰。生物分子标志物因具备特有的示踪作用而成为来

新石器晚期青藏高原不同生计方式人群共存模式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生态与人类适应团队与兰州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哈佛大学、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在新石器晚期青藏高原不同生计方式人群共存模式方面取得新进展。基于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宗日遗址开展系统的动植物遗存鉴定与分析,研究团队发现宗日先民的生计方式以狩猎为主,认为粟

“青藏精神”指引方向

  “希望你们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西藏拉萨启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参加科学考察的全体

科技创新是“金钥匙”和“推进剂”

  11月7日,2016“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开幕。记者韩霁 摄  科技创新如何成为引领“一带一路”建设和共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11月7日在京开幕的2016“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吸引了来自世界37个国家的350多名科技界人士,大家围绕“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中共同关心的话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