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初始阶段泥河湾盆地的石器技术研究获进展

3月30日,《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了题为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t the onset of the Mid-Pleistocene Climate Transition in high-latitude East Asia 的研究论文。论文分析了早期人类行为变化与气候环境关系,打破了长期以来对更新世早期的中国旧石器工业的传统认识,认为在约距今1.1-1.0 Ma(百万年)泥河湾史前人类的石器制作技术明显提升,这一现象与中更新世转型期气候环境变化具有耦合关系。该研究更新了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工业与人类行为的认识。 早更新世的中国石器工业多被视为“简单的石核-石片石器”、“砍砸器传统”和“模式1技术”的代表,且在技术上长期保持停滞状态,缺乏发展与变化。该文通过对泥河湾盆地小长梁、东谷坨和岑家湾等遗址出土石制品的系统比较研究,以及对岑家湾遗址石制......阅读全文

百人高星团队揭示10万年前中国古人类石器技术的复杂性

  距今10万年左右的欧亚大陆,主要生活着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及其他类型的古老型人类,同时,在一些地区也发现有早期现代人化石。近期报道的“许昌人”头骨化石(~12.5-10万年,晚更新世早期),则向我们揭示了存在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兼具直立人、尼安德特人与早期现代人特征的古老型人类,其有可能处于向

百人高星团队揭示10万年前中国古人类石器技术的复杂性

  距今10万年左右的欧亚大陆,主要生活着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及其他类型的古老型人类,同时,在一些地区也发现有早期现代人化石。近期报道的“许昌人”头骨化石(~12.5-10万年,晚更新世早期),则向我们揭示了存在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兼具直立人、尼安德特人与早期现代人特征的古老型人类,其有可能处于向

中国“缺失”石器时代技术原因查明

  11月20日,《自然》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中国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预制石核工具。这些工具可以追溯到17万年前至8万年前,填补了亚洲考古记录的空白,挑战了过去的一种假设:先进的工具制造技术引自西方。  非洲和欧洲的考古证据显示,在30万年前至20万年前发生了所谓的第二技术模式石器向更加精巧的第三技

研究揭示早期人类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的响应

  得益于几代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的努力,我国目前已积累丰富的旧石器和古人类研究材料和数据,这为序列性地思考和认识中国早-中更新世人类演化及其与气候环境的耦合关系奠定基础。  10月6日,《第四纪科学评论》(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中

10万年前“许昌人”已掌握较复杂的石器技术

  “许昌人”(距今10万—12.5万年,晚更新世早期)越来越引起考古学界的重视。中科院古脊椎所李浩、高星与山东大学及南非金山大学、美国德保罗大学同行合作,首次全面、系统地揭示了许昌人的石器制作技术及相关人类行为活动信息。研究显示,“许昌人”已具备较为复杂和进步的石器技术,发展出灵活、高效的原料和环

裴树文团队在泥河湾盆地百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研究获进展

  泥河湾盆地地处黄土高原东北部边缘、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带,是早期人类扩散至东北亚最早且最集中证据所在地,以密集分布百万年前古人类活动遗址为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被誉为“东方的奥杜威峡谷”。然而,不同时期古人类生存年代序列、技术与行为以及对环境的适应等学术问题尚有待进一步揭示。近日,国际期刊《古地

古脊椎所等对三峡地区古人类石器技术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裴树文、高星及其中美合作者,通过对近年来三峡地区旧石器的详细研究认为,古人类自中更新世以来一直在该区域活动,加工制作的石制品属于似奥杜威(Oldowan-like)技术特点的砾石工业,缺少阿舍利(Acheulean)技术元素,系古人类在背山面

长春光机所合成具有超薄氧化物壳层的银纳米三角

  近日出版的国际专业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裴树文等的最新研究成果——丹江口库区古人类活动遗址成因与石器工业特点。该研究首次揭示古人类活动遗址埋藏于河流阶地次生堆积环境,提出以两面器为代表的阿舍利(Ach

古脊椎所揭示丹江流域古人类活动遗址成因和石器工业特点

  近日出版的国际专业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裴树文等的最新研究成果——丹江口库区古人类活动遗址成因与石器工业特点。该研究首次揭示古人类活动遗址埋藏于河流阶地次生堆积环境,提出以两面器为代表的阿舍利(Ach

印度石器让科学家重新思考人类进化

  《自然》杂志2月1日发表的一篇研究称印度的古人类可能在约38.5万年前就发展出了一种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比此前认为的早很多。这些发现可能引发科学家重新考虑对早期人类走出非洲的传统理解。  最晚170万年前,古人类走出非洲时,他们带走了一种标志性的工具——阿舍利手斧。由于鲜有遗骸证据,所以人类在

科研人员赴越参加第21届“印度—太平洋地区史前学会年会”

  2018年9月23-28日,第21届 “印度—太平洋地区史前学会年会”在越南顺化召开。此次会议由印度—太平洋地区史前学会、越南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越南承天顺化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来自澳大利亚、中国、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印度、越南等40多个国家的500余位与会代表围绕着亚太地区的人

人类进化排序标准不能仅凭“行为现代性”

  在人们的观念中,人类沿着一条不断前进的轨迹进化,早期人类在行为上越接近于现代人类,其进化出现得越晚。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纽约大学人类学家研究认为,早期智人的行为与“现代”人类更接近,行为的现代性不能作为进化排序标准,而应更多研究行为的变化性。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出版的《

尼阿底遗址考古发现:人类首登青藏高原推至4万年前

  11月30日报道,2018年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文物局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尼阿底遗址这处来自青藏高原腹地的重大考古发现及其研究成果。该项发现将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推前到4万年前,也书写了世界范围内史前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最高、最早的记录。这一学术成果30日在国际权威学术

揭示遗址不同文化层位的形成过程与早期人类活动的关系

  近日,《第四纪科学期刊》(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树文研究团队对泥河湾盆地东谷坨遗址成因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多指标首次揭示了遗址不同文化层位的形成过程与早期人类活动的关系。  泥河湾盆地地处黄土高原东北部边缘、蒙古

小兴安岭南麓“新石器化”研究获进展

  新石器化(Neolithisation),即旧石器时代或中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变的历程,其研究长期以来备受学术界的关注。近日,国际专业考古学期刊《古物》(Antiquit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石霞、博士研究生岳健平联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有骞的合作

古脊椎所等在泥河湾更新世早期遗址石制品研究中获进展

  泥河湾盆地拥有目前东亚最集中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群,经过多年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建立起了较为可靠的年代序列。早期的考古学工作基础扎实,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材料,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6年至201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联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德国马

中国东北:MIS2阶段细石叶技术适应与扩散的十字路口

  处于更新世末期的深海氧同位素2阶段(MIS2)是第四纪气候转型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内,发生了一系列全球性和区域性的气候突变事件和短期的冷暖交替过程,见证了人类技术、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转变。细石叶技术作为此阶段重要的技术创新,在东亚和东北亚地区广泛分布,对探讨MIS2阶段石器技术演化、人群迁徙与

最早的预制石核揭示古人类技术与认知能力的演化

  6月28日,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浩与南非金山大学Kathleen Kuman,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Matt Lotter,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George Leader和南非开普敦大学年代学家Ryan G

中外科学家重新评估古人类认知能力演化

  距今约100万年前的古人类也有抽象思考能力吗?中外科学家的最新发现不仅证实这一点,还反映出那时古人类已有“教育—学习机制”。  记者7月1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的李浩博士与来自南非金山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等院校的学者共同完成这项研究。他们对出土于南非北开普省早期阿舍

第16届“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8月15日至20日,第16届“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河北省阳原县(著名的泥河湾盆地)召开。此次会议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研究员、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研究员和韩国史前研究院院长李隆助教授共同发起和主持,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韩国史前研究院和阳原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

中德人类演化与科技考古联合实验室在京成立

  5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共建的人类演化与科技考古联合实验室在京挂牌成立。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高星在主持会议时表示,这标志着酝酿已久的实验室建设和相关合作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古人类学家吴新智院士表示,这一实验室的建立将会使更

猕猴自学砸坚果

  泰国南部的猕猴开始了一项新传统。在至少1个世纪的时间里,它们就在利用简单的石制工具敲碎海边的贝壳。现在,这些猕猴开始用石头砸开内陆的油棕榈果仁。这项发现意味着,它们可能是第一批开始将石器技术用到新生态位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工具使用在动物王国很普遍,但仅有少数动物将利用石头工具发展为一种常态。在

地质地球所通过岩石磁学实验揭示南方红土剩磁机理

  广泛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的红土堆积含有丰富的旧石器遗址,尤其是含有代表阿舍利技术的石器,因此,南方红土对研究我国亚热带-热带地区古气候、古环境和古人类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而建立南方红土可靠的年代学框架更是这些研究的基础。然而,在中国南方亚热带-热带地区,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并且缺乏适合

重磅!| 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揭晓

  第14届“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举办,《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和《科学通报》五家编辑部参与推荐科学研究进展,经两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部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负责人等专家学

《Science》:没有骨头,古墓也能做人类DNA检测了

  沉积物(sediments)形成了富含骨骼残骸的考古遗址的地质层,但是这些沉积物地层中的剩余DNA一直不受古人类学者的重视。直到今天,一队由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CSIC)主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开发出了一种新技术,可以用于追踪这些沉积物中的DNA,甚至在没有骸骨的洞穴或地层中,也可以检测到古代遗留下

古脊椎所关于王府井东方广场旧石器遗址的研究获进展

  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是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在我国旧石器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遗址在1996年王府井东方广场施工中发现,考古工作者在该年年底至1997年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2000余件文化遗物,其中包括石制品、骨制品、用火遗迹、和赤铁矿碎块等。   科研人员通过对文化遗物的统

揭秘液相色谱检测器中的独门兵器!

  这类检测器绝对属于检测器中的独门兵器,平时少有人用,仅限于某某门派或者家族独门使用,比如唐门的暗器,或者小李探花的飞刀,这类兵刃罕见于江湖,不过一旦出手,必定奏效,检测器中的荧光检测器,电导检测器等等就属于这类偏门武器。  平时我们很难见到这些兵刃行走于江湖,但是当它们出手的时候,必定是致命致胜

虱子DNA表明人类17万年前首次穿衣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佛罗里达大学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现代人(modern humans)首次穿上衣服是在大约17万年前,正是这种穿衣的“技能”才使他们成功地走出了非洲。该研究由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结果发表在本月出版的《分子生物学与进化》上。   佛罗里达校园自然历史博物馆副

记侯亚梅研究员:一位女科学家的地球狂想曲

  这道奇特的门上贴满了色彩斑斓的素食宣言,彰显着主人浓烈的喜好;门里是一位奇特的女人,潮流时尚,快言快语,全然颠覆了印象中古人类学家惯有的模样;从她“狂风暴雨”般的倾吐里,笔者感受到了这个别样女人的别致人生。   大门打开,地球狂想曲骤然响起……   科研篇:史前百万年的对话   对于人类起

祝汉民: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空缺说明了什么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中,在信息、材料和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突破性进展,被学术界公认并广泛引用,能推动学科发展,或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有重大发现的中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