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对丹顶鹤野外驯化放归曾30年不见鹤影(图)

工作人员给丹顶鹤喂食 在吉林省东北虎园,工作人员正在放飞15只丹顶鹤,每年410月份,丹顶鹤天天都要在这里进行野化驯练,进行放归实验。据了解,这是吉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暨东北虎园和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繁育成功的,经过野化驯练,使其具备适应野外生存的能力。实验放归丹顶鹤 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野生数量在全世界不足2500只,吉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暨东北虎园位于吉林长春净月国家森林公园、净月湿地公园内。据考证,在上世纪80年代,净月湿地曾经是丹顶鹤停歇地之一,由于环境变化及人为因素等影响,近30年来已不见丹顶鹤踪影,令人遗憾。近年来,净月森林公园加大了生态保护力度,自然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吸引了大批侯鸟来此地栖息。 ......阅读全文

长春对丹顶鹤野外驯化放归-曾30年不见鹤影(图)

工作人员给丹顶鹤喂食  在吉林省东北虎园,工作人员正在放飞15只丹顶鹤,每年410月份,丹顶鹤天天都要在这里进行野化驯练,进行放归实验。据了解,这是吉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暨东北虎园和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繁育成功的,经过野化驯练,使其具备适应野外生存的能力。实验

“A41”信号消失?多次被解救放归的丹顶鹤找到了!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101.shtm

[实验]驯化的定义

中文名称[实验]驯化英文名称acclimation定  义在实验条件下面对某些气候因素的改变,有机体所产生的生理或行为变化。这些变化可以降低由于胁迫引起的紧张状态或增强其对紧张状态的耐受性。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生理生态学(二级学科)

[风土]驯化的定义

中文名称[风土]驯化英文名称acclimatization定  义在自然气候条件下,有机体在其一生中为了降低由于外界压力变化所导致的紧张状态而产生的生理或行为变化。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生理生态学(二级学科)

广东计划探索开展华南虎放归自然工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196.shtm 中新社广州3月3日电(记者 程景伟)2023年3月3日是第10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据广东省林业局当日消息,《广东省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行动计划(2023-2030年)》(以下简

大豆驯化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孔凡江/刘宝辉团队,多年以来对大豆开花进行了长期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为第二单位最近在国际杂志Nature Genetics发表了题为Stepwise selection on homeologous PRR genes con

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放归后顺利“北上”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110.shtm

基因剪或能加快作物驯化

  目前,在30多万种现存植物物种中,仅3种——水稻、小麦和玉米,占据着人们的食谱。部分原因是,在农业历史上,突变让这些农作物容易收割。但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研究人员称利用CRISPR技术,人们不必再等待大自然协助植物驯化。在近日刊登于《植物学趋势》期刊上的一篇综述论文中,他们描述了基因编辑如何让有营

猫被驯化的遗传基础

  一项研究说,家猫基因组测序为驯化背后的机制提供了线索。人类与猫共存了至少9000年,而由人工培育猫品种的活动出现在大约150年前,但是人们几乎不知道在驯化过程中出现了怎样的遗传变化。Wesley C. Warren及其同事测定了一个家猫品种——一只雌性阿比西尼亚猫的基因组序列,并把它与6个其他家

苎麻驯化机制被首次揭开

  田间生长的中饲苎1号(左)和青叶苎麻。刘头明供图  中饲苎1号(左)和青叶苎麻。刘头明供图  从一根茎中剥取的纤维,左为中饲苎1号,右为青叶苎麻。刘头明供图   苎麻基因组特征 刘头明供图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开展野生和栽培苎麻基因组比较及群体进化分析,首次系统揭示了苎麻

研究揭示果实风味驯化机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新岗研究团队从基因组研究入手,揭开从酸枣到枣的风味驯化秘密,其成果近日刊登在期刊《科学公共图书馆—遗传学》上。  果树由野生到栽培的驯化,提升了果实风味,例如酸枣为野生灌木,果实小、酸味浓;而枣为栽培乔木,果实大、甜度高。但是在果树驯化过程中,果实风味的提升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被“驯化”的细菌能发电

  提起发电,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火电、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等方式。其实,小小的细菌也能发电。这也是如今被全世界不少科学家研究和关注的热点。  增强希瓦氏菌发电能力  希瓦氏菌是一种嗜好重金属的细菌,这种特性使其可以被用于清洁被污染的水体中的铁、铅、汞元素,甚至用来发电。最近,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

中国首例长江江豚放归,微笑天使回家路牵动人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611.shtm《中国科学报》记者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悉,4月25日湖北长江新螺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新螺保护区”)顺利实施长江江豚野化放归,2头经过2年野化训练的长江江豚穿着“保护背

揭秘食草动物如何“驯化”植被系统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权兴团队在《生态学快报》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食草动物-植被系统的新型理论模型,并发现该模型所具备的动力学过程受控于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原理——物理与化学中的“相分离”机制。大型食草动物喜食高适口植物的选择摄食行为,一直是科学家理解放牧生态系统的“钥匙”,然而这一选择摄食

科学家揭示家蚕驯化史

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詹帅与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王文、江苏科技大学徐安英等合作,详细阐述了家蚕被驯化的历史。该成果7月2日发表于《自然—生态与演化》。 丝制品深受追捧,但家蚕被驯化的历史却一直没有明确说法。研究人员通过对从中国、欧洲、日本和印度收集的137种不同品种的家蚕进行分析,确定家蚕是

研究人员揭示棉花驯化历程

  华中农业大学张献龙教授棉花研究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不仅首次提出了棉花纤维驯化的遗传学基础,而且阐述了驯化对基因转录调控的影响。日前,《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了他们的这一成果,认为该研究对棉花功能基因组研究和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棉花纤维是重要的天然纺织纤维,生产上主要棉花栽培种为异源四倍体

研究揭示葡萄驯化的基因秘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揭示了葡萄驯化过程中的基因渐渗历史,研究为葡萄基因组设计育种提供理论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研究首次利用机器学习手

科学家揭示家蚕驯化史

   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詹帅与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王文、江苏科技大学徐安英等合作,详细阐述了家蚕被驯化的历史。该成果7月2日发表于《自然—生态与演化》。 丝制品深受追捧,但家蚕被驯化的历史却一直没有明确说法。研究人员通过对从中国、欧洲、日本和印度收集的137种不同品种的家蚕进行分析,确定

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针对于新建的污水处理系统,在首次调试启动时,活性污泥的培养和驯化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如何培养和驯化活性污泥。 在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期间,必须满足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条件,而且要尽量理想化。一是保证足够的溶解氧和保持营养平衡,对于缺乏某些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要适量多投加一些营养物

科学家探究玉米驯化史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玉米的驯化栽培过程始于近9000年前的现今墨西哥中部地区,而且比过去人们曾经认为的要复杂微妙得多。对这一古代谷物基因传承的分析结果揭示,亚马孙流域西南地区是早期玉米的次级改进中心。这些发现为这一人类介导的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线索;这一过程产生了地球上最重要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在

驯化蝎毒,治疗关节炎

  最近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的研究表明,一种蝎子来源的微小蛋白可以帮助关节炎患者停止“饮鸩止渴”。  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在蝎子毒液中发现了一种微小的蛋白,这种蛋白能迅速积聚在关节软骨中。然后他们将这些小蛋白与类固醇

水稻或被驯化三次

  新研究认为水稻曾经历了3次独立的驯化过程。  根据一项最新研究,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人类对于水稻的驯化不止发生了一次。这项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亚洲文明如何起源,以及它们是独立发展的,还是一个地区先进的农业及文化被其他地区进行了复制。该研究还能够指导那些旨在改良这种作为全

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确定!珍稀动物将野化放归

  我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国家林草局最新发布,在“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中,我国确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按照“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湿地保护率达到55%,以国家公园

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确定!珍稀动物将野化放归

我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国家林草局最新发布,在“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中,我国确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按照“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湿

“驯化”微生物-呆矿不再“呆”

  采用传统酸法,翼部低品位矿体和浸出后期矿体是两种很难用地浸工艺开采的矿体,残留的铀资源也难被回收。在已发现的矿床中,人称“呆矿”的翼部矿体占很大比例。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山铀业)与东华理工大学开展持续十年的联合攻关,开发出微生物地浸采铀技术。在新疆某矿床浸出试验中,同等条件下铀浓

天山雪莲引种驯化项目取得阶段进展

    天山雪莲引种圃  5月27日,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细胞工程和天然产物研究组在赵兵研究员的率领下,带着近3000株培育成的天山雪莲苗,驱车前往门头沟灵山西藏博物园(灵山生态研究所),和那里的工作人员一起冒雨进行了天山雪莲幼苗的大田移栽工作。北

柑橘前苦味驯化分子新机理

柑橘是我国南方乃至世界一大水果,来自华中农业大学柑橘品质生物学团队近日在柑橘前苦味驯化分子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报道了诱发柑橘果实产生前苦味特性的新橘皮糖苷类积累的关键控制基因。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Exprimental Botany杂志上,研究指出诱发柑

硝化细菌的培养与驯化技巧!

  硝化菌的培养相对于异养菌来讲比较难,硝化菌的培养过程同时也是污泥的驯化过程。硝化细菌的培养应遵循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精心控制的的原则,出水稳定后并逐步增加原水的进水量。   每次增加的进水量为设计进水量的5—10%,每增加一次应稳定2-3个周期或2天左右,发现系统内或出水指标上升应继续维持本次

科研人员找到玉米驯化关键基因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及其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为解释玉米从短日照到长日照的驯化找到了“钥匙”。   玉米原产于墨西哥,属于短日照区,而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玉米主产区都属于长日照地区,如何解决玉米对不同地区的日照长度的适应,一直是科学家们亟待解决的关

破解葡萄驯化的百年谜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855.shtm中国科学家董扬等联合“一带一路”沿线为主的17个国家的79位科学家,把葡萄的栽培史提到了11000年以前,解决了学术界对葡萄起源长达百余年的争议,构建了几乎覆盖所有栽培葡萄遗传资源高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