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一成果入选氮循环十大科学进展

4月1日,第四届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论坛同期发布2021年度氮循环十大科学进展。记者获悉,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创新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氮沉降促进热带森林捕获大气碳”入选2021年度氮循环十大科学进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鲁显楷和莫江明及其同事基于长期定位研究,首次提供了过量氮沉降促进热带“富氮”森林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直接证据,提出了氮驱动的土壤碳吸存假说。该成果可为全球变化下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潜力评估与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重要的决策基础。 论坛上,鲁显楷应邀以《南亚热带森林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为题作报告,展示了长期氮沉降如何驱动南亚热带森林氮素循环的最新进展。 据了解,2021年度氮循环十大科学进展评选活动是首次开展,入选进展内容反映了氮循环领域前沿发展动态,在引领技术创新,鼓励氮循环领域跨学科研究,营造社会创新氛围,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阅读全文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一成果入选氮循环十大科学进展

  4月1日,第四届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论坛同期发布2021年度氮循环十大科学进展。记者获悉,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创新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氮沉降促进热带森林捕获大气碳”入选2021年度氮循环十大科学进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鲁显楷和莫江明及其同事基于长期定位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氮饱和假说研究获进展

  日前,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莫江明指导下,该园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组陈浩博士发现“氮饱和假说”理论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的适用性。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机能生态学》。  “氮饱和假说”理论认为,当一个生态系统达到氮饱和的时候,持续的氮添加将会导致土壤NO3-淋失、N2O 排放及氮矿化和硝化速率的增

李志刚视察华南植物园

  6月9日,中央纪委驻中科院纪检组组长、中科院党组成员李志刚视察华南植物园。  中科院巡视工作办公室主任李晓光首先向华南植物园领导班子成员反馈了院巡视组于4月14日至18日对华南植物园党政领导班子巡视的基本情况,华南植物园主任黄宏文,党委书记、副主任任海等针对反馈意见作了表态和发言

华南植物园对喀斯特碳循环模式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在国际科学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上发表了“中国陆地碳酸岩盐碳吸存”(Yan et al, 2011)研究成果之后,受到欧、美学者的广泛关注。近日,欧洲学者François Bourges et

华南植物园研究发现持续大气氮沉降下负生态效应

  大气氮沉降是全球变化重大问题之一。至今温带地区的欧洲和北美已在大气氮沉降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进展。不过,目前已有的研究大部分是关于N沉降下土壤和水酸化、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和养分循环、温室气体(CH4和NO2等)排放,以及植物和微生物的响应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而对于生物

李家洋视察华南植物园

  8月20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视察华南植物园。   汇报会上,华南植物园主任黄宏文首先就近年工作进展特别是2009年以来的重点工作做了汇报。报告内容涵盖科研进展、植物资源储备及迁地保育、科普教育与旅游开放、人才队伍建设及培养、科研设施能力及平台建设等方面,并对国际评估、引进“千人计划”人才

华南植物园树木生长对氮沉降的响应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树木生长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深入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森林演替影响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氮沉降大幅度增加,对受氮限制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张邵康在研究员黄建国的指导下

华南植物园蚯蚓和菌根真菌的交互影响氮吸收机制获进展

  根据“蚯蚓、植物和AMF对氮的供应和吸收在不同的氮形态上(铵态氮和硝态氮)有显著差异,从而影响蚯蚓和AMF对植物氮吸收的互作”的假设,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中心博士研究生何新星,在导师傅声雷和张卫信的指导下,构建了三个独立但彼此关联的实验:室内稳定同位素15N标记芒萁根段实验、

华南植物园在土壤微生物无机氮同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微生物同化无机氮作用是构成土壤氮素保蓄能力的重要组成。合理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同化无机氮作用可有效提高土壤氮素保蓄能力,减少氮素损失风险。然而,真菌和细菌作为土壤微生物的两大主要类群,如何真实有效地区分并量化两者对无机氮的同化速率是个未解难题。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助理研究员

华南植物园探讨氮沉降对存留常绿阔叶林的影响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被与景观生态学组博士生黄柳菁在任海研究员和陈红锋副研究员的指导下,以广州市城郊梯度上存留的天然恢复50年或以上的南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城郊梯度上的植被组成、多样性和功能属性,并结合城市化过程中的大气氮沉降及其对森林土壤特征变化的研究,探讨了城市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揭示蚯蚓真菌互作如何影响植物氮吸收

  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生态及环境科学中心在蚯蚓和菌根真菌的交互影响植物氮吸收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土壤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杂志。  研究人员假设蚯蚓、植物和丛枝菌根真菌(AMF)对氮的供应和吸收在不同的氮形态上(铵态氮和硝态氮)有显著差异,从而影响蚯蚓和AMF对植物

华南植物园发现氮沉降可能加剧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酸化

  目前有关氮沉降与森林土壤酸化的研究及其理论主要来自北半球“氮限制”(N-limited)的温带和北方地区,我们仍然不清楚长期氮沉降如何影响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土壤酸化问题。在氮沉降日益增加并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组莫江明研究员、鲁显楷博士及其同事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朱道本参观考察华南植物园

  任海(左1)向朱道本院士(左2)介绍华南植物园情况  7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朱道本教授在广州分院领导的陪同下参观考察了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园党委书记任海及科研处和综合办的同志热情接待了朱道本一行。  考察途中,任海向客人介绍了华南植物园的历史与现

海南省发改委调研华南植物园

  交流会现场  4月23日,海南省发改委副主任王长仁率代表团在中科院广州分院院长黄宁生等陪同下,调研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开展合作交流洽谈。华南植物园党委书记任海以及部分科研人员参加了交流座谈会。  座谈会上,任海就如何恢复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海南省南药利用进行交流与探讨,并提出了一

华南植物园发现竹类新属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发现竹类一新属——以礼竹属。“属名用以致敬中国第一位研究禾本科的植物分类学家耿以礼教授,他是最早描述本种的学者。”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童毅华说。相关研究发表于《植物钥匙》(PhytoKeys)。  以礼竹的主要鉴别特征为:地下茎单轴型,节平坦,秆箨纸质,鞘

华南植物园揭示氮磷交互作用对陆地植物生长的影响

  氮、磷是植物生长必需的两种养分元素,氮、磷有效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历来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传统观点认为,植物生长在高纬地区往往是受氮的限制,而在低纬地区则是受磷的限制。新近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生长普遍受到氮磷的共同限制,且这种共同限制会因氮磷交互作用程度与方向的不同而不同,呈现这一结果的研究主要是

美国长木公园代表访问华南植物园

  9月24日,美国长木公园(Longwood Gardens)教育部部长道格·哈贝姆博士(Doug Needham)和科研及生产部主管詹姆士·尼达姆博士(James F. Harbage)访问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双方就未来国际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   华南植物园主任助理蚁伟民主持了交流座谈会,

华南植物园召开2013年学术年会

  4月11日,华南植物园2013年学术年会在综合实验楼召开。会议由园主任助理闫俊华主持,黄宏文主任及园学术委员会成员出席会议并担任评委,各中心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约130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安排了8个学术报告,分别由四个中心推荐,报告人大部分为青年科学家。学术年会充分展示了2012年度各中心的科

珍稀丹霞梧桐落户华南国家植物园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414.shtm 中新网韶关6月24日电 (王坚 王子杰)记者24日从韶关市丹霞山管委会获悉,被紧急运送至华南国家植物园(下称“华南植物园”)的7株韶关丹霞梧桐近日已萌发新芽新叶,标志着丹霞梧桐崖

河南农业厅代表访问华南植物园

    交流座谈会现场  12月11日,河南省农业厅陈英照高工、河南省灵宝市园艺局副局长李云昭一行率团访问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开展调研和交流。华南植物园合作交流处、综合办、园艺中心等部门负责人热情接待了来宾。  座谈会上,华南植物园副主任廖景平向客人详细介绍了植物园的发展历程、科研方向

日本高校代表团访问华南植物园

  2月19至23日,日本东京大学Jin Murata教授、东京首都大学Sugawara副教授等代表团一行4人赴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开展学术交流。该园主任黄宏文、园艺中心副主任夏念和以及葛学军研究员等专家接待了日本学者。   访问期间,Murata教授一行参观了华南植物园的姜园、兰园、荫

华南植物园举办2011年学术年会

  2月25日,华南植物园2011年学术年会在新综合实验大楼学术报告厅召开,该园各研究领域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近百人参加了年会。会议由园副主任傅声雷研究员主持。  园主任黄宏文研究员出席年会并致辞。他指出,学术年会是华南植物园学术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全体科研人员搭建一个展示

华南植物园氮沉降对热带亚热带森林植物研究获新进展

  在发现氮沉降可能降低热带亚热带地区“富氮”森林植物多样性现象的基础上(详见Global Change Biology, 2010, 16: 2688–2700),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组鲁显楷博士等在莫江明研究员的指导下,通过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年多野外试验观察和

华南植物园在氮和磷的化学计量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和氮沉降的增加对氮和磷的化学计量学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定位研究站青年研究员刘菊秀和博士研究生黄文娟等利用大型开顶棚(Open-top Chamber)实验,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升高(700ppm)和氮沉降增加对5

华南植物园土壤微生物对不同形态氮富集响应研究获进展

  大气氮沉降增加可能对不同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产生严重影响。近年来,对大气氮沉降量增加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对氮沉降组分变化带来的影响认识薄弱。不同培养阶段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对不同形态N添加的响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毕业生危晖、研究员申卫军等科研人员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对

美国费尔查德热带植物园主任访问华南植物园

  10月31日,应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邀请,美国迈阿密费尔查德热带植物园(Fairchild Tropical Garden)主任Carl Lewis博士及刘虹博士访问华南植物园。园副主任傅声雷研究员、主任助理闫俊华研究员等接待了来宾。  交流会上,傅声雷就该园目前的科学研究

氮循环的概念

氮循环(Nitrogen Cycle)是描述自然界中氮单质和含氮化合物之间相互转换过程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氮循环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每年通过人类活动新增的“活性”氮导致全球氮循环严重失衡,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酸化、温室气体排放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鼎湖山氮沉降试验研究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077.shtm近日,广东鼎湖山氮沉降试验研究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行。本次研讨会以大会报告和自由讨论的形式开展,大会报告分为主题报告和青年人才专场两部分,来自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等

武汉植物园三峡水库消落区土壤氮循环研究取得进展

  消落区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带,是一种分布较广泛的湿地生境。消落区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生态过程为反硝化作用,它是反硝化细菌在厌氧条件下将硝态氮转化为气态氮(N2和N2O)的过程,进而将氮从土壤生态系统中彻底的移除,因此消落区具有净化水质的生态功能,同时也是N2O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消落

武汉植物园揭示红壤侵蚀区森林恢复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

  侵蚀区森林恢复及重造林的问题一直以来是恢复生态学方面的热点问题,而由此带来对其土壤碳氮有机库的影响仍难以预测。森林恢复通过长期的碳储存(植被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碳损失,但其对土壤碳氮库带来的影响不一定是正效应。  为揭示森林恢复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系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