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海洋六号”打响“新年首炮”

2016年12月31日,科考队员将高压气枪投入海水之中测量海底地层结构。 当地时间2016年12月31日凌晨3时30分,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驶抵南纬60度、西经60度附近海域,开始了为期45天、跨年度的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 这是中国时隔26年再次开展以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为重点的国家专项南极科考调查,也是2017年新年到来之际,我国海洋科考的“地质首炮”。 十秒一炮 南极正值夏季,阳光灿烂,精心选择的工区海况良好。在“海洋六号”首席科学家助理赵庆献指挥下,年轻的中国科考队员们将焊接在巨大钢架上的高压气枪投入南极冰海之中,以十秒一次的频率发射“气炮”,形成的声波可以被船后的电缆捕捉,从而测量出详尽的海底地层结构。 接下来,“海洋六号”还将开展多波束、浅剖、重力柱、地热和温盐深测量等科考调查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海洋六号”南极科考航次首席科学家何高文说,与26......阅读全文

给深海做CT、验标本:“海洋六号”的南极科考

   在首次奔赴南极的中国“海洋六号”科考船上,科研人员正开展多项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他们要探索的奥秘往往潜藏在数百米乃至数千米深的海水之下,所用的技术手段正如给深海做CT、验标本、量体温。  做CT  放枪、点炮——在这两个看上去颇有点“刺激”感觉的名词背后,是“海洋六号”此次南极科考的首要任

雪龙2号,愿你一路破冰前行

  核心阅读  从2016年12月20日完成第一块钢材点火切割,到2018年9月10日正式下水,首艘“中国造”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的问世,不仅意味着“双龙探极”格局的进一步形成,也标志着我国极地科考取得新的突破。承续极地求索的使命担当、承载兴海强国的光荣梦想,中国“雪龙”必将劈波斩浪,破冰

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开展海洋立体调查

  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28日在南极罗斯海围绕海洋微塑料、人工放射性核素、海洋保护区等展开业务化观测。  据科考队大洋队队长罗光富介绍,科考队在罗斯海海域布设了3条断面、19个观测站位,从海下几十米到几千米不等,形成海洋立体调查网,开展海面微塑料拖网、海洋水体调查、海底地形地貌勘测等业务。  调查

中国科考队勇闯阿蒙森海探秘南极“前世今生”

  虽然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搭乘“雪龙”号日前已踏上返航回国行程,但值得回顾的是,科考队员返航之前在阿蒙森海及附近的高浪海区颠簸20多天,成功完成了中国首次南极阿蒙森海综合调查,为中国探索南极“前世今生”的奥秘积累了宝贵样本和数据。  阿蒙森海位于南极南大洋太平洋扇区。历史上,曾有韩国、美国等少数

我国科学家将出征南极为新科考站选址

  极地考察船“雪龙”号9月底刚从北极回国,今天(10月25日)青岛籍16名科研专家再次出征,陆续到广州汇合,于11月5日参加我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据了解,这些科研专家分别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此次南极科考有一项特殊的任务:为中国第四个南极科

“雪龙”号抵达新西兰进行最后一次物资补给

  在西风带中颠簸多天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沐浴着绵绵细雨,于当地时间20日上午10时缓缓停靠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附近的利特尔顿港。这是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乘“雪龙”号第二次抵达新西兰,也是此次南极科考中最后一次靠港补给。  克赖斯特彻奇是新西兰南岛主要城市,也是世界上距离南极最近的城市之一。2

科学家就私人南极科考研究价值表示质疑

澳大利亚南极考察队成员被直升机转移到安全位置。   近日,澳大利亚南极事务局(AAD)针对外界就南极私人考察日益增多的批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些批评指责该局对此次旅行的“研究成分”表示认可。   AAD首席科学家Nick Gales对之前该考察队队长、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的Chris Tur

“深蓝”号远洋渔船入列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科考船队

   11月24日,“深蓝”号远洋渔船入列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深远海科学考察船队仪式在广州举行。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院士、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深蓝渔业工程联合实验室主任徐皓,上海崇和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董事长盛纪纲,青岛蓝谷管理局局长肖焰恒,及中国

杨惠根领队详解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任务

      北纬8度,东经139度。太平洋深处风平浪静,方圆几十公里看不到一艘船,“雪龙”号在深蓝中航行。  这是中国科考队第34次行驶在出征南极的航道上。在“雪龙”号上,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详细解读此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开展走航生态调查

图片来源于网络  “雪龙”号11月5日电执行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极地科考船5日航行在西太平洋上。当天,大洋队科考队员开展了以“雪龙”号为依托的走航海洋生态调查。  在“雪龙”号生物实验室里,科考队员利用走航自动表层水系统获取海水,过滤收集水体中的微微型(小于3微米)浮游生物和叶绿

打造海洋科研的“国之重器”

  探访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国家实验室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 海洋国家实验室供图  6月的山东青岛即墨鳌山湾,草木初盛,碧波涌动,蓬勃如少年。紧邻海湾的一片现代化建筑,便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所在地,也是全国唯一一个试点中的国家实验室。  向海而兴

以阻挠捕鲸活动等罪名 日判反捕鲸人士两年监禁

  日本一家法院7日判定,新西兰反捕鲸人士皮特・贝休恩因人身攻击和阻挠日本捕鲸活动等罪名获2年监禁,缓期5年执行。  检方指控的罪名还包括非法登船、蓄意破坏和携带武器。  现年45岁的贝休恩是动物保护组织“海洋守护者协会”成员,今年2月驾驶摩托艇在南极海

“海洋六号”赴西太平洋调查地质特征

  27日,我国科考船“海洋六号”从东莞市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起航,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调查第6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1航次两项科学考察任务。本航次分4个航段,预计120天,调查工区为西太平洋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等。  航次首席科学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何高文介绍,本航次主要任务有五

四年后中国将建成第五个南极考察站

   历时165天,总航程达3.8万余海里,执行我国第34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21日返回上海。  本次考察围绕罗斯海地区恩克斯堡岛新站建设、南极环境业务化调查评估和南极大西洋扇区海洋环境综合考察三大任务,组织实施并圆满完成了78项调查任务和22项保障支撑任务,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新站具备“

《自然》放眼2015年十大科学领域 期待终结埃博拉

   《自然》杂志日前对2015年诸多科学领域的动向进行了展望。  粒子加速器  长久的等待已经结束:在关闭两年后,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将于今年3月重启。位于瑞士日内瓦附近的CERN下属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这部机器将用13万亿电子伏特的碰撞——几乎是当前纪录的2倍——开始自己的新生。科

全球变暖催生新航线 地球“变小”南北极两重天

  北极和南极是地球的极巅,它们遥相呼应,各据一方。北极是陆地包围着海洋——北冰洋,南极是海洋包围着陆地——南极洲。寒冷干燥是极地的特色,冰天雪地是那里的常态。夏季极昼,全天阳光普照没有夜晚,冬季极夜,长夜难明见不到太阳;绚丽多彩的极光犹如天宫燃放的焰火,能在瞬间把宁静的夜空映得通明;北极的夏天是南

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现身 为我国自主建造

机器声此起彼伏,电焊火花飞溅。记者近日在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船坞里看到,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目前已完成全部主船体的结构合拢,雄姿初现。 据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总工艺师赵振华介绍,“雪龙2”号是以极地水域科学考察为首要任务,

中国将在南极新建两座科考站

  中国展现冰雪雄心   11月23日,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将在完成最后一次物资补给后乘坐“雪龙”号离开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开始穿越“咆哮的西风带”,挺进南极大陆。科考队和经过大修、重新焕发青春的“雪龙”号可谓重任在肩,不仅将首次执行环南极航行任务,而且开展我国第四座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建设工

美南极地质实验室搬家在即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正在寻找一处新址储存南极海洋沉积物岩芯——来自南冰洋的全球规模最大的环境记录。自1963年起,这些岩芯便被存放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不过,去年该校告诉nsf不想再保管它们。南极海洋地质学研究设施移往何处的决定必须在今年8月3日前作出。  “这个研究领域并非现有教职员工关

“雪龙”号完成南极科考回国

  4月10日上午,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研究所所属科考船“雪龙”号完成第三十三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抵达长江口水域。  此次为“雪龙”号第三十三次赴南极执行科考与运输补给任务,历时161天,总航程约3.5万海里。“雪龙”号顺利完成“一船四站”环南极航行计划,在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执行任

南极科考搜寻有机污染物 帮助探明污染物全球传输机制

  北半球产生的雾霾,是否会影响到南半球?太平洋沿岸工厂排放的污水,是否会对印度洋造成污染?污染物全球传输机制一直是环境科学界研究热点,而这一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在南极找到。  从“雪龙”号启航那天,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队员郑宏元就肩负了一个重要任务——每跨越一个纬度,就采集一次水样,靠近人类居住区

2020:聚焦国际前沿,惠及国计民生

   嫦娥四号翩然落月,长征五号火箭一飞冲天,“雪龙2”号勇闯南极……刚刚过去的2019年,我国科技创新精彩纷呈。新的一年,我国科技领域有何看点?哪些新技术、新产品可能走进生活?  瞄准深空、深海,一系列重大项目探索未知  2019年12月27日,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伴随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成功将实践二

拉曼光谱仪等海洋科研装备助力我国海洋科考

  16世纪人类进入海洋,21世纪人类深入海洋。   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科学”号科考船投入应用为代表,我国快速挺入“国际深海俱乐部”。一批批海洋科考的“神工巧匠”前赴后继、齐心勠力,驾驭着各式国产“神器”,将一幕幕深海“神奇”呈现在世人面前……   “

中国将首次在南极投放海底地震仪

  由中国自主研发的两台海底地震仪将随第28次南极科考队前往南极,并将投放于南极普里兹湾以北海域,对南极大陆及其周边海域的地震情况进行观测。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地区投放海底地震仪。   据这一科研项目的现场执行人之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阚光明介绍,海底地震仪由地震计、记录仪和释放器

英科学家发现地球可自救 海藻可延缓气候变暖

   科学家们发现海藻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它沉淀在深海里   英国皇家海军南极勘察船“忍耐号”    该项研究的学术带头人拉伊斯维尔教授认为这一过程可以延缓气候变化   冰山消融成为全球变暖的重要标志,但是英国科学家发现,冰山中含有丰富的铁质颗粒,冰山消融,铁质颗粒被释放进海洋,从而促

我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启航

  “向阳红01”科考船8月28日从青岛起航,执行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这是我国首次将大洋科考与极地科考整合在一起的环球海洋综合科考,也是“向阳红01”科考船首次执行大洋和极地科考任务。  科考以中国大洋46航次和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与“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联合组队)两部分为主体任务,在

“雪龙2”回收第34次南极考察潜标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3日傍晚在南大洋普里兹湾东侧回收了一套第34次南极考察时布放的潜标,4日早上在同一海域布放了一套新的潜标。  这是“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首航南极以来第一次布放和回收潜标。潜标是物理海洋观测经常采用的一种定点长期观测方法,根据需要搭载不同的仪器和设备,以观测海洋的温度、盐

宏基因组测序帮助科学家增加12倍海洋病毒种类

  你知道吗?当你在海里游泳时吞下一口海水,就可能吞下了数以亿计的病毒。  尽管海洋中的病毒数量惊人,并且在自然界的碳循环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自海洋病毒首次被发现以来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仍然对其多样性及遗传信息知之甚少。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开始着手分析海洋病毒的功能与多样性,特

专家解读南极冰川“遗孤”

  回放:   11月19日,有媒体报道指出,一座巨型冰山自今年7月份从南极派恩岛冰川断裂后,正缓慢向公共海域移动。据美国国家航天局最新卫星观测结果显示,估计目前该冰山有35公里长、20公里宽,面积大约为700平方公里,约相当于一个新加坡或两个美国亚特兰大市的面积。研究人员称,未来它可能进入繁忙的

风云三号携探测仪器为灾区提供气象服务

27号上午11时0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我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送入太空。记者昨天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获悉,这颗卫星可直接为汶川地震灾区提供气象服务。     火箭携星腾空飞行后,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组织所属测控站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