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研究发现埃博拉病毒侵入细胞机制

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下属的药学研究院日前发表公报说,该校一项最新研究成功揭示了埃博拉病毒侵入细胞的机制,这一成果将有助于开发抗埃博拉病毒的药物。 公报说,为方便观察,研究人员使失去毒性的埃博拉病毒附着红色荧光剂,随后将病毒吸附到细胞上,并利用激光显微镜成功观察到埃博拉病毒侵入细胞的过程。 研究人员发现,埃博拉病毒是通过诱导细胞启动微胞饮作用而侵入细胞内部的。胞饮作用也叫内吞作用,是细胞吸收水分、矿物质元素和其他物质的方式之一。在这一作用下,物质吸附在细胞质膜上,质膜内陷,形成将物质包裹在内的小囊泡,并向细胞内部移动,进而被细胞吸收。而微胞饮作用则是在电子显微镜水平所见到的胞饮作用。由于胞饮作用是非选择性吸收,因此病毒也会趁机“溜进”细胞内部。 据介绍,研究人员此前就认为埃博拉病毒侵入细胞可能是通过微胞饮作用,但在实现病毒无毒化之前,此类实验的安全性很难保证。目前,凭借病毒无毒化技术,科学家们才得以完成实验。......阅读全文

机体抗病毒免疫的作用原理

  前言   病毒是专性的细胞内寄生,需要在宿主内复制,并促进它们传播到其他地方。在人类中,大多数临床相关感染来自其他动物,这一过程仍在继续。最近的例子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ZIKA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   病毒感染很少是直接致命的,即使它们对单个细胞具有高

“杀手”埃博拉:肆虐全球,“落网”中国

  当烤鹅吱吱作响,圣诞树亮起彩灯,《细胞》杂志社的氛围则完全不同。编辑紧张地盯着电脑屏幕,逐字逐句地校对着一个特洛伊战争“木马计”般的“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重磅的论文,题为《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结合内吞体受体NPC1的分子机制》。在论文针对的那场“战争”中,入侵者正是肆虐了40年的埃博拉病毒,被攻

2015病毒领域重大研究盘点

  2016年2月14日/生物谷BIOON/--近期塞卡病毒在赤道附近国家开始大肆传播,引起了非常多的新生儿出现“小头症”。虽然这个病毒对于成人来说症状非常轻微,然而对于非常脆弱的孕妇和新生儿而言,简直像噩梦一样的存在。近两年来,仅仅巴西一国,就出现了超过两千例由塞卡病毒引起的小头症。这些年来,病毒

Cell:首次发现抵抗埃博拉病毒的人广谱性抗体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通过分析2013~2016年埃博拉病毒爆发的一名存活者的血液,研究人员发现首个天然的人抗体能够中和所有三种主要的致病性埃博拉病毒,并且保护动物免受它们的感染。这些发现可能导致人们开发出首个广泛有效的埃博拉病毒药物和疫苗。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5月18日的Cell期刊上,论

2017年5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点研究

  5月份即将结束了,5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点研究值得学习呢?小编对此进行了整理,与各位分享。  1.Cell:皮肤中的调节性T细胞促进毛发再生  doi:10.1016/j.cell.2017.05.002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开展小鼠实验发现作为一类

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和登革热病毒的药物靶标

  目前没有药物可用于治疗埃博拉病毒、登革热病毒或寨卡病毒,这些病毒每年感染数百万人并导致严重疾病、先天性缺陷,甚至死亡。如今,来自美国格拉德斯通研究所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两项新研究最终可能改变这一点。他们鉴定出这三种病毒劫持人类细胞的关键途径,并且发现至少有一种潜在的药物能够破坏人类细胞中的这个

罗氏诊断推出埃博拉病毒检测全面解决方案

  埃博拉(Ebola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这种病毒来自“Filoviridae”族。“埃博拉”属于丝状病毒,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

T-705抑制剂可成功治疗早期埃博拉病毒感染

  埃博拉病毒出血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爆发,此病死亡率可达90%。目前,尚未有用于人体的疫苗或有效抗病毒治疗药物。本文,作者评估了吡嗪羰酰胺类T-705制剂在体内和体外对抗扎伊尔埃博拉病毒(EBOV)的效果。110μM的IC90合成后,T-705能以4个对数单位的强度抑制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在细胞培养的复

一文了解病毒与外泌体关系研究进展

  近期,致命冠状病毒已经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病毒依赖宿主细胞蛋白进行转录、翻译,不可避免地病毒和细胞代谢进程存在重叠,并相互作用。外泌体生成过程与许多病毒组装和流出通路有相当大的重叠,提示外泌体可能在病毒感染中起作用。目前研究结果也显示,外泌体作为细胞内物质排出和细胞间物质和信息交换的一种途径,在

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细胞新机制发现

  我国科学家在埃博拉病毒研究上又获新进展。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领导的团队,在世界上首先从分子层面解释了埃博拉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细胞的,这为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新靶点。相关论文于美国东部时间1月14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上。   埃博拉病毒于197

我国科学家发现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细胞新机制

  我国科学家在埃博拉病毒研究上又获新进展。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领导的团队,在世界上首先从分子层面解释了埃博拉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细胞的,这为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新靶点。相关论文于美国东部时间1月14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上。   埃博拉病毒于197

化学药企争相推出埃博拉病毒检测试剂

  世界卫生组织(WHO)8月28日发表埃博拉疫情最新通报: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4国已有3069人感染,其中1552人死亡。WHO称,过去一周是此次疫情暴发以来案例增加最多一周,埃博拉疫情“正在恶化”。  针对可能出现的埃博拉病毒传入风险,我国已经进入紧急戒备状态。要防止埃博拉病毒

Cell:埃博拉病毒的全面进攻

  埃博拉病毒能引发一种严重的出血热综合症,导致人类和灵长类动物迅速致命。在今年2月从西非国家几内亚开始的新一轮埃博拉疫情呈现出加速蔓延之势,迄今为止这一疾病已经夺去超过4500个生命,令人感觉几近失控。   近期Cell杂志以“Camouflage and Misdirection: The Fu

机体抗病毒免疫的作用原理(一)

前言病毒是专性的细胞内寄生,需要在宿主内复制,并促进它们传播到其他地方。在人类中,大多数临床相关感染来自其他动物,这一过程仍在继续。最近的例子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ZIKA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病毒感染很少是直接致命的,即使它们对单个细胞具有高度的细胞溶解性。死亡

刘文军研究员:埃博拉病毒疫苗研制迫在眉睫

   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感染埃博拉的病例已超过2.1万,其中8429人死亡。近日,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将在本月内开始对两种可能安全、有效的抗埃博拉病毒疫苗进行最终试验,这预示着这些疫苗有效与否答案即将揭晓。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高传染性、高致死率的烈性疾病。由于该疾病的潜伏期为

我科学家率先破解埃博拉病毒入侵”另类”机制

  2014年初,一场狂暴的传染病疫情肆虐西非,令全世界都对“埃博拉”这三个字望而生畏。近日,中国科学家率先发现了埃博拉病毒感染人体的“另类”机制,为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新的设计依据。该研究结果1月15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Cell》上。   这篇以《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结合内吞体受体NPC1的分

九问新冠病毒:比SARS狡猾哪儿?抗生素为啥不管用?

  这个春节,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对于鼠年的憧憬,不断滚动的疫情播报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在这场战“疫”中,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山大学附属三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除了参与医务工作,还不断通过互联网做科普。他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透露,这些天面对的线上咨询

机体抗病毒免疫的作用原理(二)

NK细胞对小鼠和人类CMV的抗性很重要,可能对HIV、流感病毒和埃博拉病毒也很重要 。通过杀死CD4T细胞和间接调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 L)反应,NK细胞也可以控制对病毒适应性免疫反应。NKT细胞可能对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提供一些抗原特异性的天然免疫保护。几类天然宿主蛋白在抗病毒防御中起

冠状病毒17问:2019-ncov疫苗有多重要?

什么是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Coronavirus)是一种有包膜(或囊膜)的正链线性RNA病毒,也是一种最大的RNA病毒。冠状病毒属于网巢病毒目。我们通常说的冠状病毒是冠状病毒科的两个亚科之一。该亚科包括甲、乙、丙、丁(α,β,γ和δ )四个属。  冠状病毒的包膜是由双层脂质和跨膜蛋白组成。病毒的

2019-nCov药物研发进展和策略

  一、2019-nCoV的简要回顾  目前的研究表明,新型肺炎是指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因此,新型肺炎药物的研制离不开对2019-nCoV的认识。  2020年2月3日,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永振教授团队和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教授团队分别

药物机制解读|“人民的希望”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

  病毒变异vs抗病毒药物   病毒是一种以DNA或RNA为遗传物质,无独立营养代谢系统,需寄生于宿主内,进行复制和生存的类生物体。病毒在自然界内与宿主共生的过程中,一些病毒可逃脱宿主免疫防御系统,导致宿主发病致死。病毒遗传物质突变几率非常高,可帮助病毒逃脱不断升级的宿主免疫系统。根据病毒进化

背靠背《Cell》指明世界三大致命病毒药物靶点

  埃博拉病毒、登革热病毒和寨卡病毒,这三大最具破坏力的病毒每年感染数百万人,导致严重疾病、出生缺陷或死亡,并且无药医治。  格拉斯通研究所(Gladstone Institutes)和加州大学旧金山研究所(UCSF)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这三种病毒如何与人类细胞相互作用,科学家们找到了三种病毒劫

基金委发布:“埃博拉应急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导致人和灵长类动物发生急性感染的烈性传染病。自1976年首次被发现以来,埃博拉出血热已多次在非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暴发流行,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2013年起,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相继出现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西非国家,且以惊人的速度传播。  截至2014年1

清华大学颜宁教授Cell发表新成果

  来自清华大学、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报告称,她们采用单粒子低温电子显微镜(cryo-EM)技术获得了了分辨率为4.4埃(Å)的全长人类NPC1的结构,及NPC1与埃博拉病毒(EBOV)酶切后糖蛋白(GPcl)的复合物的低分辨率结构。由此认识了NPC1介导胆固醇转运和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结构机制

活细胞中生长的病原微生物

病毒是一种结构最简单的生命体,它只是一种“穿了一件蛋白质外壳的基因组”。因此,病毒是很小的,是一种纳米尺度大小的微生物,一般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它们。一般生物体,包括细菌,其遗传基因都是DNA。但病毒是个例外,它的基因既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但某一种病毒的基因只能是其中的一种,前者称为

年终盘点:2016年国内不容错过的重磅生物研究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2016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17年,2016年,我国有很多优秀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们都做出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本文中小编盘点了2016年我国科学家发表的一些重磅级研究,以饕读者。   --结构生物学 --  1.清华大学 施一

研究人员找到控制埃博拉病毒的手段:抑制宿主免疫反应

  埃博拉病毒感染人体后会造成严重甚至致命的疾病,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靶向一种叫做巨噬细胞(一种可以吸附并清除病原体的白细胞)的免疫细胞上的TLR-4受体可能是沉默这些被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巨噬细胞的有效方式。  这项发现发表在Journal of Virology上,可能带来治疗埃博拉疾病的新疗法。  

应对埃博拉:中国顶级实验室建设亟待加速

  1995年,美国电影《极度恐慌》描述出了令人恐慌而绝望的埃博拉病毒。  随着埃博拉肆虐40年后,今年暴发在西非四国的疫情已经成为了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最大的灾难。  然而受制于一些软件因素,我国在SARS后开始筹建的全球第八座生物安全最高级别实验室P4实验室,已经开工11年尚未建成。有业

动物模型的建立对攻克疾病到底有多重要?

  临床上发生的很多疾病之所以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对疾病发生原因和机制的了解。模式生物,因其自身的代谢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骨骼发育等系统与人类高度相似、易于培养和观察、繁殖率高等优点,科学家和临床研究人员很自然地选择了模式生物来进行疾病的相关研究。  在针对疾病建立动物

Cell:埃博拉病毒终于有了“克星”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和灵长类动物发病且致死率很高的生物安全四级(Biosafety Level 4)烈性病毒。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自1976年首次被发现至今,埃博拉病毒已经在非洲肆虐了近40年;2014年3月开始,一场以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为中心的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疫情迅速在整个西非蔓延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