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设备精确靶向给药有助癌症治疗

近日,发表于国际杂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新方法,可以利用抗癌药物来靶向作用肿瘤,相关研究或为开发针对癌症病人的临床疗法提供希望。 研究者Lissett Bickford表示,这种名为电离子透入疗法的技术可以运输高浓度的化疗药物进入选择性的区域,这就明显减少了损伤健康组织的风险;这种新型技术可以利用电场来促进药物进入肿瘤,其可以直接驱动药物穿过肿瘤,从而使得所有的癌细胞充分暴露于疗法所覆盖的区域,而电场则是由一种植入肿瘤或皮肤中的小型设备所产生的,该设备中就包含有大量的化疗制剂。 当设备开启后电场就会推动药物进入到肿瘤中,利用携带人类炎性乳腺癌的小鼠模型进行研究,同时结合静脉注射化疗药物的局部电离子透入疗法就可以明显改善小鼠的存活时间,如果结合化疗方法则可使得小鼠存活时间更长。研究者发现,在进行......阅读全文

抗肿瘤药物研究及新药筛选

  提 纲   一、化疗药物的发展   二、肿瘤的药物治疗   三、抗肿瘤药物筛选及评价   四、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   五、体内抗肿瘤活性试验   一、化疗药物的发展   • 近代肿瘤化疗学始于20世纪40年代。   • 50年代通过动物筛选化疗药物发现了5FU、MTX、CTX等,

抗肿瘤药物研究及新药筛选

  提 纲   一、化疗药物的发展   二、肿瘤的药物治疗   三、抗肿瘤药物筛选及评价   四、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   五、体内抗肿瘤活性试验   一、化疗药物的发展   • 近代肿瘤化疗学始于20世纪40年代。   • 50年代通过动物筛选化疗药物发现了5FU、MTX、CTX等,

精准靶向抗肿瘤药物研究获进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从传染病为主转为肿瘤和代谢性疾病等复杂慢性疾病为主。然而,现有绝大多数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效率较低、且毒副作用较大。同时,由于同种疾病在不同人群中所表达的敏感标志物有所差别,所以治疗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迫切需要研发以疾病分子分型为基础,针

抗肿瘤药物研究及新药筛选(二)

原理:原发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是依赖于新生血管生成的,开发和研究能够破坏或抑制血管生成、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药物(称为TA 抑制剂),是新型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活跃领域之一。代表药物:angiostatin和endostatinAvastin Endostatin可直接与血管内皮细胞受体结合抑制内

抗肿瘤药物研究及新药筛选(一)

提  纲一、化疗药物的发展二、肿瘤的药物治疗三、抗肿瘤药物筛选及评价四、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五、体内抗肿瘤活性试验一、化疗药物的发展• 近代肿瘤化疗学始于20世纪40年代。•  50年代通过动物筛选化疗药物发现了5FU、MTX、CTX等,化疗学有了发展。•  60年代认识到肿瘤细胞动力学及化疗药药代动

抗肿瘤药物研究及新药筛选(三)

b、Decoy核酸Decoy核酸是与靶转录因子具有高亲和性的双链寡聚核酸 ,通过竞争性抑制转录因子与调控区域的结合 ,调控转录来改变下游基因的异常表达 ,从而抑制肿瘤恶性增殖 .体外筛选结合转录因子AP2的decoy核酸药物 ,结果OG03对多种肿瘤细胞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在异植人肿瘤细胞N

抗肿瘤药物研究及新药筛选(五)

4、磺酰罗丹明染色法 试验原理:SRB是一种蛋白质结合染料,粉红色,可溶于水。 SRB可与生物大分子中的碱性氨基酸结合。其在515 nm波长的OD读数与细胞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故可用作细胞数的定量。MTT法的一个缺点是OD值可随放置时间而变,而SRB法无此现象。因此更适用于进行大规模的试验。

抗肿瘤药物研究及新药筛选(四)

三、抗肿瘤药物筛选及评价 以国立肿瘤研究所(Nationai Cancel Institute  NCI)为代表的美国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955-1985年,以动物移植性肿瘤为基本模型,以动物生命延长率和瘤重抑制率为药物活性的基本评价指标,此阶段是以化合物为本位的体内筛选方

Science:研究发现肿瘤细菌能降解癌症药物

  多亏了一项偶然的发现,研究人员找到了为何化疗药物有时不起作用的其中一个原因。事实证明,癌细胞内的细菌会摧毁一些药物,使其变得无效。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科学》杂志。  此项发现或许可解释为何药物“吉西他滨”在治疗胰腺癌患者时极少能成功。在113名胰腺癌患者中,有3/4的活体组织检查发现了摧毁“吉西

昆明植物所抗肿瘤药物研究取得进展

  环吡酮胺(ciclopirox,CPX)作为广谱抗真菌药,在近年的研究中发现该化合物具有较好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并显示出重要的抗肿瘤药物成药潜力。机制研究显示,CPX 抗肿瘤作用与细胞内多个重要信号通路,如 mTOR、wnt 等,以及螯合细胞内 Fe2+ 离子从而抑制 Fe2+ 依赖的核苷酸还原

研究显示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

  有效的癌症治疗通常需要联合有效的药物递送系统来协同抑制多耐药性肿瘤组织,开发可增强药物负荷和递送效率的多功能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是目前是纳米技术发展的重要挑战之一。然而,这种联合使用比单一药物用药更难以实现,能需要多种方法来有效递送抗癌药物。除了稳定和可生物降解之外,用于此类疗法的载体必须与疏水性和

研究实现高效生物合成抗肿瘤药物β榄香烯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308.shtm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生物技术研究部合成微生物学研究组(1823组)周雍进研究员团队在抗肿瘤药物β-榄香烯高效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在多形汉逊酵母中构建并优化倍半萜β-

-昆明植物所抗肿瘤药物研究取得新进展

  铂类药物是治疗包括肺癌、胃癌、结肠癌、卵巢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的一线药物,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然而,目前临床使用的铂类抗癌药物缺乏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具有明显的临床毒副作用。同时肿瘤病人容易对铂类药物产生耐药性,导致化疗失败。   针对铂类药物存在的以上问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艳研究员课题组

在肿瘤和抗癌药物筛选研究中的应用

普通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仅能对肿瘤相关抗原进行定性分析,而 CLSM 则可对单标记或者多标记细胞、组织标本及活细胞进行重复性极佳的荧光定量分析,从而对肿瘤细胞的抗原表达、细胞结构特征,抗肿瘤药物的作用及机制等方面定量化。

生物物理所在肿瘤药物靶向输送研究中取得进展

  9月30日,PNAS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课题组在肿瘤药物靶向输送领域的最新成果。这是他们继发现纳米酶(Nature Nanotechnology 2007)并将其应用于肿瘤诊断(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2)之后,又一次将纳米材料的新特性应用到肿

研究发现红外光触发药物超敏释放抑制肿瘤生长

  合肥工业大学一项研究发现,通过光热试剂在近红外光照射下产生的光热效应,能触发化疗药物从黏流态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中超敏释放,显著增强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效果。成果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期刊。  最新研究发现,高分子纳米药物富集在肿瘤部位并被肿瘤细胞摄取后,需要从纳米载体中快速释放才能达到更有效的肿瘤杀

质谱成像:肿瘤和药物研究的火眼金睛

质谱成像和荧光成像结合的多模态成像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可在分子水平精准表征肿瘤组织及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并助力研究者设计探针来动态示踪抗癌药物的作用机制。近日,分析测试百科网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师彦平研究员,他分享了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新药研发、疾病诊断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色谱、

肿瘤疫苗的药物分类

1、全细胞疫苗全细胞疫苗根据细胞来源又可分为肿瘤细胞疫苗和树突状细胞(DC)疫苗。在肿瘤特异性抗原尚未明确的情况下,肿瘤全细胞疫苗有其独特的优势。肿瘤全细胞疫苗包含了全系列的肿瘤相关抗原(TAA),富含CD8T细胞CD4辅助T细胞的抗原表位,能同时表达MHCⅠ和Ⅱ类限制抗原,引起全面有效的抗肿瘤应答

重磅级文章解读抗肿瘤新型药物制剂研究进展

  近日,来自美国的研究人员在Cell Reports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他们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抑制剂分子,这种特殊分子药物能够对PTEN缺失的癌细胞产生一定的细胞毒性作用相关研究或为未来科学家们开发治疗癌症的潜在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全球从事癌症研究的科学家们相继发现多种抗癌靶点,与此同时研究者

FDA发布儿童肿瘤药物研究指导草案-以问答形式提供指导

 FDA发布了一篇关于儿童肿瘤药物研究的指导草案,目的是向企业研究机构等提供关于提交初步儿童肿瘤药物研究计划(ipsP)的信息,这份草案以问答形式提供指导,解决最常见的问题。FDA表示这份没有规定法律上可执行的责任,只是描述了FDA目前对儿童肿瘤药物研究的想法。这份指导草案将2020年8月18日作为

沈佳博士发表最新文章:肿瘤药物研究新进展

  来自美国Sanford-Burham医学研究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ombined bortezomib-based chemotherapy and p53 gene therapy using hollow mesoporous silica nanosp

肿瘤环境响应型智能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获进展

  肿瘤化疗是利用化学药物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一种治疗方式,是目前肿瘤治疗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然而,药物分子的靶向性缺失和肿瘤细胞的抗耐药性极大限制了化疗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功效,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机体的副作用。近年来,肿瘤环境特异响应的智能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降低化疗副作用、提高肿瘤疗效

中科大抗肿瘤纳米药物递送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均教授课题组在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利用肿瘤微环境和肿瘤细胞内环境的调控,发展了双重响应聚离子复合物纳米药物载体,实现了对多重给药障碍的系统克服。该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上。   纳米药物载体能有效通过高通透性和

激光全息成像分析系统在肿瘤新型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前言:目前,随着新型智能制剂的发展,利用天然生物材料将化学药物与RNA干扰过程相结合。不仅增加了生物识别的敏感性,而且能提高生物药物的活性。聚合物胶束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胶束内核能够显著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降低毒副作用,亲水外壳保护药物免受生理环境的破坏;具有主动和被动靶向作用,改变药物的体

上海药物所中草药抗肿瘤研究取得新进展

  干扰素-γ(IFN-γ)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它不仅在控制人类微生物感染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干扰素 -γ一方面可以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和NK细胞利用免疫系统来杀伤肿瘤,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通过活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1,调控下游和细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在南京建成

       位于南京徐庄软件园的江苏省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今天正式竣工,江苏省副省长何权出席了竣工典礼,称这是江苏首家设在企业的省级重点实验室。  何权说,江苏是医药大省,也是医药强省。加大科研投入,将使民族医药的自主创新成为可能。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于2008年10月

肿瘤药物“纳米时代”来临,改善肿瘤患者生存状况

  纳米药物是粒径在1-100nm的药物或药物载体的总称。众所周知,肿瘤具有EPR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即实体瘤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由于肿瘤细胞新生内皮细胞不连续性,粒径小于200nm的粒子可以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大量研究

肿瘤研究,从认识肿瘤细胞开始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围绕着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为大家介绍了肿瘤研究中各种实用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相信大家应该收获颇多。动物水平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接近临床的数据分析,与此同时,肿瘤细胞的实验研究也同样重要,它是肿瘤研究的初级阶段,可以更加快捷地提供在体外水平的研究结果。本期我们就开启肿瘤细胞学新

我国抗肿瘤药物市场现状

  靶向药物作用机理   现代肿瘤治疗学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在20世纪40年代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只有手术和放疗。由于残留癌肿的微小转移存在,约1/3的肿瘤细胞难以彻底杀死。后来,人们发现化学药物可以杀死一些晚期肿瘤细胞并进一步发现物理疗法联合化疗可以很好解决残留癌肿的微小转移问题,自此开启了抗肿瘤

肿瘤血管生成的临床药物

血管生成是肿瘤进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20世纪70年代,Folkman教授提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抑制血管生成可作为肿瘤治疗的一种治疗策略。近年来,靶向促血管生成基因已成为肿瘤治疗和预防肿瘤扩展的研究热点。目前FDA批准的抗血管生成药物根据靶点的数量分为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