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NatureImmunology发表免疫新成果

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证实,在抗病毒免疫中DNA感受器cGAS谷氨酰化(glutamylation)调控了它的结合与合成酶活性。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2月1日的《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范祖森(Zusen Fan)研究员和田勇(Yong Tian)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范祖森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免疫细胞谱系建立的信号转导、抗肿瘤免疫机制、肿瘤干细胞鉴定及干预机制、肿瘤新靶标的鉴定与肿瘤靶向药物研发等。2015年,范祖森研究员作为通讯作者或共同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可谓是一位高产的科学家。 2015年3月,范祖森研究组证实Sox2蛋白通过识别胞内细菌DNA活化嗜中性粒细胞促炎症反应的新功能。研究论文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2015年5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范祖森研究组揭示C......阅读全文

Nature免疫学:发现新型中性粒细胞

  报道 来自凯斯西储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型中性粒细胞群。这些细胞具有很强的微生物杀伤能力,因此能够更好地控制感染。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最丰富的白细胞类型,长期以来被视作是杀灭真菌、细菌和其他病原体的第一“响应者”(延伸阅读:Nature子刊:揭示中性粒细胞新功能 )。在发表于近期《自

中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减低

 中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减低是检验主管技师考试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低症,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1)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流感等。如无并发症,WBC减低(

免疫学抗中性粒细胞胞浆介绍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是存在于血液中的一种自身抗体,当中性粒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胞浆中的α-颗粒释放蛋白酶-3、髓过氧化物酶物质及白细胞抗原生成,刺激机体而产生ANCA,现已证实该抗体是一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的血清标志抗体,对血管炎的诊断、分类、鉴别诊断以及预后评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免疫学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GA)介绍

“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GA)通常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血清中的抗体以及抗中性粒细胞膜成分抗体,这些自身抗体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不同。测定ANGA可以协助诊断临床上各种引起粒细胞减少的疾病。

免疫学实验中性粒细胞杀菌试验介绍

  中性粒细胞杀菌试验介绍:   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时,通过中性粒细胞内多种因素(如过氧化物酶、补体等)共同作用将菌杀死。如果缺乏某一种酶(过氧化物酶),虽然吞噬功能正常,但不能将吞噬的细菌杀死,甚至还可将细菌携带随其游走,使感染扩散。   中性粒细胞杀菌试验正常值:    杀菌率32.72±

免疫学实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介绍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介绍: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是存在于血液中的一种自身抗体,当中性粒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胞浆中的α-颗粒释放蛋白酶-3、髓过氧化物酶物质及白细胞抗原生成,刺激机体而产生ANCA,现已证实该抗体是一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的血清标志抗体,对血管炎的诊断、分类、鉴别诊断以及预后

免疫学实验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GA)介绍

  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GA)介绍:  “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GA)通常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血清中的抗体以及抗中性粒细胞膜成分抗体,这些自身抗体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不同。测定ANGA可以协助诊断临床上各种引起粒细胞减少的疾病。  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GA)正常值:  间接

免疫学实验中性粒细胞趋化试验介绍

  中性粒细胞趋化试验介绍:   中性粒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大致包括趋化、调理、吞噬和杀菌几个步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中性粒细胞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定向移动走向细菌周围,经过调理素作用的细菌易黏附在中性粒细胞上,使中性粒细胞膜内陷,通过胞饮作用将细菌吞入形成吞噬小包,与细胞内的溶酶体融合成噬溶酶

中性粒细胞的检验

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前三种因其胞质内含有嗜色颗粒,所以称为粒细胞。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

中性粒细胞的概述

  中性粒细胞(外文名:neutrophil)是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  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1],具有分叶形或杆状的核,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

中性粒细胞的功能

趋化性中性粒细胞通过变形虫运动经历称为趋化性的过程,这使它们能够迁移到感染或炎症部位。细胞表面受体允许中性粒细胞检测分子的化学梯度,例如白细胞介素8(IL-8)、干扰素γ(IFN-γ)、C3a、C5a和白三烯B4,这些细胞使用这些分子来指导它们的迁移路径。中性粒细胞具有多种特异性受体,包括补体受体、

中性粒细胞的结构

当粘附在表面上时,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涂片中的平均直径为12-15微米(µm)。在悬浮液中,人类中性粒细胞的平均直径为8.85µm。与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一起,它们形成多形核细胞类别,以细胞核的多叶形状命名(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相比,其他类型的白细胞)。细胞核具有特征性的裂片外观,分离的裂片由染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

  杀菌活力降低,说明机体对感染抵抗力降低,易遭受细菌的感染。多见于先天性慢性肉芽肿病及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症、糖尿病、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髓性及淋巴性增殖病、骨髓炎、某些病毒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长期应用类固醇、秋水仙碱及长春新碱、酒精中毒及吸烟者。

什么是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最丰富的粒细胞类型,占人类所有白细胞的40%至70%。它们是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不同动物中有所不同。它们由骨髓中的干细胞形成,并分化为中性粒细胞杀手和中性粒细胞笼子的亚群。它们寿命短且移动性强,因为它们可以进入其他细胞/分子无法进入的组织部分。中性粒细胞可细分为分段中性粒

免疫学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检查过程

间接免疫荧光法:将荧光素标记在相应[de]抗体上,直接与相应抗原反应。  第一步,用未知未标记[de]抗体(待检标本)加到已知抗原标本上,在湿盒中37℃保温30min,使抗原抗体充分结合,然后洗涤,除去未结合[de]抗体。  第二步,加上荧光标记[de]抗球蛋白抗体或抗IgG、IgM抗体。如果第一步

免疫学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GA)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霍奇金病、非霍奇金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毒感染可伴有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尤其是EB病毒和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中性粒细胞抗体出现在HIV感染的非症状期且在症状期大量增加。  需要检查人群:多见于多系统自身免疫紊乱常伴有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免疫学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一般无特殊人群  检查前禁忌:体检前一天的晚八时以后,应开始禁食12小时,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检查时要求:中性粒细胞胞浆中毒性颗粒说明中性粒细胞受损,炎症反应重,病情严重,多见于血液病,大面积烧伤和严重感染的病人。患者应注意配合医生做好检查。

人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A)酶联免疫分析(ELISA)

人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A)酶联免疫分析(ELISA)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本试剂仅供研究使用       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人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A)的含量。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人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A)水平。用纯化的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

免疫学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GA)正常值

间接免疫荧光法,ELISA法:阴性。  (注:具体参考值请根据各实验室而定。)

免疫学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GA)检查过程

第一步,用未知未标记抗体(待检标本)加到已知抗原标本上,在湿盒中37℃保温30min,使抗原抗体充分结合,然后洗涤,除去未结合[de]抗体。第二步,加上荧光标记抗球蛋白抗体或抗IgG、IgM抗体。如果第一步发生了抗原抗体反应,标记[de]抗球蛋白抗体就会和已结合抗原[de]抗体进一步结合,从而可鉴定

免疫学抗中性粒细胞胞浆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用经典的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IF)检测ANCA,阳性荧光染色模型分两种:胞浆型(cANCA)和核周型(pANCA)。近来报道一种特殊的荧光谱称之为非典型ANCA(xANCA)。ANCA常与疾病的活动性有关,疾病缓解期滴度下降或消失。  cANCA:抗原主要是蛋白酶-3(PR3-protei

免疫学实验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介绍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介绍: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是一种与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的胞浆中溶酶体酶发生反应的抗体,是一组以人中性粒细胞胞质成分为靶抗原,与临床多种小血管炎性疾病密切相关的自身抗体。ANCA最早于1982年在坏死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中发现。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研究显示,中性粒细胞胞浆抗

中性粒细胞的物质含量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60~70%,是外周血循环和免疫系统中含量最丰富的白细胞。各类白细胞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60~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健康成人白细胞总数为4000~10,000/立方毫米。外周血涂片检查中,中性粒细胞平均量为

中性粒细胞功能的介绍

  中性粒细胞参与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具有抗感染、参与血液凝固和变态反应等功能,在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性粒细胞在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起重要作用,通过趋化、运动、吞噬、杀菌等活动抵御微生物病原体尤其是化脓性细菌入侵。中性粒细胞能释放花生四烯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被转化为血栓素和前列腺

嗜中性粒细胞在癌症免疫疗法中起重要作用

  法国一个研究小组日前报告说,他们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一种被称作嗜中性粒细胞的免疫细胞在癌症免疫疗法中发挥重要作用。   免疫细胞按形态可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类,而粒细胞因细胞质中所含颗粒性质不同,又分为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其中,嗜中性粒细胞约占免疫细胞总数的50%-70%。

免疫学技术专题: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测定

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PMN)的功能包括粘附、移动、吞噬杀菌等,是机体天然免疫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试剂及材料1. 白色葡萄球菌2. 肉汤培养基3. 硷性美蓝液操作方法1. 菌液的制备  将白色葡萄球菌接种于中,放37℃温箱内培养12h左右;置水浴中加热10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检查

  1.外周血 :中性粒细胞增高,绝对值>7.5×109/L。  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感染时明显升高,慢性不升高。  3.骨髓象 : 晚幼粒,杆状核增多,可见中毒颗粒,Döhle小体,胞质空泡。  根据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可选择心电图,B超,X线,CT,MRI等检查。

中性粒细胞杀菌试验检查作用

  中性粒细胞杀菌试验反映人体免疫力有重要意义。杀菌活力降低,说明机体对感染抵抗力降低,易遭受细菌的感染。多见于先天性慢性肉芽肿病及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症、糖尿病、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髓性及淋巴性增殖病、骨髓炎、某些病毒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长期应用类固醇、秋水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症状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中性粒细胞增多可以暂时性阻塞毛细血管,可暂时性减少局部血流量而引起局部缺血,如引起心肌的再灌流损伤和梗死等。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代表一族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成分的抗体谱,其抗原成分包括:人类中性蛋白酶-3(PR-3)、髓过氧化物酶(MPO)、杀菌/通透性增高蛋白、丝氨酸蛋白酶、人白细胞弹性蛋白酶、乳铁蛋白、组织蛋白酶G等。在荧光显微镜下,根据荧光分布把ANCA分成胞质型ANCA(C-ANCA)和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