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稻田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研究通过验收

“稻田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与生态功能协调机制研究”通过验收 3月15日,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吴金水研究员主持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稻田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与生态功能协调机制研究”通过了课题验收。专家组由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等单位组成。 该项目针对农业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国家重大需求,立足农学与生态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围绕稻田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生态功能协调的重要理论和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主要包括: 1)从亚热带景观单元尺度上通过大量调查和典型样区的系统研究,发现近30年来亚热带稻田土壤碳含量呈上升趋势,表明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在吸收大气CO2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量化了水稻根际沉积碳向土壤碳库的传输过程,揭示了光合同化碳在水稻-土壤-微生物系统中的分配与转化机理,明确了光合同化碳对土壤活性碳库的贡献,且施氮......阅读全文

主动式增温用于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控制实验

哀牢山生态站在国内首次将主动式增温用于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控制实验  中国的CO2收支问题已受到国内外的密切关注,目前已成为国家制定战略决策的重大需求。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全球的土壤微生物呼吸不但占全球土壤总呼吸的71%,同时还是每年化石燃料排放碳的9倍,为每年陆地碳汇

我国学者在土壤微生物过程及养分限制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李德军课题组在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过程及其养分限制性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喀斯特森林与非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过程和养分限制比较示意图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物地化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微生物生长及其一系列活动往往受养分有效性的

亚热带生态所喀斯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研究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李德军课题组在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整体环境科学》,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的认知对于理解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以及预测生态系统对全球

喀斯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性研究获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李德军课题组,在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过程及其养分限制性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功能生态学》上。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李德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物地化

喀斯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性研究获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李德军课题组,在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过程及其养分限制性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功能生态学》上。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李德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土壤微生物

后京都时代:森林碳汇研究先行一步

于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限制问题,《京都议定书》中未作出具体的时间规定,但要求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后(即所谓后京都时代),对其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限制,以实现在全球范围内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后京都时代:森林碳汇研究先行一步  图为江西的一处

我国在热带西太平洋前沿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考察时强调。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我国成立的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机构,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三个面向”要求为指引,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瞄准聚焦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需求,解决自主创新核心关键问题,引领

土壤氮转化功能微生物对季节降水变化响应研究取得进展

  季节降水变化日趋严峻,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组成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氮素是生物体赖以生存的大量元素之一,也是导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子。因此,参与土壤氮循环的功能微生物不仅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内在驱动力。研究亚热带森林土壤氮循环功能微生物对降水格局变化的响应,将

氮添加影响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林下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等

  大气氮沉降显著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以往关于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多基于林下氮添加控制实验进行,与自然大气氮沉降相比,林下氮添加实验有可能高估大气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林下植物功能性状和土壤有机碳相关过程的影响。  近期,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环境生态学研究组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

亚热带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我国独特的森林植被类型,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最广、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最高,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4,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安全极其重要。历史上,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经历过频繁、大规模的人为干扰,绝大部分原生性植被,特别是低海拔地区的原生地带性植被多已消失殆尽,少量保存的原始林也

华南植物园降水变化影响土壤微生物研究获进展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降水格局变化会对生态系统,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造成重要的生态后果。土壤微生物对于亚热带森林的巨大碳库有着显著的反馈作用,但当前研究在关于微生物群落应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认识方面较为缺失。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依托鹤山站常绿阔叶林模拟降水季节变化控制试验平台,

亚热带所降解木质素的功能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取得进展

  作为森林凋落物主要组分之一的木质素难以被降解,是凋落物降解的限速步骤,只有部分微生物产生木质素降解酶。自然界参与降解木质素的微生物主要来自真菌,尤其是白腐菌中的担子菌被确证能产生彻底分解木质素为CO2和水的漆酶。因此,含漆酶基因的担子菌代表着分解土壤有机物质,尤其是木质素的重要微生物群。然而,在

首批滨海湿地监测结果拉响升温“警报”

  “从去年5月到现在,我们的4个站累计获得约7600万组数据,总数据量超过30G,大部分数据可以实时在线观测,初步掌握了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产力的影响情况。”9月23日,中国地调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主任叶思源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日,“滨海湿地保护

土壤细菌和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组成对土地利用研究获进展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养分(C、N、P等)转化和循环的主要动力,又是土壤养分的储备库和植物生长可利用养分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土壤肥力水平的活性指标,在土壤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氨氧化微生物是氮素循环中关键微生物之一,已有研究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以及不同农业措施对土壤细菌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绿色·特色·本色

   积极策应和组织实施研究所改革,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亚热带所”)建设和培育自己的特色,近几年来,将喀斯特生态、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健康养殖等作为着力培育和推进的方向,科技创新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亚热带所主持工作的副所长吴金水说:“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朝建设中科院特色研究所努力,我们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外来物种入侵如何有效防治

  猖狂的食人鱼咬人、美国白蛾滋扰北京奥运会、福寿螺引发广州管圆线虫病……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加快,外来有害物种入侵我国的步伐也在加快,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   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传播扩散的严峻态势,国家林业局今年实施了“绿盾2012”全国林业植物检疫执法检查行动。记者

城市环境所亚热带深水水库富营养化成因研究获进展

  在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预计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台风事件(又称热带气旋或飓风)的强度将持续增加,由此带来的强风和暴雨灾害事件将造成当地经济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损失。深水型水库和湖泊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社会服务价值,这些水体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水体上下分层,如表层水体(湖上层)藻类较多和底层水体(湖下层)营养丰

区域尺度农业利用对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新进展

  碳(C)、氮(N)、磷(P)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三种生命元素,生物体对C、N、P元素的需求有稳定计量比关系。土壤环境中C、N、P化学计量比决定着植物、微生物的养分可利用性,进而反映生态系统功能。相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和微生物体,土壤C:N:P比值变异更大,且受气候(温度、降雨)、人类活动(农业利用)等因

城市环境所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浮游生物研究获进展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富营养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面临的重大水环境问题。近年来,由于地下水不足以及河流污染日趋严重,远离大城市的水库逐渐成为重要的饮用水水源。我国是世界上水库最多的国家,根据水利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水库型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0%,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事实上,在淡水生态

我国研究者在植物氮素利用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图. 大气沉降-植物-土壤系统硝酸根Δ17O-δ18O分布关系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1730855,41522301)等资助下,天津大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刘学炎教授与日、美等国研究者合作

亚热带生态所揭示西南喀斯特土壤碳固定的影响因素

  土壤的固碳能力直接影响到全球碳平衡。最新研究表明,通过植被演替提升土壤固碳能力,能够有效地遏制全球气候变化。因此,了解植被演替各阶段的土壤碳固定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由于巨大的人口压力和政策等原因,植被受到了严重破坏。而自上世纪90年代国家重大生态工

喀斯特地区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状态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李德军团队在喀斯特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状态影响方面的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为提高作物生产力或改良土壤,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系统长期采用不同农业管理措施(包括不同的农田转化措施和施肥措施)。这些措施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土

我国揭示稻田生态系统微生物残留物固碳的氮素调控因素

  微生物是土壤有机碳转化的重要参与者,其通过合成代谢作用将有机碳转化为自身细胞组成,待其死亡后以微生物残体形式在土壤中积累。其中,氨基糖是微生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壤稳定有机碳的重要来源。水稻土作为一种重要的碳汇场所。在淹水条件下,由于水中溶解氧的扩散作用,在水稻土表层形成一层约1cm深的

警惕外来植被对土壤肥力影响

《科学日报》消息,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不断加剧。人口规模的增大、耕地面积的扩大以及全球变暖带来的气候变化(长时间的干旱,不规律的雨季模式),使得沙漠化更加严重。  据世界土壤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过去的50年内,1280万平方公里的土壤的肥力不断降低。为改善一些地区土壤贫瘠的现状

研究发现氨氧化古菌在硝态氮流失中发挥更大作用

  我国现有红壤缓坡地(6~15°)2.1×107hm2,是我国发展粮食和亚热带经济作物及果、林、草的重要基地。湘北红壤丘岗区是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农林符合生态系统的典型模块,以农田、果园、灌木丛、森林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以往研究发现,高强度耕作,大量氮肥使用,加上每年5-8月,不均匀、高强度的降雨,

我国学者在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员团队在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微生物群落丰度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图1 添加14C-CaCO3和14C-稻草后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  土壤碳库对于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而有机碳矿化是土壤碳循环的

水稻土微生物残留物对氮素的响应研究获进展

  微生物是土壤有机碳转化的重要参与者,其通过合成代谢作用将有机碳转化为自身细胞组成,待其死亡后以微生物残体形式在土壤中积累。其中,氨基糖是微生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壤稳定有机碳的重要来源。水稻土作为一种重要的碳汇场所。在淹水条件下,由于水中溶解氧的扩散作用,在水稻土表层形成一层约1cm深的

水稻土微生物残留物对氮素的响应研究获进展

  微生物是土壤有机碳转化的重要参与者,其通过合成代谢作用将有机碳转化为自身细胞组成,待其死亡后以微生物残体形式在土壤中积累。其中,氨基糖是微生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壤稳定有机碳的重要来源。水稻土作为一种重要的碳汇场所。在淹水条件下,由于水中溶解氧的扩散作用,在水稻土表层形成一层约1cm深的

成都山地所在成土过程中磷风化速率与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磷(P)是植物生长必需的主要养分元素,对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碳和氮主要来自大气不同,自然生态系统中P的最终、唯一来源为含P矿物的风化。然而,先前的研究多侧重于研究P生物有效性和形态转化,缺乏对P风化速率的定量研究。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吴艳宏带领“山地生物地球

中科院又公布一表彰名单 陆朝阳、武汉病毒所等入选

  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树立良好作风学风,充分发挥我院新时代先进典型的榜样先锋作用,在“一所一人一事”先进事迹征集评选基础上,经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初评委员会评审,中国科学院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议,拟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