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在铋超薄膜表面能谷和自旋电子态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王兵研究组在铋(Bi)超薄膜表面能谷和自旋电子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于3月11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小组的博士生杜宏健和副教授孙霞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具有蜂巢状六方晶格的二维材料,在动量空间中其导带和价带边附近的能带通常存在简并的极值,即能谷态(valleys)。Bi(111)表面结构是类蜂巢状六方晶格,因而其表面电子态具有涡旋状自旋态的多能谷的能带结构。该研究团队利用低温(4.2K)强磁场(11T)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获得不同磁场下Bi(111)超薄薄膜表面的朗道量子化微分电导谱,并利用类比于传统磁振荡实验的分析方法,精确地测量了量子化朗道能级,辨析出源于表面电子型和空穴型能谷电子态。同时,还观察到对应于能带结构中一组具有很大g因子(~33)的范霍夫奇点表面态由于在强磁场中出现分裂,从而可以获得自旋极化的能谷电子态。该项工作表明,Bi(111)超......阅读全文

中国科大在计算几何研究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合肥)在3D重建、3D打印、计算几何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以三篇论文发表在2014年第6期的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上,并在国际学术会议Siggraph Asia上宣读。  在第一篇论文中,研究人

中国科大在超冷分子量子调控领域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赵博等在超冷分子量子调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在该研究中,他们在制备振动转动基态的分子过程中,观测到共振受激拉曼绝热通道和失谐受激拉曼绝热通道之间的干涉,向基于超冷原子分子的量子模拟迈进了重要一步。近日,这一研究成果以编辑推荐的形式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超

我国在分子自旋光伏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分子自旋电子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全新的分子自旋光伏器件。  分子自旋光伏器件(MSP)是基于自旋阀器件结构和富勒烯(C60)分子材料构建的一种新型器件。该器件可在外部光、磁复合场作用下实现电子自旋和电荷输出信号的相互耦合,进而实现全新的器件功能,包括

中国科大等在肿瘤光声成像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11月27日,国际学术期刊Nano Letter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梁高林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文章标题为Alkaline Phosphatase-Triggered Self-Assembly of Near-Infrared Nanoparticles for t

中国科大合作在胚胎干细胞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吴缅研究组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教授缪琳合作,揭示了March5线粒体蛋白参与胚胎干细胞干性维持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2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论文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大博士生谷皓。  胚胎干细胞因具有分化为体内所有细胞类型的潜能,

中国科大在量子点单光子源量子调控研究中取得进展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发展了量子光学实验方法动态调控“人造原子”的单光子发射,在两能级原子体系中通过多激光缀饰态和量子干涉机理消除自发辐射谱线,证实了多光子ac斯塔克效应和自发辐射相干理论,为固态体系高性能单光子源和量子计算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研究成果

中国科大在强散射环境OAM光通信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年来,光学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OAM)被广泛应用于经典通信和量子通信。光学轨道角动量在理论上提供了无穷多维度的正交基,可用于信息编码,基于OAM复用技术的光通信可提升通信速率。然而,在无线光通信中,当携带OAM的光束在空间中传输时,易受大气湍流、雾霾

中国科大在二维固体熔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徐宁课题组在二维固体熔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他们发现密度是影响二维软芯胶体体系六角相-液体相变本质的重要因素,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8月15日的《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17, 085702(2016)]。论文第一作者是课题组的博士研究生祖梦婕。

中国科大在二维固体熔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徐宁课题组在二维固体熔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他们发现密度是影响二维软芯胶体体系六角相-液体相变本质的重要因素,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8月15日的《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17, 085702(2016)]。论文第一作者是课题组的博士研究生祖梦婕。

中国科大在量子点单光子源量子调控研究中取得进展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发展了量子光学实验方法动态调控“人造原子”的单光子发射,在两能级原子体系中通过多激光缀饰态和量子干涉机理消除自发辐射谱线,证实了多光子ac斯塔克效应和自发辐射相干理论,为固态体系高性能单光子源和量子计算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研究成果发表

中国科大合作在胚胎干细胞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吴缅研究组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教授缪琳合作,揭示了March5线粒体蛋白参与胚胎干细胞干性维持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2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论文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大博士生谷皓。  胚胎干细胞因具有分化为体内所有细胞类型的潜能,

自旋轨道态选择的电荷转移反应研究取得进展

  撞电荷转移反应广泛存在于星际介质、行星大气、等离子体等复杂气相环境中。从分子层面探究电荷转移反应的机理对剖析这些复杂气相环境的物质演化和能量传递过程有重要作用。Ar++N2→Ar+N2+是经典的电荷转移体系,受到广泛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然而,不同研究之间无法相互吻合,存在争议。这主要是由于以往实验

中国科大在固液界面力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1805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Thomas Young)在研究润湿和毛细现象时描述了界面张力和接触角的定量关系。两百多年来,杨氏方程已成为润湿领域最基本的理论之一。虽然基于热力学能量最小化方法可推导得到该方程,但是研究者一直致力于从力学角度解释杨氏方程,并验证其在纳米尺度的有效性。该领域仍存

中国科大在电催化析氢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氢被认为是环境友好的清洁能源,电催化分解水可以制备高纯氢气,在碱性介质中电解水是最有可能实现产业化制氢的技术。一直以来贵金属是该领域活性最高的催化剂,近年来科研人员持续探索致力于将过渡金属发展成高活性碱性析氢电催化剂以降低成本,然而很多催化剂的活性与贵金属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将少量的贵金属与过渡

中国科大在超冷化学量子模拟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赵博、陈宇翱等在超冷分子和超冷化学量子模拟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他们首次在实验上直接观测到超低温度下弱束缚分子与自由原子间发生的态态的化学反应,实现了可控态态反应动力学的探测,从而向基于超冷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学的研究迈进了重要一步。7月4日,这一重要研究成果以研究长

中国科大等在固态量子计算中退相干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杜江峰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和香港中文大学刘仁保教授合作,在金刚石N-V空位色心构成的单电子自旋体系中观测到了反常退相干现象。反常退相干现象的存在显示出电子自旋周围环境的量子特性以及可控制性。相关工作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该实验结

中国科大在太赫兹波段主动调控材料和器件中取得进展

我校陆亚林教授量子功能材料和先进光子技术研究团队在太赫兹主动调控器件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该团队研究了太赫兹波与超构材料、氧化物超晶格薄膜相互作用机制,并成功制备了超快的太赫兹调制器,率先实现了皮秒级的高调制深度的太赫兹超快开关;同时制备了多功能的太赫兹器件,在单一器件中实现电开关、光存储和超快调制

中国科大自旋电子学材料的理论设计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金龙教授研究组在电场调控半导体载流子自旋取向方面取得重要理论进展,使得制备电学可控的自旋电子学材料成为可能。该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  自旋电子学是基于电子的自旋进行信息的传递、处理与存储的,它具有目前传统微电子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在自旋电子学应用中,如何实现用电场

合肥研究院室温电致分子自旋态转变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郝华、研究员曾雉课题组,在室温电致分子自旋态转变方面获得新发现,相关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上。  电致分子自旋态转变是分子自旋电子学的研究热点,该效应可用来简化分子自旋器件的架构,提高自旋

中国科大在几何分析领域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与物理中心教授王兵与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李皓昭合作的论文“The extension problem of the mean curvature flow(I)”被国际数学期刊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接受并在线发表。  平均曲率流是当前几何分析

中国科大在分子手性和室温磷光领域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国庆团队在分子手性和室温磷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通过构建全手性的掺杂室温磷光体系,他们发现并命名手性选择室温磷光增强(Chiral-Selective Room-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Enhancement,CPE)这一普适性现象,揭示

中国科大等团队在关联氧化物摩尔调控研究中取得进展

  由于石墨烯等二维范德瓦尔斯材料层间相互作用非常弱,容易解理并堆垛形成各种人工异质或同质结构。当堆垛的两层之间有微弱的晶格差异或微小的转角时,就会形成摩尔(moiré)图案。近期研究发现这些二维异质结或同质结体系在摩尔周期势场作用下,展现出了许多新奇的物理现象,比如在魔角双层石墨烯中发现了关联绝缘

中国科大在金属硫化物异质结构纳米晶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教授研究组在金属-硫化物异质结构的合成与生长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通过在一步合成法中引入不同的金属前驱体,分别实现了Pt-Cu2S、CuPt和CuPt-Cu2S 等纳米晶体的可控合成,并成功调控了它们在催化反应中的活性和选择性。该成果发表在11月13日出版的《

中国科大在长链非编码RNA调控肿瘤形成研究中取得进展

  7月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梅一德研究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在线发表题为Long noncoding RNA EMS connects c-Myc to cell cycle control and tumorigenesis的研究论文。  c-Myc作为促癌蛋白

中国科大合作在低维氢气水合物的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晓成教授(千人计划B获得者,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Ameritas大学讲座教授)研究组与美国普渡大学Joseph S. Francisco讲座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及科学院院士、前美国化学学会会长)合作,通过理论研究发现常温下氢气分子可以在碳纳米管内形成低维氢

中国科大在二维材料激子效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在二维材料激子效应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利用GW-BSE方法计算了单层黑磷、氟化石墨烯、氮化硼等一系列二维材料的激子结合能,并揭示出此类材料的激子结合能与其准粒子能隙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标度关系。该研究成果发表在8月7日的《物理评论快报

在禾谷镰孢菌侵染小麦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12月1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唐威华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文团队联合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了题为Biosynthesis of a new fusaoctaxin virulence fac

中国科大基因转录调控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单革实验室研究发现,秀丽线虫中两个高度保守的转录因子UNC-30和UNC-55,共调控包括cAMP通路、微小RNA(micro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等在内的数以千计的靶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D型运动神经元的发育和可塑性。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

中国科大粘膜免疫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田志刚教授研究组在粘膜免疫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呼吸道流感病毒感染导致肠道炎症发生的免疫学机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11月3日出版的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王剑博士后和李凤琦博士后。   在临床上,流感患者除有咳

中国科大等在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计算领域取得进展

  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苑震生、陈宇翱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光晶格中超冷原子自旋比特纠缠态的产生、操控和探测,向基于超冷原子的可扩展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迈出了重要一步。该研究成果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发表在《自然-物理学》(Nature Physics 12, 783 (2016),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