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Cell重要发现:调控免疫的lncRNA

由麻省大学医学院Katherine A. Fitzgerald领导的研究小组证实,一种长链非编码RNA lincRNA-EPS发挥转录刹车作用限制了炎症。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6月16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 细胞类型特异性的调控回路以复杂、动态和短暂调节的方式控制着基因表达。了解这些调控网络对于更好地认识促成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生物学过程至关重要。天然免疫系统是机体对抗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依赖于种系编码的模式识别受体检测到微生物产物时发起的动态转录改变。这些受体触发信号级联反应通过一些转录因子包括NF-κ和干扰素调控因子(例如IRF3),诱导成百上千的免疫反应基因(IRGs)转录。由于IRGs持续表达可导致组织损伤和免疫病状,它们的表达必须受到精细调控。转录和转录后调控检查点确保了这些事件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受到严格控制,并及时关闭这些信号通路。 人类和小鼠基因组的大部分都被转录为非编码RNAs(ncRNAs)。......阅读全文

一文速览丨2019年曹雪涛团队在Science,PNAS发表成果盘点

  2019年,曹雪涛团队在Science,Nature Immunology,PNAS 等杂志上发表了13篇重要研究成果,在免疫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iNature系统盘点一下曹雪涛团队的研究成果:  【1】干扰素-γ(IFN-γ)对于细胞内细菌固有的免疫反应至关重要。 非编码RNA和RNA结合蛋白

年终盘点:2016年国内不容错过的重磅生物研究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2016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17年,2016年,我国有很多优秀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们都做出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本文中小编盘点了2016年我国科学家发表的一些重磅级研究,以饕读者。   --结构生物学 --  1.清华大学 施一

曹雪涛阐明新型长非编码RNA介导固有免疫的反馈调节机制

  宿主的固有免疫系统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感应入侵病原体激活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清除病原体的目的。针对于RNA病毒的入侵,RIG-I(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I)受体识别胞质病毒RNA并产生I型干扰素(

曹雪涛院士团队重要研究成果汇总

  【1】Science:南开大学曹雪涛团队揭示hnRNPA2B1识别病毒DNA并促进IFN-α/β产生  doi:10.1126/science.aav0758  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识别病毒核酸可触发宿主对病毒的先天免疫应答。这导

2018前10月生物医学风云榜 袁隆平 曹雪涛及施一公等上榜

  经过特殊的算法,我们得到了2018年前10个月中国生物医学风云榜人物及最火爆的3个重大学术界事件,能够上榜的风云人物/事件,都曾长时间占据过100多个公生物医学公众号的头版头条。  在此,我们精选了其中的3个事件及16位风云榜人物。我们对其进行了划分,分别是:6星级的3个事件,分别位诺贝尔奖,国

【盘点】长链非编码RNA的研究进展

   非编码RNA在生命调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常入选CNS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人类基因组转录区高达76%,但转录产物中只有不到2%是编码蛋白质的mRNA,其他均为非编码RNA,其中microRNA (mi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环状RNA(circRNA)等调控

lncRNA甲基化如何研究?

lncRNA分子通过海绵机制结合microRNA发挥生物学功能,这个ceRNA机制已经让大家心生厌倦了。可大牛就是大牛,引入甲基化就能轻松的变废为宝,竟然能让lncRNA的ceRNA思路变得瞬间高大上发表10分以上的文章,你一定和小编我一样很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RNA甲基化,作为最新的国自然热点受到

肿瘤标志物“分列式”

癌细胞静悄悄、无休止、无秩序地增生、转移,大量消耗体内营养物质,导致身体免疫机制下降,直到出现身体症状或健康体查时才会注意到它。癌细胞发生、增殖和转移等过程中在患者身体内留下一些踪迹。捕捉到隐藏到这些悄无声息的癌症信号——肿瘤标志物,可以帮助医生癌症诊疗过程中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返祖信号癌细胞被认为

科学家首次阐述了环形RNA在细胞受病毒感染时的降解机制

  4月25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组关于环形RNA的最新研究进展:Structure and degradation of circular RNAs regulate PKR activation in innate immun

RNA甲基化研究深度剖析(一)

一、听说最近 RNA甲基化很火,它是何方神圣?1、高分文章频现 说起近来的科研热点,RNA甲基化修饰的相关研究可以说是当前整个生命科学领域最热门的方向之一,亮点文章频出,着实让人有些目不暇接。RNA甲基化的研究近3月发表的文章影响因子为10分以上的,就有高达 17 篇。

著名院士Nature重要发现:调控免疫的lncRNA

  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Jackson基因组医学实验室、康涅狄格大学健康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揭示一种叫做Morrbid的新型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调控了Bim及短寿骨髓细胞的寿命。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8月15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纽约大学医学院的Richard A.

P53响应的lncRNA GUARDIN参与维护基因组的稳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缅教授团队多年来在肿瘤细胞凋亡/生存的信号转导及分子机制,非编码RNA调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p53与细胞代谢及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调控的分子机制方面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近期,研究团队应用Arraystar Human LncRNA Array对带有WT p53表达系统

中科院Nature子刊发重要成果:帮助癌症干细胞的lncRNA

  癌症干细胞(CSC)能够通过自我更新和分化,启动并维持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人们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肿瘤中分离和鉴定到了癌症干细胞,比如结肠癌、肝癌、乳腺癌和胰腺癌。  肝癌是一种预后很差的常见恶性肿瘤。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这种疾病。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也是恶性

宋尔卫/苏士成 微环境外泌体lncRNA调控肿瘤代谢重编程

  “代谢重编程”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有别于正常的成熟细胞主要以氧化磷酸化的方式来获得能量,恶性肿瘤细胞更倾向吸收更多葡萄糖,通过有氧糖酵解方式 (Warburg效应) 来产生细胞生存的能量和物质。这种看似低效的代谢方式赋予肿瘤细胞更强的增殖和耐药能力。  恶性肿瘤作为一个复杂的类器官结构,其代谢

院士牵头 科研经费2亿 国家基金委资助最大的项目是哪些

  作为我国科研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促进我国整体基础研究水平提升、基础学科建设与发展、优秀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高校和科研机构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已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尺。  据悉,2018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受理2391个依托单位的约22.53万

Arraystar LncRNA芯片在小鼠代谢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曹海明教授主要研究能量代谢的复杂调控机制,揭示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其团队在解析lncRNA在小鼠代谢性疾病领域的调控过程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发现。近期,该实验室采用Arraystar Mouse LncRNA 芯片研究病理代谢条件下小鼠的关键代谢器官中的mRNA和LncRNA,筛选

关于外泌体的肿瘤应用研究进展

  外泌体是由多种活细胞通过内吞-融合-外排等一系列生物学机制而形成的,具有脂质双层膜结构的纳米级微小囊泡。其最早是在1983年由Johnstone RM等研究羊成熟网织红细胞过程中囊泡的形成时发现,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都可以被一些细胞以胞吐的方式所释放,如:免疫细胞、干细胞、肿瘤细胞,且广泛分布于

曹雪涛、刘娟发表Immunity文章:天然免疫及炎症调控新靶标

   树突状细胞(DC)是一类重要的天然免疫细胞,在激活机体抗病原体免疫应答及维持自身免疫耐受过程中发挥关键性调控作用。DC的体内迁移对于其成熟活化及功能调控至关重要,DC迁移紊乱可能导致DC在炎症部位的过度聚集及活化,导致组织过度炎症,甚至引发炎症性疾病的发生。探索DC迁移过程的调控机制对于深入了

曹雪涛团队发现树突状细胞迁移与炎症调控的新靶标

  树突状细胞(DC)是一类重要的天然免疫细胞和专制性抗原提呈细胞,在激活机体抗病原体免疫应答及维持自身免疫耐受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DC的体内迁移对于其成熟活化及功能调控至关重要,DC迁移紊乱可导致DC在炎症部位的过度聚集及活化,导致组织过度炎症,甚至引发炎症性疾病的发生【1】。探索DC迁

2019中国生命科学领域CNS盘点:曹雪涛 颜宁 施一公上榜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经全部更新),iNature团队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1篇,Nature 发表了44篇,Scie

Cell Reports:2014年度最佳论文

  Cell Reports最近根据Almetrics评分、引用和下载情况选出了2014年度的最佳文章。这些文章分别代表了生物学的不同领域,涵盖了免疫、癌症、男性不育、CRISPR、帕金森症、iPS等研究热点。   最佳Perspective   Ruled by Ubiquitylation:

全转录组测序文章

研究背景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普遍被认为是一类不能编码蛋白的长链RNA。由于其序列较长,所以可以有较大的潜力形成多种复杂构象,从而通过不同生物学途径发挥其作用。此外,由于其不具备蛋白编码能力,因

lncRNA反向遗传学研究的典型案例

研究背景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普遍被认为是一类不能编码蛋白的长链RNA。由于其序列较长,所以可以有较大的潜力形成多种复杂构象,从而通过不同生物学途径发挥其作用。此外,由于其不具备蛋白编码能力,因此此类RNA也主要由其碱基序列形成的高级结构来执行生物

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团队两项重大成果同登《Cell》

  2019年开年不到1个月,上海科技大学迎来“开门红”——北京时间1月25日凌晨,国际顶尖期刊《Cell》同时发表了上海科技大学的两项重大科研成果,分别是:上科大免疫化学研究所领衔的科研团队率先在国际上成功解析分枝杆菌关键药靶蛋白MmpL3以及“药靶─药物”复合物的三维空间结构,揭示了创新药物杀死

被TGF-β活化的lncRNA-ATB促进肝癌的侵袭-转移级联反应

  最新一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ancer Cell》杂志以论著形式发表了第二军医大学医学遗传学教研室的研究人员在肝癌转移方面的研究论文,报道了该课题组发现一种表达于人肝癌细胞中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通过直接结合其他RNA分子,调控肿瘤微环境,促进肝癌的早期侵袭及晚期定植。第二军医大学

2019年中国学者86篇Cell,Nature及Science文章汇总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结束了,iNature盘点了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发表的成果,我们发现总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体介绍如下:  4-6月发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业大学王文,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BGI 张国捷及丹麦哥本哈根

2019年中国学者发表CNS统计,谁是CNS发表之王?

  【51/52】2019年4月4日,清华大学柴继杰课题组、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周俭民课题组和清华大学王宏伟课题联合同期背靠背发表两篇重量级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复合物的组装、结构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关键分子机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两篇文章分别是: "Li

中科院Cell子刊解析非编码RNA

  来自中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一种叫做NRAV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通过抑制干扰素刺激基因转录调控了抗病毒反应。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11月12日的《Cell, Host & Microbe》杂志上。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陈吉龙(Ji-Long Che

一年25个里程碑!免疫疗法“战胜”癌症,靠的是实力

  近几年,免疫疗法的成功使癌症治疗进入了新的时代。无论是科研界,还是商业界,都丝毫没有掩饰对这一领域的热情。2016年,Cell杂志公布的年度十大最佳论文中,免疫疗法占两席。事实上,这两项成果只是去年癌症免疫疗法重要突破进展中的“冰山一角”。  刚刚过去的2016年,科学家们在Cell、Natur

同济大学团队解析癌症中的lncRNA

  为了在氧含量较低的条件下存活,细胞需要启动一个复杂的响应机制,这一机制主要受到转录复合物HIF(缺氧诱导因子)的控制。几乎所有实体瘤的内部都是缺氧的,癌细胞也需要在HIF的帮助下适应环境,因此高水平HIF在实体瘤中非常常见。  人们普遍认为,缺氧条件以HIF-2α依赖的方式促进肾细胞癌(R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