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启明:力学如力耕

在华南植物园标本馆馆长张奠湘的力荐下,记者采访了该馆82岁的研究员胡启明先生。和老先生谈话就像翻开一本厚重的书籍…… 从庐山到国外 作为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胡先骕的侄孙,胡启明是幸运的,也是刻苦的。1950年,年仅15岁的胡启明刚读完初中二年级便辍学回家了。在胡先骕的推荐下,胡启明来到庐山植物园当练习生,跟随我国著名植物学家陈封怀学习。胡启明虽然年幼,但由于陈教授倾囊相教,加之自身非常努力,胡启明很快在植物研究方面有了造诣。他在3年内就掌握了庐山栽培的植物。1950年至1959年,胡启明任职于庐山植物园期间,协助陈封怀教授全面清查庐山植物园栽培植物,完成了一部40万字、全面记载庐山植物园二十余年引种试种成功的各类植物的专著《庐山植物园栽培植物手册》以及《江西(经济)植物志》的编写。1957年,在中科院植物所学术委员会,胡先骕对胡启明大加赞赏。 1953至1958年,胡启明曾深入神农架采集植物,完成中国科学院......阅读全文

华南植物园:荔枝果实衰老受miRNA调控

  荔枝色泽鲜艳,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然而,在采收后1-2天内荔枝就会变质,主要体现为果皮褐色。调控荔枝果实衰老的因素很复杂。MicroRNAs作为负调控因子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生理过程。在最新的一项研究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从miRNA水平探究了荔枝果实衰

华南国家植物园2024“珍奇兰花展”开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394.shtm2月8日至25日,华南国家植物园举办2024新春珍奇兰花展暨“兰蕙同馨 幸福花开”系列文旅活动。此次“珍奇兰花展”共展出来自海内外的兰花精品共计420余个品种。   ?2月6日

华南植物园申请国家基金重点项目

华南植物园申请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围绕植被恢复与气候变暖问题开展实验生态学观测研究   在以往多个国家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和广东省基金的支持下,华南植物园生态系统生理学基础创新研究组赵平研究员等科研人员,多年来致力于华南人工林的水分利用和冠层与大气H2O/CO2交换的研究,基于长期的积

广东媒体集体报道华南植物园水生植物研究成果

  7月11日至12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信息时报》、《羊城地铁报》和广州电视台、南方卫视等广东各大媒体,同时报道了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水生植物专类园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媒体采访中,水生植物专类园负责人陈磊博士介绍了南方水生植物资源圃建设的定位、研究模式和目标以及加强水生植物研

华南植物园开展大规模植物野外考察和系统采集工作

    科研人员在采集植物  为了进一步增加植物迁地保育的种类,加强有关植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工作,4月下旬至6月初,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开展了新一轮的植物野外考察与系统采集工作。黎昌汉、宁祖林、罗美珍、曾振新等工作人员先后赴武陵山地区、江西赣南(井冈山、齐云山等)和南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等地开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回归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被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组研究员任海与邢福武研究组等合作,日前成功实现了长梗木莲和杜鹃红山茶的野外回归。相关研究日前分别发表于《羚羊(Oryx)》《植物生态学》上。  长梗木莲是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庆文和刘玉壶发现的新物种,目前仅在广东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发现11株野生个体。研究人员利用其

华南植物园发现系统发育对植物元素含量的影响

  阐明植物元素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于理解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人们对土壤和气候条件如何影响植物元素含量做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系统发育(或进化历史)对植物元素含量的影响却往往被忽视。华南喀斯特地区是一个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喀斯特植物是我国植物多样性和特有性的重要组成部

华南植物园发现植物原位转基因替换新方法

  为了解决在培育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中分散的转基因位点增多给育种工作带来的困难,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在2014年发现一种利用Bxb1和Cre重组酶进行转基因定点整合的方法。该方法可使新的性状基因插入到已有的转基因位点上,保证所有的转基因能“打包”式地传递给后代 (Hou et al., 20

华南植物园等发现稀有寄生蜂新种

  寄螯细蜂科隶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锤角细蜂总科Diaprioidea,仅含1属,寄螯细蜂属Ismarus,是一类十分稀少的寄生蜂,目前全世界仅知50余种,我国已知不足10种。这类寄生蜂实际上是重寄生蜂,寄主为寄生半翅目Hemiptera头喙部Auchenorrhyncha昆虫(如叶蝉,

华南植物园发表菊科新属——李恒菊属

  菊科是植物类群中最大的科之一,超过3万种,也是我国植物最大的科之一,有2400余种。厚喙菊属(Dubyaea)是菊科菊苣族还阳参亚族(subtribe Crepidinae)的一个具有大约15种的属,全部种类分布于泛喜玛拉雅地区及其邻近地区。Stebbins曾认为厚喙菊属具有菊苣族一些广泛分布的

以色列俄罗斯科学家访问华南植物园

  简曙光研究员向来宾介绍情况  11月8日,以色列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国际著名古气候研究专家Spicer R. A教授及助手Teresa Vernon女士,俄罗斯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被子植物化石研究专家Kodrul Tatyana M.和被子植物及古气候研究专家

张亚平调研华南植物园和广州生物院

  7月15日至16日,在院生物局和广州分院有关领导陪同下,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到华南植物园和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州生物院)调研,并主持召开了广州生物院二届四次理事会会议。   在华南植物园调研期间,张亚平与园领导班子和科研管理骨干进行了座谈,并参观考察了有关实验室。   座谈

继北京之后,广州将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国务院已批复同意在广东省广州市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根据该批复,该植物园将由国家林草局、住房城乡建设部、中科院、广东省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 批复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保护第一、惠益分享;坚持以华南地区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体现国家代表性和社会公益性;坚

华南植物园杂交水稻“植优523”通过品种审定

植优523  2月21日,根据广东省农业厅2011年第1号公告,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张明永研究员、梁承邺研究员等培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植优523”,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植优523”是利用华南植物园培育的水稻三系不育系植A与恢复系R523配组而成的杂

华南植物园表观遗传相关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随着大量表观遗传现象的发现与报道,植物表观遗传学已经成为植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表观遗传修饰不改变生物体DNA的序列,通过DNA的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染色质重塑等途径调节基因的表达。其中,组蛋白修饰方式包括组蛋白的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和泛素化等。组蛋白甲基化水平受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和组

日本资生堂、丸善制药株式会社访问华南植物园

交流会现场  2月25日,日本资生堂株式会社执行董事木村朝与日本丸善制药株式会社综合研究所所长水谷健二带领日本企业考察团一行9人,访问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并进行友好交流。园艺中心副主任夏念和以及王瑛、魏孝义、谢海辉等研究员接待来宾并开展交流。  夏念和向客人详细介绍了华南植物园的历史、

华南植物园传粉生物学研究获新成果

    对大多数的开花植物来说,需要将一朵花里面的花粉搬运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才有可能完成雌雄交配,并产生后代,而搬运花粉的任务,多数情况下需要动物来完成。在动物协助植物传粉的同时,多数植物为动物提供花粉、花蜜等作为报酬。也有一些植物为传粉昆虫提供产卵场所,如榕树、丝兰以及

华南植物园揭示光调控种子萌发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刘勋成团队在光调控种子萌发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论文Identification of HDA15-PIF1 as a key repression module directing the transcriptional network of se

华南植物园铁皮石斛抗逆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是兰科(Orchidaceae)石斛属(Dendrobium)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  铁皮石斛自然分布区域很广,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大分布地区均有发现,野生状态下的铁皮石斛主要附生于树干、岩石

华南植物园在植物物候对气候变暖响应研究中取得进展

  在全球范围内有大量研究发现,过去几十年气候变暖导致春季物候期提前,而很少有研究从广阔空间尺度上比较物候提前的空间差异性。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马倩倩在研究员黄建国的指导下,分析了欧洲16个温带树种的共22个春季物候期(包括发芽和开花)的空间变异性随时间的变化。研究发

华南植物园鼎湖山植物DNA条形码研究获进展

  日前,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人员在鼎湖山木本植物DNA条形码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结果在线发表于《多样性及其分布》上。  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利用标准的简短基因片段来实现物种快速识别的工具。动物界,线粒体COI基因应用非常成功。但是在植物界,由于进化历史复杂,标准条形码还没有达成共识。  针

华南植物园在澳门植物物候监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植物物候现象是环境变化最敏感、最精确的指示剂,包括植物发芽、展叶、开花等。通过一年四季对植物的物候观测,记录各生长发育期到来的时间和持续时间的天数、年纪变化,来了解植物物候对外界环境的依赖关系,特别是与气候的关系。植物物候作为分析当地气候变化规律和指示当地自然季节变化的指标,其研究不仅为当地植物

华南植物园有关外来植物入侵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外来植物抑制本地植物的生长是其能成功入侵的关键。理论上,入侵植物在入侵地的竞争优势应强于在原产地的竞争优势;然而,这种生物地理学的比较还比较少见。此外,有学者认为,欧亚大陆由于人类文明起步早,植物受人类干扰也早,因此植物的竞争力应强于受人类干扰晚的美洲大陆,即欧亚本土植物的竞争力要强于

华南植物园关于植物转录起始调控机制的研究获进展

  转录复合体将DNA转录为RNA,是遗传信息由细胞核向细胞质转递的基础。由于核小体与基因组的紧密结合,转录复合体需克服核小体障碍进而确保功能基因的表达。染色质重塑复合体(Chromatin Remodeler)被认为在转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类蛋白复合体能通过水解ATP来调控核小体的组成和分布

华南植物园团队开发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的物种筛选模型

  如何有效地进行生态恢复是当前生态学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也是我国生态领域的重大需求之一。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选取合适的恢复物种。传统研究中依靠人工经验和长时间的试种来完成此项工作,花费时间长,成功率低。基于具有相同恢复功能的物种在植物功能性状上存在一定相似性,科研人员开发了一个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的物

华南植物园发现鼠李科植物新属“封怀木属”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瑞江团队在广东海岸地区进行调查时发现了一种未知植物种类。在当地植物爱好者“牛哥”的协助下,经过多次野外采集和观察、形态特征比较和分子系统学研究,最终确定其为鼠李科植物的一个新属——封怀木属Fenghwaia。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植物分类学主流期刊《植物键

华南植物园固氮植物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研究取得进展

  在华南地区退化土地的生态恢复中,不同人工林树种的应用对生态恢复的过程和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在生态恢复中,固氮植物和非固氮树种都被大量应用,但其对生态恢复过程特别是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还不甚清楚。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973计划项目的资助下,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土壤生态与生态工

华南植物园在植物叶片发育表观遗传调控研究中获进展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在染色体的结构修饰和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HDAC通过去乙酰化作用移除核心组蛋白N-末端的乙酰基,增加 DNA与组蛋白之间的引力,使松弛的核小体变得十分紧密,从而抑制基因转录的起始与表达。研究表明,HDAC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AS

启明胡旭波:医科生转行投资-深耕医疗领域

          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生到启明创投合伙人,胡旭波的身份转变之路走了13年。   并非每个人都能精准地规划出自己人生的每一步,在朝气蓬勃的胡旭波甫离校园之时,大概从未想到过自己有朝一日会进入私募股权投资行业。但有一道轨迹是明确的,那就是在兜兜转转之间,他的关注点始终没有离开医疗科技领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三种新植物品种通过审定

  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物技术育种研究组选育的中药材新品种“中科3号铁皮石斛”“中科4号铁皮石斛”以及花卉新品种“迎春兜兰”于近日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据介绍,铁皮石斛是石斛类中药材,并备受推崇。“中科3号铁皮石斛”和“中科4号铁皮石斛”都是利用优良野生资源反复自交筛选纯化而来。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