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改良农耕每年可减排10亿吨温室气体

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消息,该所山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许建初研究组的一项全球农地固碳研究近日取得新进展。研究表明,用改良的农业耕作方法可以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及减缓气候变化,每年减少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研究成果显示,如果对世界农业用地的管理做出简单改变,使用农地减排增汇的有效途径,包括有机肥料的施用、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土壤肥力管理、在农用地上种植林木及轮流放牧等,就可实现在未来的20年内每年封存9亿至18.5亿吨的碳当量。研究团队测绘了世界各地农用土壤固碳的潜能,并发现在北美、南亚和欧洲可以实现碳储存最大值的增加。从各国来看,美国有着最大的土壤固碳潜能增加总量,其次是印度、中国和俄罗斯。此项新研究将影响国际社会如何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减排的既定目标,如按照“千分之四全球土壤增碳计划”倡议,每年须在土壤中固碳35亿吨。按照研究成果计算,这个目标的26%至53%可通过上述改良农作的方法实现。......阅读全文

揭示近千年来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效应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研究组在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演变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展出根据社会-生态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变化识别系统演变阶段的方法,揭示近千年来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变阶段及效应。  社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是复合生态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学

相建海:我国近海生态系统亚健康状况令人忧

  海洋是资源的宝藏、风雨的温床、贸易的通道和国防的屏障。据了解,全球有70%的面积被海洋覆盖,空间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的蕴藏量远远超过陆地所拥有的数量。“显然,持续利用海洋各种资源,保障海洋环境健康安全,是确保全球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本世纪中期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

深圳盐田生态环境质量有了“价格标签”

  昨日,“深圳市盐田区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改革成果——‘城市GEP’新闻发布会”(城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简称城市GEP),在市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据悉,盐田推行的“城市GEP”核算体系,属深圳乃至全国创新之举,也是盐田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项重大改革成果。它让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有了可衡量的标准,让

国务院要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建立监测网络

  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要求2017年年底前,京津冀区域、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直辖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年底前,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20年

地理资源所成果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陆地碳收支评估的生态系统碳通量联网观测与模型模拟系统”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过程观测研究

《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中国碳收支研究专辑

4月18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以专辑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以下简称“碳专项”)之“生态系统固碳”项目群7篇研究论文。这不仅是中国首次,在亚洲也是首次。 据悉,该研究量化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强度和空间分布,并首次在

《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中国碳收支研究专辑

4月18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以专辑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以下简称“碳专项”)之“生态系统固碳”项目群7篇研究论文。这不仅是中国首次,在亚洲也是首次。 据悉,该研究量化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强度和空间分布,并首次在

石漠化治理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亚热带生态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王克林团队在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工程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态监测》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为了改善喀斯特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我国实施了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近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全文如下:  国务院关于印发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6〕6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国务院  2016年11月

白春礼:中国已建成36个生态监测站

国际长期生态学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8月20日表示,目前中国已建成36个生态监测站,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科学研究与国际科学研究保持了同步发展,处于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领先地位。 国际长期生态学研讨会20日在北京召开。白春礼在会议开幕式上介绍,中国生态系统

“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揭牌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11月18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署)与中国科学院在京共同启动“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伙伴计划)。环境署执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纳先生和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其它部委领导、联合国官员和国际组织的代表以及众多著名科学家出席了启动仪式。该伙伴计划是环境署首个“

国产生态监测设备的“高光时刻”

  “多年以来,我们所研发的生态系统关键参量监测设备的平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且大多数性能指标与国际水平相当,部分甚至领先。”站在祁连山下黑河流域的试验示范点,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简称青藏高原所)研究员李新指着布设在各处的国产监测设备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着,言语之间,充满了欣

《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发布

  5月22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纪念生物多样性行动25周年”。由云南省政府新闻办组织,云南省环境保护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在全国率先发布《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这也是我国发布的首个省级生态系统名录。  云南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高

我国科学家揭示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

  社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是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识别长时间尺度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变阶段、驱动因素和效应对未来的系统管理十分重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研究组发展了根据社会-生态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变化识别系统演变阶段的方法,识别了近千年来黄土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丛书发布

日前,中国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和中科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在北京召开“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丛书发布会。  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是一个数据密集型的野外科技平台,各野外台站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数据,这些数据是生态学研究的第一手原始科学

我国在热带西太平洋前沿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考察时强调。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我国成立的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机构,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三个面向”要求为指引,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瞄准聚焦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需求,解决自主创新核心关键问题,引领

生物固氮的环境响应机制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鼎湖山站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组副研究员郑棉海(课题组PI:莫江明研究员)首次系统地揭示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固氮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格局。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生物固氮是地球生态系统重要的氮素来源之一,也是驱动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和净初级生产力的

技术交流: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技术

  在人类经济的社会发展中,水是战略性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和不可替代性。如今,我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持续提升,污染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生态水被社会用水挤占的现象越来越多,因此,水生态系统开始逐渐面临着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伴随着大众环保意识的提升,生态保护以及宜居环境的需求开始逐渐引发社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的季节变化特征

  城市生态系统是包含经济、自然、社会三个子系统的复合生态系统,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保护生命支撑系统,如自然生态系统。树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为人类提供了一系列生态系统服务。然而,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剧,建筑用地与绿色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方面表现出与紧凑城市

主动式增温用于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控制实验

哀牢山生态站在国内首次将主动式增温用于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控制实验  中国的CO2收支问题已受到国内外的密切关注,目前已成为国家制定战略决策的重大需求。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全球的土壤微生物呼吸不但占全球土壤总呼吸的71%,同时还是每年化石燃料排放碳的9倍,为每年陆地碳汇

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任务部署,提升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为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构建

喀斯特地表水系统水生光合作用碳限制的发现及其意义

  森林砍伐、农业施肥等土地利用活动强烈地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向水生生态系统的碳(C)和氮(N)输入,进而影响地表水生生态系统有机碳生产(OC)以及富营养化模式,因为水生生态系统C、N等元素含量与生态系统生产力密切相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控制着水体的C、N等元素循环以及OC生产,呈现出规律的昼夜和季节

喀斯特地表水系统水生光合作用碳限制研究

  森林砍伐、农业施肥等土地利用活动强烈地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向水生生态系统的碳(C)和氮(N)输入,进而影响地表水生生态系统有机碳生产(OC)以及富营养化模式,因为水生生态系统C、N等元素含量与生态系统生产力密切相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控制着水体的C、N等元素循环以及OC生产,呈现出规律的昼夜和季节

欧阳志云小组阐明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相互关系

   日前,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欧阳志云研究组以水资源保护与农业发展矛盾突出的北京密云水库流域为对象,采用InVEST模型和情景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相互作用关系。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生态学与环境科学前沿》杂志上。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显著

吕植: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主要是人为导致

  著名生态保护专家,曾被称为世界上和大熊猫最亲近的人。自1985—1993年,吕植深入山林,对熊猫进行了八年的系统野外研究工作,她所参加撰写的《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获1990年全国第五届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秦岭大熊猫生态学研究》,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她在《生

吕植:第六次物种灭绝是人为导致

生态保护专家吕植野外考察。  著名生态保护专家吕植,曾被称为世界上和大熊猫最亲近的人。自1985-1993年,吕植深入山林,对熊猫进行了八年的系统野外研究工作,她所参加撰写的《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获1990年全国第五届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秦岭大熊猫生态学研

中国碳排放14.1%被“吸收”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2001~2010年期间平均年固碳2.01亿吨,相当于抵消了同期中国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这其中,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是固碳主体,贡献了约80%的固碳量。  这一成果来自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之“生态系统固碳”项

植被水分调节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影响研究获进展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及强度的增加将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产生重要影响。植物对不同气候与土壤水分条件的长期适应,会形成由一整套相关联的性状组成水分调节策略,如叶片气孔导度变化和根系水力再分配(HR)等。极端干旱事件发生时,植被水分调节策略对陆地生态系统地-气碳水交换的影响仍存在不

后京都时代:森林碳汇研究先行一步

于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限制问题,《京都议定书》中未作出具体的时间规定,但要求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后(即所谓后京都时代),对其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限制,以实现在全球范围内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后京都时代:森林碳汇研究先行一步  图为江西的一处

评论:生态文明建设亟需建设资料库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崭新的先进理念和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正在成为中国社会绿色转型的一种巨大动力。   从现实情况看,生态文明的建设,亟需加强理论信息图书资料库的建设。也就是说,需要加强建立生态文明的信息库、资料库、图书库,以此达到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丰富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推进生态文明施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