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科院,上海师范大学NatureGenetics发文:

来自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an-genome analysis highlights the extent of genomic variation in cultivated and wild rice”的文章,通过泛基因组分析揭示了栽培稻和野生稻中基因组变异,这是首次绘制的栽培稻-野生稻的泛基因组图谱,系统鉴定了涵盖各类群水稻的编码基因集,其中很多新鉴定出的基因在各类群水稻中呈现出丰富的“存在-缺失”变异。 这一研究成果以长文形式发表在1月16日Nature Genetic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黄学辉教授。第一作者为植生生态所赵强副研究员和冯旗副研究员。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农作物。亚洲栽培稻及其祖先种普通野生稻存在多种类群,分布广泛,可以适应多样的生态环境和农艺条件。水稻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驯化......阅读全文

中国科学家揭示光调控植物发育新机制

  林鸿宣小组的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细胞生物学》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林鸿宣领导的研究组,在水稻重要性状遗传与功能基因研究上又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组通过对水稻耐盐相关基因OsHAL3的功能分析,揭示了光调控植物发育的一个新机制。相关研究论文于6月21

新研究发现能防治水稻褐飞虱的基因

  褐飞虱自古以来严重危害日本的水稻生产。日本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日前宣布,研究人员确定了水稻体内一种能防治褐飞虱的基因,从而有望开发出抗这种虫害的水稻新品种。  研究人员发现,产于印度的水稻不会遭褐飞虱危害,因为印度产水稻含一种名为BPH26的基因。他们将这种基因植入日本产水稻,发现褐飞虱无法吸食水

PNAS:应用图位克隆法分离得到首例水稻抗虫基因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何光存教授实验室与国内同行合作,经过14年的研究,近日在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克隆和抗虫分子机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分离了抗褐飞虱基因Bph14,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

我国主导水稻基因国际研究离“设计水稻”更近一步

  记者日前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3010份水稻基因组计划”结出硕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资源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这一研究的重大成果将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培育。  水稻种群的基因有着丰富的多样性和复杂的作用机制,是水稻育种改良的

依托高通量测序技术 400多个水稻基因转基因克隆工作完成

  我国的水稻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目前华大基因农能平台已经完成400多个水稻基因的转基因克隆工作,依托华大基因强大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今后将进一步加快水稻转基因育种研究工作。这是记者在6月29日结束的“水稻基因组学与农业应用研讨会”上获悉的消息。  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水稻

我国已完成400多个水稻基因转基因克隆工作

  我国的水稻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目前华大基因农能平台已经完成400多个水稻基因的转基因克隆工作,依托华大基因强大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今后将进一步加快水稻转基因育种研究工作。这是记者在6月29日结束的“水稻基因组学与农业应用研讨会”上获悉的消息。  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

昆明植物所破译稻属植物5个物种全基因组

  亚洲栽培稻(一般称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养活了80%以上的中国人口。在水稻与其它约23个物种共同组成的稻属植物中,它和7个稻种(普通野生稻、尼瓦拉野生稻、非洲栽培稻、短舌野生稻、展颖野生稻、长雄蕊野生稻和南方野生稻)都是AA基因组类型,这些水稻近缘物种间断分

基因超进化:农作物转基因之外的一条新路径

  以往,人们对转基因作物的争论焦点是,把外源基因(如来自病原体、细菌的基因)转入农作物后,外源基因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那么,能否找到一条仅靠农作物自身基因突变,就获取作物抗病虫、抗除草剂等优良性状基因的路径?一种旨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基因超进化”技术已在四川诞生,并获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支持。  目前,

上海生科院揭示水稻籽粒大小调控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团队在水稻控制籽粒大小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克隆和鉴定了一个控制水稻粒长与千粒重的关键基因GLW7,并深入研究了其分子机理及在水稻遗传改良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论文于3月7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Gene

薛达元:基因亦能繁荣一个民族、繁荣一个国家

       13日下午,国家环保部生态司副司长 生物多样性办公室副主任朱广庆、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薛达元做客人民网环保论坛,畅谈生物多样性保护。薛达元教授表示,除了物种

华南农业大学最新JVirol文章

  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完成了一种高致病性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株的基因组测序,指出了这种病毒株的分子特征,也表明了其基因组在不断进化中,这些结果将有助于国内IBV病毒发展的有效控制,深入了解冠状病毒的进化特征。相关成果公布在病毒学权威期刊J Virol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

不同植物SBP-box基因家族的比较分析

实验概要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资源和工具,对双子叶和单子叶模式生物拟南芥和水稻中的SBP-box基因家族进行了比较分析。利用两个物种的SBP-box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序列构建了系统发生树。在系统发生树的末端节点上鉴定出12对旁系同源基因。利用非同义替换率与同义替换率(KalKs)分析了同源基因分离之后所

研究发现调控水稻茎秆基部节长度的新基因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李来庚研究组与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杨远柱团队合作,发现了一个新的特异调控水稻茎秆基部节长度的基因。该基因在培育水稻半矮秆性状、提高抗倒伏能力、增加大面积水稻产量方面显示了重要的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分子植物》。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作

许智宏院士:用通俗语言向公众解释转基因

前段时间,有关转基因的话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转基因作物为何会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度?转基因作物到底安不安全?带着疑问,《科学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许智宏。  许智宏认为,人们之所以对转基因作物的质疑如此强烈,其实是因为利用转基因技术来进行作物育种的历史毕竟较短,公

亚热带生态所揭示OsSGL基因协同正向调控水稻耐旱性机制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而由于降水模式的年际变化和水稻生长季节降水量分布不均等原因,干旱胁迫仍是水稻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最严重的制约因素,在缺乏农业用水的地区尤其如此。据估计,水稻生产耗费了中国总用水量的大约一半,每年由于干旱造成的国民经济损失高达250亿美元。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

华南农大利用代谢工程创制“赤晶米”新种质

记者从华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刘耀光院士团队利用高效的多基因载体系统TGSII(TransGene Stacking II),实现了在水稻胚乳特异合成虾青素的营养强化目标,培育出世界首例胚乳富含虾青素的新型功能营养型水稻种质“aSTARice,虾

水稻金属耐受蛋白及编码基因、RNA干涉片段获发明专利

  6月17日,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张美博士等科研人员完成的“水稻金属耐受蛋白OsMPT1及其编码基因和其RNA干涉片段”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1110249200.7)。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工业“三废”的排放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特别是

一文了解超级稻为何超级?

  据中国农科院最新消息,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院士团队联合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克隆了一个水稻粒宽粒重基因TGW2,并开展功能分析,阐明了水稻粒形的遗传调控机制,为水稻高产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  团队成员、中国水稻研究所

我科学家发现白叶枯病菌侵害水稻机理

  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王石平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表明,白叶枯病菌会利用水稻生长繁殖必不可少的显性Xa13基因,减少铜在水稻导管中的分布而侵害水稻。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病原细菌利用宿主基因征服宿主的一种新机理,同时也揭示了可能涉及水稻与病原共进化一个典型例子。相关研究

中国科学家成功克隆水稻增产基因

  中国科学家在新一期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成功克隆了一个可帮助水稻增产的关键基因,该基因能使水稻向秆壮穗大的理想株型发展,在高产育种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研究员等组成的科研团队取得了这一突破性进展。李家

中科院获关于水稻组蛋白脱乙酰化酶基因启动子发明专利

  7月15日,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段俊等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水稻组蛋白脱乙酰化酶基因HDT701启动子及其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110327877.8)。   启动子是指DNA分子上能与RNA聚合酶结合并形成转录起始复合体的区域,通常位于编码基因的上游。在启动子片段中存在大

作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摘要: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对于有效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物种的遗传改良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已经实现对重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组的测序或重测序,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控制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和鉴定。本文综述了2017年度主要农作物基因组

TLP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实验概要本实验对水稻、拟南芥及杨树的TLP基因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研明植物中TLP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实验步骤1. 水稻TLP基因的RT-PCR分析   1) 植物材料选取水稻的根、茎、叶、花和种子的新鲜组织用于RNA的提取。水稻材料采集后,用液氮速冻,以保证RNA不被降

研究人员发现抑制镉蓄积的水稻基因

  日本冈山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一种能抑制重金属镉在稻米中蓄积的水稻基因,该基因能把从土壤中吸收的镉封闭在水稻根部细胞内。这一发现为培育难以蓄积镉的水稻品种开辟了道路。   镉在电镀和电池生产中应用广泛,但如果镉在人体内大量蓄积,会造成骨骼中的

我科学家发现水稻籽粒大小关键调控基因

  谷粒大小不仅是决定水稻产量的要素之一,而且对谷粒的外观品质有着重要影响。近日,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课题组在谷粒大小和粒型的调控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研究证实了水稻中GS3基因控制水稻籽粒大小,发现了该基因中控制籽粒大小的关键区域,命名为OSR(Organ Size Regulation

Nature Plants:我科学家揭示水稻粒宽与粒重调控新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院士领衔的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创新研究组,在水稻粒宽与粒重调控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经过多年努力,揭示了控制水稻粒宽与粒重关键基因GW5通过调节油菜素内酯(brassionsteroids, BR)信号途径调控水稻籽粒发育的新机制,初步阐述了其功能作

我国科学家发现提高水稻抗旱能力基因

  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在水稻中高表达拟南芥WRKY57基因能显著提高水稻对干旱和高盐胁迫的耐受性。该项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植物科学前沿》上。  干旱是限制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但是国际上对于植物对干旱耐受性的潜在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据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

华中农大:水稻株型及分枝调控研究获进展

  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王磊等在水稻株型及分枝调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他们通过分析水稻3个microRNA及其靶基因在水稻株型发育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揭示了一个新的控制水稻株型建成的调控途径。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水稻的产量由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共同构成,彼此之间相互

学者发现增加水稻分蘖数和产量的重要基因

SD1和HTD1等位基因在现代水稻育种中的导入模式图。水稻所供图  上世纪50-60年代,育种学家利用“矮化基因”改良水稻、小麦等作物株型,培育高产品种,被称为“绿色革命”。虽然“绿色革命”带来了高产的株型,但是这种复杂且决定产量的性状究竟由什么因素决定,科学家并不清楚。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

张启发院士等人PNAS发表水稻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虫害是全球范围内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一个主要限制。寄主植物抗性通常是控制害虫的一个关键策略,但是经常被新出现的昆虫种群所克服。在自然界中,植物已经发展出了各种策略用于可持续的防御。近期,来自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分离出了一个抗褐飞虱基因BPH9,并表明该基因位点的等位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