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加快减排不仅能延缓变暖还能让1.53亿人延寿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如果各国政府加快减少碳排放的进程,那么或可能避免本世纪全球多达1.53亿人将死于空气污染的悲剧。这是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一项最新研究得出的结论。这项研究旨在探讨如果未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不超过1.5摄氏度,可以拯救多少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生命。 针对全球最大城市中的154个城市,这项研究首次以每个城市为单位,对这方面的数据进行了预测。 该预测显示,如在纽约、洛杉矶、莫斯科、墨西哥城和圣保罗,每个城市都能避免12万至32万人过早死亡。 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表明,各国政治家和政府应该迅速采取行动,减少碳排放。研究人员对二氧化碳和相关污染物(如臭氧和颗粒物)未来可能的三种排放情形进行了计算机模拟。 这三种情形分别是:到2100年,碳排放整体上升,导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2摄氏度;加速削减碳排放,让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不超过2摄氏度......阅读全文

7月30日《自然》杂志精选

  沉默调节蛋白生物学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用酵母所作研究发现,要通过限制热量来延长寿命必须有Sir2。这是一种蛋白质,最初是在一项筛选基因沉默因子的工作中被分离出来的,其全称为“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自从这一发现以来,人们对被通称为“沉默调节蛋白”的一组蛋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本期《自然

德波尔四年任期将满 对气候谈判前景保持乐观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福・德波尔(Yvo de Boer)四年来一直在试图说服近200个国家放弃化石燃料,这过程中他面临了重重挑战。虽然去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最终未能通过一项具有约束力的全球减排协议,但他的外交技巧和承诺

北欧"低碳实验场" 低碳技术值得借鉴

    马尔默市旋转大楼  如果说现在的北欧是一个低碳实验场,可能并不夸张。   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碳捕捉、碳储存,低碳范例……国际调研小组所到之处,这样的热词扑面而来。   可能还不仅仅是桌面上的词汇,抑或止步于政府的行动纲领,在北欧,低碳生活已成为当地人

钱维宏:气候变化问题应该及早在科学上找到答案

  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争议愈演愈烈。继有关国际科学组织发表各种声明以来,近日(5月7日)美国《科学》杂志又刊登255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关于“气候变化与科学公正性”的公开信。  气候变化的科学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近百年气候观测事实证据的完备性、人类活动与自然因子作用的相对大小、气候模

方修琦:全球变暖面面观

    方修琦 1962年生,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环境演变及其影响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之课题 “暖期气候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与人类适应研究”。出版有《全球变化》、《中国碳排放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古地理

赢得“甜蜜的胜利” 科学家支招如何喂养全世界

基因编辑让番茄重获美味。图片来源:Viktor Drachev/TASS/Getty  当前,随着经济和技术发展,粮食产量连年增加,但全球粮食安全情势仍不容乐观。  例如,全世界每年大约生产8000亿个番茄,但有多少值得食用呢?  实际上,经过数千年的培育,这种蔬菜已更适合农民和销售商,而不是消费者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十大“怪招”能否凑效?

  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大会本月29日将在墨西哥旅游城市坎昆举行。回顾过去一年,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后,世界各国对气候变暖这一问题的重视度似乎一下子被拔高到了极致。尽管欧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至今未能在减排义务方面达成一致,而美国也迟迟未能在国会通过气候法案,但科学界却在

哈佛遗传学大神George Church谈基因技术:人类增强还是人类异化?

  George Church:分子技术专家,DNA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哈佛大学遗传学教授,哈佛医学院基因组研究中心主任。他于1985年参与到人类基因组计划,也是这个计划的负责人。他发明的新方法开创了个人基因组研究的时代。基于他发明的直接基因组测序的方法,自动测序软件被成功开发,并在1994年第一次

温室效应简介

  名称:温室效应   英文:Greenhouse effect   来自IPCC术语表中对温室效应所做出的定义的中文版。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

杜祥琬: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科学性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环境和发展问题。应对气候变化正在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将对各国的能源资源战略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将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性选择问题。尽管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已有大量科学依据,但仍然存在一些质疑和不确定性,而应对气候变化却必须有一个确定的战略,采取

低碳经济:地球系统观的实践

  ——访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政策研究中心教授齐晔   “近20年,我一直在环境气候科学这个领域工作,与其中的许多科学家都有接触。对气候变暖,上世纪90年代就有著名科学家一直有质疑;但从科学的角度讲,这是正常现象——允许不同的声音,要求大同存小异,要看共识。”   虽然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早已

阿斯拉尔: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次将增加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天气研究计划负责人卡西姆·阿斯拉尔   尽管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指出,目前的大气环流形势与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期间的大气环流形势有很大不同,但人们对雨雪冰冻灾害是否再现仍心存忧虑。更让人感到混乱的是:不是都说暖冬了吗?怎么冬天还这么冷?在经历了去年年初和年末两次让人印

《环球科学》2011年十大科学新闻评选

  “十大科学新闻”评选是《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头戏,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学领域的重大事件进行的一次全面盘点。经过专业编辑和专家团队的商讨,《环球科学》初步挑选出了30条候选新闻,接受网友的点评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战爱因斯坦相对论  9月2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中国化学家发明碳回收革命性技术 可降碳除霾

  “速生草本植物碳转化刈割封存技术,可促进生物质飞跃大增产,获得足量的生物质,将其制备成固体、气体、液体形态的能源产品,替代化石能源,实现大气温室气体负增长,可降碳除霾,解决相关环境问题。”中国的一位化学家雷学军自信地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   雷学军研究员,湖南省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全国劳

对话庞忠和:求解水从哪来,碳往哪去

200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集体奖)是对他5年工作的最好注解   庞忠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中国同位素水文学委员会主席、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主任。最近,他的头衔又多了一个——国际地热协会理事。   在庞忠和看来,当选国际地热协会理事是一件“水到渠成的

4月9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  103号元素“第一电离电位”的首次测定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现代最大的一次修正发生在1944年,当时Glenn T. Seaborg在镧系元素之下插入了一个新系列的元素——锕系元素(原子序数89-103)。在本期《自然》上,Yuichiro Nagame及同事报告了103号元素(

年终盘点:2018年HIV重磅级研究解读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是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的一种病毒。1983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Robert Gallo团队[1][2]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Luc Montagnier团队

庆承瑞:全球变暖与反变暖之争和病态科学

  全球气候变暖究竟是无可置疑的权威结论,还是一个缺乏科学依据的谎言?为什么这一研究难度极大的复杂科学问题,在IPCC一方研究得出的结论全是不利的结果,而NIPCC一方则全是有利的。真正科学的结论会是这样吗?  近年来有关温室气体,特别是CO2使全球气候变暖并将导致灾难性后果的理论,

神经生物学领域最新研究进展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神经生物学领域最近的研究进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1. Nature:新研究首次揭示抑制年龄相关的神经活动增加竟可延长寿命  doi:10.1038/s41586-019-1647-8.  在一项针对线虫、小鼠和人类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整个动物界

地球升温4摄氏度若不干预CO2含量将比工业化前翻倍

  《自然》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到2100年地球升温幅度将超出预计的“红线”。专家表示,升温4摄氏度,是在人类不减排温室气体前提下的一种可能性,但我们并不需要因此盲目恐慌。   英国《自然》杂志2013年12月31日在线刊登的一项研究报告说,最新气候变化预测模型显示,如果人类不立即减少温室

教你过健康低碳生活 其实不难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自12月7日开幕以来,就被冠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等各种重量级头衔。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也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   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

12月6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 纪念夏威夷大气二氧化碳测量工作50周年  近50年前的1958年3月,似乎一切都跟平常一样,但Charles Keeling及其同事在夏威夷的冒纳罗亚火山上开始了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一系列测量活动。他们获得的结果现在终于引起了世界的注意。本期Nature封面上刊登

拯救地球,虽任重道远但应保持希望

就气候变化问题而言,当前争议的焦点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分担改善气候变化的重任。菲利普▪史蒂芬相信,只要采取适当策略及先进技术,人类依然可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在气候变化议题上,从“否认现实”到“彻底绝望”,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人们往往如鸵鸟般不愿面对现实,一旦意识到问题,便很快对现实“掩

杜祥琬: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会议执行主席丁一汇、杜祥琬、何建坤   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科学性   厘清对气候变化科学性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取得科学共识,坚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取向。   首先是对气候变化科学认识的差异和共识。从对气候变化趋势的认知来看,尽管有些学者对变暖是不是主要趋势提出质疑,但从科学界已掌

全球变暖: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欧亚近期出现的极寒天气成了世界关注焦点。   2月12日,掀开了又一轮寒潮的序幕。据捷克捷通社报道,当天有23人在寒流中冻死街头。媒体称,13日,欧亚气温还要再次下行。与此相应,许多著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对“全球变暖”之说提出质疑,认为没有必要为抑制全球变暖而大动干戈,而且持这种观点的

全球变暖背景下,如何为一个城市降温?

  全球范围内,2016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去年夏天,在洛杉矶,气温记录被打破,这股灼人的热浪持续了5天,气温达到了100华氏度。  你认为这个城市太热了,其实有这种想法的不止你一个人。洛杉矶市市长埃里克·加希提也同意这一说法,而且他想改变现状。  作为一个全面计划的一部分(让洛杉矶不超出环境的

2018年微生物领域都有哪些惊人发现?

  细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一个成年人的细胞数量大约是10的13次方,而与人体共生的细菌比人体细胞还要多10倍,其中肠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种不同的细菌。早在1886年,就有学者发现了大肠杆菌对消化有辅助作用。由此而展开的,对大肠杆菌、双歧杆菌等常见肠道菌的发现和功能探索也开启了早期人类对

全球变暖导致俄罗斯针叶林植被发生变化

  俄罗斯的北方针叶林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片森林。一项新研究显示,随着全球变暖和区域气候的改变,这片森林的植被正在发生变化,且速度加快。这种变化会造成区域继续变暖。  俄罗斯针叶林面积与美国相当。而据科学博客报道,过去几十年,这片森林经历了显著的气温升高,更能承受温暖天气的树种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过去五年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过去五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我们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秦山核电基地科学发展纪实:十年核裂变秦山再跨越

  20年前秦山核电走入人们的视线,中国大陆第一座自主建设的核电站在杭州湾畔开始了其“国之光荣”的历程;20年的历程中,秦山核电不仅创造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以其安全运营的业绩创造了社会效益。从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间,秦山核电变化之大,有如核裂变,成为中国巨大进步的一个缩影。   秦山核电提供的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