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四十位院士汇聚天津共话地球系统科学热点

纯学术、国际范儿,全程英文表达地球系统科学国际前沿话题;22个专家主题报告,近40个专业演讲……27日上午,为期3天的“表层地球系统科学国际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开幕,来自中、美、英、法日等多个国家的40余位院士汇聚天津大学,从大气、海洋、地质、生物、行星科学等多专业出发,共话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热点问题,展望地球系统科学未来发展前景。 什么是“地球系统科学”?是不是“各门与地球相关的科学累加起来,就成为地球系统科学”?“这是对地球系统科学最常见的一种误解。”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刘丛强对记者表示,“地球系统”其实是一个有机体,应将其作为整体进行研究,需要在理论、方法和思路上的探索与创新,研究地球系统科学需要跨学科的协作交叉。刘丛强表示,国家强调“五位一体”发展, 强调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将会被应用到整个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解决民生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当天上午的演讲中......阅读全文

第三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举行 17位院士出席

  7月2日,“第三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在上海举行,千余名海内外华人学者参加研讨。  这次大会强调“回归学术本位”,没有开幕式,不设主席台。与会者不论头衔一律平等,出席大会的17位院士和学生一起参加讨论,一样在分组会上作报告。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国家系统布局未来20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科技部等8部门编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简称《规划》),目前已经国务院批准印发。其中,包括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中国南极天文台等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建设重点。据悉,该《规划》是我

专家呼吁我国建地球系统模拟装置应对气候变化

  4月6日,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召开“地球系统模拟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有科学家提到了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期间的热词“2℃阈值”:如果全球气温升高超过2℃,那么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大尺度生态系统将会不可逆转地崩溃,所以本世纪末要把升温控制在2℃以内。  本世纪末地球是否真的会升温2℃?全

交叉优势走得更快 清华地学中心成立3年成绩斐然

  9月中旬,教师节过去不久,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办公楼里仍挂着学生们自己设计的谢师海报,特色明显。与这些海报并排贴着的便是各种讲座信息以及中心新近发表的论文,90%是英文,内容五花八门,有关于大气环流的,有关于湿地保护的,有力学领域的,还有计算机领域的……涉及的领域和学科十分广泛。   

自然资源部“三定”方案如何做?中科院院士这样建议

  自然资源部“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方案眼下正在加紧编制。“三定”该怎么定?  5月5日一早,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侯增谦通过微信公号表达了自己的建议。  3月30日,侯增谦应邀参加了自然资源部就机构改革方向、职责定位和职能设置等

基金委新发2项重大研究计划、1项重大计划 速看指南!

  4月1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项重大研究计划和1项重大项目2020年度项目指南。  其中,2项重大研究计划为“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和“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1项重大项目为“焦虑障碍发病机制及临床转化研究”。  全文如下: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项目指南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召开启动工作会议

会议现场   7月1日至5日,由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总中心主办,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协办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启动工作会议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召开。来自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总中心及16个分中心等5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工作会议主要围绕“2012年是质量与服务年”这一

地球数值模拟装置预研取得重要成果

  9月23日,在北京举行的地球系统模式和应用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模式1.0版本和地球数值模拟装置原型系统正式发布。  作为理解过去气候与环境演变机理、预估未来潜在全球变化情景的重要工具,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模式(CAS-ESM)1.0版本由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建成,主要包括8个子系统模

国际科联启动地球系统研究远景规划

  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简称国际科联)近日启动了一个网络协商咨询平台,用于收集那些引导地球系统研究未来发展的问题。各国科学家、决策者乃至普通公众都可以访问刚开通的地球系统研究远景规划网站(http://visioning.icsu.org),并就首页上最醒目的一个问题——“您认为在下一个

国家基金委八大学部公布“优先发展领域及主要研究方向”

  “十三五”期间,通过支持我国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从国家重大需求中凝练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提升我国主要学科的国际地位,提高科学技术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学部遴选优先发展领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则是:  (1)在重大前沿领域突出学科交叉,注重多学科协同攻关,

“世界屋脊”拿什么破解气候密码?

我国科考队员在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进行野外考察   前不久,重庆遭遇62年来单日最大暴雨袭击。专家分析认为,大气环流在遭遇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这两个大的地形时,形成了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气象条件而导致暴雨产生。专家表示,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形,加上处于季风和西风带的交汇处,因此,青藏高原既是天气系统

首届空间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召开 聚焦地球系统发展

  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获悉,首届空间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11月14日在海南三亚召开,来自全国65个研究院所、高校、企业的近400位学者专家参加会议,围绕水循环观测与模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观测与模拟,月基地球观测机理与方法,三极时空观测与模拟,空间地球观测新技术与新方法等话题展开探讨。  地球系

大气所朱江研究员做客北京综合中心第四期BASIC论坛

  8月2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举办第四期BASIC论坛。本期论坛邀请了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朱江研究员就“地球系统模式与地球系统模拟装置”作了专题报告。  朱江是我国地球科学领域专家,长期从事大气、海洋资料同化和自然控制论研究。报告围绕“什么是地球系统”、“什么是地球系统数值模拟”

"地球神器"能算2周后台风 能测百年后气候变化

  昨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布了该校自主开发的地球系统模式1.0版。这也是首个由国内高校牵头独立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地球系统模式。地球系统模式是什么?国际著名气象专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海外院长王斌教授一句话解释——“它不仅可以做气候预测,还能进行全球环境变化的预测”。大到几百年后的火山爆发、

地球科学要“上天”了?!

  “几十年前的青藏高原科考,靠的是科学家手脚并用地爬;现在科学家带无人机过去;未来,人可能都不用去,就能开展科考工作。”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员、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施建成所描述的这番情景听起来很“科幻”,但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切或将成为现实。  11月14日,第一届空间地球科学学术

孙九林院士:科研拓荒人

孙九林在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是跨地区、跨领域的,主要是国家投入的科研项目产生的数据。因为没有规定科研数据必须汇集到平台,我们需要通过运行机制将分散的数据收集起来,相比于林业、农业由主管部门汇集数据,我们的难度更大。”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

首届中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学术大会召开

   第一届中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学术大会(1st CCGG:1st Congress of China Geodesy and Geophysics,以下简称“大会”)于10月25-26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召开。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内高校、科研单位等200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  本

宫鹏:一位科学家的文化思考

  2012年初,英国《自然》杂志刊发了一篇题为《传统文化阻碍中国科研》(Cultural history holds back Chinese research)的文章,认为孔子和庄周文化崇尚孤立,抑制好奇心,对科学研究没有好处。  文章刊发后,随即引发国内媒体和学术界广

温家宝母校演讲:青年学生最宝贵的是有独立思考

5月19日晚,温家宝总理在地大自习室与学生们亲切握手。温总理在地大阶梯教室与师生们交流。  5月19日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回到自己的母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看望师生,参观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后,他在该校作了长达50分钟的即兴演讲。  当晚8时34分,温家宝走进地大西区教一楼第二阶梯教

数据共享有很多难题待解

  自科技部启动第一批科学数据共享项目,到涉及地球系统科学、人口与健康科学等领域的6个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被纳入首批认定的23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我国在科学数据共享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上,实现了从项目建设到“以用为主、开放共享”的长期运行服务模式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重大科研项目产生的数据

中科院发布“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15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的最新成果——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构建了一种数据共享的新模式。  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是集成多领域海量数据,服务数据驱动的科学发现与决策支持的科学平台。该平台以共享方式为全球用户提供系统、多元、动态、连续并具有全球唯一标识

美国新财年地球科学预算分析

  在美国政府建议的2011财年经费预算计划中,与地球科学相关的政府机构主要有美国能源部、美国地质调查局、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本文对美国2011财年经费预算报告中上述4个部门涉及地球科学项目的经费预算增减情况进行了分析。  在美国2011财年经费预算中,

携手美国顶尖机构,海洋国家实验室建实验室研究气候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家实验室海洋将携手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推进“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International Laboratory for High-Resolution Earth System Prediction, 简称iHESP)”建

南京大学:温室气体增暖效应或被严重低估

   近日,南京大学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外团队在气溶胶间接气候效应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以《Aerosol-driven droplet concentrations dominate coverage and water of oceanic low-level c

NASA寻找“另一个地球”将引发研究热

  1400万光年外的一颗星成为昨日的最热门话题。北京时间昨日凌晨,美国宇航局(NASA)召开新闻发布会,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了一颗确认为行星的系外行星开普勒452b,NASA称这一发现是天文学家正处在寻找“另一个地球”进程中的里程碑式进展。有网友认为这是NASA在“炒作”,而有天文学家认为,NAS

汪品先:中国科研人员必须有转型意识

  和中国要摆脱经济领域的“中等收入陷阱”一样,国际科学界其实也有类似的“中等陷阱”,中国科学界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有清醒的认知。  昨天,第四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在上海光大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从他长期从事的地球科学研究谈起,表达了他对于当前中国科学

十八国科学家聚焦地球生物学

  日前,“地球生物学国际会议——重大地质突变期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18个国家的160余位中外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地球生物学是当今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形成的新学科,它以地球环境演化与

郭雷:促进数学为国家服务 责任所在 力所能及

  2010年8月的一天,北京中关村,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院长办公室里,郭雷院士站在朝南的窗户前,指着远处对《科学时报》记者说:   “在中国科学院的基础园区内,距这幢大楼的南面大约500米处,有一幢正在建造的大楼,那将是新成立的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所

中国科学家牵头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干旱生态系统和退化土地研究与治理的国家之一,我们去年底发起的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项目,弥补了国际上该领域重大研究计划的空白。”  日前,在由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地理资源所、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在京联合举办的全球干旱

高质量数据集支撑青藏高原天气气候预测

  12月1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马耀明研究员等集成发布了首套高时间分辨率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数据集。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上。 该数据集基于“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20余年的艰苦努力,建立了覆盖高原大地形山